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推荐文章1: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推荐文章2:刘和珍“意外”死亡,鲁迅和林语堂都为之发文,纪念她永不过时

  记念刘和珍君


  人的一生中,总会或多或少地经历一些意外,好的意外令人心生欢喜,由衷感谢命运的馈赠;坏的意外则使人悲从中来,甚至连补救的余地都没有,就被死神匆匆地掳去生命,只给身边的亲人们留下难以填补的空白和无尽的悲痛。在外敌入侵、民族危亡的战争岁月里,后一种意外出现的频率就更高了。


  对于在1926年3月18日的请愿队伍当中,因遭遇段祺瑞执政府卫队开枪射击而身亡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学生刘和珍而言,这个意外,恐怕是她和她周遭的世界都始料未及的。


01、女师大学生刘和珍的“意外”身亡

  血泪斑斑的纪念


  当一个民族孱弱到难以有效抵御外族入侵时,它的每一个同胞就不得不以自己本身为武器去参与驱逐外敌的战斗;当一个国家的政府无能到连自己的国民都难以保护时,这个政府也就没有多少存在的必要了。


  1926年3月12日,两艘日本军舰在未经允许的前提下驶入我天津大沽口,并炮击我国当时正在进行守卫的国民军,导致我守军死伤数十人。国民军当即开炮还击,把日本军舰赶了出去。


  嚣张的日寇


  强盗闯入别人家里抢劫,被主人打跑,本来是件大快人心的事。即使强盗被打死,在现代法律中,主人也属于正当防卫;而且强盗一旦被抓住,也是一项难以逃脱的重罪。


  然而,对于当时已经几乎失去民族独立、被列强和内盗祸害得千疮百孔的中国而言,被我国民军打跑的“强盗”日本非但没有为其卑劣的侵略行径道歉,反而纠集了英、美、法、意、荷、比、西七个帝国主义国家,以《辛丑和约》规定“海口不得设防”的条款为借口,联合起来要求当时临时执政的段祺瑞政府拆除我国在大沽口的一切国防设施。


  他们于3月16日向段祺瑞临时政府外交部发出“最后通牒”,并以武力为威胁,要求段政府在44小时内答复。这些帝国主义“恶狼”们不仅在外交上盛气凌人,丝毫不顾及国际公理和正义,在军事上更是狼狈为奸地派军舰到大沽口待命,伺机随时对我国领土进行侵犯。


  段祺瑞


  段祺瑞政府经过权衡,对八国联军的“最后通牒”只是软绵绵地抗议,认为它“超越《辛丑条约》之范围”、“不能认为适当”。


  然而,数千年来一直以“自强不息”立足的中华儿女,已经在与列强和军阀的斗争中不断觉醒的中华儿女,怎么可能容忍日本此次的卑劣行径?又怎能忍受临时执政府如此语焉不详的暧昧答复?


  请愿队伍和段祺瑞政府官军对峙


  于是,3月18日,国共两党共同组织和主持了在北京天安门召开的“十万人抗议大会”(也称“国民大会”,参加者有包括北京各界团体和各大高校师生在内的5000多人),号召国民反对八国的“最后通牒”。会议结束后,李大钊等人率领请愿的学生和群众从天安门出发,按照既定路线前往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广场请愿。


  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哪一个先来到。就在请愿群众们要求和等待段祺瑞以及时任国务总理的贾德耀出来见面时,荷枪实弹的政府卫队,居然对着手无寸铁的请愿者开枪射击,造成前后共计47人遇难!年仅21岁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便是当场殒命的其中之一!


  鲁迅先生


  据刘和珍的老师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描述:


  (刘和珍)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在悼念她的《未婚妻刘女烈士和珍事略》中对刘和珍之死的描述,与鲁迅先生所记几乎相同,都提到刘和珍中弹之后并没有立刻死去,而是在嘱咐前来扶助她的同学迅速离开之后,又遭到卫兵连续的棍棒打击才立刻倒地而亡,可见当时的卫兵人性泯灭至于何等程度!


  不仅如此,甚至在她们遇难之后,还被段祺瑞政府扣上“暴徒”的帽子,仿佛是在昭告她们“死的活该”!


  刘和珍照片


  可是当天,刘和珍明明是欣然前往的啊!前一天晚上,她还打电话给方其道,让他也参加第二天的国民大会和请愿;遇难的当天上午,她还以学生自治会的名义请求系主任林语堂批准停课一天,因为同学们要去参加国民大会和请愿,未必能按时回校上课;在出发之前,她还发表了简短而激昂的演说,鼓励同学们踊跃参加爱国运动,并且抱病担任女师大队伍的领队和指挥。


  不仅鲁迅先生认为,“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系主任林语堂也认为“此回国民大会,纯为对外,绝无危险,自应照准”。以中年人的经验和逻辑判断都毫无危险的请愿游行,谁又能料到会发生这样的意外呢?


