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浮数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脉要精微论篇》的知识总结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五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黃帝內經·脈要精微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总结一下《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给我们讲的一些知识。这一篇首先着重探讨了脉诊,指明脉诊所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切脉的这套方法,包括脉诊的时间,诊法常以平旦,还有部位,诊脉的原理,还有四时脉,五脏脉等等,这种情况跟大家一一分享。同时也各自描述了脉象所代表的脏腑以及临床含义。


  第二个就是论述了脉象,四季正常的脉象的表现,以及与四时不相应的脉象是反常的脉象,从而强调了人体外界自然环境是天人相应的关系。同时也说明我们诊病的时候,一定要因时因地因人,三因制宜,充分体现了人体与天地,也就是与大自然整体相应的思想。我们学《黄帝内经》就会经常提到天人相应,其实就是指的人体与外在环境与大自然之间的这样一个相适应原理。


  第三部分讨论了望诊,闻诊,问诊,还有尺肤诊法。这些具体的诊法跟诊脉还要结合在一起。同时也论述了视精明、察五色、望形态这几种方法,推测正气的盛衰还有脏腑的变化。并且也提到了听声音,察二便,以及问梦境,以及尺肤诊法那种协助。脉要精微就是把脉的时候的四诊合参的方法要全面掌握。


  最后又把临床中经常出现的脉象跟大家复习一下。我们知道脉象要是粗大指的是阴虚阳盛,代表的病症是热中,中焦热,这个脉象来疾去徐,就是来的时候特别疾,去的时候慢,就是说明这个病机是指的上实下虚,这个病症《黄帝内经》描述叫厥巅疾,也就是四肢逆等着,巅顶的出问题,就是头出问题。这个病要是来徐去疾,就是来的时候缓,走的时候特别快,说明上虚下实,指的就是疠风,也叫恶风这种情况。脉沉细数代表的病机是阴虚火动,叫做少阴厥,这个脉象要沉细数散代表阴虚阳盛或者叫阴虚阳亢,这种情况叫做虚劳寒热。我们在临床上也经常遇到虚劳,这种患者就是阴虚,出现身体一阵寒一阵热。


  再往下,就是脉象如果是浮而散,代表气血虚衰,把脉发现这脉特别浮,还是散的沉取无力,这说明患者气血虚衰,他的外在表现就是仆倒,眩晕这种情况就会出来。脉浮而不躁,说明阳分受病,病在足三阳,这人发热。脉浮而急躁,病机是阳热盛,病在手三阳。脉细而沉,病机是阴分受病,病在手三阴,骨头会疼,沉而细,这就说明阴寒在里头,阴分受病。这地方的阴分指的就是骨头、内脏,这个地方出问题,不是皮肤不是表证。脉沉细而静,代表阴寒甚,病在足三阴。脉数动一代说明阳分受病,阳热淤滞,就会出现泻痢,便脓血。


  要是脉涩,说明阳气有余,身热无汗。要是脉滑,说明病机是阴气有余,多汗身寒。如果是脉沉迟而不浮,病在内而不在外,说明心腹有积聚。脉浮数而不沉,说明病在外而不在内,病症是身发热。脉只见于上部,而下部弱,这是上实下虚,这是腰足清冷,也就腰足特别凉,特别寒。脉只见于下部,而上部弱,上虚下实,这种情况下说明什么?(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说明头项疼痛。脉象如果重按至骨而脉气少,这之前我们讲的这个叫做阳气不足,或者叫做命门火衰,就会出现腰脊疼痛,身体出现痹症,关节炎,关节痛,这种情况就会出来。这就是我们对《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的总结。


  好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次课再见。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六百五十。(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脉浮数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活学中医脉诊,数脉主热,也可主虚。

  导读:今天的文章立论脉诊,脉症合参,以纠正脉学中容易偏颇的绝对化观点。《论语》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学者亦应引以为戒。朱老此文理案详尽,值得反复琢磨,余韵颇为悠长。


  数脉者何?恐怕多数医家都会一致回答,曰:“数脉者,来去快速,一息六至,每分钟超过90次。”如《脉经》云:“数脉来去促急,一息六七至。”《濒湖脉学》:“一息六至,脉流薄疾。”至论其主病,恐怕大多数医家亦会一致回答,曰:“数脉主热证。其脉理是邪热亢盛而正气不衰,气血运行加快则脉来数而有力;久病阴虚生热,则脉来数而无力。”


