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推荐文章1:你知道吗?元宵节其实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推荐文章2:古代元宵节是情人节

  唐代许多女性最喜欢的节日就是元宵节。原来元宵节期间,皇帝却特许开禁三天,俗称“放夜”。平素很少抛头露面的女子元宵夜可以和男子一样步出家门。所以古时候的元宵节还是“情人节”。


  : 新民周刊


  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推荐文章3:万万没想到!元宵节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元宵节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大节日


  不过


  有多少人盼望着……


  元宵节过后的另一个节日


  2·14情人节


  可是你知道吗?


  其实


  元宵节才是中国真正的情人节


  元宵节作为中国情人节的称谓由来已久。在古代,这一日是未婚男女结识对方的日子。


  旧时无论“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不能随意外出,但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游,未婚男女正好借赏花灯、猜灯谜为自己物色对象。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宋朝诗人辛弃疾《青玉案》里记载的便是最好的写照了。


  我们再从古代诗人的诗中来看看那时的元宵佳节是怎么过的?


  宋代大文豪欧阳修在元宵节这一天怀恋夫人写下了名作《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唐代苏味道在《正月十五夜》中描述到京城取消了夜禁,诗人希望计时的玉漏不要流太快,莫让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过去。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元好问的一首《京都元夕》也写出了元宵节女人盛装的情形。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元宵是情人思恋的时节,对于情窦初开的男女来说,元宵节或许比春节更有魅力。


  也难怪,在影视剧中男女主角的相遇多是在元宵灯会上。


  那么,被大家普遍称为中国情人节的“七夕”到底算不算情人节呢?


  民俗专家高魏曾说:


  相对于其他一些节日、节气,元宵节保留下来的民俗略多一些,这与其重视“闹”的特性有关。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特色,元宵节女子出门观灯、男女约会的习俗反而被淡化了,而七夕由于牛郎织女传说广为流传,也在一定程度上令其易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冯骥才也曾表示:


  七夕节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性为主角的节日。按照民间传说,七夕节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双方对爱的承诺,不是表达婚前情人或恋人的情感。因此将“七夕节”称为“中国情人节”并不妥当。


  责编 | 宋莉


  ?中国青年网


  (原创版权请后台联系)


  我们只提供稀缺的内容


  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推荐文章4:元宵节才是古代的情人节?

  北宋欧阳修的《生查子》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後。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南宋辛弃疾也有著名关于元宵节与爱情的诗句:“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所以,很多人说,比起七夕节,元宵节才更像是中国古典的情人节。因为七夕节在过去又称“乞巧节”,是女孩儿们过的节日。而元宵节却肩负着类似于情人节的功能:元宵节自汉代以来,一直有着市民夜游灯会的传统,不设宵禁。在过去,未出嫁的女子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孩,都是不能出闺门的,只有在元宵节之夜,可以出门去逛元宵灯会。于是,很多年轻女子就把这一晚作为私会情人的日子。对于没有情人的青年男女来说,它当然也是邂逅的绝佳夜晚。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元宵节都有着怎样的习俗演变呢?以下节选自《节俗史话》。


  《节俗史话》,: 韩养民 郭兴文,版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12月


  汉代:祭太一神、燃灯表佛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亳人谬忌奏请祭祀“泰一”神。“泰一”神又称“泰乙”、“太一”或“太乙”。为何要祀泰一呢?谬忌认为“泰一”是天神中最尊贵者,其地位在五帝之上。汉武帝又是极为相信神仙的皇帝,面对当时人们心目中如此尊贵的太一神,岂能不大大祭祀一番。尤其在正月十五日祭太一神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宵达旦用盛大的灯火祭祀,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祠坛之上,从此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习俗。


  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年),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法苑珠林》又记载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五岳诸山道士要与西域和尚比较法力,以辨真伪。汉明帝令僧道正月十五日会集于洛阳白马寺,道士斋道经,设置三坛,然后纵火焚经,经书见火而被焚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印习俗互相融合,流传到民间。每到正月十五日夜,城乡灯火辉煌,昼夜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这既有祭太一神的旧说,又有燃灯礼佛的虔诚,原有的神仙术与佛教礼仪相结合,形成了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这个习俗经官方的倡导而开始流行,并在这一夜取消宵禁制度。据《事物纪原》记载: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瞑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日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


