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哪个朝代的
老子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1:那些取自《老子》的人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胡适曾推测老子生于周灵王初年,当为公元前570年)。《列仙传》说他从母左腋下出生于李树下,指树曰:“此吾姓也。”所以姓李。
老子常被称为太上老君,出自汉末五斗米道《老子想尔注》。太上两个字,则出自《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统治者。老庄和孔孟,都是讲给执政者听的,孔子是讲给君王听的,老子亦然。
儒家的入世也好,道家的出世也好,其核心是一样的,就是内圣外王,所以特别强调德的作用,以德服人。《道德经》当然讲的是帝王之道,其通篇几乎都是政治语,故有石破天惊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之句,这是我们以前将《老子》只视作形而上学的一大误解。
《老子》影响深远,不仅表现在思想和哲学上,也表现在取名字上。从刘备刘玄德和诗人王之涣,到许渊冲教授,还有金庸小说里的人物,他们的名字都可以追溯到《老子》。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小说里,从经典古籍中取名字,又自然又有内涵,又好听。(人名按词语在《老子》中出现的前后排序。)
翻译家许渊冲
许渊冲(1921-),北京大学教授,著名翻译家
令狐冲和任盈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的男女主角
冲和盈,出自《老子》第四章:“道冲,或用之而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本句马王堆帛书乙本《老子》作:“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本意为道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穷无尽。俞樾认为,“冲”应为“盅”字:“《说文》:‘盅,器虚也’,《老子》‘道盅而用之’,盅训虚,与盈正对应,作冲者假字也。”而盈字,因避讳汉惠帝刘盈,一度被改为满字。如果这个版本成了《老子》通行本,那我们的任盈盈恐怕就变成任满满了。又《老子》四十五章:“大盈若冲,其用不穷。”意思和第四章的那一句其实是一样。
张湛,东晋学者、玄学家,撰有《庄子注》、《文子注》、《列子注》等
出自《老子》第四章:“湛兮似或存。”湛:沉没,引申为隐约。意为隐没不见,又似乎实际存在。又有北魏学者张湛,一字仲玄。
李守中(1270-1342),元朝工部尚书
出自《老子》第四章:“多闻数穷,不若守中。”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晏几道(1030-1106),北宋词人。他是北宋词人晏殊第七个儿子,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
出自《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利恩以水为万物的根本,老子以水喻道,孔子则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基也。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流通业。”可见水在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性。几,平声,近也。
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三国蜀国开国皇帝
出自《老子》第十章:“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老子》五十一章又重复了这一句。史学家奚侗说:“‘玄德’犹云至德,以其深远,故云玄也。”又《尚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
至于名“备”,《尚书·商书》:“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这也是有备无患这个成语的出处。《庄子·天地》:“德成之谓立,循于道之谓备。”
刘希夷(约651-680),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写有《代悲白头翁》等
陈抟(871-989),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称陈抟老祖、睡仙、希夷祖师等,五代时期道士
叶挺(1896-1946),原名叶为询,字希夷
希夷,出自《老子》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听不见,叫希,看不见,叫夷,所谓无色无声,这就是道。
叶为询的“询”字,出自《尚书·尧典》:“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其若凌释”,王弼本作“涣兮其若冰之将释”。凌,即冰块,像冰块一样消散。《周易》中亦有“涣卦”。
葛洪(284-364或343),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内外篇)
“抱朴”出自《老子》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认为人们迷失本性,是导致国家昏乱之由,主张回到原始状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才是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实际上,《老子》通篇都在讲帝王之术,形而上学只是开篇几句,目的是为了引出“无为而治”的天下之道。
琼瑶剧中的陈德容
陈德容(1974-),台湾女演员,因饰演琼瑶的《梅花三弄》而走红,是1990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瑶女郎
出自《老子》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又《庄子·缮性》:“德无不容,仁也。”孔,甚,大,原来的意思是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在本章中,老子进一步发挥第十四章关于“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的观点,明确地提出“道”由极其微粘的物质所组成,虽然看不见,无形无象,但确实存在,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
吴法天(1978-),原名吴丹红,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吴法天为网名
出自《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庄子·渔父》:“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许常德(1963-),台湾著名作词人,曾创作了《如果云知道》、《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城里的月光》等上千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出自《老子》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常德:永恒的德性。
画家赵无极
赵无极(1921-2013),著名华裔法国画家
