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执政时间多长
慈禧执政时间多长推荐文章1:为什么慈禧太后能执政数十载,载沣却执政三年清朝就灭亡了?
慈禧太后作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阻碍了清代社会进步和发展,是清政府彻底沦为外国列强半殖民地过程中的关键人物。然而,我们发现,慈禧执政时期的清政府看似风雨飘摇,但还是拖着疲惫的身躯一路往下走,直到二十世纪初。
光绪三十四年(1908),慈禧去世,这成为大清命运的拐点。风雨飘摇、苟延残喘了近七十年的大清朝,在仅仅三年的时间里土崩瓦解。当武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后,清朝成为了历史。
人们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清王朝在慈禧统治时期能够挺过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等一系列对清政府构成危机的历史事件,但是却在载沣执政的三年里迅速走向灭亡呢?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从政治方面看,光绪三十四年(1909)的清王朝,早已物转星移,和慈禧统治的主要时期,即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头十年,已经有了极大变化。有这么几件事,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首先我们要从戊戌变法说起。戊戌变法真正推行的时间并不长,从开始实行新政到被慈禧政变推翻也就103天。又被做“百日维新”的戊戌变法主要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让清政府意识到革新的必要性,另一个则是让资本主义维新派意识到想要富国强兵,指望清政府自己进行革新是不太可能的了。
第一个作用,直接催生了后来的清末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清政府遭遇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轮番打击,痛定思痛的清政府终于认清了形势,意识到自己彻彻底底地落后于世界。所以,连清政府的保守派都开始主动要求改革,虽然改革内容基本上是戊戌变法的翻版,但却起到极为深远的作用和影响。
当科举制度被取消后,大量读书人一下子没有了出路,不知道该怎么办。不少知识分子选择到国外开阔眼界,了解世界的发展状况。这些人出国后,更加意识到清朝已经危在旦夕。他们支持革新,壮大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
另一个对清政府的灭亡起到加速作用的改革措施就是编练新军。编练新军有两个重大的影响,一方面让编练新军的主要负责人袁世凯以及他所代表的北洋系军阀迅速发家,实力壮大。到慈禧去世之际,清政府的命运基本上握在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系手上。新军的设立也使得不少革命党人或者具有革命思想的知识分子进入了军队体系,为之后的辛亥革命提供了知识支撑。
维新分子思想上的转变也是清政府加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我们提到,当戊戌变法后,不少的维新派分子已经意识到,想通过清政府内部革新实现改革已经不现实。在后来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让很多有识之士对清政府彻底失望。他们转向支持用武力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清末新政后,因科举取消而出国的知识分子增多,编练新军又让军队中的革命思想愈演愈烈。到载沣接手时的清政府,其实早就是一堆干柴,距离大规模革命运动的爆发就差一个导火索。最后,武昌起义点燃了这把革命之火,清政府的灭亡也就顺理成章了。
除了大的时代背景以外,载沣的个人能力和权威不如慈禧,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慈禧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的生母,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之一,生前执掌中国权柄近半个世纪,期间亲历并策划多场宫廷政变,在权力斗争中练就了一身虎胆,成为晚清时期实际的掌权者。
