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推荐文章1:龙生九子,为啥都不是龙?

  俗话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可是,为什么龙的孩子们都不一样呢?毕竟,俗话还说“龙生龙,凤生凤”啊!龙的孩子们分别是谁呢?


  今天,阿研就和你一起走进龙的家庭,了解“龙生九子”的来龙去脉。


  2008年出版的《中国吉祥图说》,将龙之九子介绍为: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负屃、螭吻。


  传闻“龙性淫”,“遇牝必交”,也就是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的原因,是它们的母亲都不一样。


  老大囚牛,大约就是龙和水牛一类生物的孩子。


  囚牛性情温顺,喜好音律,因此常常蹲立于琴头。如今,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刻有龙的形象,被称为“龙头胡琴”。


  我们虽然用“对牛弹琴”形容听众不懂音律,但是囚牛却是龙子中最懂音乐的一个。


  睚眦的母亲应该是豺狼一类的生物。睚眦性格刚烈、好勇擅斗、嗜血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等兵器上都能看到它的大头照。


  此外,仪仗和宫殿守卫的武器上,更要雕刻睚眦,以彰显威严和震慑力。


  “睚眦”本意是怒目而视,所谓“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史记·范雎传》),睚眦渐渐成为克杀邪恶的化身。


  嘲风的母亲应该是一种飞鸟,所以嘲风外貌俊美,喜欢在高处远眺。


  嘲风象征吉祥、美观,也意味着威严,通常出现在宫殿的檐角,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辟邪安宅的作用。


  传说蒲牢的母亲是蛤蟆,因此蒲牢嗓门很大。而且,蒲牢胆子很小,生活在海边,却惧怕鲸。


  因此,人们把蒲牢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并且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的形状,助其鸣声远扬。


  所以趴在钟上的蒲牢,天天被鲸做的木杵吓唬~


  狻猊的母亲是狮子,扮相也是俊美的。


  狻猊比较宅,喜欢烟火,因此常常坐在香炉上。佛祖也喜欢这个安静的小帅哥,所以佛座上也会有狻猊的身影。


  狻猊也是狮子的古称。除了“龙生九子”的说法中,狻猊属于龙族,其他场合下,狻猊都指代狮子。明清之后,房屋前的石狮子,也是以狻猊为原型的。


  狻猊还是屋脊神兽之一。


  太和殿屋脊兽 | 图源:sohu.com


  中国古代宫殿屋脊上的神兽,大多都有辟邪安宅之效。帝王的宫殿可以享有“十全十美”的最高规格,神兽的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和行什,还有最前面的骑凤仙人。


  赑屃,又名霸下、龙龟等,无疑是龟的孩子。


  赑屃似龟有齿(龟类没有牙齿),生性好静,力大无穷,可背负三山五岳,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


  “赑屃”中有四个“贝”字,音同“碑”,如今的主要业务是驮碑。古代建筑中的碑下面,常常可以看见赑屃的身影。


  狴犴是老虎的孩子,外形似虎,内心正义,好讼,又名宪章,是牢狱的象征。


  狱门的门环装饰,官衙的大堂两侧,都可以看见狴犴的身影。


  据说负屃也是龟的孩子,但它是龙子中外形最像龙的一个。


  负屃是个安安静静的文艺青年,因为喜欢文字,常常趴在碑文之上。


  所以,在石碑附近,碑下的是赑屃,碑顶端的是负屃。


  螭吻是一条鱼的孩子,因此又叫鱼龙,有镇火的功效。


  螭吻口阔噪粗,平生好吞,也叫鸱尾、鸱吻,喜欢东张西望,一般出现在中国宫殿建筑的屋脊上。


  图源:知乎


  除了祛凶辟邪的寓意,螭吻在古代建筑中,具有结构上功效。螭吻可以衔接殿顶正脊与垂脊,可以让殿顶更加牢固、严密,并防止雨水渗入。


  图源:知乎


  那么问题来了,好像还有一些常见的龙之子,比如貔貅、饕餮之类的,为什么不在其中?


