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情人节是哪天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推荐文章1: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到了,一起了解一下它的由来,然后决定怎么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鹊桥仙》
七月初七(2022年8月4日)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延续至现代。七夕节其实是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故事,《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孟姜女》。七夕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南阳牛家庄有个放牛娃被人称为牛郎,他父母早亡跟随兄嫂生活,但嫂子狠毒,经常虐待他。有一天他让牛郎赶着九头牛去放牛,回家时必须要有十头牛,否则不准回家。牛郎悲愤交加、不知所以。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来到眼前,问他为何这般伤心?他就把九牛变十牛的事情告诉了老者。老者哈哈大笑,说你别难过,在伏牛山有一个老牛,就是有点病,你把它喂好了就可以了。
于是牛郎翻山越岭来到伏牛山找到了这头生病的老牛,老牛告诉他,自己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摔坏了腿,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于是牛郎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一个月后老牛病好了,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但嫂子依旧虐待他,最后还是被嫂子赶出了家门,走时他只带走了那头老牛。
织女是天帝的孙女,负责编织云彩,一天织女和姐妹们来凡间洗澡,老牛告诉了牛郎,你看中哪个就把她的衣服拿走,牛郎拿走了织女的衣服,没有了衣服,织女回不了天庭,只好留了下来,并和牛郎相爱,生了一双儿女。
但好景不长,织女的事被天帝知道,派王母娘娘亲自下凡强行将织女带走。牛郎痛心不已,老牛对牛郎说,你在我死后用我的皮做成鞋子,穿上就可以追赶织女了。老牛果不其然死了,牛郎照做,穿上牛皮做成的鞋,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眼看就要赶上,却被王母娘娘金簪一挥,出现了一条天河,将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隔河相望,相互哭泣,感动了喜鹊仙,于是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象征爱情的节日,被认为是中国具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在当代便成为“中国情人节”。
“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真爱唯一,欢聚七夕,有爱就要表达,七夕节记得一定要送礼物给爱人情人,千言万语不低礼物一份。可以自己亲自送,也可以用第三方代送。礼物可以是鲜花、玩偶、钻戒、水晶饰品、包包、香水、蛋糕、衣服、红包等,但有三样东西不能送,鞋子、伞、钟表(寓意邪、散、终)。送礼的时间可以是午夜十二点、一大早、一见面。七夕适合求婚和登记,但不太适合结婚,毕竟牛郎织女的爱情有点凄楚,还有是个单日子。
七夕快要到了,礼物和告白你准备好了吗?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推荐文章2:和西方情人节完全是两回事,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到底是个什么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女儿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那么,七夕节到底有什么来历?它是中国的情人节吗?请听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逵夫在甘肃卫视“丝路大讲堂”上讲述七夕节的前世今生。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逵夫
『各地有不同的七夕风俗』
说起七夕节,这是一个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乞巧节、女儿节。很多少数民族也有七夕节和牛郎织女的传说。而且,七夕节在亚洲邻国也有影响力,像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也都有七夕节。那么,七夕节究竟是什么时候形成的?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
我们先来看看今天全国各地是怎么过七夕节的。
在中国各地,七夕节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比如,江苏宜兴有七夕“香桥会”,这是由鹊桥传说衍化而来的;在浙江农村,流行一种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相传这是牛郎织女相会时的眼泪;七月七的七娘会是一种大型祭祀活动,广东多称“拜七姐”,闽台地区则称为“拜七娘妈”。
一般来说,全国的大多数地方,都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过七夕节,这天晚上,家里或者村里的姑娘们会聚在一起探讨针线、刺绣等方面的技艺。只有甘肃省陇南市天水一带的地方,七夕节是举行七天八夜的。从农历六月三十日开始做“巧娘娘”的像,到七月初七的晚上子时把这个像烧掉,这七天八夜的时间都在举行各种民俗祭祀歌舞活动。除了陇南天水一带,还有汉水流域,包括陕西省汉中市南部、湖北省西北部的一些地方,七夕节是举行三天三夜的,至今仍完整保存着传统风俗。
我们家是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人,从小我就知道乞巧节,身边的老人也常常给我们讲乞巧的故事。在西和,乞巧节的民俗是代代相传的。1924年,我父亲在甘肃省立第五师范学校求学时,读到了由北京大学的学者编辑的《歌谣周刊》。受此启发,他于1936年回到西和县在鼓楼南学校任教时,组织学生把全县流传的乞巧歌的歌词收集在一起,编了一本《西和乞巧歌》。《西和乞巧歌》收录了当地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乞巧歌,曾经印成线装本,引起了国内很多民间文学研究专家和民俗学家的重视,给予了充分肯定。
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工作以后开始对乞巧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几名演员在表演传统“乞巧”民俗改编的舞蹈。 新华社 发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吗』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礼县一带,乞巧节已经流传了180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代乞巧风俗的“活化石”。这些持续时间最长的七夕节活动是怎样开展的呢?
