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推荐文章1:除夕的来历与习俗,你知道吗?
恭贺新春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福
福
年夜饭
家庭是华人社会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这么重要的时刻,怎么会没有皇家窖藏12年呢?斟上一杯敬爱你的父母、长辈......
贺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恭
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倒(到)”。中国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新年挥春
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恭 喜
发 财
本期编辑:屈 音
投稿邮箱: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事业
卢氏微扶贫
瞄准贫困群众实施精准扶贫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魅力卢氏
打造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心系三农
关心农村 关爱农民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推荐文章2:年俗日记:春节的来历
讲述人:王杰,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当今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我国规模最大,传统文化精华最为汇聚,持续时间最长,节日内容、形式最多的民俗大节。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的岁首对于农耕社会的炎黄子孙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祈求新的一年能够风调雨顺。伴随着新春佳节的来临,光明网“网络中国节”团队特别推出《年俗日记》专栏,邀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每日为网友讲解春节的节日习俗及文化内涵。
春节的来历
历史上,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春节的有趣传说,春节有元日、元旦、无证、元辰、岁旦等很多名称,但老百姓更习惯于把过春节叫做过“年”。关于“年”的由来就有很多有趣的传说。其中一种就是相传在古时候,有种凶猛的怪兽,叫做“年”。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于海底,每到腊月三十就爬到岸上,觅食人肉,残害生灵。
人们和年争斗了多年,每到“年”来的时候,各个村寨的人们便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它。有一次,村子里来了一位乞讨老人,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逃上山,但是一位老婆婆给了他一些食物,并劝他一起上山躲避年兽。老人笑了笑,说他有办法帮助村民把年兽赶走,只不过需要村里人帮忙准备一些东西。大家半信半疑,村中有几个胆大的年轻人留了下来,准备看看老人是如何赶走年兽的。
到了半夜,年兽像之前一样闯进村庄,它发现村里的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老婆婆家中灯火通明,门口贴着大红纸。年兽看到后浑身一抖,吓得怪叫了一声。等它走近,老婆婆家院子里突然传出“噼里啪啦”的爆炸声,原来是人们将竹节扔进了火堆里,发出的爆裂声。年兽吓的浑身战栗,不敢向前。这时,身着红袍的老人打开院门,哈哈大笑起来。年兽一见,大惊失色,只好灰溜溜的逃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火光、炸响和红色。
从此,人们都知道了对付年兽的方法,竞相效仿。每到腊月三十,家家户户燃要放鞭炮,贴红纸,守更待岁。到了第二天,人们还要早早出门,走亲串友,互相道喜问好。从此,“过年”贴红纸对联、燃放鞭炮、拜年,敲锣打鼓的习俗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了下来。
汉字“年”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当然,前面我们说的只是一个关于春节的历史传说,今天我们考古发现的甲骨文的“年”字,上半部分像禾苗,下半部分像人形。金文、小篆中的“年”字也都是由“禾”字与“人”字组成。从祖先的这些象形文字就能看出,年和古时人们的劳作以及庄稼生长的周期是分不开的。
在古代,禾是各类谷物的通称,就像我们今天把各种粮食蔬菜叫做“农作物”或者“庄稼”一样。小篆中的“年”字,将“人”字写作“千”,变成了“秊”。其字形如同一个人顶着成熟的谷物,甚至形象的展现出被沉重的谷物压弯了腰,以示年成和收成之意。古人通过对谷物生长周期以及对天体星辰的观察,产生了时间周期循环往复的概念,随着人们种植的农作物的播种、成熟和收获,“年”也便有了一个完整时间周期的含义,称为了中国农历纪年的一个单位。
我们可以试着想象一下,自上古时代,人们在旧的农事结束,新的农事开始之时前,为了表达丰收的喜悦,祈求未来的风调雨顺,会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他们祭天地众神、感念祖先的恩德,他们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以至于今天,我们依旧能从我们“过年”的种种风俗仪式上,体会到我们祖先对于用勤劳付出换来的丰收喜悦,感受到我们的先人敬畏大自然,又敢于面对和驯服大自然的豪迈勇气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情的期盼和向往。
“春节”是一个从古至今,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完善与普及的过程。今天,我们中国人的春节泛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到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祭,到三十除夕的守岁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为最高潮。
春节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春节”这个历史悠久,在当今中国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传统节日,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固定了我们祖先的很多风俗习惯及文化精神。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节日过程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底蕴,也记录着古代人们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
北宋的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爆竹声中,人们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终于可以歇下来,品尝着美酒,享受难得的惬意时光。
百节“年”为首,我们的祖先用各种方式来辞旧迎新。春节的热闹和欢乐既是人们对于一年里事业成就的庆祝,也是对辛勤劳作的彻底放松,更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憧憬和梦想。我们老百姓如今过年中的各种习俗不仅吉祥、喜庆、热闹、有趣,还饱含着我们华夏儿女自古至今对美好生活的重要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柱。
制作:李方舟、张悦鑫
: 光明网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推荐文章3:过春节放鞭炮,这种风俗的来历有什么讲究?
