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推荐文章1: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推荐文章2:汽车进入高海拔区域,需要注意什么?要给轮胎降胎压吗?
大气压会因为地势的高低发生变化,标准大气条件下海平面处的大气压就是一个标准的大气压,当随着高度和海拔的变化,大气压的值也就会一直变动。
一个人如果在低海拔地区进入到高海拔地区,例如西藏,就会出现高原反应,这是因为海拔的升高气压、氧气降低,致使人出现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和呼吸困难。这也是为什么在高海拔地区煮水时,水的温度明明没有达到一百摄氏度却已经沸腾的原因了。
人进入高原地区会出现轻重不同的高原反应,那么一辆车进入高原地区,是不是也会出现异常现象?
在进入高海拔区域时,空气稀薄大气压强降低,轮胎有什么变化?
正常情况下,车辆的轮胎胎压是在2.2至2.5bar左右,这根据不同车型会有所变化,当车辆高速行驶时摩擦力产生的热量会影响轮胎内的胎压,所以,我们会经常遇到当汽车高速行驶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检测轮胎胎压会发现有小幅度增加,这属于正常现象。
给轮胎充气通常是在较标准的大气压下进行,但进入高海拔地区后,外界气压已经低于标准气压,这就会使得轮胎内部气压向外膨胀,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轮胎会小幅度鼓胀,变得比平时要鼓一些的原因。
这种情况下,要给轮胎放气吗?其实轮胎一般都有较强的韧性,额定2.5,哪怕你打3.0或者2.8基本都不会爆,但很多老司机在进藏时还是会选择给轮胎放点气,这怕的不是爆胎,是提高安全系数,提高刹车阻力。当轮胎变鼓时,抓地力和摩擦力会下降,过度的鼓胀会使胎体过度拉紧,胎壳疲劳,容易被碎石割裂和割破。
进入高海拔区域,除了轮胎外还有哪些注意事项?
如果是首次自驾车进入高海拔区域,会出现胸闷、气短、头晕、易疲劳等高原反应,所以驾驶员在路上时,当出现不适症状,就要短暂停车休息一会,以便身体适应高原气候。
空气密度小,含氧量的降低,也就意味着发动机进气量会减少,造成混合气过浓使汽车动力下降、油耗量增加,同时由于气压低,混合气在燃烧时不易产生爆震。
高海拔意味着温度的降低,气候特别寒冷的应用纸壳、纸等将散热器档好(指防冻液冰点较低或加水的车辆),以免因下坡车速快、发动机长时间低速运转使散热器冻结。
带好保温保暖的衣物,食物储备要足,青藏高原地区生活区分散、行驶路线长,有时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也很难见到人烟。如果遇到风暴、雨雪或车辆故障,就要被困在半路,所以出行时要注意当地气象,提前安排好当天的路程和食宿地点。
前段时间甘肃白银马拉松的事故导致多人丧生,便是因为天气突变,出现冰雹、冻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使得气温骤降,参赛人员没有保暖保温衣物情况下,出现了身体不适、失温等状况,从而酿成了悲剧。
最后一点,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点停留或食宿时,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入乡要随俗。在与他们交流时,应多询问一些当地气候特点、交通路况的信息,以便对下一段旅程的路段心中有数。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推荐文章3:部队进驻高原有什么讲究?对医疗补给要求很高,伤员后送十分困难
装备:想要正常运转麻烦多
高原地区自然气候复杂,对武器装备的使用维护构成严酷考验。以低压问题为例,气压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3000米气压降低30%,海拔5000米气压降低50%。高原空气含氧量比平原地区平均减少30%-60%。据统计,在低压缺氧的高原地带,发动机启动阻力增大,运行功率至少降低30%,连飞机发动机都会遭遇起动困难、推力减小等问题。当年苏军装备的米-8和米-24直升机高原性能不足,结果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期间,这些直升机挂载武器或装载人员后升限明显下降,只能在山谷之间穿行,很容易遭到阿富汗游击队的攻击。即便当代阿富汗战争中的美军也未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统计显示,高原常见的风沙和恶劣地形还会导致车辆耗油量增加30%、载重量减少25%、时速降低50%,严重影响战斗车辆的性能发挥。同时,气压降低、空气密度减小,也会造成高压绝缘距离缩小,导致电子设备容易发生故障。而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空气干燥等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也会造成油气管路密封性降低、橡胶制品加速老化、座舱玻璃银纹、轮胎剥皮等故障。