而载沣为什么能够成为在慈禧死后到清政府灭亡的这三年里成为中国的实际掌权者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慈禧看中了他,或者说是看中了他的儿子溥仪。所以,载沣之所以能够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完全是父凭子贵。而在这个时期,载沣作为实际统治者,根本无法像慈禧太后那样轻易地控制袁世凯等人的北洋系,所以当武昌起义爆发后,为了镇压起义,袁世凯迅速掌握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载沣黯淡退出政治舞台。
所以,清政府在慈禧死后三年便土崩瓦解,是非常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论是政治上的推动,还是革命思想的传播,亦或是北洋势力的坐大,以及载沣的个人能力,都在强迫这清政府这艘早已腐朽的巨轮,加速走向沉没的结局。
慈禧执政时间多长推荐文章2:慈禧17岁入宫,23岁成贵妃,6年内连升4级,她的每一步都值得学习
慈禧独霸朝政近50年,决定了清王朝最后的命运,作为咸丰后宫中的一员,她是如何从重重秀女中走到咸丰面前,成为晚清第一女性的。
01-
咸丰二年(1852年2月),17岁的慈禧将自己收拾得美艳不可方物,去参加了八旗选秀,对于慈禧而言,她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是要进宫的,所以即使年轻帅气的荣禄多次对她表达爱意,她都赫然不理,成为皇帝的女人是她从小的梦想。
选秀会上,慈禧果然如愿入选,一喜同时伴随一悲,慈禧成功入选,但却被分配到了圆明园做执役,八旗女子进宫,并不一定都会成为主子,也可能是奴才。
分配到圆明园就等于是冷宫,这个地方皇帝一般只有盛夏避暑时才会来,所以进宫很长一段时间,慈禧都没法见到皇帝,后宫之路远比职场竞争更残酷,职场失败还可以跳槽,而一入后宫便永远离开的机会。
若非力争上游,便只能永远地留在底层当宫女。此时的慈禧虽然年不过20,但她深知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这世上本没有岁月静好,人前的风光必然藏着别人熬不了的苦,受不了的累、挺不过的难。
02-
本以为呆在圆明园很难有出镜的机会,然而慈禧拿到一幅好牌,这年太平天国运功正值高潮,清军节节败退,登基不久的咸丰本想力挽狂澜,但终无力回天,咸丰也从一个热血青年变颓废,索性直接躲进圆明园中,纵情声色。
此时的慈禧迎来了她的机会,慈禧善于观察,精于算计,她知道咸丰每天都会去“水木清华阁”午睡,于是便每天精心打扮后,在咸丰必经的路上哼歌,终于有一天,慈禧的歌声吸引了咸丰的注意。
金风玉露一相逢,慈禧成功晋升为兰贵人,住进了“天地一家春”,成了咸丰帝的新宠。
后宫如职场,咸丰这个大BOSS整日不思进取,不理朝政,却给了野心勃勃的慈禧接触朝政的机会,清廷严令后宫干政,然而慈禧却利用协助咸丰处理政务的机会,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幕前。
03-
慈禧如所有嫁入豪门的媳妇一样,要想奠定在夫家的地位,生育后代是固宠的必备,在咸丰的后宫中,一直没有一位妃嫔生下儿子,咸丰本人对儿子更是期待万分。
没过多久,21岁的慈禧怀孕了,凭着母以子贵,慈禧升级为懿嫔。
咸丰6年3月,随着储秀宫中一声婴儿的啼哭,咸丰终于有儿子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载淳,慈禧也由懿嫔为懿妃。
第二年,小皇子满周岁时,慈禧晋升为贵妃。自此,慈禧入宫4年,从普通宫女,至贵人,到嫔,到妃,再到贵妃。
自此,入宫6年,年仅23岁的慈禧一跃成了贵妃,她的晋升速度奇快。或许是上天眷顾,自慈禧生下儿子后,咸丰又迎来了第二个儿子,但可惜孩子还没来的取名就夭折了,载淳成了咸丰的独子。
大家都知道,载淳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将来的继承人,而咸丰一向体弱,一旦咸丰驾崩,这个年轻的母亲必然成为垂帘太后。而此时,中宫无所出,按以前常理,此时最佳的做法是留子去母。
这一点不仅大臣们想到了,慈禧也想到了,要解决这个危机,慈禧主动向善良的皇后钮祜禄氏示好,对她极尽迎合,讨好中宫皇后,皇后也帮慈禧说了不少好话。
咸丰1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咸丰托孤于顾命八大臣,此时的慈禧仅25岁却以少有的胆识,联合皇后、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并将新皇帝的年号改为同治,取两宫太后共同治理之意。
慈禧的每一步都是精心谋划的结果,在她生命中,儿子成了她最大的助手,帮助拿到了一手王炸,拿到好牌不是本事,打出王炸才是本事。
