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1:时代与官运:看中国历史上两大清官,包拯与海瑞的结局

  在"学而优则仕"的古代,士人的清高脾气时常在官场被磨得失了色彩。偶有"超凡脱俗"者,能抵挡大半的官场浊气,便能成为名留青史的清官名吏。


  而这其中的卓然者,于现代人而言的最熟悉的两位,大抵便是海瑞与包拯。


  在董群先生所编纂的《历代清官廉吏故事》中,包拯和海瑞都位列其中。董群先生给二人的故事的小标题很简单:"包拯笑比黄河清"、"清廉刚直的海瑞"。可越是这样简单的标题,反倒愈发契合包拯和海瑞的官宦生涯。


  包拯,字希仁,是宋真宗至宋仁宗时期的一位名臣。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是明武宗至明神宗时期的一位名臣。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包拯在泸州合肥(今安徽省合肥市境内)出生。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他因病在汴京结束了自己作为"包青天"的一生。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后来被称作"海青天"的海瑞在海南琼山(今海南省海口市)出生,"接"过了包拯的衣钵。


  万历十五年(1587),年过古稀的海瑞才在南京合上了双眼。而细数包拯和海瑞的一生,他们的关系可不只同为"青天"这一点。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包拯初中进士,被安排进大理寺,做了一名评事,并受命出任建昌县(今江西省永修县一带)知县。哪怕仅是通过现代的古装剧,我们都能明白大理寺是个什么地方。老天爷就像是突然想下凡来看看一个人到底可以如何走完这一生,便选中了包拯,从一开始就把他放进了自己安排好的棋局。


  而海瑞,却像是被老天爷开了一个玩笑,明明在进京参加会试之前就写出了《治黎策》、《平黎策》这些务实的策论佳作,却没能得到考官的赏识,名落孙山。四年时间,两次会试,海瑞踏踏实实地做了准备,却还是走不通这条应试及第的道路。于是他决定,放弃科举考试。


  不过在海瑞放弃科考入仕这条道路之后,他入仕的前途反倒是逐渐亮堂了起来。嘉靖三十三年(1554),海南承宣布政使司将海瑞公派到福建延平府(今福建省南平市一带)去做了官方教师,即教谕。嘉靖四十一年(1562),海瑞又被调遣为淳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知县,由此正式步入仕途。


  而一开始走得更为顺畅的包拯,很快就在忠孝之间犯了难。当时他的父母皆年迈,包拯难以狠下心去到离家千里之外的他乡任职,因而申请在家附近为官,甚至还曾辞官归家陪伴父母。因为选择了孝,包拯在景祐四年(1037)才正式去到了离家稍远些的天长县(今安徽省境内)任知县。


  而包知县和海知县之后选择的路虽处处看似不同,但终究还是殊途同归。


  庆历元年(1041),包拯在端州(今广东省肇庆市)做知州,以不同于其他官员的清廉形象声名鹊起。两年后,这位清廉的包知府被诏回京城成为了监察御史,更是贯彻了他心中对于廉洁的坚守之志。


  历任出使契丹的使者、三司户部判官、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刑部郎中、多地转运使、多地知州知府、御史中丞、给事中、三司使……十几年间,包拯他人去到哪,刚直不阿和廉政就被他带到哪。为了坚守朝中的廉洁,他还得罪过国丈张尧佐、名臣宋祁、张方平……


  而开始为官的海瑞,也是眼里只有公正而无权势。在地方期间,海瑞无论是遇到权臣胡宗宪的公子,还是遇到奸臣严嵩的党羽,他一律以法为度,惩治起来毫不放水。


  可相比于包拯在朝中的德高望重,刚直的海瑞却也曾碰地头破血流。嘉靖四十五年(1566),他向失职的明世宗呈上《治安疏》。世宗明明已经大怒,海瑞却不打算如其他臣子一样装聋作哑。在呈上奏疏以前,他其实就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棺材,安顿好了家人。可以说,为了劝谏君王,为明朝唤回明君,海瑞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这次直言进谏,确实差点要了海瑞的命。他在狱中被关了多月,几乎放弃了期待生机。直到年底世宗驾崩,新帝继位,海瑞才被以贤臣的待遇请出牢狱,官复原职。