  魏晋: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


  到了魏晋,又增添了灯节祭门户、祀蚕神、迎紫姑的风俗。按《荆楚岁时记》记载,祭门户的仪式是制作豆粥,上加油脂以此祭祀门户;先在左右门户插上水杨枝,根据杨树枝受风飘动所指的方向,再用酒肉食品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糕饼等来祭祀,称“望日祭门”。为什么要如此祭祀呢?《齐谐记》记载:正月半,有位神仙降临到以养蚕为业的陈氏家宅,说“若能见祭,当令蚕桑百倍”。《续齐谐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但是更为详细。在正月十五日,吴县居民张成夜间起来,看见一个妇人立在房宅的东南角,对张成说:“我是这地方之神,明年正月十五,要煮碗白米粥,上面加盖些肉脂来祭祀我,我会使你家蚕业兴隆。”说罢就不见了。张成按照她所说的办法祭祀,从此养蚕年年丰收。由于这个传说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时人每到正月十五都做粥祭祀,并加肉覆盖在粥上来吃。


  更有趣的是“迎紫姑”,以卜将来蚕事好坏。按南朝宋人刘敬叔《异苑》的记载,紫姑本是一户人家的小妾,为正房大妇所嫉妒,于正月十五日气愤而死。后人做其形而迎接她。迎时要念咒:“子胥(紫姑丈夫之名)不在,曹夫人(即其大妇)已行,小姑可出。”迎紫姑时要在厕所边或猪栏边,如果手中的紫姑形象物变重,就是紫姑神来了。迎紫姑还要在厕所中置破旧衣裳。据说有平昌孟氏曾于正月十五日试迎了一次,紫姑竟“穿屋而去”。看来当时人们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这个为人做妾的紫姑显然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想象而创造的神,所以她地位卑贱,穿破旧衣服,活动于厕所或猪圈栏旁。


  隋唐:放花灯


  隋代开国初年,隋文帝提倡节俭治国,对元宵节民间大闹灯火禁止颇严。《隋书·柳彧传》记载:柳彧曾上书文帝,叙述当时京城和各州县,每逢正月十五日夜,人们“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以秽嫚为欢娱,用鄙亵为笑乐,内外共观,不曾相避”。这位老夫子认为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百戏及风俗活动有伤风化,至于“高棚跨路,广幕陵云,炫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阵,丝竹繁会”,那是浪费人力物力,更不能容忍的是有的人“竭赀破产竞此一时”,有的家庭“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都去观看。柳彧请隋文帝下诏禁绝这些节日习俗。隋文帝采纳柳彧的建议,雷厉风行地禁止元宵张灯及娱乐活动。


  隋文帝禁元宵节,他的儿子隋炀帝却与他相反,竭力在元宵节铺张奢侈,挥金如土。大业六年(610年)正月,因西域少数民族首领云集洛阳,隋炀帝调集民间艺人进城,于正月十五日在洛阳皇城端门外端门街,举行盛大的百戏。《资治通鉴·隋纪》记载:“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从此一扫汉代敬神礼佛的节日观念,而开元宵行乐之端。所以胡三省注曰:“今人元宵行乐,盖始盛于此。”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述当时盛况道,“万户皆集会,百戏尽前来”、“竟夕鱼负灯,彻夜龙衔烛”。精彩的百戏歌舞中既有传统的百兽舞、五禽戏,又有少数民族的艺术表演。“羌笛陇头吟,胡舞龟兹曲”。隋炀帝这位浪荡天子乐陶陶地带着他的成群妃嫔,登楼观灯。


  同西周两汉一样,唐代都城长安也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节前后几日内,却特许驰禁,放三夜花灯,称之为“放夜”。据《太平御览》引唐人韦述《两京新记》:“惟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驰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当此之时,“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于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走出坊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以致车不能掉头,人难以转身。《雍洛灵异小录》记载:“唐朝正月十五夜……灯明如昼,山棚高百余尺,神龙以后,复加俨饰,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甚至有的人被挤得悬空而起,“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


  唐初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对元宵放灯尚未大力提倡。据《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唐中宗李显景龙四年(710年)元宵节观灯还是偕皇后微服出行,并借踏月赏灯的机会巡幸大臣萧至忠、韦安石及长宁公主家。但此后不久,就奢侈之风大开。《朝野佥载》记载:睿宗先天二年(713年,即玄宗开元元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20丈,上边缠绕五颜六色的丝绸锦缎,用黄金白银作装饰,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如同五彩缤纷、霞光万道的花树一般。同时,让“宫女数千人,衣罗绮,曳锦绣,耀珠翠,施香粉”,在灯轮下轻歌曼舞,还从长安万年县选出少女妇人千余人,在灯轮下踏歌三日。当时洛阳盛况是“他乡月夜人,相伴看灯轮,光随九华出,影共百枝新”,以致“歌钟盛北里,车马沸南邻”(韩仲宣《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月下多游骑,灯前绕看人,欢乐无穷已,歌舞达明晨”(崔知贤《上元夜效小庾体同用春字》)。《辇下岁时记》还记载:唐睿宗上安福门观灯,让太常作乐歌,宫女歌舞,朝士中能文者填写踏歌词,踏歌“声调入云”。