  所谓“龙生九子”,“九”是虚数,不是确指。换句话说,龙的孩子很多,在民间传说中,不止九个。


  所以,我们再补充几个其他版本中的龙子。


  在某些说法中,饕餮是龙之子,但是《左传》中记载饕餮为缙云氏之子,而不是龙之九子之一。


  上图中的纹饰是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被认为描绘的是饕餮的兽面。


  饕餮是上古四大凶兽之一,其他三个是混沌、梼杌(táo wù)和穷奇。


  饕餮还是影视作品中的常客,张艺谋的《长城》中也有它的身影。


  《长城》剧照 | 图源:豆瓣


  《山海经》对饕餮的外貌描述是:其形状如羊身人面,眼在腋下,虎齿人手,大头大嘴。饕餮非常能吃,据说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大嘴,因为身体被自己吃掉了。因此成为贪婪的象征。


  椒图的形状像螺蚌,因此它的母亲可能是……(龙大哥真的是“遇牝必交”……)


  总之,椒图性好闭,最讨厌别人进入它的巢穴,因此常常出现在门环之上,被称作“铺首衔环”,照顾一家一户的安宁,是个性情温顺的龙宝贝。


  图源:news.gujianchina.cn


  相传,貔貅因为触犯天条,玉帝惩罚其以四面八方之财为食,吞万物而不泻,可招财聚宝,只进不出。


  因此,中国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佩戴貔貅。人们相信貔貅可以带来欢乐和好运。


  “故宫瑞兽”之《宫喜发财·貔貅》| 图源:news.gujianchina.cn


  貔貅又被称作“四不像”,其身形如虎豹,其首尾似龙状,其色亦金亦玉,其肩长有一对羽翼却不可展,且头生一角并后仰。


  东汉鎏金镶嵌貔貅 | 图源:百度百科


  蚣蝮也因触犯天条被贬下凡,被压在龟壳下看守运河一千年。千年之后,蚣蝮脱离龟壳,重获自由。


  人们为了纪念蚣蝮护河有功,将其雕刻在桥边的石墩上,以期镇压河水,预防洪水。


  图源:toutiao.chinaso.com


  蚣蝮喜波弄水,爱吃水妖,深受龙王喜爱。大嘴,大肚能盛水,可以吞江吐雨,也能排去雨水,因此被用作建筑物的排水口,故宫等中国古代建筑中也可以看到蚣蝮的身影。


  图源:tieba.baidu.com


  无论是龙之九子,还是屋脊神兽,这些形状奇特的小怪兽,大多都在古代人民的生活中具有实际的功用,同时寄托了人们渴望辟邪安宅、祈求吉祥幸福的心愿。


  

   你还想了解哪些中国古代的神奇生物呢?


  欢迎留言和阿研分享~


  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推荐文章2:上古神兽也是吃货

  上古十大神兽你知道吗?有些特别能吃,有些却只有一只脚!


  第一位:白泽


  白泽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很高的地位,它是祥瑞的象征。它不但会讲人话,而且,还知道所有灵兽鬼怪的相貌以及他们的名字,懂得如何驱邪。


  第二位:獬豸


  獬豸其实就是独角兽,它也会说人话。而且,它懂得人性,能够分辨善恶,是公平正义的象征。所以,古代官员的衣服上都会绣上獬豸的团,象征着光明正大。


  第三位:凤凰


  凤凰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种神兽了,凤凰其实一雌一雄。而且他们死后还能够重生,每一次重生都会有巨大的火焰,并且活得比以前更加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凤凰涅槃。凤凰象征着祥瑞,同时也代表着刚强坚毅的品格。


  第四位:梼杌


  梼杌的长相非常奇怪,它站着人的脸,猪的牙齿,形象像一只老虎,全身却长着狗毛,而且,还长着老虎的脚。它有一条长长的尾部,大约一尺八。梼杌生长在大荒之中,所以,它也是荒凉的代表。


