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传统节日吗
春节是传统节日吗推荐文章1:
春节是传统节日吗推荐文章2:
春节是传统节日吗推荐文章3:团圆年丨中国的春节 世界的节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都会走到群众之中,与大家欢聚一堂,体年俗、做年食,共辞旧岁、同愿新年。
“每当辞旧迎新,总会念及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浩然之气,倍增前行信心。”家家户户贴春联,包饺子,做一桌热闹的年夜饭,相互送上团圆的祝福。中华大地上丰富多样的年俗文化,寄托着人们对风调雨顺、阖家团圆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各种形式绽放出别样的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深情地说:“我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2024年12月4日,中国春节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所承载的亲情团聚、国泰民安、天人和谐的深厚情感和文化内涵,不仅根植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也在全世界人民的精神希冀中。
“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从中国年到世界年,“中国红”走向了文明交融的星辰大海。当除夕的钟声响彻五大洲,传递的既是四海同春的凝聚力,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那温暖而璀璨的文明曙光。
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首个“非遗版”春节,庆祝中国的春节,拥抱世界的祝福!
总监制丨闫帅南 唐怡
制片人丨费翔
编导丨翟晨金
编辑|易天驰 姬明言 王素描
春节是传统节日吗推荐文章4:春节到底是“节”还是“假”?
作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物质匮乏年代的春节,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习俗在消失,年味在变淡,过年的仪式感也在渐渐简化为年夜饭、春晚、拜年的“老三样”,并渐渐脱离农耕文明和家族传承的文化内核。于是,在一些人眼中,春节几乎等同于“7天长假”“大周末”。那么,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春节如何显得与其他日子不一样呢?
传统观念里,过完元宵节才算过完年。
不过,作为诞生于农耕文明、物质匮乏年代的春节,面对现代化、城市化的新生活方式,习俗在消失,年味在变淡。以前从视觉(春联与灯笼)、听觉(鞭炮与拜年呼声)、味觉(饺子等美食)、嗅觉(香火和火药味)全方位体验的春节,渐渐简化为年夜饭、春晚、拜年的“老三样”,并渐渐脱离农耕文明和家族传承的文化内核。于是,在一些人眼中,春节几乎等同于“7天长假”“大周末”。
生活需要仪式感,让一年中的某一天与其他365天有所不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春节如何过现代化这一关呢?
■专家观点
年味淡化是文化的缺失
著名学者冯骥才:年文化不是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数千年历史中不断创造、选择、约定俗成而来的。它通过大量密集民俗的方式,五彩缤纷的节日包装,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的景象。
我们之所以感到年味儿淡薄,正是传统年俗日益消减所致,而不是因为年的情结淡漠。后者从大家置办年货的红火,春运大潮的涌动就可以看出。“旧”年俗所以被淡化,一是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冲击;二是生活方式多样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缛习俗;三是现代人缺少对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认知。于是,种种传统年俗被一样样地从春节中“撤出”,以至春节竟被调侃为“大周末”——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这是当代中国人深深的集体失落。
不仅年俗,当一种生活成为过去,它遗留的风俗不再是生活方式,而是文化方式;它不是物质载体而是精神载体。一个民族最纯粹的文化,往往就活生生地保留在风俗中。因而,风俗不但不应被盲目破除,反而要被审慎对待乃至放置保护之列。
春节不仅仅是“消费狂欢”
