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推荐文章1:九篇精短凝练的古文,篇篇都是经典!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个高洁之人,灵魂有香气,居室亦有香气!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莽莽红尘,出淤泥而不染者,几人?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有所求,有所为,有所忠,方不枉此生!
《陆游书巢》
陆游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dí,察看),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与书为伴,一生足矣!
《书舟中作字》
苏轼
将至曲江,船上滩欹侧,撑者百指,篙声石声荦然。回顾皆涛濑,士无人色,而吾作字不少衰,何也?吾更变亦多矣,置笔而起,终不能一事,孰与且作字乎。
每一个泰然自若的人,都有颗饱经沧桑的心。
《诲学说》
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玉不琢还是玉,人不知上进,修养和学识便会有所缺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之有所成者,皆历经苦难,终得所愿。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所谓知己和贵人,皆是有识之才者。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微信公众平台:“唐诗宋词”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推荐文章2:初中生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下——孙权劝学 原文、译文、注释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 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当涂]当道,当权。
[辞]推托。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语气词,同“耶”。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孰]疑问代词,谁。
[乃]于是,就。
[及]到,等到。
[过]经过。
[非复]不再是。
[更]另,另外。
[刮]擦拭。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已经当权执政管理事务,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一下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会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很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来到寻阳时,(鲁肃)和吕蒙谈论,非常惊讶的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来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才识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为什么这么晚才知道这件事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才离去。
及作品资料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述了公元前403年(战国时期)至公元959年(五代时期)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内容,并记述经济、文化,取材广博。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里“资”是“帮助”的意思,“治”是“治理”的意思,“通”是“通史”的意思,“鉴”是“借鉴”的意思。所以,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统治。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谥号文正。有《司马文正公集》等。本文即选自其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中的《汉纪》。
阅读鉴赏
[感悟]本文通过孙权劝吕蒙学习,而吕蒙接受规劝后最终学有所成的故事,启示我们: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
[写作特点]故事短小精悍,却富于启发性;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迥异的性格。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推荐文章3:两个版本的《孙权劝学》
孙权与诸葛亮 萧玉田/绘
孙权与吕蒙 严绍唐/绘
《孙权劝学》的故事多年前就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全文算上标点符号只有152字: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这段话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汉纪五十八),是司马光的手笔,虽说短小精悍,但感觉意犹未尽,似乎孙权对吕蒙说的话并没有把道理讲透。
裴松之在注释《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时,引用了《江表传》的记载,将这个故事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这个版本的《孙权劝学》篇幅约是《资治通鉴》中的三倍,读起来令人更受启发。相比《资治通鉴》,可以看出孙权不仅劝吕蒙学习,同时还劝了蒋钦(《三国志》别有传),此外这个版本多了至少五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现身说法。孙权向吕蒙、蒋钦介绍了自己的读书历程,分两个阶段:小时候读了《诗经》《尚书》《礼记》《左传》《国语》,只是没有读过《易经》;执掌东吴权力以来,挤时间读了《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以及各种兵书。一来表明自己并非不学无术,不是单靠血统继承父兄基业,二来表明,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了。《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用了一段吴国都尉赵咨评价孙权的话:“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可以作为孙权好学的一个佐证,说明孙权并不是自吹。
第二,精神鼓励。孙权鼓励吕蒙、蒋钦,说“你们二人,天资聪敏,很有悟性,学必有得,为什么不读书呢?”孙权赞扬吕、蒋“意性朗悟”,给予他们信心,这会激发二人的读书兴趣,鼓舞他们的读书热情。
第三,指明路径。针对吕蒙不读书的借口:“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孙权给他开出了具体的书目,相当于“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孙子兵法》《六韬》《左传》《国语》及《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侧重于兵法和历史,书不多,但切合统兵的现实需要,能现学现用。并要求“急读”,也就是先读这些书,立刻开始读这些书。
