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十首原唱
长征组歌十首原唱推荐文章1:
长征组歌十首原唱推荐文章2:长征组歌:不朽的红色旋律,肖华将军的心血之绝佳杰作
1964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一场特殊的创作任务落在了,开国上将,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肖华将军肩上。因为肖华将军曾亲身经历过长征,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征程在他心中刻下了不可摩灭的任记。
那么,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肖华将军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日夜沉漫在对长征岁月的回忆中。那些艰难困苦,生死与共的场景如电影般的一幕幕在他脑海中不断放映。从长征初期的突破封锁线,到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从四渡赤水的神来之笔,到飞夺沪定桥的惊心劾魄;从翻雪山,过草地的艰难跋涉,到三大主力会师的激动人心,每一个关键点都饱含着无数红军战士的热血与生命。
为了更准确生动地展现红军长征的全貌,肖华将军逐字逐句的反复斟酌歌词。他不断的修改,力求每一句都能精准的传达长征精神的内涵。在创作《过雪山草地》时,为了描绘出红军战土在圾端恶劣环境下的坚韧,他几易其稿,最终用“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这样质朴而有力的词句,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刻画得淋漓尽致。
在确定歌词后,总政文化部组织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如晨耕、生茂、唐河、遇秋等,为组歌谱曲。他们根据每首歌词的意境和情感基调,精心创作旋律。有的段落激昂奋进,如冲锋的号角,展现红军勇往直前的气势;有的则婉转深情,抒发战士们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战友们的深厚情谊。
1965年8月1日,《长征纽歌一一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北京人民剧院首剧场首次公演,瞬间引起了巨大轰动。演出结束后,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们被深深打动,许多人热泪盈眶。这组歌以其真挚的情感、磅礴的气势,生动地再现了长征的历史画卷,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长征组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更是成为中国音乐史的经典之作。它被无数次演出,传唱至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传承长征精神,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肖华将军用他的笔,为我们留下了这份如诗如画的宝贵精神财富,让长征精神在音的旋律中永放光芒……
长征组歌十首原唱推荐文章3:46年前的经典彩色音乐片《长征组歌》8位参演人员大盘点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76年2月摄制的彩色音乐片,由老导演王苹和黄宝善共同导演。
《长征组歌》分《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渡赤水出奇兵》、《飞越大渡河》、《过雪山草地》、《到吴起镇》、《祝捷》、《喜》和《大会师》10个部分,由四位歌唱家独唱,即便是合唱中的领唱也都是著名的歌唱家。目前这8位演员的近况如何呢?
指挥——唐江唐江1938年参加革命,1953年唐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三年后转入指挥系,毕业后任战友歌舞团合唱队队长兼指挥。2012年3月4日,唐江去世享年84岁。
马玉涛马玉涛参加了第九章《喜》的演唱。马玉涛是我国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其代表作是《马儿啊,你慢些走》。马玉涛的音色宽厚而洪亮、明亮而纯朴、圆润,气息充足而绵长且稳定,共鸣丰满,音色统一,感情细腻,声情并茂,土洋结合的唱法适于演唱我国民族风格较强的创作歌曲。老太太目前已经86岁了。
马国光马国光参加了第四章《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演唱,最近有些人在网上恶搞马国光的《四渡赤水出奇兵》,我个人感觉并不是很好。马国光是辽宁锦州人,是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马国光在《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时候手中拿着快板,其实马国光除了是一名歌唱家,也曾经向山东快书老艺术家高元均学习了快板表演艺术。1989年马国光因为脑淤血去世。
贾世骏贾世骏在第六章《过雪山草地》中作独唱。贾世骏是我国著名的高音歌唱家,他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员,因为热爱唱歌所以改学声乐。他是自学成才的典范,再加上他音色醇美,嗓音圆润,所以歌声十分悦耳。1986年贾世骏离休,2011年9月4日上午9点48分贾世骏因病去世,享年81岁。
王克正王克正在第八章《祝捷》中进行了独唱。王克正是天津人,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歌唱演员,男高音歌唱家。王克正现在已经89岁了,不过据家人透露王克正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对于很多事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王克正对于《长征组歌》中自己领唱的《祝捷》部分依然能一字不差的唱出来,确实很让人感动。
