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属于哪个市
民勤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1: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发生3.0级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0日5时34分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发生3.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中位于北纬39.00度,东经103.15度。
: 央视新闻客户端
民勤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2:被两大沙漠包围的甘肃民勤如何建成300多公里防护林?
封面新闻记者 柳青
“登高望远全是沙,一刮大风不见家。庄稼田地被沙压,流离失所奔天下。”这是几十年前流传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一首民谣。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缘、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生态环境脆弱,是全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灾害的重要的沙源地和风沙口。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左一)出席开幕式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考察时指示:“确保民勤不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长期以来,民勤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大力开展固沙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工程建设,在408公里风沙线上建起的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民勤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的3%提高到目前的17.91%。扭转了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有效遏制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做出了突出贡献。
供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10月22日,“美丽中国·生态民勤”摄影展在北京王府井开幕。此次摄影展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甘肃省林业厅、甘肃省武威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摄影展共分“治理荒漠·中国生态奇迹”“昔日民勤·风沙肆虐家园”“战风斗沙·众志成城治沙患”“绿进沙退·书写绿色篇章”4个部分,通过百余幅摄影作品,展示了我国防治荒漠化及民勤县防沙治沙取得的成就,讲述了民勤人民抗风斗沙、顽强拼搏的感人故事,弘扬沙区人民“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沙害不除、治沙不止”的治沙精神。
供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供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在开幕式上表示,我国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荒漠化土地261万平方公里,4亿多人口受到荒漠化影响,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工程,生态保护和荒漠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沙区人口贫困率由40.7%降到12.4%,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脱贫共赢的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民勤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3:奋斗百年路:甘肃民勤书写绿色奇迹
:中国日网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是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曾几何时,生态恶劣。
作为抗击着两大沙漠合拢的桥头堡,民勤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使这片沃土重现盎然生机:碧波荡漾的青土湖、芦苇丛生的黄案滩、梭梭林立的老虎口、水鸟翔集的红崖山水库及蓬勃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兴未艾的旅游经济,构成了一幅诗意和谐的生态画卷,展示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喜人成就。
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以上,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以上,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1%,荒漠化和沙化面积逐年减少,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
1950年春天,民勤县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全民防沙治沙万人誓师动员大会,拉开了长达70年抗击风沙的帷幕。走过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因害设防”、八九十年代的“工程治理”和二十一世纪初期的“综合治理”之路,步入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新阶段。
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民勤县积累了丰富的防沙治沙经验,逐步构建了“外围封育、边缘治理、内部发展”的生态格局,形成了“勤朴坚韧、众志成城、筑牢屏障、永保绿洲”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世界样板”。
民勤县先后被国家发改委等 11个部委列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被中国绿化基金会授予“生态范例奖”,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获授首批国家“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称号。
按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的思路,布局发展蜜瓜、茴香、果蔬和苏武沙羊“3+1”主导产业,制定实施苏武沙羊产业发展三年规划和“五个一”工程,蜜瓜、茴香、果蔬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亩、10万亩、13万亩,民勤全年肉羊饲养量达360万只,出栏202万只。民勤蜜瓜、民勤肉羊入选“甘味”农产品品牌,民勤被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蜜瓜之乡”“中国茴香之乡”“中国人参果之乡”称号。
同时,依托沙漠资源,通过举办沙枣花旅游节、中国?民勤沙漠雕塑国际创作营暨大地艺术节、沙漠国际爵士音乐会等多项活动,助推以沙漠生态旅游为主的文化旅游产业,打响“沙海绿洲?绿洲碧海” 文化旅游品牌。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人沙和谐”,一代代民勤人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在民勤这块土地上,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摄影 马爱彬
中国日甘肃记者站
民勤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4:甘肃民勤治沙“贴近自然”:以水定林 量水而行
4月中旬以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采用治沙新技术。 马爱彬 摄
中新网兰州4月21日电 (马爱彬)4月中旬以来,在距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城20公里的西大河小井子区域,“近自然仿生学原理”行带格局低盖度造林与五带一中心技术研究项目实施现场,草网格状双眉式沙障、稻草集束直立式沙障、尼龙网沙障等,按线性、间隔多行交错排列,犹如整齐的“魔方”,将一个个沙丘分割、锁住。