第四,树立标杆。为了让吕蒙、蒋钦进一步明确读书的重要性,孙权又举出了三个大人物来,一是圣人孔子,他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都用来冥思苦想,没什么用,不如学习对自己有帮助。”(《论语·卫灵公篇》)二是光武帝刘秀军务繁忙,日理万机,但还能做到手不释卷。三是曹操也说他自己老而好学,活到老学到老。意思是刘秀和曹操都带兵打仗,而且统帅的人马比你们更多,都能挤时间读书,你们为什么就不能勤奋一点呢?我们的劲敌曹操对东吴眈眈虎视,但也对读书念念不忘,他老了都在坚持学习,我们东吴的将领这么年轻为何反而对自己要求如此低呢?最可怕的是对手比我们聪明,而且比我们更努力啊。
第五,余音回响。《资治通鉴》只记载了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而《江表传》这个版本则更为丰富,不是只写了鲁肃的感受。先是写了吕蒙读书的劲头,是“笃志不倦”,也就是专心致志、孜孜不倦。然后写了吕蒙读书的范围,“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很多读书人都做不到他那样广泛阅读。最后写了孙权的赞叹,孙权知道吕蒙、蒋钦开始读书后,常常赞叹:“像吕蒙、蒋钦这样,年纪不小了还在追求进步,一般人是比不上的。二人本来已经富贵荣华,但能改变旧习,发愤读书,深爱典籍,轻财尚义,可称楷模,都是‘国士’。真是可喜啊!”这说明孙权劝导吕蒙、蒋钦读书后,一直在关注二人的学习,而且孙权对吕蒙、蒋钦的学习成果是非常满意的,这与开头的劝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个更加全面的《孙权劝学》版本里其实有两个读书榜样,即孙权和吕蒙。如果能将这个版本选入语文课本,或许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终身读书的习惯更有好处。
(:甘正气,单位: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推荐文章4:孙权教吕蒙读书
文|齐榕
近日读史,为孙权教吕蒙读书的故事所感动。联想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多次指示,要求党的中高级干部认真读书学习,要求“武官务文、文官务武”,教育大家认真读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更觉得孙权教吕蒙读书的故事教益颇深。
据史籍记载,孙权字仲谋,东汉吴郡富春人,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孙坚战死后,长子孙策承父业,平定江南六郡,为曹、刘、孙三分天下奠定了基础。建安五年四月,孙策在外出打猎时被吴郡太守的门客用箭射成重伤,不治而亡,时年26岁。孙策在临死前把年仅15岁的弟弟孙权叫到跟前,把印绶给孙权佩上,对孙权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资治通鉴》第六十三卷)”从此,十五岁的孙策便担当起吴侯的重担。他对待父兄时期的老臣事如父兄。同时“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吕蒙就是跟随兄长孙策打天下的一员猛将。
据《三国志·吴书》记载“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当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见顾大惊,呵斥不能禁止。”吕蒙跟孙策打仗勇猛,立下不少战功。到孙权统事后,吕蒙已成长为帐下一员勇猛的战将。在攻打黄祖的战斗中,吕蒙为先锋官,“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战后,孙权封吕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在周瑜、程普指挥攻打曹仁的战斗中,吕蒙表现突出,孙权任命吕蒙为偏将军,兼任浔阳县令。孙权在和吕蒙谈话的时候对他说:“卿今当涂掌事,宜学问以开益”。意思是说,你现在担任要职,执掌权力,应当好好学习,以开阔眼界,大有益处。据《三国志·吴书》记载,”“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
从史籍记载的孙、吕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孙权对刚刚担任偏将军兼浔阳令的吕蒙可谓语重心长。吕蒙以军务繁忙为借口,不愿读书,孙权劝他说,我让你读书并不是不让你不干别的,光读书去当博士,而是让你多学习些以往的知识,多明事理。如果说公务繁忙的话,你们谁能比得上我忙啊!我在少年的时候就已经读过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等大量的史书,唯有没读过《易》。自从我负责国家大事以来,每天都要读历史和诸家的兵书,我自己感到大有益处。你非常聪明悟性又高,只要肯学习,必然能得到许多有益的知识,为什么你却不愿意读书呢!孙权这番道理使吕蒙口服心服。孙权同时按照先紧后缓的原则,给他开出了应读的书目。孙权同时用圣人孔子的话启发他,孔夫子说,你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的去苦思冥想,不如去读书找答案。孙权还列举了光武帝在行军打仗的时候仍然手不释卷,曹孟德不顾自己年龄大,而仍然勤奋读书的事例教育吕蒙。吕蒙深知吴侯的苦口婆心的教诲,都是为自己能担当大任,于是,从此刻苦读书,孜孜不倦。除了读孙权布置的书目,还博览群书,有些年龄比他大的儒生都没有他读的书多。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赤壁大战后,曹操大败而归。然而周瑜在回江陵的途中病势沉重,他上书孙权,建议鲁肃代替他的职务。不久,周瑜在巴丘去世,孙权采纳了周瑜的建议,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替周瑜,统领军队,同时任命鲁肃为汉昌郡太守,率军驻扎在陆口。
据《三国志》记载:“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遂之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江表传》又记:“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以卿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土,不亦休乎!’”又《资治通鉴》载:“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从以上这些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看出,吕蒙自从孙权教其读书后,受益匪浅。他不但懂得打仗靠勇敢不怕死,而且还弄懂了许多兵法和战略战术。当鲁肃替代周瑜统帅东吴的军队后,他对吕蒙的印象中是个只会猛打猛冲的将军,虽然吕蒙因有战功地位日益显赫,但鲁肃从心中还是有些瞧不起他,待到鲁肃见到吕蒙,从吕蒙的言谈话语中,特别是吕蒙能为他对付关羽出谋划策后,鲁肃对吕蒙刮目相看,遂即转变了对吕蒙的看法。不仅在席间离开自己的座位,靠着吕蒙并排而坐,并且用手拍着吕蒙的背说你再也不是昔日那个东吴的阿蒙了,不仅成长为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而且是东吴一位治国安邦的人才了。他立即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两人从此成为生死相交的兄弟。