  至于《中医诊断学》所云之“若阳虚外浮而见数脉,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阴不敛阳,虚阳外越,则脉来数而无力。”《伤寒论》所云之“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汗,汗出而解也。”“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三因方》所云:“数为热,为虚,为吐,为痛。”则多不重视。


  景岳所云:“数脉有阴有阳,今后世相传皆以数为热脉,及详考《内经》则但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曰缓而滑者,曰热中,舍此之外,则并无以数言热者。而迟冷数热之说,乃始自《难经》,云:数则为热,迟则为寒,今举世所宗皆此说也。不知数热之说大有谬误。


  何以见之?盖自余历验以来,凡见内热伏火等证,脉反不数,而惟洪滑有力,如经文所言者是也。至于数脉之辨,大约有八:此义失真,此至相传遗害者,弗胜纪矣。兹列其要者如左(编者注:古时竖版,从右至左,故如左即如下也),诸所未尽,可以类推。


  外邪有数脉:凡寒邪外感,脉必暴见紧数。然初感便数者,原未传经,热自何来?所以只宜温散,即或传经日久,但其数而滑实,方可言热,若数而无力者,到底仍是阴证,只宜温中,此外感之数不可尽以为热也,若概用寒凉,无不杀人。


  虚损有数脉:凡患阳虚而数者,脉必数而无力,或兼细小而证见虚寒,此则温之且不暇,尚堪作热治乎?又有阴虚之数者,脉必数而弦滑,虽有烦热诸证,亦宜慎用寒凉,若但清火必致脾泄而败。且凡见虚损者,脉无不数,数脉之病,惟损最多,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危,岂数皆热病乎?若以虚数作热数,则万无不败者矣。


  疟疾有数脉:凡疟作之时,脉必紧数,疟止之时,脉必和缓,岂作即有火而止则无火乎?且火在人身,无则无矣,有则无止时也,能作能止者,惟寒邪之进退也,真火真热,则不然也。此疟疾之数,故不可尽以为热。


  痢疾之有数脉:凡痢疾之作,率由寒湿内伤,脾肾俱损,所以脉数,但兼弦涩细弱者,总皆虚数,非热数也,悉宜温补命门,百不失一。其形证多火,年力强壮者,方可以热数论治,然必兼洪滑实数之脉,方是其证。


  痈疡有数脉:凡脉数身无热而反恶寒,饮食如常者,或身有热而得汗不解者,即痈疽之候也,然疮疡之发,有阴有阳,可攻可补,亦不得尽以脉数者为热证。


  痘疹有数脉:以邪毒未达也,达则不数矣。此当以虚实大小分阴阳,亦不得以数为热脉。


  癥瘕有数脉:凡胁腹之下有块如盘者,以积滞不行,脉必见数,若积久成疳,阳明壅实而致口臭牙疳发热等症者,乃宜清胃清火,如无火证而脉见细数者,亦不得认以为热。


  胎孕有数脉:以冲任气阻,所以脉数,本非火也。此当以强弱分寒热,不可因其脉数,而执以黄芩为圣药也。


  诸语则更少问津。致使寒者愈寒,虚者愈虚,病证缠绵,久久不愈,甚或不治而死。


  余临证之时,非但注意数脉之主热,亦且注意数脉之主寒,数脉之主虚,数脉之主正邪交争。非但注意数脉之数,亦且注意数脉之相兼,且多以兼脉论数脉之所主。


  如数脉之兼滑者则为痰热、实热;数脉之兼弦者则为肝胆之实火,数脉之兼紧者则为寒热夹杂证中的寒多热少证或寒邪凝滞证;数脉之兼细涩者,为寒凝血滞;数脉之兼细者,则为阴虚有热,或血虚有热;数脉之兼弦细者,为心阳不足;数脉之兼濡者,为湿热或气阴两虚或痰热;数脉之兼洪大有力者,为阳明实火或暑热之邪;数脉之兼弦大者,为气阴俱虚或气血俱虚或阴阳两虚;数脉之兼促者,为心肾阳虚;数脉之兼实者,为实热;数脉之兼浮者,为表热等。


  例如,霍某,女,49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手术后,全心衰竭一直不能控制。转请中医治疗。医云:身热口渴,舌紫苔少,喘而短气,脉数时见促者,阴虚有热也。治宜养阴清热。