山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常嗣新:随着社会发展,一些仪式必然会消失。比如说小年祭灶。现在城乡生活大都是用煤气,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也在提高,自然没人热衷祭灶王爷;再比如,过去以家族为中心的磕头拜年仪式,将随着小家庭的增多和家族成员的分散而减少。
同时,片面将一些传统年俗视为陋习而丢弃,也损害了年文化传承。目前许多地方不提倡甚至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等活动,甚至提倡休闲度假,把文化气息浓厚的春节变成西式的嘉年华、消费节,失去了民俗的节日自然变得稀松平常,应该说,这种主动瓦解自己的文化才可怕。
民族向心力是心底里的认同,是经过小时候的耳濡目染,通过对家庭、团圆、传统仪式及其承载的文化的认同,自觉地传给下一代人。如果这一代年轻人对春节的理解仅仅是“周末”“消费狂欢”,如何让他们把民俗文化传递到下一代,又如何让海外华人认同中国年。
2月24日,游人在江苏南京秦淮灯会赏灯游览。 新华社发(刘建华 摄)
要用新形式触动年轻人
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罗澍伟: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裂解,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社会转型。
历史上形成的中国传统节日,是代表中国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的一种习俗传承;家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本构成与核心,重大节日多半是在以家族为中心的闭合空间里进行;所以,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团聚往往是节日的集中表现形式,以老年人为中心的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大团圆和尽享天伦之乐,是社会普遍追求的美满伦理境界。
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则完全不同,文艺复兴后构建起来的西方节日内涵,大大超出了家族范畴。在一定意义上说,西方节日是以个人为主体,以社会为核心,以年轻一代为主流,搭建出的某种开放式的联欢与狂欢。节日活动更侧重与非血缘关系者的横向社会交往或人际交流,在节日中普遍得到的是个人的幸福感与愉悦感。
对于古老的本土节日,一方面要坚守传统的内核,另一方面,要辅以新颖的形式,焕发其中的魅力,才能够触动更多年轻人的心;也就是说,如何以年轻一代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他们揭示节日的文化内涵,让更多年轻人理解和认同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价值情怀。
乡村振兴有望保存“年文化”
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不久前,不少西方政要在所谓“拜年视频”中淡化中国春节而代之以“农历新年”,看似扩大了祝福范围,实际上是将这个中国传统节日“去中国化”“泛世界化”。
网络时代,西方的庆祝方式很容易倒灌到中国,如果长期任由这种趋势发展,在中国青少年眼中,“农历新年”很可能逐渐被视为和圣诞节等类似的世界性节日。中国文化气息浓厚的春节逐渐变成西式的嘉年华、消费节,可能会丢失民族个性。
如何保存年文化?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契机。很多农村发展的民宿,就是农耕传统文化保存在当代并活下来的一个典范。民宿外部构造是传统的,但里面有现代的生活设施。
在农村,我们应该结合旅游,把24节气对应的习俗继续应用,做成体验项目,或者至少拍摄成视频,讲好每个阶段做的事情,有点类似于“网红”李子柒的节目,但要进一步点明这是中国的节气习俗。
新农村把中国传统“年文化”如样本一般保存下来。我们应该把村子存下来,村里的人满足传统农业要求,让它变成一种农业工作的样本或者项目,可以让孩子来学习体验,也可以让城市人来这里生活。
用新科技增添年俗新内容
一飞智控(天津)科技创始人齐俊桐:近年来,各个城市在春节期间举办无人机集群表演成为一项新的年俗活动。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也举行了多场无人机表演秀,用科技表达了新春祝福和城市魅力。
除夕当天,我们数百架无人机连续飞行20多分钟,绘制出21幅绚丽的画面,为春节期间坚守岗位的每一位工传递对家人和亲人的祝福,用无人机表演的方式,表达他们心底最想说出的话。
将无人机集群表演做出花样、玩出创新,将科技与中国元素结合,以独有的方式向全国人民拜年。