02、刘和珍之死,其实并不意外

  鲁迅先生为之撰文《记念刘和珍君》


  今天的读者知道刘和珍,大约主要是通过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鲁迅先生笔下的刘和珍,是一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却“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


  “能够不为势力所屈,反抗一个广有羽翼的校长”,指的是1925年发生在女师大、并“搅动”当时北京几乎整个教育界的“驱杨风潮”,其主要领导者和组织者,正是本文的主角刘和珍。


  不忍直视的对比


  当时的女师大,既是全国女子师范的唯一高等学府,又是“五四”以来学生运动和女权运动最为活跃的校园之一,深受各种新思想的影响。1923年秋季考入女师大的刘和珍,由于思想进步,加上态度谦和,行事利索,因此入学不到一年就被选为学校学生自治会的主席。


  具有日本和美国双重留学经历的杨荫榆,众望所归地成为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之后,人们原本期望深受欧风美雨“濯洗”的她能够与进步青年们一样支持学的自由、民主思想,却不曾想这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海归女校长,在管理学校时却一味强调秩序、权威、学风等方面,对学生的实际诉求却充耳不闻,甚至于强行打压。


  因此,在青年学生们充满自由、民主思想的实际诉求与以校长为“舵手”的学校管理者简单粗暴的一味打压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场随时可能爆发的摩擦。


  杨荫榆


  据许广平回忆,“风潮”的起因是学校一位雷姓教授在教学方面极不称职,学生们要求辞退他。作为校长的杨荫榆不仅拒绝与学生代表进行良性沟通,反而污蔑她们破坏教学秩序,扬言要严肃处理“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等人,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不满。


  杨荫榆对学生自治会的污蔑,立刻就把自己推到了全体学生的对立面。1925年1月中旬,以刘和珍为主席的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组织全校学生召开紧急会议并通过决议,决定从当天起不再承认杨荫榆为本校校长。


  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杨荫榆则动用关系,对学生运动不断进行破坏和阻挠,甚至密谋宣布开除刘和珍、许广平、蒲振声、张平江等六名学生,说他们“不守本分,违背校规,鼓动风潮,扰乱秩序,侮辱师长,败坏学风,怙恶不悛”,并要求他们立即出校。


  杨荫榆的行为使原本态度中立的一些教师也站到了同情学生的立场上。鲁迅、沈尹默、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联名发表公开支持学生的宣言。


  鲁迅和杨荫榆,两种文人


  但杨荫榆竟然撬动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力量。1925年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宣布解散女师大,并授意其党徒先后三次率军警、流氓和打手到校对学生们断水、断电以逼迫学生离校。刘和珍则带领同学们进行绝食抗议,还和护校的同学们夜里睡在校门口的台阶上以保护学校。


  8月20日,以刘百昭为首的流氓、打手第三次进入学校时,把刘和珍等学生骨干抓到一间逼仄潮湿的小房子里百般恫吓欺凌甚至殴打,刘和珍不仅始终坚贞不屈,还鼓励一起被抓的同学们:“受挫折不要灰心,要重新团结起来,我们要有信心,真理是会战胜强权的。”


  这是一种民族记念


  获释后,刘和珍和同学们继续四处奔走,为女师大的复校斗争争取支持。她们的正义行动获得了当时的共产党北方局,以及鲁迅、许寿裳等进步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各界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在当时北方革命形势的“催化”下,女师大的复校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杨荫榆也被迫南下,回到了无锡老家。


  1925年9月21日,女师大在位于北京原宗帽胡同的“租赁校舍”里举行开学典礼;11月30日,学生返校,刘和珍等学生骨干以学生自治会名义发表复校宣言并在校门口合影留念,鲁迅先生为照片题词;12月11日,女师大正式开课;1926年1月13日,女师大新校长到任。


  刘和珍和杨荫榆


  原本是校内问题,作为校长的杨荫榆却搬弄政府力量,玩弄政客伎俩,使之演变成了争取光明拒绝黑暗、争取正义抗议邪恶的斗争,而原本弱势的学生群体,却在刘和珍等人的带领下坚持不懈,终于取得了代表“正义”一方的胜利。