杨亦然(左)、耿莲凤(右)
杨亦然、耿莲凤二人在第三章《遵义会议放光芒》中做了开篇的演唱。
杨亦然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歌唱演员,其余资料不详,如果在世现年应该已经79岁。
耿莲凤是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演员,女高音歌唱家。长期与张振富合作从事男女声二重唱表演,代表作有《祖国一片新面貌》、《部队就是我的家》、《毛主席派人来》、《敖包相会》、《九九艳阳天》等。
王伯华王伯华在第四章《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担任领唱。王伯华相关资料不详。
长征组歌十首原唱推荐文章4:
长征组歌十首原唱推荐文章5:传承红色经典,上音复排《长征组歌》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这几天,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灯火不熄,师生们正在紧张复排红色经典《长征组歌》,备战10月15日在上音歌剧院的演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说,复排《长征组歌》的过程,就是希望今天的95后、00后能够学习革命精神,继续奋斗不息,“这是当代年轻人向那一代年轻人的致敬”。
今年是《长征组歌》首演55周年,这部大型声乐套曲描摹了中央红军从江西到陕北的长征路,既是气势恢宏的革命音乐史诗,也是瑰丽的民间音乐画卷。上海音乐学院复排并创新打造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师生同台传承红色经典。“我们将以迎接建党百年为时间轴,推动这台演出走进长三角、重走长征路,为‘四史’学习教育提供鲜活生动的教材。”廖昌永说,“通过艺术实践思政,广大师生将在行走的思政课堂中接受伟大长征精神的鼓舞与洗礼。”
把“长征故事”讲给95后、00后听,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长征组歌》是肖华上将作词、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组织晨耕、生茂、唐诃、遇秋四位著名作曲家合作谱曲的大型声乐套曲。在上海音乐学院排演中心,廖昌永指导学生们排演《长征组歌》第八段《祝捷》。“中间部分唱的不能太死板,要有欢快乐观的情绪。大家注意,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精神、战友间互相爱护的情谊始终贯穿……我们一起再试试看,一二三,走!”为何要给学生逐字逐句逐音讲解?在廖昌永看来,唯有吃透作品的内涵和底蕴,才能表演好。“其实同学们非常愿意听故事,只有当他们听懂并理解了,呈现出来的作品才会是好听、灵动、带着情感温度的。”廖昌永告诉记者。
上音声乐歌剧系主任方琼的手机里,存有一份“中国工农红军转移路线文字脚本”的表格。这份表格,所有的参演师生人手一份。“坦率地说,这些孩子已经离那个时代有点远了。初唱的时候,他们还没有太充沛的情感,缺乏力量。”方琼说。于是,剧组想了一个办法,把长征故事“掰碎”讲给学生们听。《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辉》《飞跃大渡河》……“他们在知道每个唱段的文化历史背景后,演唱就能找到那个基调。更重要的是,有情感的支撑,就不会那么空洞和苍白。”几番学习磨合后,学生们的演唱渐入佳境。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创作排演过程中,上音还在剧组成立了临时党支部。近年来,学校逐步探索以文艺创排项目带动思政教育的艺术类院校思政教育模式,形成在剧组成立临时党支部、参观红色地标、思政教育等完整的思政教育创新机制。
把长征路线全景3D地图置于舞台,让红色经典焕发新生
记者日前探班排练现场看到,舞台导演、上音声乐歌剧系教师刘恋不断提醒大家要带着情感去演唱,让自己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这是听不腻的经典,闪闪发着光。”制片人、上音数字媒体学院院长尤继一说,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在服化、舞美上将有全新的艺术表达。比如,长征路线全景3D地图将以艺术方式呈现,这也是一种对当下观众的再普及和再教育。
这是上音声乐歌剧系教授黄英第一次参与《长征组歌》的排演,她参演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段。这一段,过去都是用民歌来演唱的,而这次“洋为中用”,用美声唱法来演绎。黄英说,新时代版《长征组歌》的排演对她是一次专业上的学习,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有三组演员,有年轻老师的版本,有学生的版本,希望都能以最好的状态面对观众。”
作为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的人气选手,上音声乐歌剧系学生蔡程昱、音乐戏剧系学生方书剑,也加入到了排演中。蔡程昱领唱的是《过雪山草地》唱段。在他看来,这部55年前创排的作品在当下仍有强大的魅力。“红军精神对我们年轻人来说须臾不可忘记,尤其是那一代年轻人的理想信念,他们的精神会激励我辈奋勇前行。”方书剑参与的是《四渡赤水出奇兵》唱段,他听着老师们手把手带教,讲述当年的历史场景,越来越有感觉。“当我再次回到排练厅,更加感受到自己身上的使命和责任担当,期待在演出中展现出我们的青春力量,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姜方编辑:施薇图片:上海音乐学院
长征组歌十首原唱推荐搜索词:
1.长征组歌十首原唱歌词
2.长征组歌十首原唱过雪山草地
3.长征组歌十首顺序
本文标题:长征组歌十首原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