邓稼先被称为什么推荐文章1:《邓稼先》丨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课文

  听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初中《语文》第2册 人教2009年版


  简介


  《邓稼先》是杨振宁写的一篇传记型文章,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五十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两弹元勋”邓稼先。


  杨振宁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1999年,邓稼先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1986年6月,杨振宁(右)看望病中的邓稼先


  邓稼先被称为什么推荐文章2:隐秘而伟大,他是“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

  1924年的6月25日,在安徽怀宁邓家“铁砚山房”,一个男孩出生了。男孩的父亲邓以蛰,被誉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是与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共享"南宗北邓"之美誉的“北邓”。


  邓以蛰为儿子取名“稼先”,期盼着这位邓家后代根植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地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


  后来的邓稼先,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知道: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在他62年的生命轨迹中活得究竟有多伟大,走得到底有多壮烈……


  1


  “签字以后


  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1962年9月,随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形成,一切终于将转向实战。


  1963年,邓稼先和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一起,义无反顾地奔向了青海金银滩——这个地方随即从中国的地图上神秘消失了。在无法通信的那些岁月里,妻子许鹿希并不知道邓稼先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


  在3000多米的戈壁滩上,馒头一捏就是死疙瘩,米饭像沙子一样根本煮不熟,荒无人烟,连一棵树都种不活。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邓稼先和千千万万名同事一起,日以继夜,忘乎生死地工作着。他们把“发奋图强”改了一个字,叫“发愤图强”。


  1964年10月,离计划设定的试爆时间越来越近。在戈壁滩的基地上,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神经都绷到了最紧,而作为方案的主要设计人,邓稼先的压力更是大到了极点。每一次实验,他都要面临无数人的提问和征询:“怎么样?”“有把握吗?”“还存在什么风险?”


  而最紧张的,是每次都要向周恩来总理当面汇实验结果。越到临近正式实验,邓稼先的压力就越大,在向周恩来汇的时候,双手都会忍不住发抖。


  后来,在国家32次核试验中,邓稼先在现场亲自主持了15次。凡是他做出的重大决策无一失误,因而被同事们称为“福将”。


  其实,在“福将”的背后,堆积了许多常人无法体会的压力和辛劳。邓稼先曾开玩笑说:“核试验起爆之前,技术负责人要签字负责,每次签字以后,就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2


  “不要让人家


  把我们落得太远”


  1979年,中国做了一次氢弹的空投试验,但是降落伞发生故障,氢弹直接摔在了地上,没有爆炸。


  基地立刻派出了100多名防化兵去寻找,最终终于找到了残骸——弹体都已经碎裂了。邓稼先坐不住了,他不顾个人安危,穿上防护服立刻赶往爆炸核心区,并且直接进入了弹坑,仔细研究了原因,最终确认是因为降落伞包设计发生了问题,设计并没有出错。


  虽然穿了防化服,但后来的检查结果显示:邓稼先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但邓稼先始终坚持在第一线。别人让他休养,他却认为是“浪费时间”。很多场实验,不拿到最后结果坚决不走。当时邓稼先预感到,已经掌握实验室模拟核爆炸能力的美国和苏联,很快就会宣布全面停止核试验,以此限制中国核试验——中国尚没有这样的实验室能力。所以他一直在强调:“时间不多了!要抓紧!要抓紧啊!”


  1984年,中国第二代核武器终于实验成功。邓稼先在兴奋之余,却也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撑不住了。那一年有一次开会,当着全体参会者的面,邓稼先说了一句:“我现在是强弩之末了。”1985年,还想坚持工作的邓稼先被“勒令”送进医院,检查的结果,是“直肠癌”。


  1986年4月,邓稼先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但他还是强忍病痛,和于敏一起合作完成了对中国核武器工程将来规划的《建议书》。


  在《建议书》上交之后,“邓稼先”这个隐姓埋名28年的名字,也终于开始解密。世人通过媒体的道,终于知道中国的核武器发展背后,有过这样的一个人。


  同年的7月29日,邓稼先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他在临终前留下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对妻子说的:“苦了你了。”


  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永不后悔,死而无憾。”


  第三句,是对后人的嘱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当时的他,只有62岁。


  3


  “他当自己是普通人


  但在我们眼里是英雄”


  “他喜欢看电影、听京剧、爱下馆子、抽烟、喝酒,普通人的生活爱好他都有,是个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只是他的时间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了,没有多少时间享受那些。


  他就是个普通的人,有许多普通人的嗜好,他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能够舍弃那些个人嗜好。”侄子许进说。


  杨振宁曾在悼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个评价虽有情感成分,但也客观真实。1985年,邓稼先住院期间,杨振宁回国探望,曾问起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获得多少奖金,邓稼先说,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原来,1985年,国家颁发原子弹特等奖时,总数是1万元,九院决定平均分配,由于参与研发的人数太多,院里垫上了十几万元后,才按照10元、5元、3元这三个等级发下去。


  邓稼先去世后,他主要参与的四个项目:原子弹的突破和武器化,氢弹的突破及武器化,第二代氢弹装置的突破,核武器的重大突破,被追授国家科技成果特等奖,奖金各1000元,邓稼先的家属把这些奖金,悉数捐给了九院设立的科技奖励基金。


  “时代楷模”、著名地球物理学家黄大年曾说,自己的偶像是邓稼先:“看到他,你会知道怎样才能一生无悔,什么才能称之为中国脊梁。当你面临同样选择时,你是否会像他那样义无反顾?”


