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什么派诗人推荐文章1:林语堂为什么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我觉得比喻苏轼人生,用“塞翁之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是很恰当的。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坎坷,加上仕途上的失意,这反而成就了他的诗文名声。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人生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但是在他漂泊的踪迹后却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的诗文。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自离开此地,由当地官员监管。黄州的生活艰辛而匮乏,可苏轼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惶惶不可终日,相反,他和全家开始了艰苦的安居工程,造屋、开地、种田,他打算在贬谪之地长住了。1082年,苏轼去沙湖买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于是苏轼写就了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定风波》。


  在生活中,人遇到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平常了。但是人不能因为有了风雨就什么都不干,衣食住行皆风雨,谁都躲不开呀。三月七日遇雨,一行人都狼狈不堪,而唯独苏轼有了别样的感受。这让我们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那首《咏雨》诗。“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春雨空濛,水珠子滴结在树叶上,河里泛起的涟漪跟镜子一样澄明。这样的景象真是让皇帝开心呀。


  农夫喜欢春雨,是因为它润泽庄稼;行者讨厌春雨,是因为道路泥泞。对待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像苏轼的这次置田活动,同行者因为狼狈而心生怨叹。偏偏他却心生旷达、不畏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读来让人心里酣畅极了。面对坎坷,仅仅“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具有了穿透人心的不竭力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自然界和仕途上的风风雨雨,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同时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虽然不介意去沙湖行走三十多里地,可他毕竟是一介文弱书生,经不起寒暑的袭击、田间之苦,何况他还有心病,这一走就走病了。于是寻到当地的医生庞安常,安常“一针而愈”。庞安常:当时名医,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一来二去,两人结为好友,这年春天两人同游沙湖,于是苏轼笔下诞生了美文《游沙湖》 ,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说自己在黄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可以看出苏轼与庞安常已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记游看似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聋子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了一方巧手神医;而诗人自己“以手为口”,以文传心声,是一代诗文大家。庞安常“颖悟绝人”,却只能身处乡间,做一名赤脚医生;诗人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谪居僻远。可是他们都自居“异人”,可见苏轼虽身处逆境,仍保持着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与乐观自信的性情。


   尤其是当诗人看到"门前流水尚能西"(意为门前的流水还能自东向西倒流),发出深深的感慨: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老了就不能焕发青春呢? 此时已46岁的苏轼身处贬谪之地有此心声,足可见他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水一般是自西向东流,却看到门前流水尚能向西流,暗含着时光倒流)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是什么派诗人推荐文章2:为何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他的这种写法影响后人上千年

  词原本只是娱宾遣兴的歌曲,书写的范围相当狭窄,不是剪红刻翠的艳科,就是旖旎温柔的情语,无法完全反映广阔的人生。苏轼对词体的发展与改革,与其说是风格的豪放,毋宁说是思想的解放。苏轼的开拓创新,要旨在于“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用刘熙载的话说是“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这种豪放,钱钟书总结为虽然好似行云流水、随物赋形,但终究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法度。今人对东坡词的关注往往聚焦于在词句风格上重而拙的作品,易于忽略苏轼的许多婉约词也同样贯穿了他的改革精神,具有鲜明的个人气息。


  关于秦观词,《白雨斋词话》中评价:“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词的创作原本不是说理或叙事,而是一种情深言长的写景与抒情,词话里说秦观师法温庭筠、韦庄,实在是看出了秦观与《花间词》之间的渊源,这是一种对词之传统的回溯,也是一种对当时改革潮流的梳理。“取其神不袭其貌”则点出了《淮海词》(秦观诗文别集)与《花间词》的差异,即秦观在创作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变而不失其正”是指秦观词始终没有背离词的本质,也就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苏轼曾经问晁补之和张耒自己的词与秦观比如何?答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这个回答精准地点出了苏轼词的特点,即“以诗为词”,词的变革过程实际就是逐渐“诗化”的过程,豪放风格的词作只是“诗化”过程的一种风格。苏轼与秦观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趣味既有共通又有相异,他们既能够彼此欣赏,又有坚持己见的部分。苏轼认为秦观的词“以气格为病”,体现正是他们文学审美趣味的差异,有趣的是他同时又很在意秦观,总是将自己的词与之比较。