  宋代:灯市如昼


  宋代从京师到民间都十分重视元宵放灯,因此有专门的“灯市”。如《乾淳岁时记》记载:在都城从年前孟冬(十月)开始,“天街茶肆渐已罗列灯球等求售,谓之灯市。自此以后,每夕皆然”。在灯市上,舞女乐伎往来最多,卖舞卖唱。每晚从灯火初上,箫鼓齐奏,歌女舞女纷纷献技。豪商富贾,纨绔子弟,纷纷买笑追欢,到更深四鼓方止。因此姜白石有诗云:


  灯已阑珊月气寒,舞儿往往夜深还。


  只因不尽婆娑意,更向街心弄影看。


  南陌东城尽舞儿,画金刺绣满罗衣。


  也知爱惜春游夜,舞落银蟾不肯归。


  灯市不仅在京师很盛,在其他各地也颇为风行。范成大在《吴郡志》中说:苏州罗灯在宋代闻名天下,能工巧匠们在罗帛上剪镂百花等极其细巧的图案。点燃蜡烛后,放射万道灯光,人们称之为“万眼罗”。福州的“白玉灯”,新安的“无骨灯”,像春兰秋菊,各有秀色。此外,宋代灯市上值得称道的还有类似皮影戏的五彩羊皮灯、丝灯、走马灯等,颇受人们喜爱。


  宋代兴起了烟火,火药在唐宋节日娱乐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制成炮仗,而且制作烟火。《乾淳岁时记》记载:“宫漏既深,始宜放烟火百余架,于是乐声四起,烛影纵横,而驾始还。”不但宫中放,民间也放。当时的烟火到底有哪些花色品种,尚不可知。仅就游人仕女都被吸引住这一点来看,那情景是非常动人的。除了花灯与烟火,宋代元宵节风俗活动还有“打灯谜”和杂技演出。


  明代:耍狮子、放烟火


  到了明代,元宵节放灯从正月初八到十八,延长为十天。《明会典》记载:永乐七年诏令元宵节自正月十一日起给百官赐假十日,以度佳节。明代元宵节又增添了耍狮子的娱乐项目。明末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了当时灯节耍狮子、放烟火、鼓吹弹唱,挤挤杂杂,大街小巷,通宵以乐。


  清代:放冰灯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对汉族的元宵节活动也全盘接收了。但是,清代放灯时间已没有明代十日之久。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清代是“自十三至十七均谓灯节,惟十五日谓之正灯耳”。也就是说清代放灯时间只有五夜,只有十五夜才算正节放灯。“每至灯节,内廷筵宴,放烟火,市肆张灯。而大街之灯,以东四牌楼及地安门为最盛”。各式各样的彩灯,多用纱绢、玻璃、明角做成,上面绘有古今人物故事。在清代令人眼花缭乱的花灯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冰灯。因为满族原居东北黑龙江一带,气候寒冷而冰多,因此有冰灯之俗。满族入主中原后,冰灯也传入中原。北京当时有能工巧匠制作冰灯,“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华而不侈,朴而不俗,殊可观也”。正月元宵,中原草木萌春,南方已花枝待发,而东北仍处于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


  清代元宵节,民间的娱乐活动增添了大量的新内容。从元旦到元宵节,舞狮子、舞龙、闹社火、踩高跷、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等活动都涌到节日期间,每日社火不断,锣鼓喧天。像《清嘉录》描写灯节的诗中就有:“看残烛火闹元宵,划出旱船忙打招,不放月华侵下界,烟竿火塔又是桥。”


  :韩养民 郭兴文


  编辑:禽禽 西西 徐悦东


  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推荐文章5:元宵节竟是古代“情人节”?古人浪漫起来,比我们还会玩

  今人说起元宵节,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吃元宵、猜灯谜。可是,这些风俗产生的都不算早。更早的时候,古人过正月十五,会拜厕神,当“兽面大佬”,还会吃一种幸运包子。而且,这天还是中国古人的“情人节”。


