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县属于哪个市
保亭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1:海南保亭:以满城书香涵养城市气质
:人民日
《人民日》(2024年12月03日 第 15 版)
近年来,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致力于打造“书香城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七仙岭书香”全民阅读文明实践项目,让阅读真正融入居民生活,让书香文化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凝聚内生动力。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打造“七仙岭书香”“雨林夜读”等品牌活动,建立数字资源库,挖掘、记录、传承和发扬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探索“图书馆+文旅”的创新发展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今年10月,保亭入选中国图书馆学会2024年“书香城市(区县级)”名单。
筑牢文化阵地,畅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的重要方式,更是传承文明、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走进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图书馆,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纸墨香气,这里窗明几净,藏书丰富,设有综合图书室、文献资料室、数字国学馆等多个功能馆室,能满足不同阅读人群的需求。图书馆以服务群众为主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曾连续2次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保亭着力打造“书香城市”,依托县图书馆、新华书店、各学校以及各乡镇农家书屋等文化阵地,在已建成县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基础上,采取与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共建的办法,完善9个乡镇分馆、60个村级农家书屋基层服务点和2个社区书屋的全民阅读场地设施,形成了“一馆办证、多馆借书,一馆借书、多馆还书”的服务模式。目前,全县常住人口人均藏书量达2.45册,人均图书外借量为1.024册。
推进全民阅读,书香品牌成亮丽文化风景线
七仙河畔,诗词朗诵伴着音律婉转悠扬;学校和社区里,中华经典诵读声声入耳;农家书屋,丰富书籍点亮乡村生活……伴随着一场场精心策划、热闹非凡的读书活动,全民阅读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蔚然成风。
为引导人民群众提升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保亭多个部门共同参与打造“七仙岭书香”品牌,实施“七仙岭书香”全民阅读文明实践项目。通过建立志愿服务队,开展经典诵读、周末分享会等活动,创新采用线上推广方式,把全民阅读活动落到实处。
《雨林夜读》是一档以短视频节目录制形式向大众分享好书的栏目,深受广大市民群众的喜爱,节目邀请学者以及各行各业的读书爱好者参加。在玫瑰书香悦享生活读书分享会上,参与者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和成长……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读书氛围,成为保亭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2020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图书馆成为全国文旅融合试点单位。此后,保亭不断探索多种融合模式,搭平台、抓转化、促创新,拓展传统图书馆服务功能,为旅游业赋能,促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图书馆+景区”方面,图书馆与当地国家4A级、5A级旅游景区合作,投入资金打造特色书屋,提升景区文化品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其中,“康养书屋”先后举办各类文艺以及书香活动累计达数百场,年均服务游客、读者超3万人次。
在“图书馆+酒店”方面,图书馆与当地度假酒店合作,建设“澜阅书屋”,开展茶文化沙龙、黎族苗族文化宣传等各类文化活动,既丰富酒店旅游服务内容,又为游客提供优质文化体验,还惠及周边群众。
在“图书馆+旅游服务”方面,图书馆充分发挥社会公共信息中心职能,收集整合县内旅游信息,利用智慧墙、一体机等电子设备展示宣传旅游资讯。日常阅读服务和阅读推广活动融入旅游元素,与县内中小学校联动,组织优秀学生、文化志愿者到县内各旅游景区开展研学游学活动,实现文化教育与旅游融合。
如今的保亭,全开放、不打烊、高品质的城市阅读服务体系点燃了全民阅读热情,“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理念深入人心,“书香保亭”已成为保亭的一张熠熠生辉的名片,为县域文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数据: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保亭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2:海南省琼中、保亭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旅游景区带动贫困户吃上旅游饭,图为海南槟榔谷旅游区脱贫致富一条街。 王子谦 摄
海南省政府27日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该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琼中县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是集山区、革命老区、民族自治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总人口7.52万户21.73万人。保亭县总人口16.77万人,其中黎、苗族人口占66.6%,是典型的山区农业民族贫困县。