用无人机集群表演这种新技术呈现风俗活动,在多地开展。即使在零下20摄氏度的齐齐哈尔,数百架无人机依旧能完美地完成表演。
高科技技术结合各地知名地标,还能让全球人民看到中国科技的进步和新形象。在不断探索的同时,也注重了与传统文化的完美衔接。
2月24日,民俗表演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塔儿村乡窑子头村表演舞狮。新华社发(陈晓东 摄)
■群众心声
年味跑不出景区
天津市吹糖人手艺人张师傅:春节期间,天津整个城市静悄悄,马路上基本没有灯笼,晚上基本没有鞭炮声。只有到了古文化街才能看到点年味。
广州市民何先生:南方有些观众看不太懂春晚的“笑点”,本身就比北方民众少了一项春节活动。春节我们去了当地改造过后的小洲村,但游客稀少。近年来亲朋走动也变少,印象中的春节只存在于各大“花市”之中。
春节就当放了个长假
天津打工者许先生:河南老家以前的春节讲究多:二十三,烙火烧;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剪柏枝;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饺子年年有。从小年一直忙到元宵节后。但在城市里,除了贴春联、看春晚外基本感受不到年味,就当放个长假了。
山东网民“豆瓣儿爸爸”:山东老家春节三十晚上不在家团聚,男人一定要去各种各样的酒局。
河南省周口市一名村民:春节期间主要时间都是打牌,年前回到家就开始打牌,一直到过了十五就打工。
很多习俗应恢复起来
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人霍树青:年来自农业社会,但在城市社会,大家彼此走动少。应该借着过年的机会,大家增加一些当面的交流。疫情下不聚集,但是小范围的交流必不可少。
还要恢复一些传统的年文化习俗,比如“花会”。我小时候杨柳青每条街过年时都会有各种表演,丰富多彩,而不只是舞狮子、踩高跷。但现在这些活动都变得单调了,很多习俗濒临失传,应该赶紧保护起来、恢复起来。
很多年文化应该通过文化符号传承下来,比如木版年画“瑞雪兆丰年”“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等,北方过年文化就齐活了,所以应该把这些文化符号传承下来,年轻人就能从其中了解过去春节的样子,过去年的样子,就不会单单把春节当成一个假期了。
春节是传统节日吗推荐文章5:春节:从“中国时间”到“世界时刻”
:耿 羽(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同时也持续拓展为全球共享的国际性节日,既是“中国时间”更是“世界时刻”。春节具有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饱含着华夏儿女的团圆温情,承载着海外华人的思乡深情,深化着世界各国人民的相知友情。春节文化面向世界“走出去”,有效促进着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提升着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传递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根植海外华人,春节文化绵延传承融合发展。东南亚是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当地华人先祖主要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特别是福建和广东两地。华人“下南洋”谋生,为缓解思乡思归之情,将祖地的节庆风俗带入迁徙地,代代相传。东南亚华人的春节既保留了家乡的传统年味,又添加了若干当地元素。以马来西亚为例,春节前夕,华人家家户户开始准备粿加必、蜂巢饼、番婆饼等年饼食品,这些“娘惹”糕点是华人对祖地和当地的料理进行融合后的美食产物。广东的美食“鱼生”,在当地被改制成“七彩鱼生”,是华人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大家围在一起一边捞一边喊吉利话,而且要尽量捞得高,讨个步步高升、风生水起的彩头。对于福建籍华人,庆祝大年初九玉皇大帝生日的“天公诞”甚至比迎新年还热闹,大年初八晚上,人们在家中布设祭坛,准备茶酒、糕饼、水果、荤肉等供品,尤其必备寓意“节节高”的长长的甘蔗,到了零点鞭炮齐响烟花漫天。春节文化逐步从华人社区走向全社会,东南亚许多国家将春节法定为公共节日,当地其他民族的百姓也相互拜年、送礼物,共同观赏舞龙舞狮等各种热闹的新春活动,春节成了全民娱乐的节日。