慈禧的上位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危险的,在咸丰传位前,就担心母少子弱而引起动荡,动了杀慈禧之心,都被慈禧化解。
尽管后世人对慈禧多有批判,但作为一个职场人来讲,慈禧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准、狠,她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晰,姑且不论的执政效果如何。仅从升职的角度来看,慈禧是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的。
首先:她目标明确,有好的计划方案,以及实施手段。
其次:她清楚地知道职业危机是什么,所以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竞争对手。
在吐槽慈禧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这个女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政治前台的,她依靠的绝不仅仅是生下了一个儿子。
慈禧执政时间多长推荐文章3:慈禧执政48年,26岁守寡,为何少有绯闻?看看安德海就知道了
在古代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既然当了皇帝自然要好好享用下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即使是贤明的君主,后宫之中也不免有三嫔六妃,更不必说昏庸的君主,恨不得将天下所有的美女都塞入其后宫之中。
不过古代皇帝中也会有一些特殊现象,若是女人当了皇帝或者执掌了大权,那么会如何处理后宫呢?比如统治了晚清48年的慈禧太后,几乎没有传出过什么和她相关的绯闻,难道慈禧太后是一个没有欲求的人吗?看看安德海的命运或许就有答案了。
慈禧太后的绯闻
慈禧太后不是一个铁面无情的人,况且她作为一个女人,在26岁的时候丈夫咸丰皇帝就去世了,那时候的慈禧太后正是年轻的时候,初尝大权怎么可能隐忍自己的欲望呢?因此虽然正史上没有记载过慈禧太后的绯闻,但是俗闻野史里相关记载多得是。
在野史中记载慈禧太后在宫中豢养不少面首,只是因为不能摆上台面来,所以慈禧太后的私生活一直都是在秘密进行的。在咸丰皇帝去世不久后慈禧太后就开始了她的垂帘听政生涯,大权在握的她偶尔在劳累之余也会放纵一下自己的欲望。
据说有一次慈禧太后与一名金姓美男子在密室之中约会,正在起兴时没想到慈安太后闯了进来,正巧撞见了慈禧太后的私情,当时年轻气盛的慈禧太后瞬间脸就红了,慈安太后没有怪罪慈禧,只是将这金姓美男子拉出去斩了,并规定后宫之中不允许再出现男人。
此后后宫之中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对太监进行一次大筛查,看他们是否“属实”,在如此严密的控制下,慈禧太后也没有机会和其他男人幽会了。之后的慈禧太后竟然和太监厮混在了一起,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据说都是慈禧太后的情人。
尤其是太监安德海深得慈禧太后宠爱,甚至还有传言称安德海喝了宫中的神药重新变成男人了,夜夜与慈禧太后相伴。这些流言自然也传入到了同治皇帝的耳朵中,他也知道慈禧太后的行为十分令人不耻,因此后来痛下杀手处死了安德海。
绯闻的真实性
这些野史中的记载大多是真真假假结合在一起的,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比如安德海喝了神药重新变成男人一事便是子虚乌有的,因为这样的神药直到如今也没有被研发出来,更不必说医学尚不发达的古代。
但是安德海和慈禧太后的关系确实是非常近的,安德海十分了解慈禧太后的所思所想,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帮助慈禧太后做事,因此慈禧太后作为一介女流,内心里自然也对这个大太监有了一份依恋,但是在外人眼中这可能就是严重的逾矩了。
或许早年的慈禧太后确实有放浪形骸的一面,但是在慈安太后面前,她是断然不敢这样的,因为慈安太后手中有着能够扳倒慈禧太后的杀手锏,是咸丰皇帝在临死前交与她的,因此慈禧太后胆子再大,也不敢在慈安太后面前表露出来。
咸丰皇帝驾崩时立了慈禧太后的儿子为下一任皇帝,因此慈禧太后得以凭借儿子的身份成为太后,但慈安太后才是咸丰皇帝正统的皇后,所以在同治皇帝在位时,实际上是有两位太后同时垂帘听政的。
咸丰皇帝去世前还曾单独约谈过慈安太后,并下了一道最终圣旨,要求慈安太后看住慈禧太后,让她不要在后宫之中乱搞,否则慈安太后有权处死慈禧。因为有这道圣旨的存在,所以慈禧太后万万不敢在慈安太后面前做出出格的举动。