赵无极的祖父笃信道教,故为其取名“无极”,出自《老子》二十八章:“为天下式,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意为: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无极是什么?就是无始,太极就是元始,即宇宙大爆炸的那个点,一个漩涡,包涵万物,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就是老阳少阴少阳老阴,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
赵朴初(1907-2000),曾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返朴归真,悟初笃静。出自《老子》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
孙甘露(1959-),先锋派作家,著有《呼吸》、《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等
“甘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老子》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出自《老子》三十四章:“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又《老子》六十三章:“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厉以宁(1930-),著名经济学家
出自《老子》三十九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指的是道。又《诗经·大雅·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后者也是王国维名字的出处。
陈道明(1955-),中国内地著名男演员
明道(1980-),台湾影视演员
演员明道原名林朝章,在他,“明道”就是走光明大道的意思。而“明道”这个词最早出自《老子》四十一章:“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意为: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
周至柔(1899-1986),国民党空军司令
沈柔坚(1919-1998),上海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出自《老子》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施大畏(1950-),上海画家,中华艺术宫馆长、上海国画院执行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出自《老子》五十三章:“行于大道,惟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意为: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邪路。大道虽然平坦,但有人却喜欢走邪径。
钱玄同
钱玄同(1887-1939),原名钱夏,字德潜,号疑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语言学家,曾主张废除汉字
出自《老子》五十六章:“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一句,与《老子》第四章相同。本句意为:塞堵住嗜欲的孔窍,关闭住嗜欲的门径。不露锋芒,消解纷争,挫去人们的锋芒,解脱他们的纷争,收敛他们的光耀,混同他们的尘世,这就是深奥的玄同。《庄子·胠箧》则有:“削曾子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天下之德玄同矣。”成玄英注:“与玄道混同也。”
平江不肖生(1889-1957),本名向恺然,近代著名武侠小说家,代表作《江湖奇侠传》
“平江不肖生”的笔名也很有渊源,出自《老子》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夫惟其大,故似不肖。”可不要把这里的“不肖”错看成“不孝”。
老子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2:历史上有三个“老子”,活了349岁,写《道德经》的是哪个?
影视剧中图
在普通大众的观念里,写了《道德经》的老子是周代是国家图书馆馆长。至于更多的信息,没有人能说得清。就连一向严谨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也是“或曰”有人说他如何如何,并推测他大概活了160岁。
其他有关老子的史料,跟他有关的有三个人,并且说另外两个都有可能是老子的别号。如此一来,老子就不只活了160岁,而是349-351岁之间。
01 老子根本不姓“老”?
关于老子名字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史记》中说他姓李名耳,楚国人。这就无法说明“老子”这个称呼是从哪儿来的。因为我们知道古代人在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是一个尊称,比如孔子、孟子,庄子。孔子姓孔名丘,孟子姓孟名轲,庄子姓庄名周。
既然老子姓李,那应该叫“李子”才对,为什么是“老子”?最有可能的是,古代有姓和氏之分,来自远古的氏族社会,最初的姓就来自于部落名,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繁衍,部落出现了“分家”现象,为了相互间进行区分,就又取了“氏”。所以,姓和氏是两回事,姓要更加久远,氏是后来才有的。
说老子姓李,应该也没有错,不过忘了一个氏,也就是后来出现的最新的“氏”。老子能被人尊称为“老子”,又不姓老,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他的“氏”是“老”。
名字弄清楚了,那么老子的160岁,甚至是300多岁是咋回事呢?
这其实跟历史上的三个人有关,他们都是古代有名的思想家,而且应该是沾亲带故的亲戚,后世人无法区分他们到底是谁写的《道德经》,谁见的孔子,又是谁收了关伊尹做弟子,而他们三个人的学说又非常相似,都是阴阳之说,所以就干脆把三个人的事儿当成是一个人干的。
02 三个“老子”
第一个被当成老子的人叫做“伯阳甫”或者“伯阳父”,他是周宣王和周幽王两代君王的太史,目睹周王室礼崩乐坏走向衰落的现实,认为周朝的灭亡是天命所归,被认为是有一个能够未卜先知的智者。
我们都知道周宣王死于公元前783年,周幽王生卒年为前795年-前771年。而历史上还有一个人被当作是老子,他就是老莱子,死于公元前432年,我们按照最短的时间推算,假设伯阳甫在周宣王朝只做了一年官,伯阳甫、老莱子和老子是一个人,老子的寿命最短也要349年,如果他是在周宣王最后一年正月为官,而老莱子死于当年的腊月,那么他就至少活了351年。
影视剧中图
但是理想和常识告诉我们,一个人活351年,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可以断定伯阳甫、老子、老莱子乃是三个人,不是一个人。
不仅生卒年月不详,老子籍贯也是个谜。司马迁说他是楚国人,但是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乃是蛮荒之地,不要说是出一个老子那样博览群书的人,即便是找一个识字的都费劲。
《后汉书》认为老子是陈国人,陈国是“远舜之封国”也就是尧帝舜帝的后裔,他们都是极有渊源的家族,家学丰厚也不是什么大事。由此推论,老子有可能是陈国人。
影视剧中图
但是根据《庄子》所说,老子死于秦地,他的妻子亲朋都在秦地,也说就是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周朝的国都正好在陕西西安境内,所以老子也很有可能是关中人,或者说是秦人。
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成了一个悬案,谁也说不清楚,只能根据史料拼凑,证明哪种说法概率更大一些。
03 孔子见没见过老子?
