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1:推出午门斩首?乾清宫有密道?真实紫禁城到底啥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家文博机构选择把文物或展览“搬上云端”,采用直播或线上展览等方式,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


  日前,故宫博物院在官方网站推出了“我要去故宫”公益视频课,颇受关注。据介绍,该线上课程讲述了故宫的宫廷建筑、历史文化……与其同名的系列图书也已经出版。


  紫禁城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常会有人充满好奇发问:午门有何用处?乾清宫是否真的有密道?古代没手机,皇宫中如何计时?记者梳理发现,在《我要去故宫》中,也对上述许多疑问一一作出解答。


  “推出午门斩首”?压根没这回事


  按照一般的游客参观流程,人们进入故宫要经过午门。它是故宫博物院的南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大广场。


  以前,在一些影视剧里,经常会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桥段。久而久之,难免有人好奇,紫禁城的“午门”,到底是干什么的?


  旧日,除了举办典礼、大臣准备上朝、集会议事,午门外的广场还会用于处理一些日常公务:皇帝、皇后生日,接受官员进献的表笺、贺礼;皇帝接受番邦使节的朝拜与进贡并进行封赏等等。


  然而,在午门前执行的公务也不总是一团和气:午门还是皇帝申斥乃至责罚大臣的地方。清代的官员如果犯错,会在午门外遭到申斥;在明代,过错严重的官员会被施以廷杖之刑,有时候场面相当惨烈。


  明清皇宫规矩十分森严,犯人斩首并不在午门。《我要去故宫》中提到,廷杖已经是在午门外进行的最为严酷的刑罚,所谓“推出午门斩首”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神秘的“老虎洞”,有何用处?


  乾清宫广场中央有一条高出地面的石台通道,这条高大的通道下面,其实“暗藏玄机”。丹陛桥北端下面,有一个勉强能容一人通过的门洞。


  据介绍,乾清宫广场被连接乾清门到乾清宫的丹陛桥分成东西两部分。过去,为了方便穿梭于紫禁城内廷部分宫女太监通行,工匠们在丹陛桥北端的石阶之下“另辟蹊径”,开出了一个小门洞,开辟了一条贯穿东西的涵洞。


  古代工匠将堤形道路下横向的拱形涵洞称为“老虎洞”。乾清宫前的丹陛桥如同一座飞架南北的“桥”,它下面的横向门洞,也被叫做“老虎洞”,两侧通风,四周阴凉。


  有意思的是,明代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喜欢玩捉迷藏,曾经就藏在这里。结果,没过多久太监们就找到了朱由校。其实,是因为朱由校没有摘掉随身携带的香囊,被人顺着香味找到了。


  花样百出的计时方式


  不止是“老虎洞”,旧日紫禁城内还有其他不少有趣的设置,比如各种计时工具。


  交泰殿内,东侧陈设有铜壶滴漏,西侧陈设有大自鸣钟,都是旧时宫中重要的计时工具。铜壶滴漏由五个铜质壶组成。其中,“平水壶”后面下侧有“分水壶”,平水壶前的圆筒为“受水壶”,壶盖上立有抱刻漏箭的铜人。


  该箭身镌刻十二时辰、九十六刻,箭下接铜鼓形箭舟,水涨舟浮,依次显示刻度,受水壶满,漏箭也浮到尽头。清代宫廷已使用机械钟表计时,某种意义上,这件铜壶滴漏只是陈设礼器。


  此外,去过故宫的人想必会注意到日晷。这也是一种很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是根据日影判断时刻的计时器,晷盘倾斜放置在汉白玉石座上,晷针上端指向北极,利用太阳在晷盘上投影位置的不同,读出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晷盘上下两面皆有刻度,每年春分到秋分,读取晷盘上面的刻度,秋分到次年春分,读取晷盘下面的刻度。


  紫禁城的冬天如何取暖?


  近年来,“到故宫拍雪景”成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共识,大雪纷飞时,紫禁城的红墙与洁白的雪花相映成趣,获得不少游客的喜爱。


  不过,冬天来到故宫,人们都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抵御寒冷。那么,现代人有各种取暖方式,古代物质条件比较差,皇宫里如何取暖?