慈禧太后的后宫生活
慈禧太后明白自己的把柄被慈安太后拿捏住了,而且慈安太后与慈禧的脾气也不是十分合得来,因此真实的慈禧是不敢有“偷情”的想法的,不然自己可能小命都难保。慈禧太后在后宫之中可以做出一切她想做的事,比如喝母乳等骇人听闻的事情。
但唯独找男人她是万万做不得的,慈禧太后作为尊贵的皇太后,每日里身边侍奉的仆从都有成百上千个,其中还有专门负责记录皇太后言行起居的史官,在如此多“服务周到”的情况下,慈禧太后想把他们都支开去偷情也是不大可能实现的。
所以在步入三十岁的年纪后,慈禧太后也渐渐放弃了自己私生活方面的欲望,因为在与慈安太后一起除去了咸丰留下来的“八大臣”后,慈禧太后也有了更加想要的东西——权力。在慈安太后去世后,慈禧太后独掌了大权,她对于儿女私情可能也更加不屑一顾了。
根据清史稿的记载,刚开始垂帘听政时的慈禧太后其实并不爱搭理政治上的事情,但是因为实在是无事可做,慈禧太后才渐渐有了翻看奏折的习惯,在体会过了自己一思一想都能够决定别人生死的快感后,慈禧太后渐渐开始对权力着迷。
就这样慈禧太后养大的同治帝后,在同治皇帝年轻早逝后又立下了年仅几岁的光绪帝,从而保证自己继续执掌大权,从26岁开始慈禧太后一共执掌了清朝四十八年,直到临死前,她还在考虑下一任皇帝的人选。
结语
史书上对于慈禧太后的评价大多都是负面的,因为她执掌大权的期间,签订了不少丧权辱国的条约,慈禧太后本身作为一个保守派,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近代化转型的作用,因此史书上对她的评价不高是很正常的。
但是单从慈禧太后作为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她已经超越了世间绝大部分的女子,尽管她手握着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权力,但是她同时也失去了很多女人应该有的快乐,不知道慈禧的心中会不会后悔自己的行为呢?
图片于网络,如有,联系删除!
慈禧执政时间多长推荐文章4:慈禧17岁入宫,23岁成贵妃,6年内连升4级,她到底用了什么伎俩
慈禧独霸朝政近50年,决定了清王朝最后的命运,作为咸丰后宫中的一员,她是如何从重重秀女中走到咸丰面前,成为晚清第一女性的。
01-
咸丰二年(1852年2月),17岁的慈禧将自己收拾得美艳不可方物,去参加了八旗选秀,对于慈禧而言,她从小就知道自己将来是要进宫的,所以即使年轻帅气的荣禄多次对她表达爱意,她都赫然不理,成为皇帝的女人是她从小的梦想。
选秀会上,慈禧果然如愿入选,一喜同时伴随一悲,慈禧成功入选,但却被分配到了圆明园做执役,八旗女子进宫,并不一定都会成为主子,也可能是奴才。
分配到圆明园就等于是冷宫,这个地方皇帝一般只有盛夏避暑时才会来,所以进宫很长一段时间,慈禧都没法见到皇帝,后宫之路远比职场竞争更残酷,职场失败还可以跳槽,而一入后宫便永远离开的机会。
若非力争上游,便只能永远地留在底层当宫女。此时的慈禧虽然年不过20,但她深知未雨绸缪的重要性,这世上本没有岁月静好,人前的风光必然藏着别人熬不了的苦,受不了的累、挺不过的难。
02-
本以为呆在圆明园很难有出镜的机会,然而慈禧拿到一幅好牌,这年太平天国运功正值高潮,清军节节败退,登基不久的咸丰本想力挽狂澜,但终无力回天,咸丰也从一个热血青年变颓废,索性直接躲进圆明园中,纵情声色。
此时的慈禧迎来了她的机会,慈禧善于观察,精于算计,她知道咸丰每天都会去“水木清华阁”午睡,于是便每天精心打扮后,在咸丰必经的路上哼歌,终于有一天,慈禧的歌声吸引了咸丰的注意。
金风玉露一相逢,慈禧成功晋升为兰贵人,住进了“天地一家春”,成了咸丰帝的新宠。
后宫如职场,咸丰这个大BOSS整日不思进取,不理朝政,却给了野心勃勃的慈禧接触朝政的机会,清廷严令后宫干政,然而慈禧却利用协助咸丰处理政务的机会,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幕前。
03-
慈禧如所有嫁入豪门的媳妇一样,要想奠定在夫家的地位,生育后代是固宠的必备,在咸丰的后宫中,一直没有一位妃嫔生下儿子,咸丰本人对儿子更是期待万分。
没过多久,21岁的慈禧怀孕了,凭着母以子贵,慈禧升级为懿嫔。
咸丰6年3月,随着储秀宫中一声婴儿的啼哭,咸丰终于有儿子了,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载淳,慈禧也由懿嫔为懿妃。
第二年,小皇子满周岁时,慈禧晋升为贵妃。自此,慈禧入宫4年,从普通宫女,至贵人,到嫔,到妃,再到贵妃。
自此,入宫6年,年仅23岁的慈禧一跃成了贵妃,她的晋升速度奇快。或许是上天眷顾,自慈禧生下儿子后,咸丰又迎来了第二个儿子,但可惜孩子还没来的取名就夭折了,载淳成了咸丰的独子。
大家都知道,载淳是咸丰唯一的儿子,将来的继承人,而咸丰一向体弱,一旦咸丰驾崩,这个年轻的母亲必然成为垂帘太后。而此时,中宫无所出,按以前常理,此时最佳的做法是留子去母。
