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是成语吗推荐文章1:

  猴子捞月是成语吗推荐文章2:猴子捞月、“三勿猴” 一起聊聊中国文化中的那些猴

  

  猴年将至,让我们来说说中国文化中的那些“猴”。


  

  语文课本里的猴


  这可爱的生灵走进我的课本,


  让平日沉闷的教室充满了欢声笑语。


  课本上的那群猴子真有意思——杞人忧天,范仲淹忧天下,猴子居然忧起月亮来了。有个夜晚,一只猴子到井边玩耍,不意看见水中的月亮,立即高喊:不好了,月亮掉在井里啦!这一喊呼啦啦来了一大群猴子,看看井底,无不吃惊。于是,一场猴子捞月亮的大义之举开始了。那场景颇具诗情画意,深深嵌进我童年的记忆。试想高翘的树梢挂起一只猴子,一只抱着一只,挨个垂挂下去,一直挂到井里,多么富有创意!如果真要捞出月亮,那可是名传千秋的大事。可惜没有捞出月亮,还搅碎了水中的月影。老师讲到这里,同学们哄堂大笑,笑得一向严肃的老师也禁不住满脸开花,教室里出现了新年联欢般的欢乐气氛。


  

  别看童年的我一个劲儿嘲笑猴子轻浅,其实自己比猴子还轻浅。现在回味,那两则课本上的短文,平白、质朴,却让可爱的猴子演绎出智者的哲思,年少的我并没有丝毫领悟。


  

  文化典籍里的猴


  翻开我国的典籍拜阅,


  不经意就会和猴子照面。


  宋国有个老人特别喜欢猴子,便喂养了好几只。猴子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一心一意繁殖后代。猴子生猴子,几只变成一大群。这一来老人犯了愁,没有那么多吃的喂猴子呀!过去他用橡子喂猴子,从不限量。现在他要限量了,还仁慈地与猴子商量,早上吃三颗,晚上吃四颗,可不可以?猴子个个恼怒,叫嚷抗议。老人沉默一霎,又宣布:“这么吧,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满意了吧?”猴子们无不高兴,一桩难事以皆大欢喜为结局。


  不过,庄子可不像我这么啰唆,他叙述起来要言不烦。《齐物论》载:“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这里的语句没啥难懂的,唯“赋芧”意为分发橡栗。读过这则故事,不得不称赞庄子实在睿智。庄子用睿智塑造出老人,老人用睿智忽悠了猴子。忽悠了猴子也不见得猴子傻呆,还觉得天真纯朴,惹人爱怜。


  可爱的猴子,自古以来就是喻人醒世的活样板啊!


  

  《西游记》中的猴


  把猴子这喻人醒世的典范推向极致的是吴承恩。吴承恩用《西游记》让猴子享尽无限风光。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贾的家庭,经点小商也没摆脱清贫,日子过得和普通人家一样艰难。《淮安府志》称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看来他自小就具有文才,按说应该科举入仕,改变命运。然而,世事没让他遂心如愿,科考不利,及至中年才补了个“岁贡生”。他一度流寓南京,靠卖文赚些小钱补贴家用。到了晚年才去长兴县出任县丞,县丞是辅佐县令的八品小官,没有什么决策权,事事要由县令决断。一个才高八斗的人,一个诗书满腹的人,事事看人脸色,肯定满腹委屈。吴承恩若不是因为贫穷,肯定不会端这弯曲脊梁的饭碗。怀才不遇,怀才不遇啊!果不然,没有多久,他就愤慨辞官。


  

  生不逢时,满腔怨愤,该向何处倾诉?《西游记》就是他倾诉的产物,那美猴王就是他心中蹦出来的块垒。那块垒长期积郁,坚硬若磐,要不怎么开篇就要来个石猴出世。那出世颇为神奇,“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一个石猴就这么带着吴承恩的苦涩悲情、满腔文墨出世了。因而,甫一露头他那焰焰金光就惊动了玉皇大帝。这么一个非同寻常的仙猴,又得菩提祖师点化成为孙悟空,堪称世间少有的奇才,堪当治理天下的大任。然而,招安到天宫,仅仅被封了个“弼马温”。


  

  让一个天下奇才充当弼马温,是天庭对孙悟空的莫大嘲弄,也是吴承恩对内心愤慨的极大发泄。在现实世界,吴承恩无法平复身心遭受的创伤,于是就让那只神通广大的猴子,来他个怒火中烧,偷吃蟠桃,大闹天宫,再高高扬起一面齐天大圣的旗帜,诚可谓将心中积郁很久的闷气喷涌而出。恰如吴承恩坦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是借助大化为孙悟空的猴子向世人宣告:我辈岂是蓬蒿人;然后,一扫战战兢兢当县丞时的委顿面目,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呼天生我材必有用!