  第五位:麒麟


  麒麟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神兽,相传它是龙的孩子。麒麟长着一颗龙的脑袋,但是身体却和龙不一样。它也是祥瑞的象征,代表着长寿和太平。


  第六位:夔牛


  夔牛是珍兽,也是真正的上古神兽。传说夔牛只有东海才有,它出生的时候风雨大作,而且夔牛的身上会发出像太阳一样璀璨的光芒。夔牛的声音洪亮,像打雷一样。但是,它只有一条腿,所以非常好认。


  第七位:犼


  虽然在后世流传中,人们认为犼长得跟狮子差不多大。其实,在山海经的记载中,犼大小和兔子相当,它的耳朵特别尖。犼动作什么灵巧,充满了灵性。犼最喜欢与龙搏斗,而且在赢得战斗后,会把龙吃掉。这是上古神兽中极少数能够吃龙的神兽了。


  第八位:重明鸟


  重明鸟的眼睛里面有两个瞳仁,所以叫重明鸟。它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好,能够理解人的善意。重明鸟对其他的神兽有很强的威慑力,能够帮助人类驱逐妖魔。


  第九位:貔貅


  貔貅是龙的儿子,它的胃口特别大,像饕餮一样,但是,它是瑞兽,而饕餮却是凶兽。貔貅特别能吃,而且只进不出。在公司办公室或者古玩店里经常能看到貔貅的摆件,因为它象征着钱财只进不出。中国人,尤其是商人,很喜欢貔貅这种神兽。


  第十位:龙


  龙在中国非常出名,中国人也自称是龙的传人。在中国历史上,关于龙的记载很多,但是,都不能证明龙真实地存在过。龙天生具有灵性,它的地位十分尊贵。在古代,皇帝都是以真龙天子自称。


  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推荐文章3:“龙生九子”到底是哪九子?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版本和说法?

  前几天发了个简单介绍“龙生九子”是哪九子的微头条,有些朋友在问,为什么没有饕餮?还有问为啥没有貔貅的……


  详细了解了以下,关于“龙生九子”的由来和版本,有着主流说法和其他版本的区别,而究其缘由,也算是很有历史的因缘际会的一个事件了,下面就逐一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还是详细介绍一下“龙生九子”的主流版本:


  【出处】:《中国吉祥图说》


  1.长子囚牛,喜音乐,蹲立于琴头;


  囚牛,是龙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爱好音乐,它常常蹲在琴头上欣赏弹拨弦拉的音乐,因此琴头上便刻上它的遗像。这个装饰一直沿用下来,一些贵重的胡琴头部至今仍刻有龙头的形象,称其为“龙头胡琴”。


  2.次子睚眦(yá zì),嗜杀喜斗,刻镂于刀环、剑柄吞口,心胸狭隘;


  睚眦,是老二,平生好斗喜杀,刀环、刀柄、龙吞口便是它的遗像。这些武器装饰了龙的形象后,更增添了慑人的力量。它不仅装饰在沙场名将的兵器上,更大量地用在仪仗和宫殿守卫者武器上,从而更显得威严庄重。


  3.三子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也有人一直认为它是有着龙脉的凤。


  嘲风,形似兽,是老三,平生好险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兽是它的遗像。这些走兽排列着单行队,挺立在垂脊的前端,走兽的领头是一位骑禽的“仙人”,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和行什。


  它们的安放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只有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才能十样俱全,次要的殿堂则要相应减少。嘲风,不仅象征着吉祥、美观和威严,而且还具有威慑妖魔、清除灾祸的含义。嘲风的安置,使整个宫殿的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庄重与生动的和谐,宏伟与精巧的统一,它使高耸的殿堂平添一层神秘气氛。