小时候,每到乞巧节,县城里的每条巷道都会有一个乞巧点,整个县城有十来个乞巧点。“乞巧”是向神灵讨要智慧的意思,参加乞巧活动的多为待字闺中的姑娘,她们以虔诚的信仰、隆重的仪式,祈求“巧娘娘”赐予聪慧、灵巧,祈愿自己婚配如意、生活幸福。
西和县的乞巧节活动一共经历七天八夜,由坐巧、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和送巧组成。农历六月三十那天,姑娘们成群结队地来到县城,那些纸货店里已经准备好“巧娘娘”,大体有二三尺高,黑头发,穿花衣服、裙子。活动中既有歌舞相伴,又有一些富有特征性的仪式,因而留存了大量的乞巧唱词、曲谱、舞蹈形式以及与农耕文明相关的崇拜仪式,还有与生活相关的纺织女工、服饰、道具、供果制作等。
乞巧过程中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唱乞巧歌。“娱巧”这一天,从白天直至深夜,女孩们都在巧娘娘像前按一定的程式唱不同的歌曲。乞巧歌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歌词有传统和新编之分,一些年龄稍大一点、有经验的女孩子每年都会创作新的乞巧歌。
这些新的乞巧歌主要反映什么内容呢?一方面,表达她们的情感与愿望;另一方面,对社会上一些重大事件表达她们的看法。比如,在《西和乞巧歌》里,有反映妇女生活和反抗封建礼教的内容,也有真实反映旧社会那些腐败的官吏压榨老百姓的内容。
要知道,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西北各地女孩子上学的很少。但是,通过编乞巧歌,锻炼了她们的创作能力、艺术表达能力,她们成了小诗人、小艺术家,也锻炼了她们的分析能力,培养了她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这在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乞巧活动完全是一种自发性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女孩子们被全部动员起来,善于制作面食的被分派去做供奉的面花,能唱歌的负担起乞巧活动中的领唱任务。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乞巧点之间的“走亲戚”,也叫访巧。各村的女孩子相互走访,参观学习。我感觉这就像是女孩们自己组织的一个自修学校,锻炼了她们团结人、组织人、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乞巧的过程完全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七夕节、乞巧节就是中国的情人节。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乞巧节是中国的女儿节,传统的七夕节是未婚女孩子参加的节日,这和西方的情人节完全是两回事。
『织女星、牛郎星的来历』
七夕节(乞巧节)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我认为它形成于先秦或者更早的时候。
七夕节的形成与织女星、牛郎星的传说密切相关,那么,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认识、命名织女星、牛郎星的呢?