  “我对自己的选择


  终生无悔。


  假如生命终结之后能够再生


  我仍选择中国


  选择核事业”


  ——邓稼先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功勋泽人间”


  国士当如是!


  今天


  一起缅怀!


  本文:中国核工业、馒头说、广东共青团、共青团中央


  邓稼先被称为什么推荐文章3:中国能成为真正的大国,这个“娃娃博士”功不可没,他究竟是谁?

  95年前的今天,


  一个科学巨匠在中国诞生了,


  他是中国原子弹之父,


  他是人人敬仰的“大漠英雄”,


  他就是为祖国奉献了一生的——


  邓稼先


  邓稼先出生在国难沉重的时代,


  胆识过人的他从小就热爱祖国,


  13岁的时候,


  就当街撕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国旗,


  并狠狠地踩了几脚,


  仅仅13岁的孩子,


  就深知与国家荣辱与共,


  这份爱国情怀无法比拟!


  父亲曾对他说道;


  “稼儿,以后你一定要学科学,


  不要学文,科学对国家有用!”


  这句话让少年邓稼先铭记于心。


  在美国留学之际,


  年仅26岁的他用一年多的时间,


  就拿下了博士学位,


  被美国人称为“娃娃博士。”


  他的优秀引起了美国政府的注意,


  他们想尽办法想把邓稼先留在美国,


  优厚的奖金待遇、


  富饶的生存和科研条件,


  邓稼先根本不为所动,


  回国之心势不可挡!


  邓稼先归国前的一张罕见的老照片


  回到祖国怀抱的他,


  就投身于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与到


  原子核科研工作时,


  高兴地像个孩子,手舞足蹈,


  34岁的他义无反顾的来到西北戈壁滩,


  这一去就是28年!


  由于工作的保密性,这28年间,


  他不能与家人团聚,


  偶尔回家,也是对妻儿匆匆一瞥


  ......


  在荒无人烟的西北戈壁滩,


  遭遇沙尘暴成了家庭便饭,


  在很多个晚上,他们冻得缩成一团,


  在很多个白天,他们热得汗流浃背!


  在没有淡水资源的时候,


  他们只能喝盐碱水,


  生病拉肚子的人不在少数......


  生存环境已经很艰苦了,


  在国家三年的困难时期,


  甚至出现过好几次断炊,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草根、骆驼草、榆树叶子等他们都吃过,


  在科研室的时候,


  实在饿的撑不住了,就冲一杯糖水,


  继续埋头研究......


  岳父给邓稼先的一些粮票支援,


  他全部买了饼干发给同事们......


  

  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


  在饥肠辘辘中,在酷暑难耐里,


  在凛冽的寒风里......


  他和科学家们依然坚守岗位,


  不屈不挠不眠不休,


  继续为祖国的事业拼尽全力!


  

  邓稼先为了中国的原子核事业,


  呕心沥血一辈子。


  他带领团队进行了32次核试验,


  15次他都亲力亲为!


  在一次航投实验时出现了降落伞事故,


  原子弹坠落在地上摔碎了,


  邓稼先深知它的危险性,


  他以院长的身份对周围的科研人员命令道,


  “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便自己冲上去捡起摔碎的原子弹碎片......


  邓稼先不惧危险,用手去拿核弹头,


  知道自己遭到核辐射后合影留念


  邓稼先总是这样,


  不顾个人安危,


  在最危险也最光荣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当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发出惊天巨响,


  蘑菇云腾空而起的时候,


  邓稼先喜极而泣,


  他多年的心血终于有了回!


  

  

  然而,他的身体却已经受到核辐射,


  患上了癌症,


  他饱受病痛折磨,


  剧烈的疼痛时常伴随着他,


  止痛针不知道打了多少,


  身上的针孔密密麻麻,


  皮肤都被扎烂了


  ...... ......


  

  1986年,


  癌症晚期的他提了唯一一个要求:


  看看天安门;


  但是,他仍然在和死亡赛跑,


  不顾病魔缠身,争分夺秒起草建议书——


  关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和规范论。


   在他病逝的前三个月,


  终究是如愿完成了!


  

邓稼先在去世前还在写着核发展的建议书,

  

因大出血而去世

  他对妻子说道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


  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


  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


  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微弱的声音传递着坚定的信念,


  微弱的气息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病逝的时候,


  他全身的血液都快流尽了......


  临终前叮咛: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说


  如果要我再来一次的话,


  我还愿意再做中国西部戈壁滩上


  那一朵小小的马兰花!


  用我全部的生命凝聚成那一瞬间的光芒,


  用它照亮这脚下生我养我的土地,


  用它照亮这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民族,


  用它照亮这民族用血与火


  所浇铸的共和国!