  明清时期皇宫里主要的取暖措施有火地、火盆和手炉三种,其中火地取暖是最主要方式。室内地面下,用砖石砌好烟道,用烧火所产生的热气烘烤地面,使室内温暖。


  在一些宫殿可以看到墙壁下半部分设计有圆孔,就是最常见的排烟口。有人居住的宫殿,一般都会设暖阁:在室内用木板隔断把有火道流通的地方包围起来,以达到局部保温的效果。


  明代的惜薪司、清代的薪库和煤库,都是掌管冬季取暖所用木柴、煤炭的机构。在坤宁宫东暖阁的窗外,能看到一块用石头盖起来的地面,这就是过去烧火的工作坑入口。


  火盆取暖,是在室内放个盆烧木炭,火盆方便移动。有时火盆上还会加镂空的罩子,也叫熏炉。坤宁宫内西间北炕前,就有一个大大的熏炉。


  相比火盆,手炉更加小巧。它分内外两层,内层装炭火,内胆一般为铜制,口沿上有镂空的盖子,用以通风。许多手炉工艺精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乾清宫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2:什么是御膳房、御茶房,位于清宫的哪个角落

  说起御膳房,怕是你眼前已经闪现出了五花八门的美味珍馐,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应有尽有,但是,清代乾隆时期的御膳房真的是我们所想象的这样吗?


  

  一、什么是御茶膳房


  清宫御膳中,乾隆御膳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部分。


  经由康熙、雍正时期的物质积累,制度的不断完善,到乾隆年间,御膳有关机构的建设及人员管理制度等发展已趋于完善。


  而影视剧中常见的“御膳房”,其实是清朝御膳茶房的简称。


  上图_ 御膳房


  作为御茶膳房,它包括了御茶房,御膳房及其附属机构。


  不同机构各有分工,御茶膳房主要负责皇帝的日常饮食以及节令、筵席饮食的加工。


  据古籍记载,御膳房“专司上用膳馐、各宫撰品及各处供献、节令宴席、随侍坐更等事。”御茶房“专司上用茗饮,果品及各处供献,随侍坐更等事。”


  等到了乾隆时期,御茶膳房下的机构名称及设置等又发生了变化,由膳房、茶房、膳房库及其下属机构共同构成。


  上图_ 乾隆皇帝


  二、御茶膳房究竟在皇宫中的哪个角落


  据于敏中等所著的《日下旧闻考》第二册卷七十一中记载道,顺治十年后,茶膳房旧在中和殿东围房内,而乾隆十三年后,则以箭亭东外库改为御茶膳房,其内部“门东向门内迤北,东西黄琉璃瓦房八楹,西南黄琉璃瓦房十有二楹,又南北瓦房九楹。”


  由于御茶膳房内部机构十分复杂,因此,不同机构所处的位置并不相同。所以,这里所提到的御膳茶房的位置中,并不包括膳房库、内膳房、茶房值庐和清茶房等机构。


  那这些附属机构又分别居于何处呢?


  我们一一来看。


  

  上图_ 清乾隆 和阗白玉错金嵌宝石碗


  首先来说膳房库,这膳房库离御茶膳房不远,就在御茶膳房的旁边,在陈宗番的《燕都新考》中写道:撷芳殿“东为御药库,西夹道内为御茶膳房库宇,又为蒙古朝房。”


  其次来说内膳房,乾隆十五年,内右门内,太监们准备御膳的膳房即为内膳房。御膳经由中和殿东围房里的御茶膳房制作好后,就会被送到这里,而且,为了方便皇帝吃饭,膳房银器库也同时被设置在这里。


  然后是御茶房值庐,送到皇帝手中的茶要保证合适的温度,所以,御茶房值庐不能离皇帝日常居住或处理政务的位置太远。康熙年间,御茶房设在乾清宫东北处,在乾清宫的东庑内开辟了三楹房间充当茶房值班处,里面还有康熙皇帝的御笔“御茶房”。


  最后我们来介绍清茶房的地理位置,在《清高宗实录》中曾经记载道:“永琅等奏,本月十一日寅刻,西华门内清茶房、外果房失火延烧房屋,所贮乐器经卷多被焚毁。”这是在乾隆五十五年发生的一场大火,从书中的记载中我们得知了乾隆时期清茶房的位置。


  上图_ 清 花梨木蟠螭纹镂空提梁食挑盒


  三、御茶膳房的机构设置


  

  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御茶膳房主要是由御膳房、御茶房及其附属机构构成,那么这些机构具体又承担着什么责任呢?其人员管理配置又要遵循怎样的规定呢?