  冯熙评价秦观的“词心说”很有见地:“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虽子瞻之明俊,耆卿之幽秀,犹若有瞠乎后者,况其下耶?”叶嘉莹认为秦观的过人之处恰恰在于他易感的词心使他能够体味到最幽微细致的感受,表达出柔婉精微、纤细锐敏的心灵体验。秦观描写春愁的《浣溪沙》中有两句佳句很能代表他的词风:“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我们通常会利用具象来比拟抽象,但秦观反其道而行之,用梦和愁来比拟飞花与丝雨,这种飞花是轻且自在的,丝雨则是惆怅无边的。这阕词全篇未用重语,但却为读者营造了一个细致幽微的感觉世界,这才是秦观笔下独有的词人感知力。


  选取同样有“言恨”的两阕词比照一番,我们可以看到秦观之恨与苏轼之恨在轻重缓急、表达手法方面的异同。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通篇描写春愁绮恨: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上半阕交代落红与小雨,杏园中春意阑珊的景象,结语处直白地点出“无奈春归”的主题。换片后头一句写“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画楼独上本身有一种寂寥,岂不闻李后主所言“独自莫凭栏”?不但凭栏,而且“手捻花枝”,在高楼上看到远处渐渐消逝的春光,近处唾手可得的春花,独自抚弄花枝,有怜爱也有遗憾。紧接着后面荡开神来一笔,说“放花无语对斜晖。”从“手捻”的亲近到“放花”的无奈,从爱花到惜花,只能脉脉无语,空对斜晖。从登上画楼伊始,已经代入了一种细致深微的感官视角,一切情感和知觉都是发生在他和自然之间,他与花之间。这种非理性、如梦如幻的感觉将引入一种排他境界和难以言说的情绪当中。沈从文曾在文章中写到他梦中的一株淡绿百合花,“于是伸手触之。花微抖,如有所怯。亦复微笑,如有所持。”这种梦境里和花的相处同秦观笔下的感觉何其相似!沈从文的文章进而写道放花之后“如闻叹息,低而分明”。这不正是秦观笔下的“此恨谁知”么?从爱重到怜惜,最终到无奈,是一个与自我不断对话的过程。这种风格的写作没有一个确定的或者深刻的意义,但是“这种晶莹敏锐的善于感发的资质,却实在是一切美术与善德的根源” 。词的尾声深幽的哀感难以言说却又含蓄不尽,有一唱三叹的效果。


  元丰三年至七年间,苏轼贬居黄州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其中上片写寂静的夜晚,“缺月”“疏桐”“漏断”“孤鸿”逐一出现,构建出一片寂寥凄清的景象,在这个境界内独自往来的幽人,能够相遇的也只有缥缈的孤鸿。下片“惊起却回头”紧接上片的孤鸿,写被幽人惊动之后孤鸿的回顾,这种半夜被惊扰的感觉竟无人可以理会分享。因而苏轼写到“有恨无人省”时别有一番遗憾甚至不忿,带有一点被辜负的感觉。也是从这句开始,孤鸿与幽人的界限逐渐模糊,“言人见鸿,说鸿即以说人,语语双关,高妙已极”。末句“拣尽寒枝不肯栖”既是言人,又是说鸿,从上句的恨意中解脱出来,呈现出一种高傲的、自主的选择状态。孤鸿在选择栖息地时已然“拣尽寒枝”,最终还是做出不肯栖息的决定。对比嘉祐六年(1061)苏轼所作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中有两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里的雪泥鸿爪感觉更加缥缈,但是整体感觉与词作是一致的,只是雪泥鸿爪这首颇有一点随波逐流的意味,词作中“不肯栖”三字则提醒人们注意主体性的呈现。苏轼这首词虽然极尽妍妙,用黄庭坚的话说是“似非吃烟火食人语”,也就是很仙气的样子,但与秦观的词作《画堂春》相比,《卜算子》的始终是冷静的、理性的,缺少一点对梦境的耽溺。苏轼的用字显然是要重许多,借这些词句表达“恨”之深切。秦观的用字则如周济所言:“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以婉约词与豪放词相对照二者的反差较大,也更加容易辨别。苏轼的这首词作格调起手颇高,用语铺排处处蕴含匠心,但他显然无法走入秦观那个细腻易感的微观天地。所以秦观“言恨”是浅语,是淡话,词里的恨也是无法与人言说,只能独自慢慢消化;苏轼“言恨”有一种不服输的高傲在其中,是不被征服的。这一脉精神延续至南宋便有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苏轼是什么派诗人推荐文章3:林语堂为什么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我觉得比喻苏轼人生,用“塞翁之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是很恰当的。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坎坷,加上仕途上的失意,这反而成就了他的诗文名声。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的人生一直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但是在他漂泊的踪迹后却留下了一篇篇传世的诗文。