读了孙权教吕蒙读书的故事,我想起码从中可收到三点启发:一、要想成才就要读书学习。公务繁忙、军务繁忙、生意繁忙都不是理由。人生活在世界上,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要想人长进益,就要读书学习。特别是担当领导职务的人,管理人的人,更需要读书学习,要从历史的经验中懂得事理,以至于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功。二、要明确读书的目的。读书的目的全在于知道过去的事,全在于指导实践。书是历史经验的记载,是文化传承的工具,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能为读书而读书。如果读书的目的不明确,书读的越多,人可能变的越呆,所以,孙权教吕蒙读书,不是为了你成为博士,不是让你钻进诗经里不出来,而是让他读进去再钻出来,懂得如何办好当前的事情。吕蒙读了一年的书,就大有长进,能为大都督鲁肃“密陈三策”。可见他读书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三、要活到老,学到老。孙权教吕蒙读书时举了三个例子,其中就有曹孟德越老越抓紧读书学习的例子。世界每天都是新的,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生活在世上的人,只有了解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从而不断适应这种变化了的新形势,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情。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时期也是一样。看起来每天太阳都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好像是一样的重复,实际上每一天的太阳和前一天的太阳都有着许多的差别。所以,人的活动必须天天创新,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枉活在世上。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推荐文章5:16个八字成语,若能全认识,算你厉害,快来试试吧!
孩子们都在上网课,对孩子是考验,对家长也是考验。
学习中肯定会碰到成语,作为家长,也来学习一下吧!
16个八字成语,若能全认识,算你厉害,快来试试吧!
01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释义】很久没见到过这人,今天看到了,就应当立即重新刮目相看招待。
【出处】《资治通鉴·孙权劝学》中:“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02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释义】蓬:蓬草。麻:麻丛。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比喻生活在好的环境里,也能成为好人。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
【出处】先秦荀况《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0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释义】桃树、李树不会说话,但因其花朵美艳,果实可口,人们纷纷去摘取,于是便在树下踩出一条路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04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释义】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05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释义】东隅:指日出处,借指早晨。桑榆: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因用以指日落处,借指傍晚。早晨丢失了,傍晚得到了。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异传》:玺书劳异曰:“赤眉破平,士吏劳苦,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方论功赏,以答大勋。”
06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释义】形容名气很大,但真实情况可能很难符合。
【出处】《后汉书·左周黄列传》:“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07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释义】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08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释义】指不把这种东西打倒,什么新文化都是建立不起来的。
【出处】唐·韩愈《原道》:“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09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释义】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出处】宋苏洵《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
10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释义】周瑜定计火攻曹操,做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1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释义】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上万人也打不进来,形容地势十分险峻而战略性强。
【出处】唐朝李白《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12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释义】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后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四年》: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庆郑曰:“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援必毙,是则然矣。”虢射曰:“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
13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释义】拥有金玉般的外表,里面却像破棉絮,用来比喻比喻外表华美,而实质糟糕。
【出处】刘基《卖柑者言》 :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饮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像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14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释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5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dù】
【释义】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门轴不遭虫蛀。
【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16
宁为鸡口,不为牛后
【释义】比喻宁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听人支配。
【出处】《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
: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杭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推荐搜索词: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之什么意思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乎表示什么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翻译成现代汉语
本文标题: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