1、 茶房

  

  这里所说的茶房可并不仅仅需要为皇帝一人服务,而是负责包括皇帝、后宫的妃子和进宫来办事的大臣们在内所有人的饮品制作。


  茶房下设清茶房和蒙古茶房。


  而这提供的饮品主要以茶叶和乳茶为主。其中,乳茶的制作由蒙古茶房负责。


  清茶房除了要“淘洗果品、办造茶汤、及担水”之外,还要负责制作乳饼。同时,清茶房还要负责内阁和太和门内侍卫大臣的赐茶。


  上图_ 养心殿后膳房外景


2、膳房

  

  膳房,顾名思义就是负责饭食。


  膳房又分内膳房和外膳房,下设侍卫饭放和皇子饭房。


  康熙六十一年,皇帝为了照顾那些大臣们在皇宫中的日常饮食,便设下了侍卫饭房,侍卫饭房中需用到的如肉、菜等原材料则由内膳房每日发放。


  乾隆十五年,膳房改为外膳房,主要负责皇帝和宫中各位妃子,皇子及福晋等人的日常例用,这里就不包括大臣了。后来,宫中又专门设置了皇子饭房,专供皇子的日常膳食。


  上图_ 满族食俗与清宫御膳 配图


3、膳房库

  

  上面介绍的膳房主要负责制作膳食,而膳房库则主要起到一个保管和储存食材的作用。


  膳房库又包括了肉房、干肉库和银器库。


  肉房和干肉库的区别就在于“肉房以纳腥物、干肉库以纳藁物膏物及谷蔬之物”。


  那时的肉房可并不仅仅只有猪肉、羊肉之类,里面储藏的肉类十分丰富。比如鹿、狍、黄羊、野猪、熊、杂色鱼、鲟鳇鱼、鹅、树鸡等。


  而干肉库中则有如鹿肉干、獐、腊猪、咸鱼等肉制品,也存放有燕窝、乳油、乳酒、山药、挂面、百合等物。


  银器库主要负责存放皇帝日常进食所用的金银餐具和茶具。


  上图_ 清朝碗、勺、筷、刀、叉 进膳用具


  四、御膳菜品都是如何搭配食器的呢


   为了展示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在御茶膳房中的食器主要以精致的瓷器和金银器为主。


  其中,由官窑烧制出来的瓷器是皇宫中瓷器的主要。


  乾隆二十一年,《清御茶膳房瓷器档案》立档,在其中之一的《珐琅器、玻璃器底簿》中曾记载道:“包括碗、锤、盘、碟、盒、供托、果洗等。”


  这些瓷器大部分都被存储在广储司瓷器库中,而一些时常需要使用的瓷器则被存储在御茶膳房,方便使用。


  而食器中的金银器则主要由内务府制作,先从广储司领取银两,待银两融化之后再将其打造成金银器,以供使用。后来,宫中设置了造办处,于是金银器的制作任务就又由造办处负责了。


  一般来说,做好的御膳要使用什么食器并没有严格的规定,但是里面却也逐渐形成了某种自然的搭配习惯。


  上图_ 清 康熙款黄釉菊瓣盘


   有学者将御膳食器大致分为了碗类、汤膳碗和盘类三种。


  就碗类而言,比如说,像咸肉槽鸭子、肉丝酒炖鸭子等一般就会搭配八仙碗,水晶丸子、山药炖肉和火熏猪肚等则会搭配二号黄碗,而豆腐片汤、奶酥油野鸭子等则会搭配五福珐琅碗。


  此外,还有红潮水碗、青瓷碗、青水海兽碗等常用食器,它们都会搭配不同的菜肴。


  就汤膳碗而言,比如鸭子粥,它一般就会搭配三阳开泰珐琅碗,又比如元宵和燕窝金丝汤,这些则会搭配五谷丰登珐琅碗。


  盘类食器主要用来呈放一些面点和小菜,比如荤素馅烧麦、荷叶饼等一般会搭配珐琅盘,而南小菜和粽子则会搭配银盘,至于我们常听说的冰糖炖燕窝,它则搭配了春寿宝盘。


  所以,御膳房可并非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单是那些色香味浓的御膳,就已经令人垂涎欲滴了。


  :燕麦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刘晓康 《乾隆御膳与京师食风》 吉林大学2019年硕士论文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


  乾清宫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3:推出午门斩首?乾清宫有密道?真实紫禁城到底啥样?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上官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家文博机构选择把文物或展览“搬上云端”,采用直播或线上展览等方式,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


  日前,故宫博物院在官方网站推出了“我要去故宫”公益视频课,颇受关注。据介绍,该线上课程讲述了故宫的宫廷建筑、历史文化……与其同名的系列图书也已经出版。


  图片:故宫网站截图


  紫禁城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常会有人充满好奇发问:午门有何用处?乾清宫是否真的有密道?古代没手机,皇宫中如何计时?记者梳理发现,在《我要去故宫》中,也对上述许多疑问一一作出解答。


  “推出午门斩首”?压根没这回事


  按照一般的游客参观流程,人们进入故宫要经过午门。它是故宫博物院的南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大广场。


  以前,在一些影视剧里,经常会有“推出午门斩首”的桥段。久而久之,难免有人好奇,紫禁城的“午门”,到底是干什么的?