  这样的刘和珍,如果不出现在这种“一致对外”的国民大会和请愿现场的最前列,反而不合常理了。也正因此,在卫队士兵原本漫无目的的射击中,刘和珍自然也就成了极为显眼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死,其实也并不意外。


03、中国女性觉醒的先驱

  民国时期的女大学生


  在“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基本共识的今日中国,当女性以平等身份从事着曾经只允许男性参与的职业,分享着曾经只有男性单独占有的劳动成果时,人们不应该忘记,今日我国女性的地位并不是随着社会的正常发展而由上天自然赐予的,而是经过一代代人的顽强斗争,甚至用献血和生命争取来的。


  江西姑娘刘和珍的一生,便是这样一位为了现代女性的正当权益而不懈“战斗”的一生。


  她的战斗精神,始于“五四”以来“自由、民主、博爱”等新思想的影响,以及亲眼所见和亲身经历的旧社会对于女性人格和天性种种不合理的压迫和禁锢。


  刘和珍


  年少时的刘和珍,具有我国传统女性身上的一切美好品德:作为早早地就失去父亲的家中长女,她和母亲一起参加劳动,照顾弟妹,在清贫的生活中养成了朴素上进、积极乐观的性格;作为家住城里的学生,她热心照顾家在农村、周末不能回家的同学,为她们在异地求学期间提供一份家的温暖,几年如一日。


  同时,生活的磨砺和国运的衰微,又使她如古代的士大夫一样具有家国情怀,时刻心忧天下,一心想为社会做点实事以挽救同胞于水火之中。因此,她读书的目的,远不止于为了自己将来获得一份易于谋生的“好工作”,而是时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成就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刘和珍是真正的新青年


  不仅自己如此,她还热心鼓励身边只顾埋头读书、充耳不闻国事的同学,劝他们上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读书本身,而是要立志救国救民,为改造社会做准备;要学好本事才能内除国贼,外抗强权。


  五四运动爆发后,为响应这一伟大的爱国运动,南昌学生组成了联合警告团,于5月20日组织了超过三千名学生参加的示威游行。刘和珍对这一活动的深度参与,加上当时广泛传播的《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的洗礼,使她从此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正是在她不遗余力的宣传下,更多江西人才知道“小日本如此欺侮我国”的罪行,也激发了更多民众的爱国热情,使他们愿意以实际行动投身于爱国运动之中。


  浮雕:刘和珍参加学生运动


  刘和珍在进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之前,曾经以优异的成绩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在她就读期间,学校有着无数现代人看来十分“奇葩”的校规,比如在学校不许见客,不许与外界联系,更不许参加校外的任何活动。如果没有家长亲自到校把学生领走,学生不允许踏出校门一步,必须像坐牢一样待在学校里。


  为了抗议学校的不合理规定,刘和珍与南昌的学联取得联系,成立了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自治会,并组织了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她们抨击学校当局不仅过分限制学生人身自由,更禁锢学生思想,妄想使学生与社会脱节,成为任其摆布的“木偶人”。


  在南昌广大进步师生的支持和刘和珍等学生的不懈斗争下,学校终于同意取消那些不合理的校规,却也给刘和珍以“记大过”的处分“以儆效尤”。面对同学们的惋惜和同情,刘和珍却和蔼地安慰他们:“我们从此能和男生一样自由地进出校门,能参加校外许多活动,这就好了。”


  刘和珍的纪念图片


  为给所有同胞争取正当权益,刘和珍不仅积极组织她所在的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为“自由”而斗争,还积极参加了南昌声势浩大的“反基督教同盟”,抗议当时的教会学校豫章中学规定学生“《圣经》考试不及格就不准升级”的无理要求。


  刘和珍率领同学支援豫章中学的抗议行动取得了胜利,刘和珍的母亲却收到了女师的警告函,说刘和珍“不务正业”,如果期末考试不及格,就要在家休学一年。他们想以此迫使刘和珍有所“收敛”,却没想到考试对于刘和珍而言,比实践心中的信仰、为同胞争取正当权益容易多了。到了期末,门门“优秀”的成绩,自然使学校的诡计成了泡影。


  1921年,刘和珍组织同学们提倡女子剪短发,以抗议对女性戕害日久的封建习俗。在她们的倡议下,学校两三天之内就有不下百人响应,校外学生也积极剪发以示支持。“女子剪短发”的倡议在江西还是头一遭,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也免不了遭到保守势力的攻击和谩骂。刘和珍的母亲和担心地警告刘和珍:“学校怕容不了你,准备回家吧!”