我们都知道,《论语》中有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回来之后跟弟子们直称“神人”,说他就像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深不见底,不知道他有多少智慧多大能耐。
根据现在学者的考证,孔子的生卒年月大概在公元前551年9月——公元前 479年4月。也就是说,他与老莱子(前599年一前479年)是同时代人,老莱子比他大八九岁,两人死于同一年。所以,孔子见到的很可能是老莱子,而不是写《道德经》的那个老子。
因为如果老子和老莱子、孔子都是同时代人,那么伯阳甫、老子、老莱子三个人生卒年前后跨度349年,怎么分都不可能。也就是说伯阳甫和老子、老莱子他们仨基本不可能在同时代,而且中间有断代。
那么写《道德经》的到底是谁呢?现在唯一能对上的是两条信息,跟同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关伊尹。一条是老子出关时,被他拦了下来,于是才有了《道德经》这本书。
影视剧中图
另外一条,是《庄子》中记载的关伊尹和老子对于道家学说的同一种理念有相同的理解。《庄子·天下篇》:“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
可见,老子不但因为他写了《道德经》最终还收他为徒,两人一起出关,从此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免责声明】文章于网络,版权归原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老子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3:老子是楚国人吗?司马迁的记载误导了太多的人
司马迁在《老子韩非列传》中写到“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许多人根据这一句话就认为老子是楚国人,甚至在《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中将老子的地点直接标记在了楚国郢都附近了,大约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一带。很显然,这本地图册完全没有搞清楚老子是哪个地方的人。
地图册中的诸子分部:老子的地点在荆州
《史记》中的苦县史学界普遍认为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在春秋时期属于陈国。陈国是在公元前478年被楚国所灭,而老子的生存年代大约就是陈国的末期,大约是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总体而言,老子是陈国人。我们不能因为后来楚国灭了陈国,就说老子是楚国人。就例如,辛弃疾和陆游是南宋人,不能因为被蒙古灭了,就说他们是蒙古人或者元朝人吧。
周口鹿邑:老子故里
许多著作都将老子介绍为楚国人,并认为道家就是发源于楚国,这无疑是受到这个错误信息的引导。陈国所处的地带,在古代成为“淮上”或者“陈宋之地”,这里分布着徐国(益后代的封国)、宋国(殷商后裔封国)、陈国(舜的后裔封国)、杞国(夏朝后裔封国)等,都是一些古老民族的国家。
而道家就是产生于这个地区,老子出生于陈国,庄子出生于宋国,而齐国田氏、孙氏也是从陈国来的。齐国田氏遵从黄老思想,其原因就是他们来自于陈国。齐国的田氏和孙氏都擅长兵法之学,出现了孙武、田穰苴、孙膑等军事家,而他们的许多思想和老子也是互通的。
因而,我们将道家文化看出是楚国文化的一部分是错误的,道家文化是陈宋文化的组成部分。楚国灭陈国后,也没有继承道家文化,反而是田氏在齐国大力支持道家文化,创办了稷下学宫。后来,道家在齐国和百家思想综合,就出现了黄老之学,著名的《管子》就是黄老学的代表作。到了战国后期,齐国的方术和黄老思想结合,出现了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邹衍是其中的代表。到了西汉时期,这种思想进一步演化,逐渐形成了道教思想。
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老子的地域问题呢》因为春秋时期的地域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奠定了后来的地域文化基础。人们往往将春秋战国的地域分为了齐鲁文化区、秦晋文化文化、荆楚文化区、吴越文化区等。如果将老子看做楚国人,那就是把陈宋之地划入了荆楚文化区的范围,十分不合适。陈宋文化和齐鲁文化是一体的,都是先代文化的流传和发展。如果我们将老庄和屈原的思想一对比,就会发现差别太大,但是老庄的思想和齐鲁之间的大家却有许多渊源。搞清楚这一点,更有利于文化研究。
老子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4:姓氏旦谈(12)|老子究竟姓“李”还是姓“老”?司马迁说他“姓李名耳”是咋回事?
