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字什么号什么
岑参字什么号什么推荐文章1:边塞诗人岑参的生平与影响
岑参,字子美,号青门,生于约公元715年,卒于大历五年(770年),享年约55岁。他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以其豪放激昂的诗风和对边疆生活的深刻描绘而闻名于世。岑参的诗作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情感与经历,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边疆的壮丽。
一、早年经历与仕途
岑参出生于南阳(今属河南),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天宝三载(744年),他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任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岑参在朝廷中的任职虽不算显赫,但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边疆事务的关注,注定了他与边塞诗的紧密联系。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随安西节度使高仙芝赴安西任掌书记,这一经历为他后来的诗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安西地区的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与异族的交往,深深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天宝十载(751年),他又随封常清赴北庭任判官,这一段时间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边疆的艰辛与壮美。
二、岑参的诗歌创作
岑参的诗歌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他的作品充满了对边疆壮丽景色的描绘和对士兵生活的深切关怀。他的诗风豪放,语言奔放,常常表达出对家国的思念与对战斗的豪情。岑参的边塞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等,生动地描绘了边疆的自然风光与军旅生活。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以雪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向往,诗中那种豪情壮志与孤独感交织的情感,令人感同身受。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边塞的壮美,更蕴含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成为后世边塞诗的典范。
三、岑参的历史地位
岑参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在边塞诗歌中的地位不可替代。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岑参与王之涣、李白、王维等诗人共同构成了唐诗的辉煌。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认可。
岑参的诗歌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诗人,尤其是在边塞诗这一领域。他的作品被后世诗人视为学习的榜样,许多诗人在岑参的影响下,纷纷投身于边塞诗的创作中,继续发扬光大这一文学形式。
四、岑参的遗产与后世影响
岑参去世后,他的诗歌在唐代和后来的文学史上依然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被广泛传颂,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范本。在宋代、元代以及明清时期,岑参的诗歌依然受到高度重视,许多文人对其诗风进行了研究与模仿。
岑参的边塞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在文化交流上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他通过对边疆生活的描绘,促进了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民族认同感。
五、结语
岑参,这位伟大的边塞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诗歌不仅是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更是对人类情感深刻的探索与表达。岑参的去世虽然使我们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诗人,但他的作品与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继续在文学的道路上追寻与探索。
岑参字什么号什么推荐文章2:“边疆诗魂”岑参,两赴塞外,赤心为国的边塞第一人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一套”
威威大唐,声名远播。文治武功,江山锦绣。
初、盛唐的文人墨客,多怀远志,向往在边陲建功,憧憬于未知的土地、异域的风情,以及可能加身的功名与荣耀。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盛唐作边塞诗的诗人虽不少,但很多人并未去过边塞。细数历史,真正如岑参般深入边陲,置生死于度外,用诗歌记录边疆风云,践行家国情怀的,实属凤毛麟角。
岑参驰骋边疆,历经风霜雨雪,为国家平定边患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也为唐诗拓宽了地域边界,在诗国留下了“边疆诗魂”的英名。
闭关苦学 满怀壮志
岑参的一生,似乎总与风雪和远行相伴。
岑参出身显赫,“一门三相”,曾祖岑文本为太宗朝名臣,参与编纂《周书》,死后陪葬昭陵,荣耀至极。然至父辈时,逐渐家道中落。
岑参自幼聪慧,5岁启蒙,9岁成文,文采斐然。少年时期隐居嵩阳山,闭关苦读,以期有朝一日可以建功立业,为国尽忠,重振家声。
或许正是从那时起,山林间的清风明月,悄然滋养了岑参那颗坚韧不拔、超脱尘世的心,为他为日后的远行积蓄了力量。
献书阙下 不畏漂泊
彼时的岑参,满怀自信与热血,走出嵩山,前往洛阳“献书阙下”,期望以文章与才华赢得帝王赏识——初唐时的陈子昂,也是凭借此法获得武后青睐,名扬四海。然而,岑参并没有如陈子昂般顺利,洛阳无果后,他又满怀希望奔赴长安,但无奈“出入二郡,蹉跎十秋”,才华始终未遇知音。
换了旁人总要心生气馁,岑参却并不苦于漂泊。他不仅自己不忘初心,还鼓励同行。同在逆旅,送别王昌龄时,他叮嘱道:“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劝慰少伯王昌龄珍视才华,勿虑他事,切莫灰心。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节选)
君行到京口,正是桃花时,
舟中饶孤兴,湖上多新诗。
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
惜君青云器,努力加餐饭。
他的鼓舞,纯朴真挚,既是劝慰友人,也是勉励自己。他认定“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漂泊失意何所惧,有才有志,成功何时都不晚。
进士及第 漫游守选
几近而立之年,岑参求仕依然未果。科举之路,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寒门子弟大多只是世家大族的陪衬。果不其然,岑参虽一举高中进士,却多年守选,只得了个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微职。这个官职杜甫也做过,就是“兵器库管理员”,难展抱负,俸禄也微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令岑参抑郁不平。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古人说,这首诗“英雄诵之心酸”,确实如此。
初涉边塞 铩羽而归
岑参不是被动等待的人,现实困顿难阻其壮志热血。他走出嵩山,往返京洛,漫游守选。他先是在胡笳歌中送别好友颜真卿赴河陇。次年,他弃了京官,因颜真卿举荐,扬鞭西行,赴安西担任高仙芝幕府掌书记。穿越茫茫戈壁,他仍心存建功立业的高远志向,但首先要躲过死亡的威胁:“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随着西行之路的深入,家乡渐行渐远,思乡之情愈浓,他只能托人传话:“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平安。”郑振铎先生曾评价:“唐诗人咏边塞诗颇多,皆类捕风捉影。他(岑参)却自句句从体验中来,从阅历里出。”他的诗句,都是用脚丈量、用手感受、用眼睛绘制出的。也因此,岑参越发像一名战士,他高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别战友,没有悲戚惆怅,唯有鼓舞与向往。只可惜,随着高仙芝兵败,岑参也不得不随军东归,重返朝廷。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