“气流经过沙障时,在高度为20厘米范围内,沙障的前后、障顶、障中形成风速地增减,减速区消耗了风的动能,加速了能量的损耗,达到了固、阻沙的目的。”民勤县勤锋林业实验站林业工程师许芳荣和同事逐一测量沙障宽度、高度后,依据自然场地条件,以水定林,量水而行,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抗风沙、耐干旱的造林树种。
图为工程师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梭梭、毛条、沙拐枣等抗风沙、耐干旱的造林树种。 马爱彬 摄
“经过试验和观察发现,在低覆盖度行带式配置模式下的固沙林长势良好并可成材,与均匀配置的片林相比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许芳荣说,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实现了林分密度、乡土树种、深层渗漏、林草结合,与当地的自然植被状态一致,提高了稀疏植被的阻风固沙和水分利用效率,基本解决了人工中幼龄固沙林衰败死亡的问题,效益十分明显。
许芳荣作为项目团队唯一女性,也是该项目的主要实施者,看着新技术逐步应用到国内沙漠防沙治沙工程实践中,她感慨道:“当看到连片的沙障面积越来越大,里面长出的沙生植物越来越茂盛,就觉得特别满足,这些茁壮成长的植物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该研究项目以水定林、量水而行的“无为而治”的近自然学原理,在核心区开展多种沙障模式对比分析及技术研究,重新认识沙区植被和水分,探索开展“综合沙障配套模式”+“行带式格局的低盖度治沙原理”+“固沙林为先、修复草必要的灌草结合封育施”治沙模式。
图为工程师在沙障内低覆盖度点栽梭梭等抗风沙、耐干旱的树种。 马爱彬 摄
“项目区立地特征为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海拔1350米至1500米,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偏碱性。”许芳荣介绍说,项目拟建设近自然仿生学原理低盖度造林基地200亩,其中设置以不同沙障模式为中心的五种不同树种不同行距林带对比试验区域100亩,常规造林100亩,目前已完成HDPE防沙网沙障、PLA口袋式沙障、有鳍编制沙袋沙障、草网格状双眉式等沙障设置和造林工作。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东侧为腾格里沙漠,西侧为巴丹吉林沙漠,是阻隔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守住西北部风沙线的一座“桥头堡”,生态区位特殊,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
近年来,民勤县深耕荒漠化治理,坚持公益治沙和产业治沙并举,探索出“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的治沙模式,找准找实防沙治沙与绿色增收的最佳契合点,探索不同沙地类型植被种类的最佳配置模式和植被恢复的最佳方式,总结综合防治的“组合拳”,走多管齐下、多元治理的路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了众多“中国智慧”。
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研究员柴成武认为,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尊重自然,以天然植被广泛调查与研究为基础,依据“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营造了接近自然植被水分承载力及覆盖度的固沙林,通过改变其分布格局来提高防风固沙效益,探索出了既能够充分发挥乔、灌、草各自特性,又能形成生态作用互补、接近自然地带性植被的修复技术。
“该研究项目作为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建设中林草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必将为当地生态治理的稳固提升注入新的活力。”勤锋林业实验站站长白生才说。
据了解,2022年民勤县开展多部门、多专业、多形式合作的治沙创新项目达4项,有效带动了民勤县由单纯治沙向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形成了大规模的生态产业体系。(完)
民勤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文章5:甘肃武威民勤县:生态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乔迁方觉新屋好,思源倍感党恩长。”近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湖镇下月村喜迁新居的村民石玉成把这副鲜红的对联贴在新家门框,字里行间饱含着他对党和国家易地搬迁政策的感激之情。
走进下月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社区,宜居宜业、和谐文明的美丽乡村图景映入眼帘:漂亮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平坦洁净的乡间道路蜿蜒伸展,村民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基础配套一应俱全看,广场上,村民们欢快地跳着广场舞,伴随着冬日的余晖,尽情享受着搬迁后的美好生活。
在民勤县夹河镇朱案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社区,日前也迎来首批住户,村民们在迁入的新民居中贴窗花、挂灯笼、吃安锅拉面,处处洋溢着祥和、温馨、和谐。“熟悉的‘门楼’、底蕴深厚的 ‘郡王匾’,民勤乡土元素浓郁,我们对新环境很满意,乡亲们都说国家政策好、易地搬迁好,我们很幸福!”村民李兴花兴奋的说。
民勤县地处武威市北部石羊河下游末端,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其生态功能定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且敏感。根据《甘肃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士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论,民勤县生态脆弱区面积15841.98 平方公里,符合生态敏感区移民搬迁政策。
“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是一项事关生态修复与人民福祉的民生工程,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举措,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之策。”民勤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马述宏介绍,2022年,民勤县准确认定生态敏感区,统筹人口转移与乡村振兴、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发展,突出重点区域、重点村组、重点人群,全力推进生态敏感区等群众搬迁。
搬出容易,留下不易。大漠深处,村民们扶老携幼、告别故土之后,如何在新居实现安居、乐居?“坚持规划先行,合理选址布点;安居乐业同步,服务治理并重”,这是民勤县给出的答案。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民勤县创新推动易地搬迁工作,算好保障生命财产“安全账”、生产生活改善“民生账”、治理搬迁效益“经济账”、乡村振兴发展“长远账”、生态保护修复“环境账”,在搬迁安置“后半篇文章”上蓄势发力,将搬迁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切实把这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实施好,把惠民利民的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在民勤县东大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社区肉羊养殖基地,砖瓦建成的羊舍整齐排开,湖寒、湖杜等杂交优质肉羊个个精神、健壮。村民胡开福高兴的说,易地搬迁后,靠养羊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每年仅养羊的收入就有四五万元。
按照人畜分离原则,在实施“易地集聚收缩”项目过程中,东大村聚焦安置点,扎牢产业路,重点发展与搬迁户关联度高且能广泛参与的优势产业,在居民点辐射范围内配套建设60平米单列式养殖暖棚50座,发展“羊经济”,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马述宏说,本着“搬迁是手段、致富是目的”的工作理念,在“后续产业”配套上,民勤县把致富产业精准规划、精确实施放在突出位置,探索出了“易地搬迁+产业园区”“易地搬迁+特色产业”“易地搬迁+乡村旅游”等一批极具易地搬迁特色的致富模式,培育了夹河朱案、重兴东风等一批产业致富的安置点典型。
据悉,2022年度民勤县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共安置875户3149人,目前安置项目已经全部竣工并交付群众,正在陆续搬迁入住。
民勤县属于哪个市推荐搜索词:
1.甘肃民勤县属于哪个市
2.民勤县属于哪个市属于青海还是甘肃
3.民勤县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本文标题:民勤县属于哪个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