  这都是啥和啥呀?别着急,咱们一条一条慢慢说。


  古人约会老大难


  每逢佳节想脱单


  古代女性往往不能随便出门,约会的机会特别少。元宵节无比热闹的灯会就成了脱单的好时机。从欧阳修的“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到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写元宵节情人约会的诗词名篇数都数不清。


  《四部丛刊初编》影元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书影。“月到柳梢头”一句,该版本与宋吉州本都写作“月到”,到明朝才出现“月在柳梢头”的写法,应属后人的讹误。


  这可不是文人乱夸张,元宵节确实是古代的情人节。


  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陈后主陈叔宝的妹妹乐昌公主与老公特别恩爱。陈国灭亡前夕,小两口担心在乱世中失散,于是把一面铜镜打成两半,约定将来每年正月十五这天,俩人不管谁有机会,都去市场上叫卖手上的半面镜子,方便对方来找自己。


  陈国灭亡时,二人果然失散了。乐昌公主如约在正月十五派人去卖那半面铜镜,售价超级高。


  围观路人觉得这等残次品还好意思卖这么贵,真是莫名其妙,当新闻到处传讲,老公却由此得到了妻子的音信。后来再经过一些波折,俩人终于破镜重圆。


  或许是受到这个故事影响,本就热闹的元宵节愈发有了恋爱的酸味。《旧唐书·中宗本纪》记载,唐中宗景龙四年,皇帝和韦皇后为了逛灯会微服出游,一高兴,允许宫女们也能上街乱逛。


  结果第二天一数,就这一晚上,宫女就私奔了一大堆。不过好像唐中宗和韦皇后都没生气,第二天继续高高兴兴赏花灯。


  《岁时广记》卷十二据《蕙亩拾英集》讲了个很夸张的故事。说北宋天圣二年,有个男青年正在逛元宵灯会,随手在一座庙的门口捡了一个手帕,上面有三首情诗,大概意思就是有位女青年特想找对象。


  后面还有一段话,说捡到这个手帕的人啊,你要是喜欢我,就请你在明年元宵节去什么什么地方来等我,我一定会坐上挂着“鸳鸯灯”的车去找你的。


  这哪里是捡了手帕,明明是捡了老婆呀!男青年高兴坏了,也写了三首诗,表达自己渴望脱单之情。到了第二年,男青年真的在那辆车上找到了一位大美女。


  原来她是一个大贵族的小妾,趁着元宵节跑出来找真爱。结果俩人这就爱上了,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当然,这个故事真是太离谱了,几乎肯定是极端渴望艳遇的文人编出来的。我们要是遇到这种事,可一定得谨防诈骗。不过咱们也能读出来,在古人眼里,元宵节和约会总是联系在一起的。


  神仙大帝管厕所


  荣华富贵您别躲


  许多人听说过门神、灶神、财神,可不一定知道还有厕神。厕所那么恶心,给多少钱才有人愿意当这个臭臭神呀?现代人觉得厕所恶心,古人却觉得厕所里那都是宝贝肥料。厕所里的神仙是可以让人发财的。


  大概成书在东晋到南朝间的《异苑》一书记载,东晋最著名的大将之一——陶侃(他也是陶渊明的祖爷爷)就是靠厕神走运的。


  书上说,有一天,陶侃正在上厕所,面前突然冒出来好几十个人。这些人要干啥?这些人其实是神仙,领头的神仙叫后帝,他说,他很欣赏陶侃,决定用三年时间,给予陶侃天下无敌的荣华富贵。


  后帝说话算话,陶侃也就真的成了整个东晋历史里最显赫的大将军之一。


  △天津图书馆藏《秘册汇函》本《异苑》书影。


  当然,这只是一则民间故事。正史里的陶侃是个非常勤奋的人,不过这则故事可以体现古人眼里的厕神是多么厉害。


  同样是《异苑》这本书,还讲了另一个关于厕所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可怜的小妾,受尽了丈夫和正妻的欺凌、侮辱,干遍了全家的脏活、累活,最后在一个正月十五绝望地气死了。


  可是她死后得了好,被封为紫姑神。所以,后人就在正月十五这一天跑到厕所(猪圈)旁边祭祀她,喊着:您的老公没在家,他的大老婆也没在家,紫姑啊,别怕啦,请您出来吧!