海南省扶贫办副主任符立东介绍,经过委托第三方机构实地评估,琼中县2018年底综合贫困发生率0.22%;没有漏评和错退,群众综合认可度为98.15%。保亭县2018年底综合贫困发生率0.27%;没有漏评和错退,群众综合认可度为99.52%。2个县的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教育、卫生、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提升,贫困村面貌明显改观,后续帮扶计划及巩固提升工作安排合理,达到了脱贫退出的条件。
海南省政府27日通,该省琼中、保亭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王子谦 摄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金海波介绍,该县在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大力推进“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交通“扶贫六大工程”,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在产业扶贫方面,累计投入近2亿元,实施“公司+基地+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壮大百香果、黄秋葵、冬季瓜菜等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以产业增效实现群众增收。依托热带雨林、温泉、黎苗风情等资源禀赋,实施“旅游+村委会+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吃上旅游饭。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副县长吴钟良介绍,该县根据每户致贫原因、禀赋条件,贯彻落实因户施策帮扶计划,提升脱贫实效。推行“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种养大户)+基地+贫困户”四种产业帮扶模式,大力发展桑蚕等9大特色产业,创新实施经营主体和贫困户“以奖代补”、“橡胶价格保险”等政策,引导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在生产中学习技能,推动贫困群众实现抱团发展、永续脱贫。
符立东表示,琼中县、保亭县宣布脱贫摘帽后,要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四不摘”要求,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加大兜底保障和帮扶力度。继续保持政策不变、力度不减,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实现已脱贫人口的稳定脱贫。扶贫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不撤,要有效防止返贫。还将继续把脱贫摘帽县纳入督查考核范围,确保脱贫退出的稳定和可持续。
据悉,2018年海南省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高质量完成8.6万人脱贫、81个贫困村出列、2个贫困县退出的脱贫任务。目前海南省有五指山、临高、白沙3个国定贫困县(市)尚未摘帽。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保亭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3:海南保亭全力打造极限运动之乡
乡间徒步、山地骑行、雨林探险、瀑降、登山、攀岩、溯溪、探洞、露营、采摘、戏水等丰富多彩的项目活动,让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乡村旅游和山地户外运动渐入佳境。
保亭地处五指山南麓,位于北纬18度,气候宜人,夏无酷暑、冬季温暖如春,森林覆盖率85.2%,拥有丰富的山地热带雨林资源。这里有长达23公里的天然溶洞、大面积的热带喀斯特地貌,还有众多的雨林奇观、热带飞瀑、农产品采摘基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等。
登山运动是保亭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02年,保亭首次举办群众登山活动,至2012年已连续10年在保亭举办。2013年,这项活动升级为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保亭站),至今已连续办赛8年。从最初的地方性群众登山活动,到后来的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保亭站),保亭在全民体育公共服务领域走过了一个“梯次发展”过程。在专业组织的大力支持下,保亭与全国山地户外运动行业深度融合,办赛水平逐年提升。
近年来,保亭紧扣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创新拓展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保亭元素”,用好优质资源,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把发展山地户外运动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的新途径,强基础、塑品牌,做好融合发展文章,全力推进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科学、规范、健康发展。
山地户外运动是海南健身休闲产业重点项目。按照国家产业发展规划和海南省委、省政府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保亭出台工作方案,从产品供给、场地设施建设、赛事体系完善、产业能力提升、安全救援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同时,借助专业机构之力,每年定期举办山地户外运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强化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