这一点不仅大臣们想到了,慈禧也想到了,要解决这个危机,慈禧主动向善良的皇后钮祜禄氏示好,对她极尽迎合,讨好中宫皇后,皇后也帮慈禧说了不少好话。
咸丰1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驾崩,咸丰托孤于顾命八大臣,此时的慈禧仅25岁却以少有的胆识,联合皇后、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除掉顾命八大臣,并将新皇帝的年号改为同治,取两宫太后共同治理之意。
慈禧的每一步都是精心谋划的结果,在她生命中,儿子成了她最大的助手,帮助拿到了一手王炸,拿到好牌不是本事,打出王炸才是本事。
慈禧的上位过程中,并不是没有危险的,在咸丰传位前,就担心母少子弱而引起动荡,动了杀慈禧之心,都被慈禧化解。
尽管后世人对慈禧多有批判,但作为一个职场人来讲,慈禧的每一步都走得稳、准、狠,她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清晰,姑且不论的执政效果如何。仅从升职的角度来看,慈禧是有值得借鉴学习之处的。
首先:她目标明确,有好的计划方案,以及实施手段。
其次:她清楚地知道职业危机是什么,所以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辛酉政变除掉了竞争对手。
在吐槽慈禧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反思一下,这个女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到政治前台的,她依靠的绝不仅仅是生下了一个儿子。
慈禧执政时间多长推荐文章5:慈禧,凭什么统治中国47年?
自古贵师出有名。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最好能有个由头。由头越大,助力越多,阻力越少。
陈胜、吴广起义,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呼百应;刘备多年颠沛流离,终成帝业,靠的是“复兴汉室”大旗不倒;就连朱棣起兵夺侄子皇位也得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而那些公开声称为钱为权抢地盘而挑起战火的,从开始就low了,结局自然与流寇无异。
同理,如果想反对什么事,最好也能搞个大帽子,弄个大盾牌,一扣一挡,效果杠杠滴。
在最爱君看来,晚清帝国中枢,“祖宗之法”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1898年,维新派推行新政,遇到所谓顽固派的种种阻挠。“祖宗之法不可变”成了康梁难以翻越的大山。此时的太后、老佛爷慈禧正在颐和园静静地看着这帮后生“瞎折腾”。
要不是30多年前摆平“祖宗之法”,哪有慈禧今日?
▲慈禧太后,叱咤晚清政坛近五十年的女人
“半吊子”遗嘱古代中国是一个“男人当家”的社会。走出家门在政坛搞搞震的女性少之又少,登上权力巅峰的,更是凤毛麟角。影响比较大的就两个:
一个是唐朝的武则天,另一个就是清朝的慈禧。
1852年,年方十八的慈禧入宫,4年后(1856年)生下了咸丰帝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慈禧本就受咸丰帝宠爱,因工于书法,常常为咸丰帝代笔批阅奏折,并在咸丰帝的准许下评议朝政。现在又有了皇子,母以子贵,慈禧在后宫的地位可以与皇后慈安比肩了。
▲咸丰皇帝,刚接帝位就遇到太平天国运动,尔后又是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9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战火烧到北京,仓皇中咸丰帝“木兰秋狩”,带着懿贵妃慈禧母子二人、皇后慈安,还有一干亲王大臣跑到承德。一年后的8月,暑气刚退,咸丰帝就在避暑山庄撒手人寰了,留下一个被内乱和外敌折磨得千疮百孔的帝国,以及年仅6岁的继承人。
怎样才能让年幼的皇子顺利继位,并在皇位安全的前提下保证帝国的运转呢?咸丰帝煞费苦心。临终前,他做了几件事,大概把后事交代好了。
第一件事,托孤。“著派肃顺、端华、景寿、载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个安排在咸丰看来是吸取了祖宗教训的。想当年,顺治帝6岁继位时,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两个人辅政,结果两人争权;康熙帝9岁登基时,辅政大臣变成了四个,结果还是斗,直到康熙把鳌拜给斗倒了才算完。这次,咸丰一口气整了八个,史称“顾命八大臣”。
然而,如果大臣们势力太强,架空了皇帝怎么办?