  处方:生地、麦冬、五味子、天花粉、石斛、玉竹、沙参、元参、黄连。一剂后,病情更剧,改请余诊。视之:全身高度浮肿,气短难续,神色慌张,口渴身热,舌质紫黯少苔,脉细数兼有促象。余云:细数之脉非为热脉乃虚脉也。时见促象者,非热之极,乃心阳之大虚也。其身热口渴,非为火证,乃虚阳外越也。宜急投真武汤加减治之。处方:附子、白芍、白术、茯苓、人参。服药一剂,诸症果减。


  苏,男,65岁。背部、胸胁烦热不适,气短心悸一年多。医诊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先以西药久治不效,改请中医治之。医查其脉数,诊为气阴俱虚,阳明实火。予补气养阴,清热泻火治之。2个月后,诸症加剧。又改请某医治之。医云:脉滑而数尤见于寸部,乃痰热蕴肺也。治宜清化热痰。


  处方:胆南星、半夏、橘红、杏仁、贝母、瓜蒌、黄芩、枳壳、生姜。始服2剂,诸症稍减,继服2剂,诸症又剧。邀余诊视。查其全身烦热,口苦口干,恶心欲吐,胸满胸痛,脘腹隐隐作痛,心烦心悸,大便稀溏,1日3-4次,小便少,四肢颜面轻度浮肿,舌苔黄白厚腻,脉弦紧数时见促象。云:脉弦者肝胆脉也,紧者寒也结也;弦紧相合,肝胆为病,且兼寒饮凝结;紧数相合,非热也,乃寒饮凝结较甚,搏结不散也。治宜疏肝和胃,燥湿行水,温阳化饮。处方:柴胡、半夏、人参、黄芩、甘草、干姜、大枣、苍术、厚朴、陈皮、肉桂、茯苓。服药1剂,诸症稍减,20剂后,诸症大部消失。


  吴某,男,68岁。阵发性逆气上冲,冲则心悸心烦,呼吸困难。医诊冠心病,心房纤颤。先用西药治疗4个多月不效,继又请某医以养心安神,滋阴益气之剂治疗2个多月仍无效验。邀余诊治。查其两脉乍疏乍数,数时兼见细弦,疏时兼见弦涩或结。综合脉症后,云:乍疏乍数者,阳虚也,寒盛也;弦涩而时兼结者,寒凝气滞也;又其脉见沉候,沉候者,气滞也。治宜理气温阳降冲。处方:人参、乌药、沉香、肉桂、甘草、半夏。服药2剂,诸症减。10剂后,诸症消失。


  任某,男,4岁。发热咳嗽一周。医诊肺炎。予抗生素与中药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剂治疗后,诸症不减。查其脉弦紧而数,纳呆食减,腹满微喘。乃云:弦紧之脉者,寒邪结于太阳少阳也;数脉虽可主热,然其兼弦紧之寒脉则不可尽以为热也。治宜达原饮加减。处方:厚朴、草果、槟榔、羌活、白芷、桂枝、柴胡、黄芩、知母。一剂后,热退症减。继进2剂,诸症消失。


  脉浮数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从浮、沉、迟、数,四种基本脉象辨病的表里与寒热

  导读:牢牢掌握浮、沉、迟、数四种基本脉象并以此为提纲,才能在切脉诊病时触类旁通。


  从四种基本脉象辨病的表里与寒热


  诊脉时,医家要先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使自己的呼吸稳定,然后以呼吸次数诊测病人的脉搏数。正常脉象的标准是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四到五下。


  如果只搏动三下,就被称为迟脉。病人出现迟脉,就意味着体内有寒邪。如果搏动了六下,就超过了平脉的搏动数,这叫做数脉。病人出现数脉,就表示体内有热邪。而如果脉搏只跳动一下或两下,这比迟脉更迟,表明体内寒邪郁积得很严重。同样的道理,在一呼一吸之间,脉搏跳动了七八下,表明热邪郁积得很严重。


  弄清了迟脉和数脉的特点及如何用脉搏快慢来诊病,还要弄清浮脉和沉脉的特点及如何用浮脉和沉脉诊病。只有这样才能清楚疾病是因为外邪所致,还是人的七情引起的。


  外邪,指风、寒、暑、湿、燥、火等六种淫邪之气。其实在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象因素所形成的正常气候变化,人生活在其中,已经适应了这种变化。