  旧日,除了举办典礼、大臣准备上朝、集会议事,午门外的广场还会用于处理一些日常公务:皇帝、皇后生日,接受官员进献的表笺、贺礼;皇帝接受番邦使节的朝拜与进贡并进行封赏等等。


  然而,在午门前执行的公务也不总是一团和气:午门还是皇帝申斥乃至责罚大臣的地方。清代的官员如果犯错,会在午门外遭到申斥;在明代,过错严重的官员会被施以廷杖之刑,有时候场面相当惨烈。


  明清皇宫规矩十分森严,犯人斩首并不在午门。《我要去故宫》中提到,廷杖已经是在午门外进行的最为严酷的刑罚,所谓“推出午门斩首”的情况,是不存在的。


  神秘的“老虎洞”,有何用处?


  乾清宫广场中央有一条高出地面的石台通道,这条高大的通道下面,其实“暗藏玄机”。丹陛桥北端下面,有一个勉强能容一人通过的门洞。


  乾清宫丹陛桥的“老虎洞”。图片:《我要去故宫》同名书插图


  据介绍,乾清宫广场被连接乾清门到乾清宫的丹陛桥分成东西两部分。过去,为了方便穿梭于紫禁城内廷部分宫女太监通行,工匠们在丹陛桥北端的石阶之下“另辟蹊径”,开出了一个小门洞,开辟了一条贯穿东西的涵洞。


  古代工匠将堤形道路下横向的拱形涵洞称为“老虎洞”。乾清宫前的丹陛桥如同一座飞架南北的“桥”,它下面的横向门洞,也被叫做“老虎洞”,两侧通风,四周阴凉。


  有意思的是,明代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喜欢玩捉迷藏,曾经就藏在这里。结果,没过多久太监们就找到了朱由校。其实,是因为朱由校没有摘掉随身携带的香囊,被人顺着香味找到了。


  花样百出的计时方式


  不止是“老虎洞”,旧日紫禁城内还有其他不少有趣的设置,比如各种计时工具。


  交泰殿内,东侧陈设有铜壶滴漏,西侧陈设有大自鸣钟,都是旧时宫中重要的计时工具。铜壶滴漏由五个铜质壶组成。其中,“平水壶”后面下侧有“分水壶”,平水壶前的圆筒为“受水壶”,壶盖上立有抱刻漏箭的铜人。


  该箭身镌刻十二时辰、九十六刻,箭下接铜鼓形箭舟,水涨舟浮,依次显示刻度,受水壶满,漏箭也浮到尽头。清代宫廷已使用机械钟表计时,某种意义上,这件铜壶滴漏只是陈设礼器。


  此外,去过故宫的人想必会注意到日晷。这也是一种很古老的计时工具。日晷是根据日影判断时刻的计时器,晷盘倾斜放置在汉白玉石座上,晷针上端指向北极,利用太阳在晷盘上投影位置的不同,读出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晷盘上下两面皆有刻度,每年春分到秋分,读取晷盘上面的刻度,秋分到次年春分,读取晷盘下面的刻度。


  紫禁城的冬天如何取暖?


  近年来,“到故宫拍雪景”成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共识,大雪纷飞时,紫禁城的红墙与洁白的雪花相映成趣,获得不少游客的喜爱。


  资料图:雪后的紫禁城一片银装素裹。金硕 摄


  不过,冬天来到故宫,人们都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抵御寒冷。那么,现代人有各种取暖方式,古代物质条件比较差,皇宫里如何取暖?