所以第二件事,授印。咸丰规定,皇帝的谕旨由顾命八大臣拟定,但要生效,须盖“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章。皇后慈安保有“御赏”印,皇子载淳则保有“同道堂”印。这样,帝后和顾命八大臣之间就可以制衡了,既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也不会有大臣争权,专擅朝政了。
可惜咸丰帝人美心美,想得更美。
历史上,权力平衡又平稳的时期有多少?谁又不想大权独揽呢?
祖宗之法同治帝一登基,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现在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徽号)。
▲同治皇帝,然而他最初的年号并不是“同治”,而是“祺祥”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顾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不过,因为小皇帝年龄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堂”印,实际是由其母慈禧保管的。这是慈禧参预同治政局的资本。然而,只有印章这个资本远远不够。一座大山,横在了她的面前。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但这些权力该怎么协调,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咸丰没说清楚。为此,在咸丰死后第二天,两宫太后就跟八大臣争执起来。
八大臣认为,“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内览”。意思就是,今上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而谕旨的内容两宫太后不得更改,甚至大臣们的奏折,也不拿给两宫太后看。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员工,但方案过不过,拍板的是领导;领导说不错,这方案过了,才签字盖章。
若把这种情况放在同治初的政局里,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负责替小皇帝拟谕旨,通过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的运行;而两宫太后却不是领导,倒像是专职“签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这些“国是相关”,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或者说,在八大臣的眼里,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
要给一份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多尴尬啊。再者,一切都你们说了算,那先帝干嘛不把印章也给你们?这还制衡个毛线?
对此,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大为不满。史载慈安“优于德”,与慈禧相比低调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论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在出奔承德时,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而今咸丰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们孤儿寡母三人。面对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慈安也感到不安。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什么,敌人是谁,应该团结谁。所以,在这件事上,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这次争执的结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两宫太后也仅获得“阅览奏章”的权力。数日后,御史董元醇上了个折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董御史在折子里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龄尚幼,多亏太后“宵旰思虑,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但审时度势,不得不做出这样“通权达变之举”。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什么都别管了,恭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然后,顾命八大臣炸了。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拟谕旨批驳,说“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祖宗旧制?”又说先帝(咸丰)驾崩前曾特别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弼……何敢显违遗训?”
如最爱君前面所说,所有的谕旨由大臣拟定,但若要下发得两宫太后盖章才行。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谕旨,心里非常不爽,扣下不发。于是,剧烈的争吵爆发了。史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争吵声音太大,一边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甚至还尿了裤子……
次日,八大臣“罢工”,以示抗议。慈禧也不示弱,坚持要临朝。最后还是慈安“转弯”,劝慈禧先忍忍,姑且将就。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谕旨下发,董御史谪发披甲奴。
就这样,在“祖宗之法”“先帝遗命”,还有“罢工”的压力下,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两宫太后败下阵来。与其说她们败给了肃顺,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正因为有这样的“祖宗之法”,肃顺一伙才敢理直气壮,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横行霸道,“全无人臣之礼”。
该怎样击破“祖宗之法”呢?
主角们慈禧冷静下来。毕竟帝位刚刚更替,两宫太后此前都久居宫中,纵使慈禧曾帮咸丰批过折子,但与朝廷百官实无来往。此时别说党羽了,就是大臣们穿着朝服站一排,两位女士能从中分辨叫出名字的都没几个。
所以这时候顾命八大臣的“罢工”还是很受用的,毕竟这个帝国得运转呀。在承德,他们不干活,谁来干呢?