  随后的两三年里,海瑞深得明穆宗器重,做过专门掌管玉玺的尚宝丞,也做过统管十府一州的正四品佥都御史。然而相比于包拯最后成为枢密副使,被升任礼部侍郎而不受相比,海瑞受到的阻挠还是更多些。


  隆庆三年(1570年),海瑞受到多人污蔑和弹劾。明穆宗虽仍旧对海瑞和和气气,但也不得不将他降职。


  张居正掌权后,海瑞又被张居正疏远打压……十几年一晃而过,等到朝廷再想重用海瑞时,他已是年过古稀的老人。可即便年事已高,海瑞还是坚持在岗位上尽忠尽职,直面他人的构陷,直至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月在南京任上病故。


  包拯、海瑞,几百年来他们几乎成为了清官的代名词。同为清官,他们的一生是那么相似而又不同。包拯坚守清廉的道路,虽崎岖,但终究还算可以杵着竹杖前行。而海瑞,在愈发黑暗的明朝政局里不得不一路披荆斩棘。


  不仅是海瑞,所有站在人性阴暗面的清官们,都不得不如他一般学会坚毅和勇敢。


  何其幸,古有包青天、海青天,而如今还有这般的勇者。


  海瑞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2:大明王朝中海瑞一出场就是在亲子,为什么有人说他饿死五岁女儿?

  停更了两天,主要是阅读量太低了,今天再更一篇,边想边写……


  上一期我们提到了海瑞和高翰文被举荐当官,说到底就是严党一派和清流一派找的替罪羊。而这两个人的命运也随着被举荐的那一刻起,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再也没能逃离政治漩涡。


  随后,镜头一转,我们的一号男主角终于要出场了,那么关于海瑞的形象刻画,一开始就非常到位!


  本期杨角风谈大明王朝22:海瑞第一次出场就是在亲子,为什么有人说他饿死五岁女儿?


  一、


  大明王朝中海瑞第一次出场,就是在跟五岁的女儿戏玩,可以看出,他的眼中满是慈爱之情。


  关于这段描写,其实讲的是一个梗,这个梗导致现在的人一想起来都是在批评海瑞。那就是关于海瑞饿死五岁女儿的梗,这时候是必须要提一下明朝的无良小编!


  正史中并没有相关海瑞饿死女儿的说法,试想一个被百姓称为“海青天”的父母官,会饿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况且海瑞是一个相当正直,有着足够的耐力和韧性,以及相当理智之人,怎么可能会干出这样残忍之事,这不仅不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当然也不符合明朝时期的价值观。


  关于这个梗是这样记载的,在明代姚叔祥的《见只编》中有这个一段记载:


  “海忠介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憧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


  大体意思就是说,海瑞的女儿有一次吃了男仆给的食物,海瑞生气怒斥,说你怎么可以吃仆人的食物,你去饿死吧,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我海瑞的女儿。于是海瑞女儿哭泣不再吃喝,家人也劝不了,七天之后,饿死了。


  甚至前段时间最火的《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以及其他著作中关于海瑞的加载,都离不开书呆子,教条主义者,以及饿死女儿,杀掉妻妾等负面形象。


  相对来说,大明王朝中刻画的海瑞形象更饱满一些,也更贴切事实。


  二、


  其实那几本书还有提到说海瑞的母亲过寿,海瑞去买了二斤猪肉……其实这个诋毁的说法很容易发现问题,那就是海瑞是回族,这在历史上就是如此,在《大明王朝1566》中后来那个师爷给海瑞送猪肉,海瑞就严肃地告诉他,自己是回族。


  其实海瑞有点类似于雍正帝了,毕竟他是为百姓说话,得罪了权贵,而且老百姓没有话语权,掌握话语权的都是当权者,所以,最后海瑞也落得一些不好的名声。


  结果海瑞命运确实悲惨,五岁的女儿竟然不幸去世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容错过,于是各种诋毁的言论也就出来了。


  好,扯远了,我们回到剧中,看看《大明王朝1566》中对海瑞是如何刻画的:


  既然海瑞是主角,而且代表着高大尚的形象,所以一开始就给他塑造了亲子形象,也算是挽回一点负面影响了。后来海瑞女儿不幸淹死之后,面对购置年货,海瑞失魂的情形,确实让人感到无比心酸,而且海瑞女儿的死也赚了很多人眼泪。


  前面谭纶也讲了,海瑞有可能会拒绝出任淳安知县的阻拦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家有老母,不远游,一个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总结起来其实就一个结论,这个海瑞是一个大孝子!