  果然,学校当局认为刘和珍这一举动“有伤风化”,逼迫她离开了学校。


  杨荫榆对刘和珍之死是重大责任的


  但是刘和珍并不因此而伤心懊恼,而是在这年冬天,与钱鸿伟、孙师毅等人一起创办了江西最早的进步团体之一——觉社(觉悟青年之社),后来又担任《江西女子师范周刊》的主编,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新思想,反对男尊女卑的旧式包办婚姻,提倡女性不应囿于闺房之内,而是要努力走出去,首先实现自身的解放,然后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正是在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民主”必胜的信念支持下,刘和珍年纪虽小,却非常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意味着什么,也才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迅速找准定位,开展卓有成效的实际工作。


  鲁迅先生是正直的文人


  也正因此,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文中,把“三·一八”惨案的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毫不吝啬地归结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诡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证明”。


  “女性的觉醒”是在我国民族危亡之际,随着“救亡”与“启蒙”思潮的不断涌现而难以回避的话题。今天,当女性同胞在各行各业自豪地“撑起半边天”时,刘和珍的名字,不应当只被作为一名因为参加游行而无辜牺牲的学生来对待。她是中国女性觉醒的先驱者,也是其不折不扣的实践者和殉道者。


04、在《纪念刘和珍君》之外,我们能从刘和珍身上学到什么?

  油画:三一八惨案


  行文至此,我们也大致能总结一下,刘和珍之所以值得纪念,理由如下:


  首先是因为她是为国捐躯的。她参加那场大游行,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不是为个人利益或名声,而是为了和同胞们一起要求政府一致对外,保全国家利益,挽救民族危亡。那也不是她生前参加的第一场游行示威活动。


  林语堂也在悼文中写道:“刘(和珍)杨(德群)二女士之死,是在我们最痛恨之敌人手下,是代表我们死的……是死于与亡国官僚瘟国大夫的奋斗之下”。


  画:鲁迅在左联讲话


  刘和珍之死可以说是意外,因为谁也不会想到那场目的单纯地一致对外的游行居然会有危险,谁也不会想到政府的卫队会朝着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更可以认为是必然,因为有着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民族的她,就像之前热心参与故乡“反基督教大同盟”,为同胞学生争取权益一样,也会坚决与阴谋祸国殃民以肥私利的反动势力斗争到底。


  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她没有在这次游行中牺牲,也会继续奋不顾身地参加更多更危险的战斗,也必然会成为反动势力的眼中钉、肉中刺,最终成为自己信仰的殉道者。


  永远鲜活的刘和珍


  其次,刘和珍之所以值得纪念,是因为她代表了我国数千年来受压迫女性的启蒙和觉醒。“五四”运动之后,以自由、民主、博爱为主要精神内涵的新思想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人们也才逐渐意识到我国女性身体与精神上遭受的双重桎梏是多么畸形和变态!


  刘和珍作为在新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生,她倡导同学们剪短发,不是为了时髦跟风、求漂亮,而是为了与旧社会里禁锢女性的“三从四德”彻底决裂;


  她率领同学们反对“学生不允许出校门、不允许参加校外活动”的奇葩规定,不只是为了反对学校的权威,更是为了给女同学争取同男生一样的人身自由和人格上的平等。


  身着旗袍的民国女子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之,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之”,对于女性而言尤其如此。古往今来多少女性,才貌俱佳却在“三从四德”的伦理束缚下自甘堕落,最终成为鲁迅先生笔下“祥林嫂”式的悲剧人物却不自知。


  刘和珍所代表的,正是受到新思想的洗礼而觉醒的中国新时代女性的缩影,她们有思想也有文化,有行动也有方法,更富有与旧社会、旧势力斗争到底的反抗精神。她们不是单纯地为了反抗而反抗,而是为了一步步靠近、实现心中的理想和信念。


  相对于现代社会中那些动辄要求非多少彩礼不嫁、一天到晚热衷于“心机”、“宫斗”的女性而言,刘和珍的形象显然是伟大的,也是值得所有女性和青年学生借鉴的。


  铜像:鲁迅和刘和珍


  再次,刘和珍之所以值得纪念,因为她是同龄人中少有的、具有坚定信仰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


  因为有信仰,她在与同学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始终微笑、和善地面对每一个人,主动承担比别人更多的工作也不觉得辛苦;


  画:鲁迅和刘和珍


  因为有信仰,她在为同学和同胞们争取正当权益的过程中正直磊落,不畏强权,只要斗争能取得胜利,即使自己因此受到牵连、被开除甚至受到人身威胁也在所不惜;