在西汉初年的文献中已经有所涉及。《史记·秦本纪》的开头这样写道:“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意思是说,秦的祖先是“五帝”里的颛顼帝的孙女,名字叫女修。一天,女修正坐在那里纺织,一只燕子飞过,掉下了一颗蛋,女修捡起来吃了,后来就生下儿子大业。大业是秦人的第一个男性祖先。那么女修是怎样一个人?关于女修的事迹只有一个字,那就是“织”。实际上,女修就是最早的织女的原型。
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的山东一带,山东的大部分地区地处沿海,海上经常能够看到日月运行和星星密布,所以,秦人是较早对天文有深入了解的一群人。据清华简(清华大学所藏的一批战国竹简)记载:西周初年,周公把在山东奄(山东曲阜之东)一带居住的秦人全部西迁了。迁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迁于朱圉山。朱圉山就是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的一座山,与陇南市礼县交界。这是清华简中明确记载的。
根据甘肃省历史学家祝中熹先生的研究,秦人第一次被迁于陇右是在更早的尧舜时代,因为当时要派懂得天文的人到西部去考察日月运行的情况。到了西周时期,秦人被迁到朱圉山后,有一部分人逐渐沿着西汉水上游进入礼县、西和县等地。所以史书上说,秦人早期生活于天水西南的古西犬丘地区(今礼县、盐官一带)。20世纪90年代,在礼县城东的大堡子山发现了早期秦文化的遗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铜器和乐器。学界研究认为,这里就是秦公先王的大墓,这也证明了秦人正是从这里发迹的。
秦人自遥远的东方迁到西汉水流域以后,非常思念自己的故乡和祖先,于是他们就把西汉水附近的星带——一片能够在秋天看到的、像河流一样的星带命名为“汉”。因为他们在西汉水上游居住,所以他们把天上的那条星河命名为“汉”。上古时候天河不叫天河,也不叫银河,就叫作“汉”。《诗经》中就有《云汉》这首诗,云汉的“汉”指的就是汉水,也叫天汉。然后,他们又把天汉边上一颗最亮的星,也是整个北半球看起来最亮的一颗星——零等星命名为织女星,以此来纪念他们的始祖。这就是与七夕相关的织女星的来历。
再来说说牛郎星。在古代,牛郎星也被称为牵牛星。这个牵牛星是怎么来的呢?它是为了纪念周人的祖先。周人发祥于甘肃陇东一带,尤其是在庆阳,到现在还有周先祖的灵庙、遗址等。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认为,庆阳有一条河叫马莲河,周人最早的居住地就在马莲河流域。学术界普遍认为,先秦时期的陇东庆阳地区是一处农牧交错地带,有可资早期农业获得高速发展的广袤而深厚的黄土地,所以甘肃陇东庆阳一带曾经是周人长期创业、发展的地方。
周人也学习秦人,以命名天上星星的方式来纪念自己的祖先。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周秦文化之间有交流,也有竞争。
在天河的另一侧,也有一颗很亮的星——一等星,周人就把它命名为牵牛星。为什么把它命名为牵牛星呢?《山海经》中有明确的记载:“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又说,“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文献记载中的周人历史是从其始祖后稷开始的,“后稷”曾经是上古时期负责农业工作的最高职官名。作为周人祖先的第三代,叔均继承了后稷的业绩,发明了牛耕。牛耕的发明意义重大,它一下子推动了整个农业的发展,因此周人的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在《诗经》的很多诗中都有所反映。中国几千年来是一个农耕文化的国家,而上古时候周人掌握了最发达的农业生产技术,可以说在农业科技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而牵牛星正反映了周人在农耕文化中留存的传统。
周人在陇东一带,秦人在陇南一带,地缘相近的周秦文化交融,诞生了牛郎星和织女星。而更重要的是,牛郎星和织女星真正反映了中国农耕文化的特点,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基本形态就是男耕女织,这既是一种经济形态,也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可见,甘肃陇南的乞巧风俗,虽然目前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县里完整地保留下来,但它们保留了这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最古老的形式。所以,对陇东南的风俗文化作整体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七夕文化流传世界各地』
考古发现,在出土的秦简上就有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随着秦人东迁,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传说一路传播到了今天的西安。