  不过万事都有一个度,若是这六种因素的变化超过了人体能够适应的范围,那么就会变为邪气,从而致病。


  这些邪气都比较盛实,一旦侵入人体,与也很旺盛的正气剧烈交争,就会把脉鼓动得强劲有力而上浮,从而表现为浮脉。浮脉的出现即代表着正邪剧烈交争,病位较浅,病情比较轻。


  内因,是指人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同样,在正常情况下,这七情是不会伤人的,但是七情一旦过度就会耗伤人体的正气,正气亏耗,无力鼓动脉搏,脉搏动不明显,就会表现为沉脉。


  因此,诊病时,通过病人所表现的浮脉或沉脉,首先可以判断致病的因素是内因还是外因,是实证(外因所致的病)还是虚证(内因所致的病)。这一判断方法至今仍被医家广泛沿用。


  总之,若见沉脉,则是病邪已经侵入体内,多为七情内郁、气陷于里以致脏腑气机不调等病证,位置比较深的,是里证;若见迟脉,多为元气亏耗,机体失温的虚寒证,又叫做阴证;若见数脉,多为机体感受热邪,邪热炽盛,熏灼阴津的热证,又叫做阳证。


  若见浮脉,多因外邪入侵所致,但病位较浅的,为表证,也可见七情所伤致病而出现的浮脉,则多是阴血不病位较浅的,为表证,也可见七情所伤致病而出现的浮脉,则多是阴血不足、筋脉失去肝血的濡养而致的虚风内动。


  广义的六淫,不单指太过的六气,还包括传染病或不同于一般气候异常的致病因素。后世医家用“毒”字加以区别,即风毒、火毒、湿毒、燥毒、寒毒、暑秽等。


  因此,如以外因而论六淫,其含义包括两点,一是指气候的变化,二是指邪毒秽气。


  例如,以寒为例:寒邪一是指气温过冷而冻伤手足,或者气候突然变冷而风寒感冒,或者冬季气候寒冷而咳嗽痰多或关节疼痛,这些都是气候变化所引起的伤病;二是指传染病,《素问·热论》中说“一般所说的热病,都是伤寒一类······人伤于寒邪时,就要发热”,可见,寒邪是引起某些传染病和热病的主要原因,这里的寒邪显然不是指一般的寒冷气温。


  然而肺所表现的脉象往往都不是单一不变,而是复杂兼见的。比如,同 样是迟脉,又分浮迟和沉迟。浮迟表示虚寒在表,沉迟则为寒邪陷里。同 样是数脉,又可分为浮数和沉数,浮数表示热邪侵入人体的程度还比较表浅,迟数则说明热邪已侵入经络和脏腑。


  所以,对脉象的诊察不是单一的浮或沉,数或迟,而是要仔细诊察,相互参照,对比分析,辨明病邪侵入的程度在表还是在里,是虚还是实,属阴还是属阳,为风还是为气,是冷还是热,是内伤还是外感。


  把脉诊病看起来好像非常复杂,但只要掌握了浮、沉、迟、数四种基本脉象并以此为提纲,那么在切脉诊病时就能触类旁通了!


  疾病有万千,但是脉象也就是那么几种,并且不同的病也许会有相同的脉象,同一种病症会有数种脉象相兼出现,因此我们在诊脉时一定要仔细认真,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诊断出一种脉象就可以下定论,要多种脉象相互合参,辨证分析,才能诊断准确。


  从脉的快慢与沉浮可知病在部位及身体的寒热


  辨识脉象主要依靠手指的感觉。现代中医中临床应用的脉象有二十八种,主要体现在位、数、形、势等四个方面,这几个方面都是以脉搏的频率、节律,显现的部位、长度与宽度,脉管的充盈度、紧张度,血流的通畅流利度,心脏搏动的强弱等因素来划分的。


  如浮沉是脉位的不同,迟数是至数的不同,虚实是力量强弱的不同,而洪脉和细脉则是形态和气势的不同。脉象虽有28种,但都可根据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归类。掌握脉象要素,对于理解各种脉象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可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END


  注: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本文选摘自《李时珍教切脉》,王际然,张丽解读,重庆出版社,2010.2。本公众号仅用之进行学术交流,若有请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


  

封面图于摄图网。

  脉浮数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

  脉浮数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中医诊脉咋能看出那么多,看了这篇你也会~

  文/徐琬梨 山东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说到中医,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把脉,有些患者还喜欢以把脉来判断这个医生“中不中”。通过把脉,中医像有第三只眼,常常能窥探出很多身体甚至心理的疾病,给中医治病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但中医诊脉究竟是看什么?又是怎么看出身体的疾病的呢?