燃放鞭炮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时候是爆竹,那个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张、火药,只能火烧竹子发出啪啪的响声,把这种响声称为爆竹。
那么为什么要燃放爆竹呢?据说古时候有一个叫“年”的怪物,每到腊月三十的晚上就会出来祸害人们,这种怪物最害怕火和爆炸声,老百姓为了驱赶这种怪物,就准备了大量的竹子,到了这天晚上就会燃起大火发出激烈的爆声,怪物听到之后就会躲的远远的不敢进前。
后来,民间发生很多的瘟疫,老百姓把这种瘟疫称为妖邪鬼怪在作乱,为了驱赶这些瘟疫,也会用燃放爆竹这种方法来应对。
到了战国时期,一些道家,炼仙丹的时候,发现硫磺火硝和木炭掺在一块会引起爆炸,于是火药这个产物就诞生了。最初的火药,只是用于杂耍表演的时候,作为礼花使用,到了唐朝末期,开始制造了火炮,火药也开始利用到战争之中。
随着纸的发明,鞭炮也诞生了。这个时期,每当到了腊月三十,老百姓不再燃烧竹筒,用鞭炮代替了爆竹。人们开始把这一天定为过年,这种风俗从当初的少数地区迅速的遍及全国,一直延续到现在。
到了明清年代,民间每逢碰到喜庆事或者婚丧嫁娶也会燃放鞭炮,其寓意就是驱赶不吉利的妖邪鬼怪。有的时候,如果发生了瘟疫,老百姓把这些现象认为是瘟神祸害人们,同样用燃放鞭炮的办法来驱赶。
到了近期,人们把燃放鞭炮当做庆贺喜庆事不可缺少的用品。过年的时候或者结婚娶媳妇的时候都会放上几挂鞭炮,或者几箱礼炮,以示对这种场景的庆贺。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推荐文章4:春节为何要放爆竹的由来,不妨了解
这一习俗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荆楚史记》曾记载,农历正月初一,鸡鸡叫头遍时,人们一个接一个地起床,在院子里放鞭炮,驱走恶灵和瘟疫。那时,没有火药和纸,人们用火来烧竹子,使它爆裂,发出声音来驱逐瘟神。这当然是迷信,但它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到了唐代,鞭炮也被称为"爆炸杆"。可能一根长竹竿被一根接一根地烧掉了,爆破的声音不断地发出。南昌诗人莱曲的诗《早春》写道:"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它就是关于春节期间烧竹竿的。
后来,经过不断的化学实验,炼金术士发现亚硝酸盐、硫和木炭结合在一起会引起燃烧和爆炸,并发明了火药。有些人把火药放在竹筒里,然后用更大的声音引爆,这使得古代烧竹的习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北宋时,有用卷纸包着的鞭炮。单音鞭炮和双音鞭炮也有区别,它们被重新命名为"爆仗",然后又被命名为"鞭炮"。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推荐文章5:春节为何要放鞭炮?鞭炮有怎样的历史,为什么会成为春节的标配?
