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1: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经10穴常按揉,少生病、精神足、人欢喜

  在中医的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经络健脾法就可以迅速增强人体的气血。


  任何疾病,都是在人体内有淤血的情况下生成的,而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只要把脾养好了,就可以百病不生,即使有病也会很快痊愈。


  通过饮食来健脾,的确是不错的方法,但是好多人不适应或不吸收,怎么办呢?其实,最安全有效且持久的方法就是揉按脾经。


  1、隐白穴


  脾经的循行是从脚到胸,隐白穴是其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趾甲旁约1毫米的位置。隐白穴最主要的功能是止血,对各种出血症状都能有效地缓解。通常是用艾灸的方法,如果没有,可以用一根香烟代替,同样有止血的效果。


  隐白穴还有一个功效,就是通鼻窍,治疗慢性鼻炎,鼻出血。治疗鼻炎的时候可以点按。这个穴不太好找,因为它特别小,通常要用指甲掐一掐才能掐到这个穴。用指节尖点它,或者找一个细一点的按摩棒来点按,效果都很好。


  2、大都穴


  从隐白穴往上,大脚趾根的位置就是大都穴。


  大都穴对老年人来讲特别重要,这是一个补钙的要穴。吃钙片会有些效果,但是为什么还会缺钙?不是因为补的少,而是因为体内不吸收,这才是缺钙得真正原因。只要揉一揉大都穴,就能帮您吸收钙了。大都穴相当于租地反射区的甲状旁腺,而甲状旁腺正是吸收钙的。


  大都穴除了补钙,还能治疗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腰腿痛。有颈椎病的人也要经常揉一揉大都穴,再在这个穴的旁边找一找最痛地点去揉,这样珠联璧合地配合起来治疗,效果就会更好。


  3、太白穴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的效果比其他穴都强。


  脾虚的症状:睡觉流口水、舌两边有齿痕、消化不良,吃完东西不一会儿就腹胀、手脚冰凉,血液循环不到末梢、女性崩漏,月经淋漓不尽、因气血上不到头部而头晕,等等。这些症状都是脾的运化能力差造成的。


  脾虚的症状有很多,但多揉太白穴全都可以防治。因为它是原穴,主管脾经上各个问题。揉太白穴有个方法,就是用大拇指的内侧多硌它,这样健脾的效果才好。


  另外,按揉太白穴还可以调节血糖,治糖尿病。


  4、公孙穴


  从太白穴往上1寸就是公孙穴。它的功能非常强大,既可以调动脾脏、脾经的运血能力,把血液输送到全身去,是一个输送点,一个枢纽;又可以帮助调节身体上由于气血瘀滞造成的各种症状,综合起来,就是通气、活血、解淤。


  有妇科方面的问题,请每天揉揉公孙穴。另外,公孙穴可以抑制胃酸,如果您出现吐酸水的情况,赶紧揉一下公孙穴,很快就会好转。


  公孙穴还可以增加小肠蠕动,增强消化能力,如果吃完东西不消化,也要赶紧揉揉它,很快就会往下运化了。


  5、商丘穴


  在内踝骨的前缘偏下一点,就是商丘穴。正好对应足底反射区中的下身淋巴反射区,因此可以治疗各种炎症。同时它又揭示了一个医理:炎症一般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但为什么揉这个学还能消除炎症呢?这是因为脾是管运血的,它能把新鲜血液运到病灶上去,脏东西被清走后,炎症自然就消除了。


  脾经上的穴位都是帮助血液循环的,都能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去,所以商丘穴可以消除下身的各种炎症,如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等。


  6、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在脚内踝上3寸,也就是四横指的地方。“三阴交”就是肝、肾、脾3条阴经交会的点,所以这一个穴位就可以治3条经上的病症,真可谓一穴多用。


  三阴交穴还是妇科病的通治要穴。无论妇科问题发生在附件、子宫、卵巢还是乳腺,都可以用三阴交穴来治,而且有病时按揉该穴会非常痛、非常敏感。每天多揉三阴交穴,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三阴交穴还可以缓解痛经。


  7、漏谷穴


  从三阴交穴贴着脚骨内侧下缘往上3寸,就是漏谷穴。“漏谷”是谷子漏出来的意思,也就是吃下肚的东西,没能得到很好地消化,营养没吸收,又排出来了,这叫做“完谷不化”。而多揉漏谷穴就可以治疗。


  它还可以治疗小便不利,对男性前列腺问题很有疗效。


  8、地机穴


  贴着胫骨往上走,与腿肚子上的最高点正对着的地方就是地机穴。“地机”就是大地充满生机的意思。所以揉地机穴可以增强整个肠胃的运化功能。


  地机穴对胰腺很有帮助,像慢性胰腺炎、糖尿病都可以通过揉地机穴来防治。


  9、阴陵泉穴


  顺着胫骨一直往上走,捋到膝窝下卡住了、捋不动了,那个地方就是阴陵泉。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


