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惜夏日长前一句推荐文章1:唐诗品鉴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在唐德宗贞元十六年进士及第。两年后,在贞元十八年,也就是公元802年,考中“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后又罢校书郎试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及第,授盩庢(今西安周至县)县尉。


  白居易出身官宦世家,成名很早,但是在中唐时代,他的背景不够过硬,因此尽管通过了层层考试,最后还得从最基层的小吏干起。


  按照《唐律》,县尉的职责是:“亲理庶务,分判众曹,割断追催,收率课调。”也就是和平民百姓有关的治安,租税等事情都由县尉负责。


  白居易一个读书人,因此就必须接触到当时农业生产的第一线。


  本诗所记录的,是在一个夏日,白居易旁观农民收割小麦的感受。


  一年十二个月,对于务农的人来说就没有闲暇的时候,到了五月更是倍加忙碌。


  本诗的开头写的就很接地气,县尉生涯的历练,让白居易对于农业生产并不陌生。


  五月的某一个夜晚忽然刮起了南风,田中小麦全都倒伏,连田垄都被金黄色的小麦覆满。


  小麦按照道理应该是挺直的,如果倒伏下来,可能是在说夜晚的南风太猛,吹断了小麦的杆茎。由此就导致了本诗后文之中,农民全家上阵的忙碌场景。


  不仅仅是男子要下田收割,家中的妇孺也动员起来,结伴去到田间地头送饭。可见抢收小麦的工作是多么的急迫,家中丁壮连停下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农历的五月正是酷热的时候,在田中劳作的男子却只能弯着腰,任由脊背被炎炎赤日烤晒着。土地中潮气因为高温而挥发,从农夫脚下向上升腾,熏蒸着农夫的前半身。


  白居易在这里写得很精准,令我们读者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为什么要在这么炎热的夏日还要一刻不停的劳动呢,为什么全身力气耗尽,也不能歇息呢。因为夏季白昼时间长,可以趁着天光多干一些农活。


  这里写出了农民所关心的事情。可仔细一想,又有一些问题出现。因为夏天白昼时间长,就要一刻不停的干,这个道理似乎是说不通的。这里就必须联系到本诗前文所提到的夜中南风导致小麦倒伏的事情。


  看来,农夫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小损失,所以才这么忙碌。


  但是,显然又不仅仅是这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白居易就无法直接说出口了。


  他的诗笔一转,提到在田间一个贫苦的妇人。


  妇人抱着孩子也在旁观着农夫们的劳动。她右手拿着几株不知道是谁遗落的麦穗,左臂上还挂着一个破筐。


  看起来,她的家人并不在田间,她没有家了。


  所以,妇人右手之中的遗穗是哪里来的呢。


  白居易走近贫苦妇人,听到妇人悲切的诉说。因为赋税太高,家中无力支撑,只好将田产卖掉,现在赤贫如洗,为了活下去,只好捡一些别人不要的麦穗充饥。


  从本诗前文看,为了抢收倒伏的小麦,农夫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也浑不在意炎炎酷暑。可见小麦对他们来说是无比珍贵的,不太可能随意丢弃。因此,贫苦妇人手中的小麦,只能是这些农夫给的。


  在唐时,农民是社会的最底层,可是在这些底层人民之间,却有着互助互爱的高尚美德。


  东汉末年,天下陷于无休止的战乱之中,“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七哀诗》中提到,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贫苦妇人没有活路,只能将骨肉抛弃于荒野。这简直是人间地狱般的惨景。


  相比之下,中唐时代的贫苦妇人至少还能活下去,看起来要好不少。


  可是这其中又有什么本质的差别呢。白居易所遇到的这位贫苦妇人,因为租税太重而失去了一切。除了同为底层,还勉强有一口饭吃的农民在帮助她,高高在上的官府又哪里怜悯她呢。


  这里其实也写到了本诗前文农夫为什么如此忙碌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赋税太重,如果不尽可能的收获小麦。那么贫苦妇人惨痛的今天,就是这些农夫至暗的明天。


  可是这种话,就不是一个拿着朝廷俸禄的人可以直接说出口的了。毕竟朝廷的收入,就是要靠这些贫苦的农民来支撑。


  尽管只是一个小吏,可白居易的生活还过得去,每年还能存下一些积蓄。


  想到这里,白居易很惭愧,可又无能为力。


  他能直接帮到诗中提到的贫苦妇人吗?本诗之中并没有提起。而作为县尉,这场“观刈麦”的行为并不仅仅是出自他的兴趣爱好,也是因为职责所限。毕竟他的考核和这些农夫的产出是直接相关的。