《诗经·小雅》中这样写道:“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汉代《古诗十九首》中也有一首自先秦时代流传下来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可见,大致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牛郎与织女爱情故事的想象与传说。
明代学者罗颀著有《物原》一书,主要介绍我国古代先民的发明创造。书中这样写道:“楚怀王初置七夕。”说是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最早设立七夕节。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的节日,并无牵牛织女的爱情故事。直到汉代,七夕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
在东汉学者应劭所撰的《风俗通》中有这样的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西汉刘歆著的《西京杂记》中这样写道:“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据文献记载,汉朝宫廷中已有七夕节俗,七月七日那天女子可以穿着新衣和小姐妹们一起玩耍作乐。那时候穿新衣服是很难得的,可见西汉的宫廷很重视七夕。
七夕节俗是从西汉宫廷逐渐流传到民间的。再后来,随着东汉王朝迁都洛阳,七夕风俗较集中地传到中原一带。后经大量人口流动和长期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各地都有了七夕节俗。
七夕文化在唐宋年间可谓达到了巅峰,过节十分隆重。不仅有专门售卖乞巧饰品的乞巧市,诗人们还创作了大量有关七夕的诗词歌赋,就连唐高宗李治也在七夕宴席后作诗《七夕宴悬圃二首》。
七夕节在古代女性的成长过程中意义重大。古时候,女子的命运只能嫁作人妇、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织女的传说,并希望以织女为榜样,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获得美满姻缘。这就是“乞巧”这个名称的。七夕节期间,无论贫贱富贵,女孩们都可以在一起切磋和提高纺织、刺绣、缝补、茶饭等方面的能力,它给予了广大女性一个学习实践、交流观摩的平等的平台。久而久之,七夕也就成了“女儿节”。
七夕节还传递出古人打破门第观念、对感情忠贞不渝的婚恋观。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织女是仙女,牛郎是农民,织女看中了牛郎勤劳、善良、真诚的品质,愿意嫁给他,这打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体现出追求婚姻自由的观念,深受底层民众的欢迎。
后来,七夕节逐渐流传到东亚的日本、朝鲜、韩国以及东南亚的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牛郎织女的故事从中国传播到亚洲其他国家时,也融入了当地的特色。比如,日本的牛郎织女故事中加入了木屐、草鞋、竹子等民族特色的事物,在朝鲜,牛郎织女变成了王子和公主,韩国的牛郎织女故事则透露出孝文化的传统观念。
日本最早的一部和歌集《万叶集》中,从第八卷到第二十卷共收录了130多首七夕和歌,大多与牛郎织女有关。很多有关七夕的习俗也随着当时的中国典籍传入日本。韩国文学家崔南善在《朝鲜常识》中记载,七夕原是中国的习俗,后传入韩国。在高丽时代,恭愍王和王后曾经一起祭拜牵牛星和织女星。在朝鲜半岛的李朝时期,妇女们的乞巧主要有投针验巧、斗巧、晒衣等活动,文人则在七夕饮酒赋诗。越南有很多咏诵七夕的诗句,比如《牛郎辞织女诗》《织女忆牛郎》《咏乞巧》等唱和之作,反映出牛郎织女的传说在越南流传之广。
2008年,西和乞巧节因历史传承的独特性和珍贵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西和县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我认为,从牛郎织女的传说到七夕节,再到乞巧歌、乞巧习俗,其中所体现的精神内核和传统底蕴,在今天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国民俗中的精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徐蓓
::赵逵夫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推荐文章3:明天2月14日就是情人节了,一起了解一下关于情人节的那些故事
明天就是情人节了,每年公历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情人节,情人节起源于基督教,如今已经成为全世界著名的节日。情人节是一个关于爱的浪漫节日,男女情人要在这一天互送礼物以表达爱意或友好。