  吴承恩没有成为王侯将相,却因《西游记》而名垂千古。《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名著,是因为猴子启迪了吴承恩,使之活画出孙悟空。归根结底,是猴子成全了《西游记》,成全了吴承恩。


  

  成语歇后语中的猴


  猴年马月


  为什么猴年马月就是遥遥无期的代名词?这要从传统的干支历法和十二生肖说起,干支即天干地支。天干犹如树木的主干,地支犹如树木的枝杈。这里涉及的是地支与生肖。地支十二个,生肖十二种,恰恰相吻合,搭配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与年、月、日对应轮回。年、月、日对应的地支和生肖轮回次序永恒不变,除每年的所属不同外,月和日都是固定的。比如,五月草长莺飞,人欢马叫,属于马月,年年五月都是马月。马和地支的午搭配在一起,时分当是11时至13时,每日这两个小时都是马时,多称午时。而年则要12个轮回才能转来一次,2016年轮转回来的正好是猴年,农历五月是马月,一个“猴年马月”即将光临。


  

  最为讨人喜欢的是与猴子相关的歇后语,不仅通俗明白,而且幽默风趣。试看,猴屁股——自来红;猴子拉犁——顶牛;猴子拿棒槌——胡抡;猴王闹天宫——大打出手;猴子戴手套——毛手毛脚;猴子爬上旗杆顶——高高在上;猴子倒立——尾巴翘起来了;猴子爬竹竿——上蹿下跳;猴子坐火箭——远走高飞……实在多得数不清。猴子早已成为国人精神文化世界里的形象大使。


  

  民俗中的猴


  民俗中的猴子不仅神通广大,


  卖萌也是一把好手~


  

  

  

  怎么样?这“三勿石猴”是不是萌萌哒?


  三勿石猴流行于山东,雕刻着三只猴子,一只蒙眼,一只捂耳,一只掩嘴,喻示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三勿”不就是孔子在《论语·颜渊》里的名言吗?难怪流行于山东。倘要是再雕塑一只端端正正的猴子,象征“非礼勿动”,那就更完美体现了圣人之言。不过,这三点确实至关重要,应该刻下。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信息如钱江潮水,铺天盖地般涌来,若是不分青红,不辨皂白,随波逐流,恐怕不身陷泥沼,也会南辕北辙。即使蓦然回首,迷途知返,也不知误了多少大好时光。


  

  自《西游记》起,猴就成为神通广大的灵运大仙,因而民间有了护孩猴、护航猴……炕头、墙头、码头、槽头,处处都能够与猴子照面碰头。在年画盛行的年头,猴子的画幅也是人们的首选。


  猴年即至,愿灵猴能为我们带来灵运,带来欢快。


  内容:《光明日》( 2016年02月05日 13版),原题《漫谈中国文化中的“猴”》,为山西省散文学会副会长乔忠延)


  本期编辑:周梦爽、王远方、王佳


  猴子捞月是成语吗推荐文章3:猴年欣赏“猴”成语

  文/袁文良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即十二生肖中的“猴”年。猴年总要说些“猴”话题,故在浩如烟海的中国成语中,搜列一些带“猴”字的成语,读起来倒也增加不少情趣,愿与朋友们共享。


  【猴头猴脑】原意是说像猴子那样好动。语出清代唐芸洲所著的《七剑十三侠》第21回:“看他虽是人形,却似猴头猴脑,身上着件单衫。”现多用来形容儿童好动、静不下来,显得调皮可爱。含有一定的褒义。


  【猴子搏矢】原意是说猴子接住射向自己的箭。语出东周战国时期庄周所著的《庄子·徐无鬼》:“王射之,敏给搏捷矢。王命相者趋射,狙执死。”意思是说:吴王乘船到长江沿岸的一座猴山游玩,很多猴子见人来了就害怕地逃跑,惟独一只猴子从容不迫地跳来跳去,在吴王面前表现它的灵巧,吴王拿起弓箭射它,它灵巧接住了箭。吴王命令助手们齐射,那只想表现的猴子最终给射杀了。现用来形容喜欢卖弄小聪明的人容易上当。