  所以他和王粲一样,除了叹息不忍,却也无力改变什么。只能说,作为一个良知未泯的人,白居易能够将自己的所见和感受客观地记录下来,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但惜夏日长前一句推荐文章2: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编者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仲夏烈日,大地被热烈的阳光炙烤,温度攀升。但即便在高温天气中,勤劳的渭南人依旧坚守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用辛勤和汗水编织着丰收的希望和家园的梦想。他们的身影,成为这个季节最动人的风景线。


  在那片金黄的麦海中,农民们顶着大太阳收割小麦,汗水浸湿了衣裳,但没能停止他们的脚步。丰收的喜悦,如同清泉在心间流淌,使他们忘记了劳动的艰辛,只想尽快颗粒归仓。


  清洁工人在街头巷尾穿梭,他们的脸上挂着晶莹的汗珠,但手中的扫帚却不停地挥舞。他们清扫着每一寸土地,捡拾起每一片垃圾,为城市的洁净不懈努力。偶尔也会停下来,喝口水润湿干渴的喉咙,擦去额头上的汗水,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烈日下,修路工人、架桥工人、海绵工程施工人员,皮肤被晒得黝黑,汗水顺着脸颊留下来,随手抹一把汗水,继续工作。他们不畏酷暑,只为让我们能够畅行。


  高温中,那些电力工人,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小心翼翼地工作,维护着高压线路的稳定。他们的专注和忘我,确保了电网的安全运行。他们架在电线杆上是小小的身影,而在人们的心中却是高大的形象。


  这样的场景无处不在,劳动者们在酷暑中加紧生产,不辞辛劳。他们用坚韧和汗水,为渭南的建设和发展贡献着力量。让我们致敬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付出辛勤和汗水。


  汗如雨下 樊艳芳 摄


  酣畅淋漓 李建朝 摄


  安装护栏 宋世钧 摄


  体验生活 刘征燕 摄


  大桥施工 高新峰 摄


  电力施工 李建朝 摄


  收割麦子 高新峰 摄


  但惜夏日长前一句推荐文章3:晨读|但惜夏日长

  早上五点不到,天露出糯米纸的白。听鸟叫,一声,又一声,逗弄清晨——醒来。“院子里一片寂静。生命和云朵在同一个地方,鸟弯曲地叫着,阳光在露水中移动……”晨光不浓不淡,不深不浅,从诗歌中跑来和我约会。


  入了夏,日头长,人也早起。梳洗后,将浸泡好的红豆红枣放锅里煲。开了音响,凯文·科恩的钢琴,风铃一样,为清晨补白。听着音乐,我站在阳台喝水,眼光落在,一楼紫藤花下的女人身上,一身睡裙,仰着头,她在摘花。——每一串花穗上,小鸡啄米似的摘几瓣,停下看看,再摘几瓣,如此反复。我不由敛声屏气,看呆了。这哪是围着锅台转的主妇,那腔调,好像是画家在为画修补。晨光笼着庭院,庭院成了舞台。是的,日脚长,容得下缓慢。尽可以去发挥想象空间,尽可以细细地去解读生活。或许不经意,就淘得了小欢喜、小乐趣。


  七点过,上班去。阳光早就化开了糯米纸,糖水似的,淌得万物欣欣。以为蔷薇是预告夏天的第一枝花,今日知道错了,比它更早的夏花,早就开满街巷。——嗅着一点暖意,短裙,短衫,绽开捂了一冬白嫩的颈项、手臂。脚上的鱼嘴鞋,露了三四粒浑圆的脚趾头,好像新剥的豌豆。夏天,不能缺了这些带着体温和微香的花朵。


  说起豌豆,立夏的地三鲜之一。早些天我已吃过,母亲托人捎来,还有鲜嫩的竹笋。家乡风俗,女孩子立夏吃豌豆,眉目能长得美美的。竹笋是撑脚骨的,吃过立夏笋,能终年脚勤手健。当日,我切了些腊肉,给家人做了餐豌豆立夏饭,还特意给孩子煮了茶叶蛋。节气过得有模有样。夏日来的第一个落脚点,很高兴,我记得,并珍重着。


  想起前些天跟朋友去老家采樱桃。大棵樱桃,怕鸟偷食,像新娘,蒙了网。待揭开,委实一惊!那一树粲然的珠粒啊,累累缀缀,叫我们连客套都忘了,跑过去各自攀住一枝,吃得逸兴遄飞。朋友母亲一旁慈爱地笑道,下回来吃杨梅,桃,梨,还有西瓜,今年也种了,夏天瓜果多着呢。想想,夏日不光瓜果多,还有木槿、牵牛、茉莉、荷等多多的花会开,怎一个缤纷了得。日子,有很美的想头。