问题的关键就是承德。年幼的皇帝、两宫太后,以及先帝咸丰的梓宫到那时都还在承德。而当初跟着咸丰帝跑到承德的亲王大臣,大多是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的圈子。
肃顺等人不喜欢的人,跟他们政见不和的人都被留在了帝都。咸丰帝的临终嘱托,事实上是将留在北京的一干大臣排除在外的。
对此“北京帮”自然心有不甘。这些被留在北京,以嘴皮子面对英法联军枪炮的人,个个都很生猛。
▲恭亲王奕?,皇帝没做成,却做了议政王
恭亲王奕?[xīn],稍微看过一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他。横亘晚清政局的“洋务运动”便出自他手。
想当年,作为道光帝第六子的奕?,足智多谋,号称“鬼子六”,各方面都比他的四哥奕詝[zhǔ]强太多。
然而争储的时候,奕詝却在其师杜受田的指点下,巧施“藏拙示仁”“藏拙示孝”之计,成功获得道光帝的认可,继承帝业,是为咸丰帝。而奕?只得以恭亲王的身份参预朝政。后来咸丰帝重用肃顺,也有打压奕?的考量。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奕?主和,肃顺主战。后来打不过了,肃顺说,奕?既然你当初主和,那你现在就去跟洋人谈吧。当咸丰帝“木兰秋狩”的时候,奕?被留在北京跟洋人交涉。
除了奕?,还有一个狠角色也被留下了:军机大臣文祥。这人有多狠?仅举一例便知:刑、户、礼、兵、吏、工,六部的工作,他全做过,妥妥的全能选手。
当英法联军兵锋逼近北京时,咸丰帝有意出奔承德,大多数亲王大臣都附和赞成,然而位列五个军机大臣之一的文祥却反对,说担心咸丰帝一走,人心涣散。
好的,既然你文祥说不要走,那你留下吧。所以文祥也被留下了,另外四个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杜受田之子)、焦佑瀛跟着咸丰去了承德,成了顾命八大臣其中的四个。
被坑的奕?和文祥惺惺相惜,在与英法联军交涉时,共同的工作让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后面的事件中,王室背景的奕?和身为军机大臣的文祥,通力合作。
当然,只是这样还不够。有一位伟人不是说过“枪杆子里出政权”吗?巧的是,在京畿一代驻守的将领恰好是僧格林沁和胜保。
僧格林沁的部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打残了,但这个人在军界影响力很大。他与奕?的关系很好。
胜保呢?虽然能力不咋样,但此时京畿一带数他兵强马壮,而且,慈禧少女时候曾跟胜保的姐姐学诗画,慈禧的弟弟跟胜保关系也相当好。
更巧的是,这两个人都非常讨厌肃顺……
所以,肃顺到底是个怎样的存在?
爱新觉罗·肃顺,大清宗室,镶蓝旗人,济尔哈朗的七世孙。以“敢任事”闻名,主张“乱世务必用严刑峻法”。初次受到咸丰帝召见时,肃顺力请“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guǐ]”,深受咸丰帝赏识,累次破格任用。顾命八大臣中,数肃顺脑子最好使。
而论政绩,肃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咸丰一朝的大部分政策都有肃顺的参与。即使后来肃顺在政变中被杀,仍是“人亡策存”,就像先秦的商鞅那样。
只不过,他的人缘,比商鞅还差。
且不说他主导的政策动了太多人的蛋糕,触了太多人的神经,仅与人相处这一点上,肃顺就让许多同僚心里直呼受不了。史载:
(肃顺)心胸狭窄,作风霸道,刻人宽己,行事暴戾,廷臣衔之刺骨。咸丰帝死后,奕?去承德哭祭,又应召去见两宫太后。奕?邀八大臣之一的端华一同前往,肃顺则说:
老六,汝与两宫叔嫂耳,何必我辈陪哉!跋扈程度,可见一斑。
历史告诉我们很多次了,太狂妄的人,往往没有好下场。