伴随丝路建设,春节文化沁入民心,传扬四方。跟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脚步,许多中国建设者奔赴海外勤劳奋斗,丝路建设在实现双方经济共赢的同时,也在促进文化深入交流。中建埃及分公司近年承担建设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项目,1000多名中国工程师和工人远赴埃及与当地员工一起奋斗,目前正在建造的中央商务区标志塔荣升“非洲第一高楼”。去年春节期间,项目部组织中埃员工共同写春联、挂灯笼,开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埃及员工杰哈德自学习中文起就爱上了中国书法和汉字,她主动要求用毛笔写下“春节快乐”的阿拉伯语春联,积极参与贴春联的埃及员工阿莱表示她是第一次参加中国春节活动,“一下子就被中国的灯笼和春联吸引了,中国的春联真的很漂亮”。中国各种大型工程建设和企业投资有效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并拉动了经济增长,为非洲带来了数百万计的工作和就业机会。非洲许多学校开设了汉语课程,当地青少年希望学好汉语并了解中国文化,以后进入中国公司获得更好的工作。开罗大学孔子学院多次举办春节民俗文化体验活动,参与的大多数是埃及青年大学生,包饺子、写春联、试弹民族乐器、试穿民俗服饰等每项体验活动持续半小时左右,并附加中方老师专业的背景知识讲解。共庆春节成为中非人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的缩影,春节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纽带。
借助来华契机,春节文化成为各国留学生的深度体验。随着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多外国青年选择来中国留学。由于疫情或其他原因,一部分外籍留学生在寒假期间留校,这为他们近距离体验中国春节文化提供了机会。华侨大学和集美大学已连续多年组织留校的外籍留学生和中国师生欢聚一堂共度除夕,留学生们积极参与写春联、包饺子、猜灯谜等趣味活动,品尝五香条、卤面、封肉等闽南“古早味”年夜饭,温馨喜庆的年味扑面而来。外籍留学生是春节文化的亲历者,更是传播者。华侨大学泰国留学生潘明珠留校过年期间,在厦门大街小巷到处寻找中国春节的年味,向远在泰国东部的四色菊府通才学校的学生们推广春节文化直播课程,讲解各种春节习俗。2022年北京冬奥会将于2月4日即大年初四开幕,会期与春节恰好重合,陆续到来的国外运动员、教练员、媒体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等将现场体验春节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融合。冬奥会酒店中,已开始营造布置新春氛围,中国结、灯笼、爆竹、红梅四处悬挂,展台中陈列着剪纸、红包、老虎玩偶、福字、兔爷等,在主媒体中心智慧餐厅里,还有智能饺子机给大家提供春节美食。冬奥会期间,北京市政部门持续在长安街延长线、三里屯、国贸等重点区域结合春节、民俗等传统中国元素打造冬奥特色景观,各国来华友人将通过冬奥会深度感受春节文化魅力。
依托网络云端,春节文化多元展演线上共庆。受到疫情的影响,一些既有的线下庆祝活动被迫取消,但同时许多精彩纷呈的线上庆祝活动适时推出。近两年中国文旅部精心准备了“欢乐春节”的线上系列活动,通过各国各地区中国文化中心官网、微信和海外媒体平台广泛推送,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感受中国春节的浓浓年味。云端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春节节庆故事、春节美食、生肖设计、民族音乐和舞剧、冰上杂技等,还有剪纸、青瓷、木版年画、太极等“非遗”艺术,线上知年俗、赏非遗、看大戏活动引起各国民众广泛关注,去年吸引法国线上受众近120万人次,法国网友弗朗斯瓦兹留言:“扬州木偶戏的视频很精致、很优雅且富有诗意。苏州织染绣太美了!”云端活动展演形式多种多样,有文字、图片、短视频、网络直播、虚拟场景、互动体验等,将剪纸与二维动画相结合讲述年兽故事,借助全三维场景交互体验引导观众亲临龙泉,品味青瓷艺术、了解制作过程,制作手绘长图风格的H5互动程序推广动漫视频,720度环物展示年画等各类新媒体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让人耳目一新。此类展演深受各国观众喜爱,例如去年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推送时收获线上单帖最高浏览量5万余人次,许多泰国朋友点赞并留言,“视频做得好棒”,“动画效果非常有趣”。云端庆新春活动形式多、创意新、互动强、辐射广,更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元素,全面体现春节的文化性、艺术性、传统性、国际性。
《光明日》( 2022年01月27日13版)
: 光明网-《光明日》
春节是传统节日吗推荐搜索词:
1.有关春节的中国传统文化
2.中国的节日大全 传统节日和风俗
3.中国的节日大全 传统节日日期
本文标题:春节是传统节日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