  大家要记住一句名言,但凡一个孝顺的人,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而且海瑞母亲还在织布,也从侧面表明,这个家庭其实并不富裕……


  三、


  海瑞母亲其实在跟海瑞生气:


  其实这个海母形象塑造的还是比较丰满的,她是一个好强的女子,而且在海家具备至高无上的地位。海瑞都四五十岁了,还要每晚伺候海母入睡。


  后来李时珍给海瑞看病的时候,其实就提到了,海瑞之所以无后,并不是身体有问题,而是海瑞夫妻俩没有时间下种子啊。


  正如谭纶担心的那样,海瑞母亲自从知道海瑞拿到了信,就一直不高兴,甚至面对海瑞要帮她提水说出:


  “松开,我没有儿子,干你该干的事去!”


  而海瑞老婆在蒸糯米粑粑,蒸好了后,让女儿给阿婆送一个,并对女儿说,明天再给你蒸。由此也可看出,这个家庭确实不富裕,孩子都没有资格吃糯米粑粑。


  孩子刚说完阿爹明天要出远门的事,海母就炸毛了:


  “谁说阿爹出远门?告诉阿母,就说阿婆还没死呢!”


  这句话就能看出婆媳关系之紧张,后来李时珍治病那段描写更甚,到时候我们再讲。


  海瑞其实一直在找机会跟母亲讲出任淳安知府的事,毕竟这是他的抱负,是他的一次机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海瑞妻子其实挺惨的,丈夫明天就要出远门了,却还要跟海母一起睡,她跟海瑞在门口踌躇了好一会,最终海瑞还是进了母亲卧室……


  四、


  海母最终还是问了海瑞,问了那封信的内容,最后说了一句点题的话:


  “这么伤天害理之事,朝廷就不管?”


  其实海母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的事,非要一个小小的县令去争?


  但最终为了百姓,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海母也是深明大义,同意了海瑞出任淳安知县。


  随后,俩人就开始洗地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后面也有解释:


  那就是海瑞和海母都是一双火脚,不怕冷的,这种人心中都有一股正气,烧了自己,热的是别人。


  这时候其实就引出了主题,海母提到了自己信明教,太祖皇帝就是信明教,最后才定国号为大明:


  “可现在的皇上怎么就不像太祖呢?”


  海瑞是如此孝顺之人,当然能听明白海母这句话的本意,说到底就是为什么太祖皇帝那么爱护子民,这个嘉靖帝怎么就非要搞改稻为桑祸害老百姓呢?这句话也为他日后上书嘉靖帝做好了铺垫……


  第二天,海瑞带着糯米粑粑,一身布衣,一双布鞋,背着斗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向皇权开战的征途。而身后的海瑞妻子和孩子,一直目送着他离开,可以说这个镜头是全剧相当抒情的镜头。


  至此,海瑞的出场算是铺垫好了,跟后面的高翰文出场简直有天壤之别,只是两个人的命运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前情回顾:大明王朝中海瑞和高翰文之所以接受当官,都是被人戳到了痛点!


  打开手机淘宝,搜索"杨角风发作发红包",领限时红包福利,领到的小伙伴记得使用哦~


  海瑞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3:

  海瑞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4:

  海瑞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文章5:

  海瑞是哪个朝代的推荐搜索词:

  

  1.海瑞是哪个朝代的官

  

  2.海瑞是哪个朝代的一名清官

  

  3.海瑞是哪个朝代的名臣

  

本文标题:海瑞是哪个朝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