  4.四子蒲牢,受击就大声吼叫,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


  蒲牢,形似盘曲的龙,排行第四,平生好鸣好吼,洪钟上的龙形兽钮是它的遗像。原来蒲牢居住在海边,虽为龙子,却一向害怕庞大的鲸鱼。


  当鲸鱼一发起攻击,它就吓得大声吼叫。人们据其“性好鸣”的特点,“凡钟欲令声大音”,即把蒲牢铸为钟纽,而把敲钟的木杵作成鲸鱼形状。敲钟时,让鲸鱼一下又一下撞击蒲牢,使之“响入云霄”且“专声独远”。


  5.五子狻猊(Suān ní),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狻猊,形似狮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欢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


  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随着佛教在汉代由印度人传入中国的,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佛教艺术上已普遍使用,这种造型经过我国民间艺人的创造,使其具有中国的传统气派,后来成了龙子的老五,它布置的地方多是在结跏趺坐或交脚而坐的佛菩萨像前。


  明清之际的石狮或铜狮颈下项圈中间的龙形装饰物也是狻猊的形象,它使守卫大门的中国传统门狮更为睁崃威武。


  6.六子霸下(也有另一种名字,方框内的看成一个字,[虫八][虫夏]),又名赑屃(bì xì),似龟有齿,喜欢负重,是碑下龟;


  霸下,又名赑屃,形似龟,是老六,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传说霸下上古时代常驮着三山五岳,在江河湖海里兴风作浪。


  后来大禹治水时收服了它,它服从大禹的指挥,推山挖沟,疏遍河道,为治水作出了贡献。洪水治服了,大禹担心霸下又到处撒野,便搬来顶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迹,叫霸下驮着,沉重的石碑压得它不能随便行走。


  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霸下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我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7.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讼,狱门或官衙正堂两侧有其像;


  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老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


  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


  8.八子负屃(fùxì),身似龙,雅好斯文,盘绕在石碑头顶;


  负屃,似龙形,排行老八,平生好文,石碑两旁的文龙是其遗像。我国碑碣的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它们有的造型古朴,碑体细滑、明亮,光可鉴人;有的刻制精致,字字有姿,笔笔生动;也有的是名家诗文石刻,脍炙人口,千古称绝。


  而负屃十分爱好这种闪耀着艺术光彩的碑文,它甘愿化做图案文龙去衬托这些传世的文学珍品,把碑座装饰得更为典雅秀美。它们互相盘绕着,看去似在慢慢蠕动,和底座的霸下相配在一起,更觉壮观。


  9.九子螭吻(chī wěn),又名鸱尾或鸱(chī)吻,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兽,取其灭火消灾。


  螭吻,又名鸱尾、鸱吻,龙形的吞脊兽,是老九,口阔噪粗,平生好吞,殿脊两端的卷尾龙头是其遗像。


  《太平御览》有如下记述:“唐会要目,汉相梁殿灾后,越巫言,‘海中有鱼虬,尾似鸱,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于尾,以厌火祥。”文中所说的“巫”是方士之流,“鱼虬”则是螭吻的前身。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其原型可能是深海大鲸。


  由此可见,主流说法中,的确没有饕餮。但其实问到饕餮的朋友也是不无道理的。下面就介绍另一说说法。


  《诸神由来》一书说《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是:赑屃,形似龟好负重,即碑下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站屋脊;饕餮,好食,立鼎盖;蚣蝮,好立,站桥柱;椒图,似螺蚌,性好闭,立于门首;金猊,形似狮,好烟火,立于香炉;再加上蒲牢、狴犴、睚眦三个,恰为龙之九子。


  椒图:形似螺蚌,好闭口,因而人们常将其形象雕在大门的铺首上,或刻画在门板上。螺蚌遇到外物侵犯,总是将壳口紧合。人们将其用于门上,大概就是取其可以紧闭之意,以求安全吧。


  饕餮:形似狼,好饮食。钟鼎彝器上多雕刻其头部形状作为装饰。由于饕餮是传说中特别贪食的恶兽,人们便将贪于饮食甚至贪婪财物的人称为饕餮之徒。饕餮还作为一种图案化的兽面纹饰出现在商周青铜器上,称作饕餮纹。