  【猴子救月】原意是一群猴子救捞水里的月亮。也作“猴子捞月”。语出唐总章元年僧人道世所著《法苑珠林》的“愚赣篇”:“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其故事是说古时伽尸国有座波罗奈城,在人迹稀少的树林中生活着500只猕猴。一次猕猴在一棵尼俱律树下,见月影在井里的水面摇晃。他们担心世界夜晚会失去光明,就一只一只倒挂连接在树枝上去井中救月。由于太重,树枝折断,群猴全部落水。现形容没事找事,结果自己反而受到伤害。


  【沐猴而冠】原意是指猕猴戴上帽子,装成人的样子。又作“沐猴冠冕”、“衣冠沐猴”等。语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果然。”也可见唐房玄龄等21人合著的《晋书·张载传》:“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尔,尚焉足道哉!”现用来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也用来讥嘲为人愚鲁无知空有表面。多用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


  【猕猴骑土牛】原意犹如字面所说,弥猴骑在了土牛身上,前行十分缓慢。语出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魏书》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赠宣城赵太守悦》一诗中也有表述:“猕猴骑土牛,羸马夹双辕。”现寓意职位提升很慢。


  【尖嘴猴腮】原意是说猴的尖嘴巴、瘦面颊。语出清代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第三回:“象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肉吃。”现用来形容人相貌丑陋粗俗。通常用作贬义词。


  【杀鸡骇猴】原意是说因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也作杀鸡哧猴、杀鸡敬猴、宰鸡教猴等。语出清代李伯元所著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官场现形记》第53回:“俗话说得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当代作家高云览所著的《小城春秋》第三章中也记载道:“吴七总想抓个奸细来‘宰鸡教猴’一下,吴坚和家剑平反对;怕闹得内部更混乱,又怕有后患。”现用来比喻惩罚一人以恐吓或警戒其他人。


  【弄鬼掉猴】原意是指搞鬼花样,耍猴把戏。语出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第46回:“心里再要买一个,又怕那牙子家出来的,不干不净,也不知道毛病儿,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现用来形容调皮捣蛋,不听话,不驯顺,耍花样。


  【土龙沐猴】原意是指看上去有些吓人的鳄鱼及猕猴。语出清初诗坛盟主之一钱谦益所著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李公神道碑》:“时俗方标榜门户,征逐声利,以为土龙沐猴,非所以自树立,视之蔑如也。”现用来形容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轩鹤冠猴】原意是指乘轩之鹤,戴帽之猴。语出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所著的《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现比喻滥厕禄位、虚有其表的人。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


  猴子捞月是成语吗推荐文章4:

  猴子捞月是成语吗推荐文章5:“纪家风家训 宣民俗文化” 华兴社区游园乐

  “迎中秋,庆国庆”,9月20日青羊区华兴社区盛畅园举办了“纪家风家训 宣民俗文化”活动。来到现场的居民在“猴子捞月”、成语接龙等小游戏中感受节日氛围,还动手参与了冰皮月饼的制作。


  早上9点,居民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游戏。“猴子捞月”——大家拿着提前准备好的道具在水盆中捞“月亮”,这边大伙儿沉浸在“捞起来”和“掉下去”的欢乐中,另一边的成语接龙小游戏也开始了,一个个首尾相连的成语不断的从参赛者的嘴里蹦出,竞争十分激烈。当热身赛完成之后便来到猜灯谜的环节了,大家都纷纷打开“脑洞”,认真的猜着谜底。


  游园活动还设置了冰皮月饼DIY,居民们从最开始的揉面,搓团,放馅料,放模具按压成型,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就吃到了自己亲手做的月饼。


  在吃好玩好的同时,为了让居民更直观的感受“中秋节”这个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的节日,社区还专门为大家准备了汉服体验区,居民纷纷被精致漂亮的汉服吸引,穿着汉服拍照,发朋友圈。


  “纪家风家训 宣民俗文化”突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主线,对社区党员干部、居民群众进行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民族精神的教育,节目精彩纷呈且意义非凡。


  天府早记者 赵霞 实习生 景和丽蓉


  猴子捞月是成语吗推荐搜索词:

  

  1.猴子捞月是成语吗百度

  

  2.猴子捞月是成语吗语下一句是什么

  

  3.猴子捞月是成语吗 故事

  

本文标题:猴子捞月是成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