情人节的前世今生。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皇帝克劳迪乌斯二世在首都罗马宣布废弃所有的婚姻承诺,当时是出于战争的考虑,使更多无所牵挂的男人可以走上争战的疆场。一名叫瓦仑廷的神父没有遵照这个旨意而继续为相爱的年轻人举行教堂婚礼。事情被告发后,瓦仑廷神父先是被鞭打,然后被石头掷打,最后在公元270年2月14日这天被送上了绞架被绞死。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又将其改成“情人节”,是欧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的民族节日。此节日的甚多,说法不一,但一般是以罗马圣教徒瓦伦丁被处死,后被定为“情人节”较为普遍。
情人节这天,男女情人要送礼物,以表达爱意,如:玫瑰、巧克力、钻石、水晶、葡萄酒、香槟、毛绒玩具等,在一起的一般还会一起看电影,吃晚餐;不能相聚的,也会用手写情书,短信祝福“情人节快乐”、“我爱你”等,表达爱意。
中国“情人节”。中国将传统节日七夕节视为情人节。在古代,七夕节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爱情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七夕作为中国本土的情人节,已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接受和追捧。古代中国也有把元宵节、上巳节(三月三)称作“中国的情人节”。元宵节是一年中第一个圆月高挂的夜晚,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上巳节是汉族古时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这时男女可以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
情人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逐渐传播开来,不仅是我国,在全世界亦是如此。年轻人喜欢浪漫,容易接受,不得不承认西方的文化影响力还是蛮大的。其次是商家炒作的结果。商家在受到利益驱动之下,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他们便会围绕情人节搞何种优惠活动,以达到促销的目的。
与中国情人节七夕相比,西方情人节的内容更适合年轻人追求时尚的潮流。像我国的七夕节,牛郎织女表达的是凄婉的爱情故事,一年只能见一面,而且除了牛郎织女相会之外就没有其它安排,似乎很无聊,没那么有趣。西方情人节,有红色的玫瑰、甜蜜的巧克力、甜美的香槟酒、浪漫的晚餐等,都是你们爱情的美好象征。受年轻人追捧也无可厚非。
随着时代的变化,商家的渲染,情人节的内容也是不断的更新和丰富。情人节成为了年轻人不可或缺的一个节日。即使你已不再年轻不参与,但你却不能不感受到情人节那天的热情,向你的爱人说上一句“老婆,情人节快乐!”,也会感动她的,要是能送上点礼物,那就更完美了。
情人节看到美丽的鲜花在四处绽放,到处弥漫着爱情的味道,给原本有点苦的生活,带来一丝清香,心里总会有点甜的,因为人们普遍都有一颗向往浪漫和甜美爱情的骚动的心。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推荐文章4:中国人的情人节 大约在春季
中国人的情人节大约在春季,绝不会跑到凋零的秋日去,可以是正月十五、三月初三,哪怕是新年到来之际,这或许是因为对天象的探索与幻想,也或是感受了地上物候的气息。人们在春季萌发爱意,也将这天地人的交相呼应写进诗歌里。
你那里今夜晴朗吗?如果答案肯定,那么请你抬头向南方而望,有三颗星间隔平均,形成一条线,那便是参宿的核心。你可以对着它许愿,比如,希望有佳人相伴。这三颗星每年何时可见呢?一句著名的谚语可以回答:三星高照,新年来到!是的,阴历的新年到来时,也就是所谓“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只要天一黑,就能在正南的夜空中寻找到它们了。
现在,让我们一起穿越回两千多年前,有一位在山间的砍柴者,在夜空中看到了这三颗星,他的国家陷于战乱,他早已过了适婚年龄,却孑然一身。他多么想邂逅一位良人啊!“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诗经·唐风·绸缪》。
对于此诗的解释,众说纷纭。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这位“束薪”者(捆柴人)幻想着吉祥的三星为自己带来一位良人。传统表达里的“良人”,正是我们今日所说的“情人”。那么,“三星高照”的新春佳节,就是远古思绪里的“情人节”了吧!当然,上古的历法与今日有很大差别,“春节”的说法也不过仅有一百多年,但是三星高照的日子一定在冬春交会之时。春到来,“情人”也随之款款而来。
星海流转,大地回暖,参宿也在夜空中消失。取而代之成为夜空中主角的是大火星,其明亮如火,因而得名。当它高悬夜空的时候,节气已至清明,阴历已到三月,古老的上巳节就在此时。
人们带着一冬的沉寂来到流水旁,让新解的春水洗涤污垢,也荡涤心灵。青年男女在天清地明的时节里,结伴出城。他们自然会遇到同路出城的他(她),便会有看似不经意的对答,那来言去语里,其实充满了“经意”的话。
女孩子问:“你去城外参加祈愿活动了吗?”这分明是一种邀请。而自古以来,直男的第一反应是直接回答实话:“我已经去过了。”但是,聪明的男孩子一定瞬间反应了过来,于是马上改口:“不然再去一次吧!”于是男孩子女孩子相伴而行,开着玩笑,来到流水之畔,临别之时,还要相赠芍药。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诗经·郑风·溱洧》。溱与洧是郑国的两条小河,郑国男女,在每年阴历的三月上巳节,都会在这里举行古老的仪式。而且,男女相会,大胆直接表露心意。比之唐风里幻想的不期而遇,这上巳节,分明是天赐的因缘际遇了。