此外,高原地区的高寒问题也非常突出。海拔每升高300米,气温则下降2-3摄氏度。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0摄氏度以下的时间长达11个月。这种极端低温环境,对武器装备的作战效能带来严重影响,包括轻武器零部件损坏,装备中的橡胶、塑料部件变硬变脆甚至断裂,造成各种不可预测的故障。因此即使是重型机械化部队,在调赴高原寒区作战前,也必须确保装备完成寒区环境调试,换用专用的寒区燃油、滑油。
高原的冰雪天气和复杂地形,也给高原装备行军带来许多困难。超过30厘米的雪层,就会妨碍步兵和摩托化炮兵行动。轮式和履带式车辆都可能在越野行军中遇到履带打滑、陷入雪坑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重型武器在高原的使用将受到严重限制,轻型化战斗车辆和火力配属,更受高原部队的青睐。
医疗:需要配备专业设备
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还对医疗补给提出很高要求,尤其是药、血、氧、液等需求量较大。但高原地区往往地广人稀、药材就地筹措困难、气候环境特殊,连注射液有时都寒冷冻结而影响使用,平原地区的许多救护器材和卫生装备,难以完全适应高原地区作战。这就对药材储备和后方供应提出较高要求。
高原地区地形复杂、道路险峻,大多为高山、峡谷和密林地区,地势险要、山高谷深。即使战时急造公路,也因路窄、坡陡、弯急,雨雪之后容易打滑陷车,车行速度极为缓慢,伤员后送十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救生直升机成为紧急后送的选择之一。
另一方面,高原地区适合居住的环境较为分散,导致驻军分布点多线长,战场区域和后方医院往往存在很长一段距离,即使在最快的反应之下,后送途中伤员不得不面临长途颠簸、伤情加重的危险,极易引发休克、感染及内脏并发症等,这些对途中伴随救护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针对高原缺氧带来的病症困扰,解放军新疆军区、南疆军区为高原边防一线连队配置制供氧设备,海拔3000米以上哨卡配发制氧机、氧气瓶供氧,高原部队基本实现“床头有氧吸”。海拔4000米以上边防哨卡还配发了单兵便携制氧机,它重约2公斤、仅有挎包大小,可连续工作6至8小时。此外,西藏军区在那曲、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等地还建有高压氧舱,可用于各种高原疾病治疗。
人员:生理和心理双重考验
相比钢筋铁骨的装备,部队人员进驻高原时面临的考验更多。最常见的挑战是低压缺氧带来的严重高原反应。许多刚上高原的人员,很快会发生极度呼吸困难、头痛、恶心、无力和头晕,还会出现厌食、体弱等后遗症。据美军统计,在4300米高原居住几个月以后,一部分人的最大劳动效率或能量消耗,只有平原地区的70%或80%。解放军也发现,长期工作在高原缺氧环境,会导致官兵免疫力下降、睡眠质量差,容易引发多种高原疾病。不仅如此,高原地区低气压、低氧、寒冷、强紫外线射等恶劣环境,除了给人带来机体上的不良影响外,还会严重影响驻守高原的军人的心理健康,加之人际交往少、信息闭塞、活动量小等社会因素,容易诱发焦虑、强迫、抑郁等心理疾病。针对这种特殊环境,必须坚持改善高原驻军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大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高原常见的冰雪天气,也是部队官兵的直接挑战。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只穿着普通的冬衣,连续暴露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中两三个小时,手部力量就会降低20%-30%。如果连冬衣都没有齐备,暴露在户外一定时间,大脑可能失去判断力,肢体末梢的温度下降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冻伤、截肢甚至死亡。因此,在高原地区,穿厚穿暖是保温的必备条件。同时,还要重视食用热食、增加体热。美军条令规定,寒区作战固然可以食用战斗口粮或小分队口粮,“但只要有可能,即应按标准供应热食。除此之外,在正常的两餐之间还应供应热汤或热饮料”。
在冰雪覆盖的高原行军,必须考虑阳光反射炫目的问题,以防止雪盲和紫外线的辐射。美国陆军的《生存手册》和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单兵防护教令》都明确要求,在冰雪覆盖的高原应戴着墨镜。如果没有墨镜,可在一小块硬纸板、木片、皮革或布条上挖两条狭长的细缝,罩在眼上。这种临时制作的眼罩,在暴风雪中比墨镜还方便。1950年,解放军进军西藏阿里的先遣骑兵连,在雪地行军仅三天就遭遇雪盲困扰。炊事班意外发现,锅黑抹在眼圈下有助防雪盲,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战士还用黑马尾制作眼罩,用简易手段克服了雪盲问题。如今随着装备的发展,狙击步枪、重型武器等配备的光学瞄准系统在高原作战训练时,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以克服高原雪区炫目问题。(石留风)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推荐文章4: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推荐文章5:海拔越高距离太阳越近,为啥却越冷呢?人们感觉到冷,是因为温度低。那么什么是温度呢?