  明清时期皇宫里主要的取暖措施有火地、火盆和手炉三种,其中火地取暖是最主要方式。室内地面下,用砖石砌好烟道,用烧火所产生的热气烘烤地面,使室内温暖。


  在一些宫殿可以看到墙壁下半部分设计有圆孔,就是最常见的排烟口。有人居住的宫殿,一般都会设暖阁:在室内用木板隔断把有火道流通的地方包围起来,以达到局部保温的效果。


  明代的惜薪司、清代的薪库和煤库,都是掌管冬季取暖所用木柴、煤炭的机构。在坤宁宫东暖阁的窗外,能看到一块用石头盖起来的地面,这就是过去烧火的工作坑入口。


  火盆取暖,是在室内放个盆烧木炭,火盆方便移动。有时火盆上还会加镂空的罩子,也叫熏炉。坤宁宫内西间北炕前,就有一个大大的熏炉。


  相比火盆,手炉更加小巧。它分内外两层,内层装炭火,内胆一般为铜制,口沿上有镂空的盖子,用以通风。许多手炉工艺精美,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完)


  乾清宫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4:乾清宫原为寝宫,什么时候变成接见大臣听政议政的朝堂?

  康熙六十一年(1722),和硕雍亲王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依据儒家传统,父母死后应守孝三年,历代帝王都以日易月,即守孝二十七日。依照礼制,为大行皇帝治丧的二十七天内,嗣皇帝要身着丧服在倚庐居住,丧期满后方可入住正式寝宫,即乾清宫。


  丧仪期间,雍正以养心殿为倚庐,二十七日期限到后,却不肯走了,他自己解释说:乾清宫是先皇居住之所,“朕即居住,心实不忍。朕意欲居于月华门外养心殿,著将殿内略为茸理,务令素朴”。并下旨自己将遵从儒家礼制,居养心殿守孝三年。三年之后他又说:“朕在养心殿办理政事,坐卧不离此处者三年,而三年内,每遇暑天,未有如此殿之凉者。”因为这里太凉快了,雍正决定不搬家了,正式以养心殿为寝宫,乾清宫则作为接见大臣,节庆宴聚的场所。


  雍正一改前朝以乾清宫为寝殿的传统,一意孤行住在养心殿,究竟有何深层次的原因并未可知,外人也很难猜透。毕竟他还特立独行地决定自己不入葬东陵,偏居西隅。这位皇帝身上有太多谜团。他一反满人传统,武艺骑射无一精通,继位后下令罢免鹰犬之贡,宫中的珍禽异兽也全部放出,一个不留,唯擅长书法,常以此夸耀。故宫博物院中藏有雍正帝的全身和半身肖像,但经过画工美化,并不算准。但从他留下的海量朱批,可窥见其性格:“真正累了你了,不但朕,怡亲王都心疼你落眼泪。阿弥陀佛,好大一险!”“朕实为汝愧之,代汝畏之,竟不知汝具何等面皮,何等心胸也……可谓良心丧尽无耻之小人也。”当然还有最著名的那句“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养心殿的匾额为“戒急用忍”,是雍正皇帝用以自省的警句。


  

  展厅中复原的养心殿三希堂


  雍正在位时,养心殿成为皇帝宵衣旰食之所,他下旨“凡办理庶政、召对、引见,一如乾清宫”。每天清晨五点,雍正帝在养心殿东暖阁起床,穿戴、洗漱、整理之后,在西暖阁阅读。冬春时节,一般早上7时进早膳,夏秋则为早上6时。早膳将要结束时,太监会例行为皇帝呈上一个盘子,里面有数个或数十个木牌,称为膳牌。膳牌用薄木片制成,涂以白油粉,宽一寸,长不到一尺,牌上写某位官员的姓名和职务,顶端一寸涂以颜色,亲王贝勒用红头牌,公以下用绿头牌。不论朝官入朝奏事,还是外省文武官员觐见皇帝,都需要呈递自己的膳牌。皇帝在每日早膳时决定当日召见哪几位大臣,便将他的膳牌留下。


  早膳后,如果是御门听政的日子,皇帝就起驾到乾清宫听政,如果逢五或逢十,便前往太和殿举行朝会。退朝后皇帝一般要到太后宫中请安。此后,依据当日政务繁忙程度,或召见大学士讲四书五经,或召见大臣议政,或批阅奏折。


  身为皇帝都要鸡鸣起床,大臣就更不易了。准备觐见皇帝的大臣,一般要提前数小时准备,五更(凌晨3时到5时)时就要在紫禁城大门外等候,觐见大臣由手提羊角灯的太监引领。羊角灯是用羊角经高温处理后拉制而成,透明如玻璃,有很好的透光效果。亲王与六部首领在乾清门前东侧的朝房等候,由奏事处太监传叫,被叫起的大臣依次进入乾清门,再由乾清门出月华门,进入养心殿。军机大臣可以走内右门进入养心殿。