中国古代从未有情人节这一概念,但或许是受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思想影响,人们观星测算时节,也感受地上物候之气,总会在春季来临之时,萌生对爱的善意。
《周礼》中明确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以理解为,在春日,政府鼓励男女自由接触,大胆相爱,不予责罚。究其原因,或许与《黄帝内经》还有着千丝万缕的逻辑关系。《黄帝内经》的《四季调神大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意思大概是说,春季正是万物萌发时节,要鼓励不要扼杀,要赋予不要剥夺,要发现可奖赏之事,不要总想着惩罚。这是顺应春气的养生之法。
后世,如此开放的时日,定在了正月十五。这或许依然与观星有关。月亮也是一颗星,并且与我们距离最近,最方便观察。一年中,第一次月圆之时,便是人们自由相恋之刻。从汉武帝开始,正月十五就取消了宵禁,人们都到街上去看灯。如此浪漫的夜景当然是情人相聚的好背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辛弃疾元宵佳节时在临安创作的词《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怀揣着梦想与痛苦,多年不得志,他在元宵节看到一片歌舞升平,发现如自己一般心系天下的人实在难以找到。人们刚刚在半月前庆祝过新春到来,半月后,就要借助月圆的美意去寻找幸福了——辛弃疾也利用了这种反差来暗示自己的悲伤。
元宵夜情人相会,最著名的故事莫过于李清照与赵明诚,据说他们在宋朝都城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相遇,一见钟情。这故事并未见史书,但描绘爱情的写手为何一定要让故事发生在元宵呢?不仅因为应和制度,使二人可以同时出现在公共场合,还因为正月十五是春季的第一个月圆之日——所谓春三月,正是阴历的正月、二月和三月。
如此说来,“情人节”是一定不会设置在秋日的。万物凋零,黄叶离枝,一片萧条寂寞,虽然自有其美,却不适宜相爱的沉醉。有人说七夕节也可以算情人节,但是牛郎织女一年只可相会一次的寓意,对情人真的好吗?
甲骨文的“夕”字是一个半月之象。阴历的每月初七,夜空中的月就只有一半光亮。所以,“夕”就是初七的月,这正是七月初七称“七夕”的原因(夕字后来引申为夜晚)。半月,给人一种预示着离别和分手的感觉,这实在不适合作“情人节”。
李清照与赵明诚经历无数大小磕绊,最终决定终老池阳。无奈造化弄人,二人刚刚在池阳落脚,赵明诚便接到了朝廷的一纸调令,让他去做湖州知州。赵明诚起身赴江宁谢恩,李清照则在池阳留守。很快,七夕到来。李清照对这次离别总有不安之感,作下一首《行香子》:“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
秋草中有蟋蟀鸣叫,梧桐树叶似乎被蟋蟀声惊落。人间天上,此时都是悲秋之际。稀疏的云被想象成了一层层台阶,月亮照亮的区域被想象成一片大地。正如从池阳到江宁再到湖州的关隘重重,阻隔相爱之人,令他们无法相逢。
不幸的是,赵明诚刚到建康就病倒了,等身在池阳的李清照赶到时,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不久便撒手人寰。这是我在《诗词里的中国史》“宋朝篇”《我一生的最爱》这一集里写下的故事。李清照准确地使用了“七夕”的千古意象打造了她的词——你还会以为这是情人节吗?
中国人的“情人节”大约还是应该在春季吧!
(系北京市教育学会吟诵教育专委会理事长)
责任编辑:郭韶明,蒋肖斌
:中国青年客户端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推荐文章5:为什么说元宵节是中国情人节?
2021年2月26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民俗活动。
不过,小编今天不打算谈元宵民俗,而是想谈谈中国情人节。
众所周知,2月14日是西方情人节,那中国情人节是哪天呢?很多人首先想到七夕。其实,元宵节也颇有点爱情的味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出自欧阳修《生查子·元夕》,描绘的就是元宵节的场景。
在古代封建社会,年轻女孩不能随意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
看到这儿,你是不是想起了电视剧《大明宫词》里的情节?太平与一同出宫的姐姐走散了,她只记得姐姐戴的昆仑奴面具,一个个上前揭开,一边找一边着急地哭,直到揭开了薛绍的面具。
他说:“你是不是在找人”。太平对他一见钟情。
这成了很多《大明宫词》忠实粉心中永恒的值得反复回味的一幕。世间最美的相遇莫过于此。
正是这种于璀璨花灯中,于千万人中,预见一个“意外之人”,让元宵节自带浪漫的爱情气息。
所以,元宵节赏花灯,你是赏灯还是看人呢?
插画:林军明
中国情人节是哪天推荐搜索词:
1.中国情人节是哪天几月几号
2.中国情人节是哪天七夕
3.中国情人节是哪天2024
本文标题:中国情人节是哪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