  这个说法的九子顺序如下:


  老大赑屃(bì xì)


  老二螭吻/鸱尾(chī wěn/chī wěi)


  老三蒲牢(pú láo)


  老四狴犴(bì àn)


  老五饕餮(tāo tiè)


  老六蚣蝮(gōng fù)


  老七睚眦(yá zì)


  老八狻猊(suān ní)


  老九椒图(jiāo tú)


  龙生九子流传的还有其他版本,古往今来,被列为龙子的,其实挺多。


  那么,到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龙生九子”这个说法又是起源于何时呢?


  “龙生九子”在明代以前并没有记载,直到明弘治年间,才开始出现。


  传说明孝宗因弄不清九子的名字,就令中管去问内阁。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李东阳,接到皇帝的“御书小帖”,下问“龙生九子名目”,仿佛记得少年时曾在“杂书中”见过,但仓促之间又答不上来,就问编修罗玘,罗玘说曾听老师说过,只记得其中五六个名目;于是又问吏部刘绩。刘绩说家中有一本旧册子,“册面上备录此语”,取来一看上面果然记有“九子”之名,但却未记出自何书,无从查考。皇帝的垂询不能拖延太久,李东阳无奈,只得凑合“据以复命”回答说:


  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囚牛,龙种,平生好音乐,今胡琴头上刻兽是其遗像。睚眦,平生好杀,今刀柄上龙吞口是其遗像。嘲风,平生好险,今殿角走兽是其遗像。蒲牢,平生好鸣,今钟上兽纽是其遗像。狻猊,平生好坐,今佛座狮子是其遗像。霸下,平生好负重,今碑座兽足是其遗像。狴犴,平生好讼,今狱门上狮子头是其遗像。负屃,平生好文,今碑两旁龙是其遗像。蚩吻,平生好吞,今殿脊兽头是其遗像。(《一麓堂后稿》卷十二)


  李东阳的门生杨慎曾听他老师谈过“龙生九子”的事情,很钦佩老师“不蔽下臣之美”的“贤相之节”,根据自己的印象记下了九子的名目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叫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巡警。”(《升庵集》卷八十一)


  杨慎所记的“九子名目”与李东阳有很大不同:一是在名目上,他去掉了囚牛和嘲风,增加了饕餮和椒图,并改“性好坐”的狻猊为“性好烟火”的金猊。二是在排列次序上,他把位列第八、九的赑屃、螭吻提为第一、二。三是在龙子的形状上,增加、蒲牢、螭吻等的形体特征。杨慎是明代著名的学者,《明史》说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为明代第一,在当时知识界影响很大,因而后人论及“龙生九子”,多引述杨慎之说,早于杨慎的李东阳之说反倒不为人知了。


  受皇帝和李东阳、杨慎的影响,“龙生九子”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盛传一时。而且添枝加叶、愈传愈奇。说什么“龙性淫,无所不交,故种独多耳”(《五杂俎》卷九)。龙“遇牝必交,如得牛则生麟,得豕则生象,得马则生龙驹,得雉则结卵成蛟”,“不特九种已也”;且云其中一子名“吉,盖与鹿交,遗精而成,能壮阳治阴痿”(《万历野获编》卷七)等等。


  至此我们可以知道“龙生九子”原无其说,只是因明孝宗提问“九子名目”,由大臣们拼凑出来的“假货”。但因出自名人之手,其后又经许多名人传播,名人效应使它弄假成真,逐步为人们所接受,最终成为一说了。


  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推荐文章4:

  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推荐文章5: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是什么?原来貔貅就是大熊猫!

  貔貅和饕餮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广为人知的形象,两者都以“大胃王”著称。有人说龙生九子,貔貅和饕餮都是龙的儿子,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正确,因为龙生九子的说法出现在明朝,而貔貅和饕餮早在起码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有关于它们的身影了。


1,饕餮和貔貅是什么?