  每一位即将上任的中级官员,都要在上任前接受皇帝召见,称为引见。堂官从养心殿的左扉进入,跪在御座左前方,被引见者跪在殿外的台基上,奏自己的履历。皇帝每日召见大臣也有固定的顺序,一般是先见六部或外省大臣,再见军机大臣,最后见新上任的臣工。


  

  养心殿房屋结构示意图


  雍正很早就近视,加上夜以继日的批阅奏折,视力下降很快,所以特别喜欢收集眼镜,他所收藏的眼镜材质五花八门,有玉石的,珐琅的,水晶的等,此外也经常下令造办处制作眼镜充当对大臣的赏赐。故宫博物院中陈列着近百余副各种材质的眼镜,包括有平光镜、近视镜和老花镜,以老花镜居多。雍正朝造办处已经迁出养心殿,但是规模更大。造办处的眼镜匠会按照皇帝的旨意修理或是仿制西洋眼镜,与今日的山寨欧美大牌异曲同工。雍正帝要求,京中大殿、乾清宫、弘德殿……所到之处,眼镜都要随手可取。


  

  故宫养心殿三希堂实景


  展览中有一套清代宫廷玉围棋子,一套玉象棋子,棋子晶莹剔透,青翠可人。下棋是清代皇帝日常休闲的重要一项。围棋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棋戏之一,至少在春秋时期,就已经较普遍。唐宋及明清,围棋竞技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广泛流行于文人和显贵之间,既是一种竞技游戏,也是重要的社交手段。早期的围棋多为木质,从考古发掘看,汉代有石质围棋,隋代则有瓷质棋盘,至于玉质围棋的始现,目前最早见于唐苏鹗《杜阳杂编》所载: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日本王子来唐入贡,携有玉质棋局和棋子,且“光洁可鉴”。忙碌的工作之后,下午一般是雍正的休闲时间。故宫博物院里藏有一套雍正装扮为各类职业人群的画作,每张都煞有介事,入戏颇深,cosplay可能是他一个很重要的休闲爱好吧。


  乾清宫是干什么的推荐文章5:乾清宫前御道下面的“老虎洞儿”是干啥用的?

  乾清宫及御道


  紫禁城乾清宫广场中央有一条高出地面的石台御道,它将乾清门到乾清宫分成了东西两部分。然而在这条高大的御道下面,其实“暗藏玄机”,有一条被称为“老虎洞儿”的秘密通道。


  乾清宫月台


  说起这老虎洞儿,可不是用来养老虎的,其实是一个通道,就在乾清宫月台前、丹陛御道之下。


  老虎洞的方形入口


  乾清宫坐北朝南,门前的御路也是南北走向的,老虎洞与之垂直,是一条贯穿东西的通道,高1.8米,宽1.1米,长10米,石砌,方形入口,洞内为拱形,两侧有普通的门。它是干啥用的呢?


  乾清门与乾清宫之间的丹陛御道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天子居所。门前的路叫丹陛御道,丹陛说白了就是台阶,但特指宫殿前的台阶,它是皇权的象征;而御道则更为直接,是皇帝御用之道,一般人(未经许可)是不能走的。而宫里的太监宫女属于侍者,地位卑微,平常走路是不能踏上丹陛,所以工匠们在丹陛桥北端的石阶之下“另辟蹊径”,打造了勉强能容一人通过的门洞儿,专供太监宫女们穿行。


  老虎洞儿


  工匠们运送工程材料也走这里


  不过它还有其他用途,比如给工匠们运送工程材料之用,也为丹陛御道的维修提供了方便。


  同时具有泄水功能


  同时,紫禁城的排水系统非常先进,这个老虎洞也具有有泄水功能,一旦雨天积水,它可以保持丹陛御道的水量均匀排泄,避免构成水灾。


  老虎洞儿


  关于老虎洞,还有一段传说:它曾经是天启皇帝的藏身洞。天启皇帝就是明熹宗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朱由校就是传说中的“木匠皇帝”,成天不理朝政、躲在深宫做木匠活儿,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可以说朱由校是个出色的手艺人,唯独不是个好皇帝。他自幼在皇宫之中,年少时期就常与宫女们玩儿捉迷藏。


  乾清宫


  您去参观时,一定要从侧面看看这几个老虎洞儿,再想想这些传说故事,必定回味无穷!


  乾清宫是干什么的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乾清宫是干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