每年除夕,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年夜饭,体味着温馨又温暖的时光,这是幸福的时刻。除夕当晚,有一件事情是全国统一的,那就是观看春晚。
时间的脚步在载歌载舞的春晚中,在香槟与美酒的交错中,在年夜饭的饕餮盛宴中,在祝福与祝愿的声声话语中,我们都会迎来一个隆重的时刻——子夜12点的钟声。
电视机前的人们如同最强大的氛围组一样,跟着春晚主持人的节奏,同频、同步地用倒计时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12点的钟声敲响时,激动人心的时刻也就来到了,九州大地顿时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就在12点之前短短的几分钟,人们还在忙着做另外一件事,那就是为12点的钟声增加烟火气息。
当12点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刹那,烟花腾空而起,在夜空中绽放出最为耀眼、最为璀璨的色彩,夜空也被烟花装扮成灿若星空的另一番绮丽的景观。
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这也预示着新的一年来到了,燃放爆竹成了一种强烈的仪式感,一种信号,辞旧迎新的一种仪式。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兴奋地写下了人们燃放爆竹迎接新春的喜庆景象。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人们辞旧迎新,迎接美好春天的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这一传统早已深深地镶嵌在每一个国人的心田。
春节为什么要放鞭炮?或者燃放烟花呢?
给孩子讲清楚这个问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故事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像是一个神助攻一样,总是在最该出现的时候出现,那样的贴切完美,那样的恰如其分。
“爆竹”,其实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烧竹子,因为竹子燃烧时会发出噼里啪啦的爆裂之声。古人认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邪避害,甚至会让一个叫“年”的怪兽避而远之,所以到了春节的这一天,人们就会燃放爆竹。
我国古典文献《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随着时代发展,爆竹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最初的燃烧竹子逐渐变为竹子与火药的结合体。火药在爆竹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这里还得给孩子顺便普及一下我国古代伟大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隋唐时期的炼丹家在反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将硝石、硫磺、木炭这三样东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可以引起燃烧甚至发生爆炸,于是这一承载着古人智慧的发明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火药的发明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火药逐渐被普及和广泛使用。聪明的古人将火药装在竹筒里,这样一经点燃,竹筒会发出更大的声响,单纯地燃烧竹子的方式被慢慢取代了,但是“爆竹”这一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
到了北宋时期,民间开始普遍使用纸筒和麻茎包裹火药,并且将包裹火药的纸筒和麻茎编串起来,做成“鞭炮”,其名还叫爆竹,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逐渐流行起来,逐渐形成了春节的一个传统。其实这也是古人对安泰生活的向往。关于宋代的人们在春节燃放爆竹的习俗,有很多的记载。
和王安石同时代的史学家刘敞在《爆竹》诗中写道:“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说的就是爆竹燃放时红红火火、热烈喧闹的场景。
宋代文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也描写了除夕夜北宋都城开封燃放爆竹的场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闻声于外。”
由此可见在春节燃放爆竹是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而且在宋代成为了全国普遍意义上的庆祝活动。
春节燃放爆竹更多的是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红红火火的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裂声中也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这是快乐幸福的时刻。现在人们在婚嫁、房屋修建、开业庆典时,主客也会燃放鞭炮,以示庆贺。
而烟花可以说是爆竹的plus加强版,烟花的历史要晚于爆竹的历史。清末民初,湖南浏阳县城商人李熙雅在开发爆竹的过程中,开创性地制作出焰火四射的烟花,这就是烟花的雏形。
上世纪80年代,浏阳开始研制出具有国际水准的礼花弹,完成了由玩具烟花到大型烟花的飞跃。此后,浏阳烟花也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浏阳生产的烟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烟花品牌。
在新春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人们用来自于浏阳的烟花为新春的夜空增添了绚丽的光芒,这熠熠生辉的光芒也成为了人们开启新年征途的美好希冀。
春节放鞭炮的由来推荐搜索词:
1.春节放鞭炮的由来和寓意
2.春节放鞭炮的由来200字
3.春节放鞭炮的由来英语介绍
本文标题:春节放鞭炮的由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