  评弹里唱:“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夏日长,碧莲香,九曲桥畔红栏干,湖心亭旁侧绿纱窗。”唱词浸透了吴乡越境的无限风情,欢颜极尽。所有的细节要慢慢去品,那么长,那么长的夏日,转眼也将逝去了。(王征宇)


  但惜夏日长前一句推荐文章4:夏至:风动荷生香,但惜夏日长

  夏至,一年当中白昼最长的一天,荷风吹醒一池碧绿,也吹来江南的味道。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说,采莲是江南的旧俗,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炎炎夏日里,泛舟穿梭于层层叠叠的阴凉之中,边收获着辛弃疾笔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野趣。


  实际上,无论莲子,还是莲藕,单从滋味上说,本身都是清淡低调的。苏州菜肴中却常常引为食材,一来是不负时令的馈赠,更多的则是因着莲中空外直,清白俊雅的君子气质。


  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游遍大好风光,也尝遍苏帮精肴美食,以致回京后的第13年,仍不忘向刘禹锡念叨“常谙夏至筵”的场景,回忆“炙脆子鹅鲜”的美味。


  苏帮菜不时不食,是人人皆知的铁律,对于时间的把握,不仅限于火候,更在顺应天时。即便错过一天,苏州人都宁可再等来年,最严苛的标准,恰是对时光最大的尊重。


  夏至日,清昼迟,不知不觉一年过半,人们在岁月中不断向前,珍惜时光的礼物,也接受时光的逝去。就算终有一散,也不辜负相遇。


  无论身居何处,每年莲叶田田时节,这一口家乡滋味,才下舌尖,又上心头。


  新华社客户端江苏频道编辑:严悦嘉 廖馨怡(实习)


  : 苏州广电看苏州


  但惜夏日长前一句推荐文章5:赏读丨但惜夏日长,且等清风来

  越过夏至的塄坎,头戴一顶色彩斑斓的小凉帽,小暑节气一路汗流浃背地走来。


  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象征着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民间素有“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的说法。而“处处闻蝉响,须知六月中;龙潜渌水坑,火助太阳宫。”正是小暑时节的生动写照。


  七月初的小暑,是阳光与农作物如胶似漆的时节,农人的目光里满是沉甸甸的希望。踏着热浪,穿过被汗水模糊的视线,延续播种的梦想、耕耘的姿势,向着幸福和收获迈进。


  初伏总是追随小暑的脚步而来。强烈的阳光如影随形地贴在我们身上,举手投足之间、甚至静坐不动,也能汗水涔涔。心急火燎的秉性,让记忆的细枝末节都气喘吁吁,让周遭的每个日子都如坐针毡。


  烈日炎炎,窒息难耐的燥热挥之不去,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焦虑不安。人的心情开始变得烦燥、精神变得敏感。于是,人们大多选择逃避,绞尽脑汁寻觅清凉的所在。


  唐代诗人李昂说:“人皆苦炎夏,我爱夏日长”。短暂的清凉并不能长久,真正能调适人心情、带给人清凉的,或许应该是内心的一份静谧,一份超然。


  一杯香茗,一册诗书在手,便是这节气里最凉爽的风景。当你的心静下来,便觉得夏日里的那一帘葱茏,是沁人心脾的欢喜;便觉得蝉鸣不再那么刺耳,而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便觉得难耐的酷热自有深意,仿佛在告诉我们:这是人生之路上必经的考验,要学会不松懈、不抱怨、不放弃……


  其实,不单是面对暑热需要静心以待,这世上的许多事情都需要淡然处之。因为,惟有淡然,才会淡定。


  “四年地下黑暗的苦工,才换来一个月阳光下的歌唱”。我们需要学习夏蝉的精神和品格:执著等待、不择环境,隐忍不拔。仿佛今生只为来赴一个约定,向着大自然、向着烈烈阳光,恣肆鸣唱属于自己的欢乐和幸福! 竭尽所能,不知疲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退一步是“夏至”,向前一步是“大暑”。小暑毕竟不是最热的时节,它有意把最璀璨最热烈的爆发留到最后,留给大暑。唯有使意志经过淬炼,永葆极致的热情,为了目标坚持不懈,才能让梦想触手可及,并且收获诗一样的远方。


  :王军贤 ,《西安晚》经济专刊责任编辑。以稚拙之笔记录点滴生活,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的花朵。公众号:文心真意。


  但惜夏日长前一句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但惜夏日长前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