黄勇
老子是古代一个非常出名的人物,有人根据老子出生后“指树为姓”的神话传说,认为李姓出自老子,奉老子为以李为姓的始祖。
那么,老子真的姓李吗?
近代学者唐兰、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高亨等认为,老子不姓李,而是姓老。
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是错误的:“老聃的老字,是他的氏族名称,因为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有子、曾子、阳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以及其余,都是氏族后面加‘子’字的”、“老聃在古书中丝毫没有姓李的痕迹。”先秦古籍《庄子》《荀子》等,对孔、墨等人都说的是姓,称为孔子、墨子,而对老子则称为老聃,不是称为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
高亨进一步认为:“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老子“姓李名耳”,又是怎么回事呢?
有学者认为,最大的可能是,老子的小名叫李耳。
民间传说中,老子生于公元前571年(庚寅年,生肖属虎),在楚地方言中,称老虎为“狸儿”,所以大家亲切地称呼老子为“狸儿”,也就是“小老虎”的意思。后来,就转音为“李耳”。
司马迁说老子“姓李名耳”,很可能是把老子的小名误为大名了。
也有学者对李姓出自老子的说法表示支持。
周朝的宗法制度规定,诸侯的儿子中,没有被立为太子的,称为公子,公子的儿子称为公孙,公孙的儿子就不能再称为公孙了,一般是以爷爷的名或字为氏。
所以,爷爷的名或字,成了中国姓氏的一个主要。
老子姓老,名聃,又名李耳,他的后裔以他的名为姓,也就是李姓,是比较说得过去的。
还有学者根据史书中的记载认为,早在老子之前,晋文公时期,就有一个李姓人出现。这人叫李离,是晋文公的理官。
一次,李离根据下属向他汇的案情,把一个人错判了死刑。当意识到自己判错了案子,导致无辜的人被杀,就想用自己的命去弥补过错。
晋文公劝阻他说:“这个案子是你手下人弄错的,不是你的过错,用不着这样嘛!”
李离说:“案子是我判的,责任在我,不能把责任推卸给手下人。”他不顾晋文公的劝阻,伏剑自杀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离伏剑”故事。
李离应该是以官职为姓,他是目前文献中可查到的记载最早的李姓人。
战国时的魏国、赵国中,李姓人很多,估计是出自晋国的李姓,说不定好多人是李离的后裔呢。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料微信关注:ihxdsb,3386405712】
老子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5:老子、孔子、鬼谷子、墨子、庄子,原来都是商朝王族后代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迎来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变革,原先由贵族垄断的文化知识开始向下扩散,诸子百家逐渐兴起,其中老子、孔子、鬼谷子、墨子、庄子等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几个领袖。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追溯他们的起源来历,却会发现他们都是商朝王族后代,共祖商汤的后代。
老子
本文所谈的几个人中,老子身世最为神秘,古代文人有过很多违背科学常识的臆测,但其实“老子”称谓却已透露出了身世玄机。
孔丘被称为“孔子”,孟轲被称为“孟子”,曾参被称为“曾子”,墨翟被称为“墨子”,庄周被称为“庄子”.......诸子百家中的称谓,除了鬼谷子是以“地名+子”,其他都是“姓氏+子”的结构。因此,从百家诸子称谓规律上看,老子之老当是姓氏。
先秦老姓有四,即颛顼子老童之后(位于山东蒙山一带)、宋国华督之子华秀老之后、彭祖之后(颛顼之玄孙,论语中称彭祖为老彭)、东夷皋陶偃姓之后。以上四个老姓,第二个最为可信,春秋晚期后代中还有一个叫“老佐”的名人,其他三个均为传说,缺乏可信史料记载,因此老子极有可能是宋国华督的后代。
从老子的故乡来看,文献中有两种记载,即“楚苦县(原属陈国)厉乡曲仁里人也”与宋国。不过,陈国与宋国相邻,因此老子故乡当在宋陈一带。以上述老姓四个来看,更符合老子故乡的是第二个。
从甲骨文老字来看,甲骨文中的老字是拄着拐杖的驼背之人的象形,代表年岁大,还没有用于姓氏。换言之,老姓应当是春秋时新出现的姓氏,因此以上其他三种老姓起源不太可信。
综上可见,老子是宋国华督之子华秀老之后,而华督是宋戴公之孙,标标准准的商朝王族后代,即老子是商朝王族后人,更准确地说是纣王同父同母二哥宋微仲的后代。
孔子
孔子身世极为明确,姓子孔氏,商朝王族后代,古今都不存在争议。
根据史书记载,宋微仲是孔子的十四世祖,孔父嘉是六世祖,孔父嘉之子是木金父,木金父之子是祈父,祈父之子是孔防叔,孔防叔之孙子是叔梁纥,叔梁纥是孔子之父。为了躲避宋国战乱,叔梁纥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在此与颜征在“野合”生下孔子。