密谋咸丰帝死后,奕?无视顾命八大臣的阻拦,奔赴承德“哭祭”咸丰帝。史载:
伏地大恸,声彻殿陛,旁人无不下泪……(自咸丰帝死后)未闻有如此伤心者。哭完了,奕?便受两宫太后召见。八大臣虽有阻拦,但“究迫于公论,而西太后(慈禧)召见恭亲王之意亦甚决,太监数辈传旨出宫”。八大臣最终妥协下来,放奕?单独与两宫太后见面。
叔嫂相见,一片欢喜。
两宫太后尽诉在承德受到肃顺等人种种欺负:什么来的路上不给好东西吃啊,什么先帝驾崩后胆敢跟我们娘仨大吵大闹拍桌子,还把小皇帝吓哭吓尿了啊。
奕?也说,北京、承德两地,因肃顺等人阻挠,时常消息断绝。
这下叔嫂一合计,肃顺这帮人,必须除掉。
可是,承德是肃顺的地盘。奕?说,要动手“非还京不可”。
对于回北京这事儿,不仅肃顺不愿意,两宫太后也有顾虑,毕竟洋人还在那。奕?回答:
外国无异议,如有难,惟奴才是问。这下两宫太后放心了。待奕?一离开承德,便与八大臣商定回京日期。
八大臣当然不愿回去啊,所以就今天一个理由、明天一个理由敷衍两宫太后。后来,胜保带兵来到热河“护驾”,京师廷臣、直隶总督等也纷纷请求皇帝早日回京。两宫太后又以按照祖制,要回北京举行新帝登基典礼并安葬先帝等为由,一面催促八大臣尽早定下回京日期,一面大赏八大臣,令其“大喜过望”。返京之事这才再无异议。
定乾坤1861年9月23日,同治帝、两宫太后、顾命八大臣,还有咸丰帝的梓宫,起驾回銮。
慈禧的机会终于来了。
两宫太后和小皇帝在送先帝梓宫上舆之后,便与八大臣中的载垣、端华从小道星夜兼程,赶往北京。而肃顺等人则陪着咸丰帝的梓宫,从大路缓缓向北京行进,其间还遇到大雨,道路泥泞,诸人狼狈不堪。论行程,肃顺比两宫太后她们慢了足足4天。
9月29日,刚到北京,慈禧就在前来迎驾的朝臣面前涕泗横流地哭,把娘仨在承德受的委屈全吐了个遍。朝臣大多苦肃顺久矣,经太后这么一说,朝臣们心里不禁共鸣起来:肃顺面前,太后尚且如此啊。
9月30日清晨,回京还不到一天的慈禧,联合早已准备妥当的奕?,以小皇帝颁布的诏谕为据发动政变,直指顾命八大臣“矫诏擅权”,当场将载垣、端华二人逮捕下狱,随后又命人前去捉拿尚在路上的肃顺等人,解送回京。抓肃顺的时候,肃顺睡得正香呢。
10月1日,两宫太后大赏政变功臣。命恭亲王奕?为议政王、军机大臣;尔后军机大臣文祥上奏,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10月5日,改年号“祺祥”为“同治”。
10月6日,命载垣、端华自尽,斩肃顺于市,其他顾命大臣皆革职,永不叙用。
斩肃顺时,京城欢天喜地:
人士闻将杀肃顺,交口称快。儿童欢呼曰:“肃顺亦有今日乎!”或拾瓦砾泥土掷之。顷之,面目遂模糊不可辨。昔日飞扬跋扈的肃顺此时却仍骂不绝口,慨然赴死。
半个多月前,肃顺还依仗“祖制”“遗命”,与两宫太后争于殿堂,何其狂也。但他始终没弄明白,只要方法得当,总有东西可以凌驾于“祖制”之上。至于“遗命”,死人安足恃?
就这样,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达到目的后又迅速收场。干净利落,稳,准,狠。
自此,26岁的慈禧开始登上权力的巅峰。
1881年,慈安太后暴死于宫中,两宫太后只剩慈禧一极。
1884年,甲申易枢,议政王奕?被削夺权力。
此后,在大清的权力中枢,再也无人能阻拦慈禧独掌权柄。
以洋务派、保守派相互制衡,以帝党、后党相互制衡,以汉人用事,以满人制衡汉人,又什么“祖宗之法”,什么“本朝先例”……在慈禧的手中,权力如玩具,没有人玩得比她高明。
回到开头的场景,戊戌变法中的康梁之辈,如何是她的对手?
到了1908年,历三朝,左右朝政47年的慈禧,死了。也许,这样一个狠角儿,只有老天能收了。
再三年后,大清亡了。
慈禧执政时间多长推荐搜索词:
1.慈禧执政时间多长了
2.溥仪与慈禧什么关系啊
3.慈禧执政几年
本文标题:慈禧执政时间多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