2020年12月,保亭发布多条山地户外运动精品线路。目前,已初步完成全长约180公里的山地户外生态线路规划,并计划打造热带雨林景观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因地制宜、融合创新,串联起景区、文化遗迹、农产品采摘基地、特色民宿等旅游资源。以热带雨林徒步穿越、石林猎奇、溶洞探秘、山地生态骑行、山地越野跑、攀岩、溯溪、乡村采摘农家乐、黎苗村寨文化体验、乡村民宿游十大主题元素为重点,一个“体育+旅游+文化”新业态闭合链正在加速形成。
山地户外运动的发展,促农增收、带动保亭地方经济发展。“十四五”期间,保亭将以“打造海南自贸港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极限运动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山地户外运动及关联产业,建设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及配套滑板、攀岩、极限越野等项目的极限运动基地,吸引国家极限运动队伍来保亭发展,引进专业山地户外运动装备品牌企业等。
数据:中共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
: 人民日
保亭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4:海南保亭近万民众嬉水狂欢度“七夕”
8月7日,正值中国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2019年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七仙广场开幕,近万当地民众和游客聚集在此,嬉水狂欢度“七夕”。(:中国新闻网)
图为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青年男女嬉水狂欢。
图为民众嬉水狂欢。
图为民众嬉水狂欢。
图为民众嬉水狂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保亭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5:海南保亭槟榔谷
海南槟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区创建于1998年,地处北纬18°,位于保亭县与三亚市交界的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境内。景区坐落在万余棵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槟榔林海,并置身于古木参天、藤蔓交织的热带雨林中,规划面积5000余亩,距亚龙湾海岸26公里,距三亚市中心28公里。
槟榔谷夜色美
槟榔谷因其两边森林层峦叠嶂,中间是一条延绵数公里的槟榔谷地而得名。景区由非遗村、甘什黎村、雨林苗寨、田野黎家、《槟榔·古韵》大型实景演出、兰花小木屋、黎苗风味美食街七大文化体验区构成,风景秀丽。景区内还展示了十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需保护名录。槟榔谷还是海南黎、苗族传统“三月三”及“七夕嬉水节”的主要活动举办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船形屋有高脚船形屋与矮脚(落地式)船形屋之分,外形像船篷,呈拱形。船形屋的建筑特点是,平面呈纵长方形,两端山墙设入口,屋盖一般是半圆拱形,房屋的轮廓像是一条倒扣的帆船。这类房屋不设窗户,只从两端开门,前面有一个阳台,置一个楼梯供上下,进门后整个“船”身分为三节,像三个舱,各有小门相通,第一节是“厅”,设有阁楼,存放粮食与杂物、家什等;第二节是卧室,除了放床以外,还放火灶,作为蒸酒或烤火之用;第三节面积最小,开一个后门,是每天舂米和放置生产工具、鸡窝的地方。
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
保亭特色美食以本地土生土长的物产资源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就可作出不同味道的菜品。保亭的野菜资源十分丰富,最常见的有20多种,如树籽菜、雷公笋、白菜花、雷公根、革命菜、车前草、四棱豆、野通心菜等。传统的民族美食如三色饭、五色粽、竹筒饭和山兰米酒都是利用植物精华的提取来加工制作而成。即美味又融合了大自然的气息,健康绿色的美食也体现了人和自然相偎相存的和谐关系。保亭的农家菜也很有名,五条腿的猪、不回家的牛、会上树的鸡和会冲浪的鱼等等,名字有趣,入口美味。
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黎族制作树皮布的历史悠久,树皮布是人类衣物从无纺布向有纺布发展的历史见证。据考古学家研究,海南岛树皮布的历史约有4000年。延续了数千年的树皮布,记载了人类发展的历程。尽管树皮布已失去了它往日的作用,可是黎族人民却不能忘记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如今在哈方言、润方言黎族中,有些家庭将制作树皮布的技艺代代相传,他们的子孙仍能识别制作树皮布的树种,并能掌握制作树皮布的技术,这对研究黎族早期无纺布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整个海南省掌握树皮布制作技艺的民间艺人不足5人。
黎族是最早发明和使用树皮布的民族之一。早在宋代就有史书记载黎族制作树皮布。北宋乐史《太平寰寰宇记》卷一六九“琼州”条云:“有夷人无城郭,殊异居,非译语难辨其言,不知礼法,须以威服,号曰生黎,巢居深洞,绩木皮为衣,以木棉为毯。”清张庆长《黎岐纪闻》进一步阐明:“生黎隆冬时取树皮,捶软,用以蔽体,夜间即以代被,其树名加布皮,黎产也。”
树皮布是以植物树皮为原料,经过选树木、扒树皮、修整、浸泡脱胶、漂洗、晒干、拍打等步骤制成的一种无纺布料。加工好的树皮布经裁剪、缝制可以做成被子、帽子上衣、帽子等。