值得一谈的是,孔子与老子祖上仇恨很深。孔父嘉妻子容貌美艳绝伦,华督见之魂不守舍,想要据为己有,于是散布谣言称“宋殇公在位十年,之所以战争不断,百姓苦不堪言,全都是孔父嘉的错”,最终华督攻杀孔父嘉,抢夺他的妻子,后来华督还杀了宋殇公。
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身世也较为神秘,但透过王姓,也可以揭开鬼谷子的身世谜团。
如今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极为寻常,但在先秦时期却非常罕见,原因在于当时王姓都是王族后代。王族中人,因为种种原因与王位无缘,后人就以“王”为姓。
根据《通志》记载,战国之前王姓有三支,即:商朝比干之后,居住在河南淇县、卫辉一带;周灵王长子太子晋之后,居住在洛阳一带,王翦是其后代;东周周平王孙子姬赤之后,集中在山西运城临猗。
从鬼谷地理位置看,主要有河南颍川(今河南禹州)说、陕西扶风池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云阳镇)说、湖北宜昌说、河南鹤壁淇县说,但从洛阳人苏秦去齐国学习,返回洛阳途中又拜师鬼谷子来看,鬼谷无疑当在河南鹤壁淇县一带。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河南淇县是东去齐国、或从齐国返回中原的最佳路线。
非常巧合的是,比干是商王帝乙之弟,纣王杀了叔叔比干之后,族人南迁到了封地沫邑——河南卫辉的北面约十里处,古称“比国”,而如今淇县到卫辉相距还不到35公里。换言之,比干后代聚集在淇县、卫辉一带,是王姓之一。
由此可见,鬼谷子是比干的后代,在家乡不远之处的鬼谷之地传授知识。
墨子与庄子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目夷是宋桓公庶长子,宋襄公异母兄长,为鱼姓始祖,因此墨子是不折不扣的商朝王族后代。《通志氏族略》引《元和姓纂》记载:墨氏“孤竹君之后,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战国时宋人墨翟著书号墨子”。
不过,墨子虽是贵族后代,但到他这一代时已经家道中落,彻底沦为了平民,据说他在少年时代做过牧童,学过木工,故而被人称为“布衣之士”,他也自称为“鄙人”。或许,虽然墨子家道中落,但毕竟曾是贵族,家里或家族里还有很多知识传承,故而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平民出身的哲学家。
庄子出生于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七子之一,战国宋国蒙(普遍认为是如今河南商丘)人,宋国的公室后代,先祖可以追溯到宋国的第十一代国君宋戴公,宋戴公是庄姓的始祖。《姓氏考略》和《资治通鉴音注》记载: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名武庄,其后人即以其字为姓,成为庄姓一支。
关于庄子的身世来历,文献上还有一种说法。《百家姓》记载:“庄,天水郡。系出芈姓。楚庄王之后,以谥为姓。后有庄周、庄蹻,齐有庄贾”。如今,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庄子是楚庄王的后裔,在楚悼王或肃王时祖上逃亡到了宋国。但“以谥为姓”的现象,历史上并不多见。
综合而论,无论从庄子出身之地,还是从文献记载来看,庄子更应当是宋人后代,商朝王族的后裔。
老子、孔子、鬼谷子、墨子、庄子,这五个人可谓是诸子百家中的中流砥柱,但奇怪的是,为何作为商朝王族后代的他们成就惊人?其实可能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国语·郑语》记载:“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人者也。”虞朝之虞幕,夏朝之大禹,周朝之周弃,他们最大的功绩,都与农业生产有关,属于物质文明范畴,唯独商契是“和合五教”、始创教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他大概是巫师出身,故而商人特别重视鬼神。
换言之,商朝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探索的王朝,从商契到纣王,长达千年的积累,商人留下了诸多典籍,滋养着后人,最终老子、孔子等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商朝传承下来的知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对后世的影响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老子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搜索词:
1.老子是哪个朝代的人
2.老子是哪个朝代的历史人物
3.老子是哪个朝代的人公元几年
本文标题:老子是哪个朝代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