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从微观上来讲是指物体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
也就是说,物体分子密度越大,分子运动越活跃越剧烈,这个物体表现出来的温度就越高。
太阳当然是带给地球光和热的源头,我们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是靠太阳提供的,这个没错。
但太阳照射到地球的温度高低,与距离关系并不大。这是因为在地球上,太阳照射某处的距离变化,与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之比太小了。
太阳到地球平均距离约1.5亿公里,而地球最高峰的珠穆朗玛峰也才8844.43米,与海平面到太阳的距离之比,只有约1亿分之6,因此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在地球上,影响温度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阳光直射不直射。阳光直射时,同样的热量所照射的面积就小,这样单位面积得到的热能就大,因此太阳直射时温度就高;太阳斜射时同样热量所照射的面积就大,单位平均得到的热量小,因此温度就要低些。
地球近日点约1.47亿公里,远日点约1.52亿公里,这之间相差了500万公里,这可比珠穆朗玛峰和地表之间这点距离大多了。但我们北半球的夏天却是在远日点,而冬天却是在近日点。
这就是因为地球歪着脖子转,有了一个南北回归线,随着太阳公转,太阳直射的地方会在这个回归线之间移动,直射到哪里哪里就是夏天,与近日点远日点毛关系都没有。
太阳直射和斜射还有一个阳光穿越大气层厚度的问题,斜射穿越得更厚些,直射穿越得就薄一些,因此中午直射时温度就高一些,早晨和傍晚斜射时温度就低一些。
二个是大气密度。阳光照射地表与珠穆朗玛峰都在同一角度时,为啥温度不一样呢?
这就是气体分子的密度影响原因了。
气体分子密度越大,吸收的太阳能量就越多,分子运动就越激烈,我们感受到的温度就越高,反之就会越低。
因此温度与空气密度有密切关系,而空气密度又与海高度和大气压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海拔越高,重力越小,气压也就越低,空气密度也就越低。
空气密度低,温度就低。
因此空气密度与海拔、气压、温度又有密切关系。海平面空气密度在标准大气压下,也就是0℃、0海拔、1个标准大气压下,空气密度为1.293kg/m3,温度为25℃时,空气密度为1.205kg/m3。
计算气压与高度的对应关系公式为:空气密度ρ=1.293*(实际压力/标准物理大气压)*(273/热力学温度)
热力学温度=摄氏温度+273。
根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0m,相对气压降低约12%,随着高度降低率会递减;而气压随着高度升高,每1000米会降低约10%;温度则每升高1000米,相对降低约5摄氏度。
珠穆朗玛峰是地球最高峰,按高度8845m计算,比海平面温度要低44℃。
实际上,珠穆朗玛峰比这个温度还要低。这是因为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反射作用更强,地表吸收热量很少;大气稀薄,只有地表的三分之一,束缚地面长波辐射很少;还有风大,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吹过来进一步降低了温度。
据推测,珠峰最低温度可达到-60℃,人类监测到的最低温度为-41℃。
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推荐搜索词:
1.气压与海拔的关系图
2.气压与海拔的关系换算
3.气压与海拔的关系公式
本文标题:气压与海拔的关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