据了解,制作树皮布的树种有厚皮树、黄九树、构树(学名为楮树)、见血封喉(又称箭毒木)等,以见血封喉的树皮加工出来的树皮布质地最好。制作树皮布的步骤是:第一步:扒树皮。首先制作能够敲打和剥离树皮的工具、选取树干笔直、不长节、木质较为坚硬的树木,砍成长40厘米、直径为5厘米的两根木棍。一根用刀把一头削细,用于敲打树皮;另一跟把一头削成木楔状,用于剥离树皮。根据需要制作的物件大小,扯一根藤,量一下树干上方和下方之间的长度,再用钩刀在树的上、下方各砍一道记号,然后用木棍在记号的范围内敲打树皮,使其蓬松,与树干分离。在敲打的过程中,有经验者通过聆听木棍敲打在树干上的声音,就可以辨别出哪里还没有敲打够,于是继续敲打该处,直到感觉整个树皮已经与树干完全分离,这时才用钩刀在上、下方作记号的地方把树皮砍一圈,中间用刀竖着划一道口子,再用特制的木楔棍一点一点地撬树皮,将树皮进行片状剥离。第二步:休整。将剥离下来的整块树皮压平,除掉表皮,削掉节疤,拍打树皮纤维,使其松动。第三步:漂洗。在水中进行搓洗拍打,脱去树胶,保留软状的树皮纤维。第五步:晒干。将脱胶后洗净(含有大量水分)的树皮纤维晾干。第六步:拍打。把晒干的树皮纤维拍打整平,使树皮纤维分布均匀,呈片状,于是制成树皮布。最后将树皮布裁剪、缝缀。缝制树皮衣的工序是:先把软状的单层树皮布折成双层,按人体结构的大小裁剪出领口、袖口,再用自制的麻线缝缀成衣物。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妇女的织锦技艺存续了3000年,堪称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族织锦主要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由黎族棉纺织工艺、麻纺织工艺及熏染工艺合并而成,黎锦是纺染织绣技艺的典型代表。“纺”是把野生棉花或木棉花用绞棉机去除棉籽后捻成线,缠绕到手捻纺轮车上,包括错纱、配色、综线、攀花等。“染”是指纱线染色,包括美孚方言妇女在白色经线上扎结成所需的花纹,再染成黑白斑花的经线,然后用彩色纬线编织出色彩斑斓的筒裙图案。
“绣”是指黎族妇女用彩色线在棉、麻等布料上绣制出各种图案,或者在织锦图案编织完成后,再进行补绣,提高图案的效果。黎族织锦的主体图案一般都是刺绣的,主体图案中的若干局部都要靠刺绣来完成。
织锦刺绣有单面刺绣和双面刺绣两种,以润方言妇女上衣的双面刺绣最为著名。双面刺绣是白沙黎族群众特有的传统刺绣艺术,靠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传承下来,有独特的图案和工艺,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妇女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黎族表现自我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汉文化的影响,懂得黎族传统纺织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想学的人也越来越少,使传承了数千年的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面临消失的危险。
2006年5月,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嬉水节"源于保亭七仙岭一带美丽的传说。嬉水节是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黎族、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盛大的民间传统节庆,是由黎苗民间祭水习俗发展起来的节庆活动。
保亭七仙岭由七座陡峭的山峰组成,是传说中七位仙女下凡的地方。七仙女下凡到保亭后,和这里的黎苗族人民结下了深刻的情谊,并且教会了黎族人民各种生产生活方式。黎苗族人民为了答七仙女,每年的七夕都要在七仙女沐浴过的地方,也就是温泉那里,举行大型嬉水狂欢。届时无论男女老少,不论相识与否,都纷纷拿起各式各样的水盆或各种水枪,欢快地相互泼水嬉戏,传递祝福。年轻的姑娘和小伙子们甚至打起激烈的"水仗",全身湿透,乐在其中。
嬉水节
打柴舞黎语叫"转刹",是黎族最古老、最受欢迎的舞种之一,起源于古崖州黎族丧葬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打柴舞的习俗在黎家人中逐渐流传演变。如今,它已成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色彩的体育健身活动,并迅速传播到了国内外,被国外友人誉为"世界罕见的健美操"。2006年6月2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向社会公布,海南省三亚打柴舞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久远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如同一部活的史书,真实地再现着古时黎族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海南岛制陶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黎族聚居地区的史前遗址中都发现有陶片,在文献中也有记载,南宋赵汝适《诸蕃志》云:“以土为釜,瓠匏为器……”如今海南岛昌化江畔石碌镇大坡地区仍保留着新石器时期采用泥石条盘筑法的原始制陶技艺,使用的工具仍是木杵、木臼、木拍、木刮、竹刀、蚌壳、钻孔竹棍等。工艺流程是:选取黏性泥土,晒干后捣细成粉,拌成泥团,铺成薄饼状做器皿底,再把泥团揉成泥条,将泥条盘筑成陶坯,然后以木拍沾水拍打器皿外壁,使泥坯达到所需的器皿标准,晾晒陶器,等干透后,择日堆柴露天烧陶。在烧制2个多小时后,为了增加陶器的硬度,她们还将山丝树的树皮捣烂后浸泡成汁液,然后用树枝蘸汁液,涂抹在刚烧好的陶器上,用山丝树的汁液涂抹后的陶器会变得坚硬,陶器便制作成功。
海南槟榔谷兰花客栈地处北纬18°,坐落于甘什岭自然保护区槟榔谷景区内,是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中,首个以“浪漫雨林兰花,养生田野黎家”为主题的观光休闲度假型客栈。兰花客栈出自于最富盛名的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黎族传统船型屋技艺及海南苗族吊脚楼融为一体的民俗度假型客栈。伫立在清风飘扬兰花阁楼木屋,远眺青山连绵下田野黎家,两者遥相呼应,尽显热带雨林养生文化与非凡的民俗文化品味,雨林景观与田园风光一览无遗!
槟榔谷荣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称号,作为中国首家民族文化型5A级景区,槟榔谷还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十大最佳电影拍摄取景基地,分别获国务院、文化部、农业部颁发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等多项国家荣誉。
参考资料:
注:图文引自胡亚玲《海南黎村苗寨》
图文引自槟榔谷官网
保亭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搜索词:
1.保亭县属于哪个市管
2.海南省保亭县属于哪个市
3.保亭县属于哪个市的辖区范围
本文标题:保亭县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