  也因为有信仰,她在注意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从不放松实践方面的锻炼,也才会义不容辞地积极参加3月18日的国民大会和游行,最终献出了自己年仅21岁的宝贵生命。


  刘和珍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因为有了信仰而成为一颗耀眼的恒星,也因为有了为信仰而采取的行动而变得充实和有意义。


  刘和珍事件的纸道


  最后,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始的话题,在意外和明天,永远不知道哪一个先来的情况下,有人可能会说,当然要及时行乐方才不枉此生。但刘和珍的一生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不同版本的答案,那就是成为一个心中有信仰,并坚持不懈地为信仰采取行动、积极奋斗的人。


  对于一个有信仰且有行动的人而言,“明天和意外”可以说就成了一个伪问题。因为如果有明天,他们会继续为了信仰而奋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果有意外发生,他们也不会因此而有所遗憾或抱怨,因为他们的信仰从未动摇,奋斗也从未停止,即使像刘和珍一样失去了生命,也会有无数具有同样信仰的人,沿着他们开辟的道路继续前进,帮助他们完成未竞的事业。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刘和珍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主要也就是基于以上四点。


  信仰,需要身体力行的实践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天的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和平的环境里,享受着先辈们用献血和生命拼搏出来的、甚至他们自己都难以想象的、前所未有的美好生活,但我们并不因此而有理由坐吃山空、坐享其成,而是应当努力成为与先辈们一样心中有理想,且脚踏实地地采取行动的人。


  正是由于明天和意外永远不知道哪个先到来,人类才毫无异议地渴望和平的环境来减少坏的意外的发生。对于个体而言,则是做一个始终忠于自己内心和信仰的人,珍爱生命,珍惜时间,即使有一天因为意外而离开,也无须对曾经的自己抱有遗憾。


  斯人已逝,但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刘和珍,以及她所代表的为伸张正义而坚定不屈、为心中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始终是我国女性及青年学生运动史上光辉的财富。


  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推荐文章3:纪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在参加完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所作,追忆这位微笑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青年。她是一个真正的猛士,是反封建社会的独立女性的典范,是新青年之楷模。


  图片:百度图片搜索


  

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原文中鲁迅先生这样写道: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在三一八惨案中,带领游行示威队伍在段祺瑞政府门前,英勇就义。年轻的生命在用自己的鲜血呐喊着:外抗强权,内惩国贼。在那个羸弱的政府面前发出自己强有力的呐喊。


  

中国女性之楷模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读书本来就少,刘和珍虽然出身贫民家庭,但是以其坚毅品性,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并且在学校积极接触新的思想,在校内成立类似于现在学生会的组织,积极维护学生权益。


  在那段封建社会与民主政治交叉的环境下,在那个反帝反封建的大背景下,受到进步思想影响,在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就读期间,首倡女子剪发。


  后来又来到背景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这种追求自由的精神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乃至在当代都是我辈中人学习的楷模。


  

中国新青年之典范

  刘和珍去世时年仅22岁,很难想象一个娇小的生命却扛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当年我读到她的事迹时,也是热血沸腾,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假如我处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是否有勇气用生命来捍卫自由和真理。


  2020年初,在疫情面前,其实我们又看到一部分有热血的青年,出征武汉,也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祖国和人名的安全。我觉得这是这一代青年人骨子里面流淌的血还是和1926年刘和珍一样的血脉传承。


  中国子所以能够达到今天的地步,我想这和我们根植于一代代青年人心中那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使命与责任有关。


  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推荐文章4:

  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推荐文章5:鲁迅先生写过的最悲愤的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一群爱国青年徒手到政府门口请愿,本是抱着一腔热血去援助外交的,但万万没想到政府门口是死地,竟惨遭段政府卫兵的虐杀,四十余名青年遇害,其中就有刘和珍君。鲁迅先生早晨才知道有群众去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刚开始先生不信,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不只有弹伤,还有棍棒的伤痕。先生痛斥“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刘和珍君是先生的学生,有人正告先生要为刘和珍写点什么,先生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记念刘和珍君》,在我做学生时代的语文书上就学过这篇文章,是几年级已经不记得了,总之,那时看的时候没什么感受,现在再看,才感受到当时先生的心情是多么的沉重和悲愤: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且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纪念刘和珍君原文推荐搜索词:

  

  1.纪念刘和珍君原文全文

  

  2.纪念刘和珍君原文讲解

  

  3.纪念刘和珍君原文电子版

  

本文标题:纪念刘和珍君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