  10、血海穴


  血海穴又称百虫窝,意思是有一百个虫子在那儿扎窝。它是专门治痒痒的穴。老年人身上经常瘙痒,用艾条灸一灸血海穴就能很快止住。这个方法效果最好,而且很方便。


  “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女子以血为先,所以她们身体里的血一定要充足。血海穴可以调配人体的血液,把多余的血分配到少的地方去,把淤滞的地方给疏散开,其功效相当于足三只不过一个是补气的,一个是调血地,但都是增强人体免疫力的治本大穴。


  11、推小腿脾经


  如果在推小腿脾经的过程中发现痛点正好压在脾经上,那一定要多揉小腿脾经才真正管用,也就是找到小腿脾经上的阴陵泉穴、地机穴、漏谷穴、三阴交穴这4个穴位上去推。如果找不准,也不想记得那么详细,您就索性顺着胫骨内侧边缘上下推。哪个穴敏感,哪个穴痛,您就多揉哪个穴。


  实际上,揉脾经既管胖也管瘦。揉它可让瘦的人长胖、胖的人减肥。总之,揉完后任何人都会感到欢喜。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2:跟我学中医 | 足太阴脾经循行路线及图解

  足太阴脾经(一)经脉循行


  

  1.经脉循行


  《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2.经脉循行特点


  体表路线:


  大趾→下肢内侧中、前缘→胸腹第三侧线。


  体内联系:


  属脾,络胃。并于心、咽、舌联系。


  (二)腧穴概要


  

  1.腧穴特点:本经腧穴有:隐白穴、大都穴、太白穴、公孙穴、商丘穴、三阴交穴、漏谷穴、地机穴、阴陵泉穴、血海穴、箕门穴、冲门穴、府舍穴、腹结穴、大横穴、腹哀穴、食窦穴、天溪穴、胸乡穴、周荣穴、大包穴。一侧21穴(左右两侧共42穴),其中11穴分布于下肢内侧面的前份,10穴分布于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


  2.腧穴主治特点: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三) 常用腧穴举例:


  

  1.三阴交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操作]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2.阴陵泉合穴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操作] 直刺1~2寸。


  /夏婧(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3级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审稿/汪剑(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


  跟我学中医 | 人身有三宝——精、气、神


  跟我学中医 | “气”在人体中是如何运动的?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3:@脾虚的人,可以揉一揉公孙太白穴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承担着身体日常能量转化之重任。然而,现代人的脾胃却正在遭受“磨难”,美食的诱惑、作息不规律、体育活动的减少等,都给脾胃运转增加了压力。古语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因此,调理脾胃应成为养生保健的必修课。平时常按足太阴脾经上的两个重要穴位——公孙、太白,就能轻松做到。


  取穴:1.公孙穴。在足内侧缘,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公孙穴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腧穴,可改善人体运化与代谢功能。2.太白穴。在足内侧缘,足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太白穴为脾经的输穴,输穴即是每条经络经气输注之处,脾经之气在此汇聚,通过脾的运化功能,将营养、气血输送至全身,刺激太白能使脾经原气通达。


  具体方法:每天起床和临睡前各按揉两穴50次左右即可,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4:每日穴位—太白

  太白,为足太阴脾经原穴。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针刺或按压此穴可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体重节痛等。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文章5:太白穴:健脾和中,化湿通腑

  大家好,我是九选艾的小九老师


  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


概述

  太白首见于《灵枢.本输》。太,大也,白,金之色,穴为阴经输土穴,土能生金,西方金,其色白。西方白色,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穴应太白之星名,在足大趾后,内侧核骨下,赤白肉际陷中,肉色较足跗、足底白,望其色而名之,故名太白。又一说:太白,山名,即终南山,穴在高大突起第1跖骨小头之后缘,此处皮色较白,故以太白名之。归属足太阴脾经,为足太阴脾经经气所注之输土穴,原气所过和留止牌经之原穴,是治疗脾之脏病、经病、气化病以及与脾脏有关的脏腑器官疾病之常用穴,临床多施以补法。


  ▲【定位】:在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取穴法】:于足内侧缘,第1跖骨小头后下方取之。


  ▲【主治】:肠鸣,腹泻,腹胀,胃痛,便秘等。


功能作用

  健脾和中,化湿通腑


  太白为脾经之输土穴,土中之土,脾脏真气之所在,补之则能大益脾气,健运和中,泻之则能化湿通腑,主治脾胃诸疾。如临床取补本穴主治脾胃虚弱,脾肾阳虚和肝木乘脾之腹胀肠鸣泄泻,常配补公孙、足三里、中脘、刺天枢、太冲以益气健脾,涩肠止泻;取补本穴主治脾虚运化无力之便秘,常配泻大肠俞、天枢、支沟以益气健脾通腑;取补本穴治疗虚寒痢,常配补脾俞、足三里、关元,泻天枢、上巨虚以补脾涩肠。另外,配中脘、内关以和中止呕,治疗呕吐;配阴陵泉、丰隆、足三里以调理脾胃,治疗饥不欲食,善噫食不化等。


  太白的准确位置图推荐搜索词:

  

  1.太白的准确位置图视频

  

  2.太白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3.太白的准确位置图片

  

本文标题:太白的准确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