  邓稼先用一生去诠释了


  自己拳拳爱国之心,


  他不图名利、无私奉献,


  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永远活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他的精神永世长存,


  他在天上人间,


  共祝祖国国泰民安!


  (老照片那些事儿)


  邓稼先被称为什么推荐文章4:邓稼先:两弹奖金20元,因核辐射致内脏受损,在妻子怀中痛苦离世

  70年后的今天,中国终于再次走向了强大,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这些英雄人物中,邓稼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邓稼先,中国近代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每当提到邓稼先,有良知的中国人总会无比敬佩,也被他的事迹所感动。


  1945年,21岁的邓稼先从西南联大物理学毕业。1948年秋,邓稼先通过考试进入美国普渡大学。不到两年时间里,邓稼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这年邓稼先刚满26岁,如此年轻就获得了博士学位,邓稼先也被称为“娃娃博士”。


  取得博士学位仅9天后,邓稼先踏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成为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一名助理研究员。凭借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流利的英文和俄文,邓稼先很快被负责筹备组建核武器研究队伍的钱三强看中。


  1958年盛夏季节,已经是二机部副部长兼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正在把一项绝密任务交给钱三强。为了不使气氛紧张,钱三强带着幽默的口吻说:“稼先同志,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调你去做这项工作,怎么样?”


  邓稼先决定服从组织安排,他深知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那年邓稼先34岁,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妻子许鹿希自己还是北京医学院的讲师,平时工作也很忙。邓稼先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了,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许鹿希文邓稼先,“调哪”、“干啥”、“信箱号码”,得到的答案统统是“不能说”。此后10多年时间里,邓稼先的身影出现在守卫森严的深深大院和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在核试验场,科研人员被严禁进入辐射区,可邓稼先每次都亲临一线。直到28年后,邓稼先的名字才被解禁。


  有一次,航投原子弹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对身边年轻工作人员说:“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他因此遭受到了核辐射。回到北京后,大家强烈要求邓稼先去医院体检,体检告显示,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有破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


  可邓稼先毅然决定参加核试验,1985年春的一天,邓稼先最后一次离开罗布泊。一回到北京,邓稼先就病倒住院了,诊断患上了直肠癌,而且已经到了晚期。有人曾问邓稼先在“两弹”成功爆炸后的奖金,邓稼先总是笑笑。


  当时整个科研组获得的总奖金才一万元,分为10元、5元、3元的级别发下去.后来大家才知道,邓稼先在“两弹”研制中获得了最高级别奖金,20块钱。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在北京逝世,享年62岁。邓稼先最终是在妻子怀抱中离世的,这一幕让在场人员无不潸然泪下。


  邓稼先被称为什么推荐文章5:课本里的共产党员丨邓稼先:一段爱国情 一颗爱国心

  要是有来世,我还是选择中国,选择核武器事业,选择你!


  ——邓稼先


  央视网消息:“5,4,3,2,1,起爆……”,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的轰六甲型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一个降落伞。伴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沉寂的戈壁大漠上空,宛若两颗太阳同时闪耀着万丈光芒。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在说起这个试验时目光炯炯,慷慨激昂。为了打造出一批守护祖国和平安宁的国之利器,邓稼先隐姓埋名整整28年。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生在“学霸”世家的他17岁便考取了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考入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26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


  1948年夏,邓稼先考取了留美研究生,怀着“为今后国家建设服务”的目标进入普渡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他还积极参加了中国进步留学生团体——“留美中国科学工协会”普渡大学分会的活动,热切关注着祖国的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邓稼先决定尽快回国。取得学位后的第九天,邓稼先登上了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在1950年国庆前夕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回国之后,邓稼先首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


  1958年,邓稼先被秘密任命为中国研制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我的生命从此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生命就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邓稼先得知自己将去执行秘密任务后,这样对妻子许鹿希说。然而,他这一走便是28年。


  在远离城市的荒漠戈壁隐姓埋名28年间,邓稼先亲身经历核试验32次,亲自指挥15次。在一次空投核弹试验中,降落伞没有打开,核装置未被引爆,直接摔向地面。邓稼先并未多言,他不顾同事们的极力劝阻,只身奔向现场,弯下腰低着头认真查找,力求尽快确定核弹落点。


  在找到核弹后,为在第一时间找出故障原因,邓稼先不顾生命安危和辐射侵蚀,双手捧起含有剧毒的放射物的碎弹片仔细观察分析。正是由于这一举动,猛烈的放射物侵入他的身体。随后,邓稼先还坚持自己装设置,并第一次以院长的权威命令助手们:“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


  1985年,邓稼先被诊断为直肠癌。1986年7月29日,他临终前的遗言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隐姓埋名几十载,许身国威壮河山。邓稼先用生命诠释无悔的坚守,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创造史中留下了新的光彩夺目的篇章。


  : 央视网


  邓稼先被称为什么推荐搜索词:

  

  1.邓稼先被称为什么称号

  

  2.邓稼先被称为什么的科学家

  

  3.邓稼先被称为什么奠基人

  

本文标题:邓稼先被称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