  诊脉是中医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开始使用的方法,在手腕部把脉只是其中的一种,也是现在最常用的,叫“寸口脉”。


  明代李中梓总结了28种脉,其中有19种脉象在临床上经常能遇到,即浮、沉、迟、数、虚、实、洪、细、弦、紧、滑、涩、促、结、代、缓、濡、弱和微。


  中医大夫主要从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判断患者是什么脉象,然后根据各种脉象所代表的意义(划重点),综合其他诊法进行判断。


  有些脉象只是在一个方面出现改变,有的脉象则可以在多个方面出现改变。以下要介绍的六种基本脉象都只在一个方面出现改变。


  从脉位辨——浮脉与沉脉


  脉位就是脉跳动位置的深浅。


  有些人的脉,手一搭,还没用力就已经感觉到了。这就是脉象偏浮。有这种脉象的人要么身体较瘦,要么可能得了感冒。中医说,感受外来的风、寒、暑、湿邪气时,正邪斗争的“战场”在体表,正气抗邪,脉气受到鼓动,脉就比正常时跳动得表浅,或者说更为明显。


  与浮脉相反的就是沉脉,就是一般不容易摸到,要用较大的指力去找,主要见于里证。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多指在脏腑,可因正气不足所致,也可因病邪在里引起。不管是正气原本就不足还是病邪所致,病变的部位比较深,因此,脉位也比较深。


  从脉数辨——迟脉与数脉


  脉数主要包括两方面,即脉搏跳动的快慢、跳动节律是否规整。后者涉及的节律不规整脉象,是指促、结、代脉,这里暂且不谈。


  迟脉指脉跳动速度不及常人,“一息不足四至”(一息指医生保持正常均匀呼吸时,一呼一吸的时间)。如以分钟计,就是一分钟脉搏跳动不到60次。


  与迟脉相对的是数脉。数脉一息五至或六至(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在90~120次)。


  迟脉多见于寒证,数脉多见于热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血得热则行,得寒则凝”。气血有热的时候运行快,脉搏跳得快;若有寒邪,寒主收引、凝滞,气血运行慢,脉率也相应变慢。这是最常见的临床意义。


  但在个别情况下,阳虚患者,主要是心阳虚的患者也可出现数脉。道理何在呢?


  心主血脉,要依赖心气、心阳的推动满足身体的需求。而心气虚、阳虚而推动无力,为了补偿血运的不足,心脏的跳动次数就会增加,脉搏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在心阳衰竭时,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心力衰竭时,脉象变得很快,多为数脉,甚至出现疾脉(每分钟脉搏在140次以上)。这种脉虽跳动快,但在气势上不足,即数而无力。


  迟脉有时也可见于热证。当热邪内聚与实邪互结,阻滞了气血运行,具备热与阻两个因素时,也可见迟脉。此外,血瘀阻络,血行缓慢,壅阻脉道,也可见迟脉。


  (PS:这也是为什么必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只靠把脉,因为一种脉可以代表多种临床意义,甚至是相反的,需要其他诊法结合来判断)


  从脉势辨——虚脉与实脉


  脉势是指脉的流利度、力度等。


  虚脉和实脉就主要是脉的力度的不同而区分的。虚寸、关、尺三部,无论浮取、中取还是沉取,脉象均软弱无力;实是寸、关、尺三部,无论浮取、中取还是沉取,应指均有充实感,强劲有力。


  虚脉常见于虚证患者,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都可以出现无力的脉象;实脉常见于实证,机体邪气亢盛而正气不虚,邪正斗争的表现。


  正常人也可出现实脉,但必须具备“和缓”的特征,是气血旺盛的表现。因此,在临床上一定要“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脉形,主要指脉的宽窄和长短。例如,气血不足的患者,会呈现细细的脉,摸起来像线一样,我们称之为细脉。

  古人有一句话,“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意思是心里觉得很明白,但手指下的感觉往往难以分辨,就是在讲学脉有一定的难度,运用起来也比较难。这就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去总结经验,但我们这次所讲的这些脉象只要从理论上掌握了,在临床实践中便可诊得出来。


   |《中医健康养生》2016年7月刊


  如需转载| 须获授权|并注明出处


  脉浮数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中医脉浮数是什么意思

  

  2.脉浮数是什么意思?

  

  3.脉浮数是什么意思和症状

  

本文标题:脉浮数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