  如果觉得祭祀用的东西好像变重了,那就是神仙真的下凡了,可以趁机占卜这一年养蚕能否顺利,也可以问别的工作是否好做,她都会认真回答的。


  △宝颜堂秘笈本《荆楚岁时记》书影。按照书中记载,正月十五本来的风俗是在油膏上浇油祭祀门神或蚕神(一位女性神祇),拜托蚕神赶走讨厌的老鼠,保佑蚕茧大丰收。在后世的传说中,蚕神与紫姑神有合一的趋势,所以紫姑神也要管蚕事。


  慢慢地,紫姑神挤跑了天帝,成了人们心中最主要的那位厕神。不仅如此,紫姑还成了古人扶乩请仙时最常请的神仙之一,有啥想不通的都问她,简直是拿她当生成式AI用。直到清代,在不少地方,祭祀紫姑仍然是元宵节的重要风俗之一。


  女装大佬歌喉欢


  五彩花灯堆作山


  当然,元宵节能流传至今,主要靠的不是神秘的厕所神,而是好玩的大灯会。


  这种灯会比元宵节的历史还要悠久,起码在一千四百多年前的隋朝就已经特别流行了。


  《隋书·柳彧传》记载,每到“正月十五日”,全国各大城市“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一时间“高棚跨路,广幕陵云,袨服靓妆,车马填噎,肴醑肆陈,丝竹繁会,竭赀破产,竟此一时。”


  看这几句描述,满大街人山人海,有戴动物面具的,有男人穿女装的,有吹拉弹唱的,有大吃大喝的,有玩到破产的……在封建保守的古代,这样的狂欢场景可不多见。


  △百衲本《隋书》书影。


  唐宋时期,元宵节逐渐成形,灯会变得比隋朝还要热闹。


  比如《朝野佥载》卷三讲了唐玄宗先天二年的一次灯会,说这一年,长安有一个三十米高的大“灯轮”,上面又有金又有玉,还有足足五万盏灯,灯轮下安排了上千位女子穿戴着超级华贵的衣服、首饰载歌载舞,连演三昼夜。这样的场景,放今天也很震撼。


  幸运包子炸汤圆


  有吃有喝赛神仙


  《岁时杂记》卷十一引《天宝遗事》说,唐朝人过元宵节时会吃一种叫“面茧”的包子,有素的,有肉的,包子里会用纸条或者木条写上各种关于升官发财的吉祥话。分到包子,轻轻掰开,就能看到今年的专属祝福语了。


  《岁时杂记》里还记录了好几种元宵节特色美食,比如科斗羹(一种用绿豆粉做的汤)、盐豉汤(豆豉肉汤)、圆子(糯米圆子)、焦?(duī,炸汤圆)等等。认为,最典型的节令食物就是焦?。


  △《十万卷楼丛书》本《岁时广记》书影。


  再到明代,刘若愚《酌中志》卷二十《饮食好尚纪略》云:“自初九日之后,即有耍灯市、买灯、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团’者。”这里的汤团和今天的汤圆其实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汤圆固定成了元宵节特色美食,顺便也借走了元宵节的名字。慢慢地,人们也把汤圆称为元宵。元宵节也叫灯节,《(万历)湖广总志》卷三十五就把汤圆称为“灯圆”,走的是同样的造词思路。


  在过去,“元宵”之名主要盛行在北方,而南方多称“汤圆”,这可以看作方言差异。不过南北方汤圆的做法本来也不太一样。现在,在很多人心里,“元宵”和“汤圆”已经可以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食品了。


  想秀智商一百七?


  欢迎一起猜灯谜!


  元宵节猜灯谜的风俗萌芽于南宋时期。


  其实宋朝很流行猜谜语,甚至还出现了一种专门出谜语、猜谜语的曲艺形式,每次开猜之前,要先演奏一曲《贺圣朝》,猜的时候还有“走智”“对智”“调爽”之类的各种套路,可复杂了。


  △宋代典籍《都城纪胜》(楝亭藏书本)书影。


  猜谜这么好玩,元宵节也得玩。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就说,元宵节:“又有以绢灯翦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在周密笔下,猜谜语只是和写诗词、画人物、讲笑话并列的一种游戏。到明代以后,它才真的成为元宵节极具代表性的节俗。


  最后分享一个宋朝钱愐《钱氏私志》中收录的原汁原味的宋朝字谜(据说还是王安石亲自作的),打两个字,大家可以猜猜看:“‘目’字加两点,不得作‘貝’字猜;‘貝’字欠两点,不得作‘目’字猜。”(“貝”是“贝”的繁体写法,它在偏旁里也这么写;“欠”是缺少的意思。您解这两个字谜时不用其他文言及繁体知识。)


  (:科普中国)


  责任编辑:王丹妮


  元宵节是情人节吗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元宵节是情人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