  “饕餮”一词最早见于到《吕氏春秋》和《左传》,有趣的是《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饕餮指的是人:


  “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这里的饕餮,是指缙云氏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因贪恋食物、贪图财物而被天下人唾弃。


  然而,在《吕氏春秋·先识览》中,饕餮的形象却发生了转变,成了一种令人畏惧的野兽: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更也。”


  这里的饕餮,被描绘成一种只有头部而无身体的怪物,它吞噬人类却未能及时咽下,最终反受其害,寓意贪欲终将反噬自身。


  到了汉朝时,东方朔以《山海经·北山经》中的狍鸮为蓝本,进一步丰富了饕餮的形象。他在《神异经》中描述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头上戴豕,贪如狼恶,好自积财,而不食人谷,强者夺老弱者,畏强而击单,名曰饕餮。”以及“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自此,饕餮的形象逐渐变得具体而生动。


  【胖嘟嘟饕餮】


  与饕餮人见人厌的形象不同,貔貅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要讨喜得多,传说中它曾协助炎黄二帝作战,立下赫赫战功,被赐封为“天禄兽”,寓意天赐福禄。在汉代,貔貅更是专为帝王守护财宝的神兽,象征着皇室的尊贵与权威。


  徐珂著《清稗类钞·动物·貔貅》中说:“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辽东人谓之白熊。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连举之。”


  若大家不解为何同为猛兽,貔貅与饕餮的待遇却如此天差地别,不妨前往成都大熊猫基地一睹“貔貅”之真容就明白了——这不就是现在呆萌呆萌的大熊猫?


  【貔貅进化图】


2,饕餮和貔貅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

  自古以来,貔貅就被视为和凤凰一样的瑞兽,细分下去它又分为三种类型:头上没有角的叫做符拔,有一个角的叫做天禄,有两个角的叫做辟邪,从称谓上就不难看出三种貔貅各自的作用。


  古代有不少帝王都喜欢把玩貔貅,像帝王印绶、玉玺,除龙头形象外就属貔貅最多了,故而貔貅又被称为“帝宝”。


  帝王相信雄貔貅能运财,雌貔貅能守财,有很多貔貅摆件干脆就没有屁股,取的就是“只进不出”的寓意。


  所以貔貅在古代是皇室的象征,只有王侯将相才能使用,平民百姓是不能使用貔貅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个汉代玉貔貅,这玩意就是乾隆皇帝的心头好,甚至上面还刻有“乾隆御玩”的字样。


  【乾隆御玩貔貅】


  有些达官显贵为了追求死后的富贵,还会专门在陵墓中放置貔貅,用来聚拢阴财、防止外界精怪的打扰。


  相较于貔貅的招财守财的作用,饕餮的形象多被刻画为贪婪、凶猛之兽,其大口吞噬万物之态,常被用来象征贪欲与邪恶。


  然而,在另一方面,饕餮也被视为一种具有强大威慑力的神兽,能够驱邪避凶、守护家园。在古代青铜器、玉器等器物上,饕餮的图案常被用作装饰,既彰显了器物的尊贵与神秘,也寄托了人们祈求平安、远离灾祸的美好愿望。


  【饕餮纹】


3,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为何差别那么大?

  说到饕餮纹,不少朋友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饕餮纹指的就是“饕餮”。其实这种观点并不严谨——饕餮纹其实是多种拥有共同特征的“兽面纹”的统称,并不单单指饕餮一种。


  比如我们熟知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当时的人们连“饕餮”这个词的概念都没有。这个名称完全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正因如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饕餮纹”才形态各异,各有特色。


  我们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20元面值中,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和数字20之间的花纹,其实就是饕餮纹的一种。


  当代学者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饕餮纹“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既有“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又凝聚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与依赖。


  这种说法我是比较支持的。


  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推荐搜索词:

  

  1.貔貅

  

  2.饕餮和貔貅的区别读音

  

  3.饕餮和貔貅的区别是什么

  

本文标题:饕餮和貔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