  公元1080年(宋神宗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不得签署公文”,不得擅自离开此地,由当地官员监管。黄州的生活艰辛而匮乏,可苏轼没有哭天抢地,没有惶惶不可终日,相反,他和全家开始了艰苦的安居工程,造屋、开地、种田,他打算在贬谪之地长住了。1082年,苏轼去沙湖买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于是苏轼写就了家喻户晓的传世之作《定风波》。


  在生活中,人遇到自然界的风风雨雨实在太平常了。但是人不能因为有了风雨就什么都不干,衣食住行皆风雨,谁都躲不开呀。三月七日遇雨,一行人都狼狈不堪,而唯独苏轼有了别样的感受。这让我们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那首《咏雨》诗。“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春雨空濛,水珠子滴结在树叶上,河里泛起的涟漪跟镜子一样澄明。这样的景象真是让皇帝开心呀。


  农夫喜欢春雨,是因为它润泽庄稼;行者讨厌春雨,是因为道路泥泞。对待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就像苏轼的这次置田活动,同行者因为狼狈而心生怨叹。偏偏他却心生旷达、不畏风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读来让人心里酣畅极了。面对坎坷,仅仅“一蓑烟雨任平生”就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更具有了穿透人心的不竭力量。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自然界和仕途上的风风雨雨,苏轼豁达乐观的心态,同时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虽然不介意去沙湖行走三十多里地,可他毕竟是一介文弱书生,经不起寒暑的袭击、田间之苦,何况他还有心病,这一走就走病了。于是寻到当地的医生庞安常,安常“一针而愈”。庞安常:当时名医,儿时读书过目不忘,博物通古今,及长,耳聋,自学研习中医,尤善针灸,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救人无数,为乡里口碑。一来二去,两人结为好友,这年春天两人同游沙湖,于是苏轼笔下诞生了美文《游沙湖》 ,记录了当时的情形: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苏轼说自己在黄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可以看出苏轼与庞安常已成为心心相印的好朋友,记游看似写庞安常,其实也是在写他自己。聋子庞安常“以眼为耳”,成了一方巧手神医;而诗人自己“以手为口”,以文传心声,是一代诗文大家。庞安常“颖悟绝人”,却只能身处乡间,做一名赤脚医生;诗人自己也因诗文得祸,谪居僻远。可是他们都自居“异人”,可见苏轼虽身处逆境,仍保持着开朗诙谐、活泼风趣与乐观自信的性情。


   尤其是当诗人看到"门前流水尚能西"(意为门前的流水还能自东向西倒流),发出深深的感慨: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老了就不能焕发青春呢? 此时已46岁的苏轼身处贬谪之地有此心声,足可见他积极向上,乐观面对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所以水一般是自西向东流,却看到门前流水尚能向西流,暗含着时光倒流)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由此可见一斑。


  苏轼是什么派诗人推荐文章4:张志烈:苏轼是全能型的天才大师

  清代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四位诗人是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而其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的影响能超越苏轼之上”。国学大师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写道: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武汉女作家池莉则更直率,她曾宣称:要嫁就得嫁给苏东坡。“他是四川一千多年来最大的骄傲!”谈及四川历史名人苏东波,四川大学文新学院教授张志烈有些激动。法国《世界》曾组织评选1001-2000年间的“千年英雄”,全世界一共评出12为,中国就苏轼一人上榜。张志烈教授认为,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领域是全能型的天才大师,在整个文化领域,都是少有的天才大师,因此古今中外众多学者都对苏轼表达了喜爱甚至钦佩之情


  重德修身,家教严明


  张志烈介绍说,苏轼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时候起,其父苏洵对他和弟弟苏辙就严格要求,不仅在学问文章上进行严格的指导训练,更重视品德和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育。


  苏轼曾撰文写道“我的父亲,平日里喜欢到处游山玩水,不是很在乎赚钱的事情。虽然我家里的钱只能满足温饱,但是,父亲却很富有,家里藏书千册。父亲从小就就教导我们说,要用书里的知识来喂养自身。”


  在苏轼和弟弟小的时候,苏洵就专门写了一篇叫《名二子说》的文章。从苏轼、苏辙的名字入手,来分析来告诫他们将来怎么做人。苏洵在这篇文章里说,一辆车子他有轮,轮上有车辐,有车盖,有车毂等有用的部件。其中,有个小部件好像没太大用处,叫轼,就是车子前方有一个横木,你要坐在车子里,有时候车子颠簸的比较厉害,抓一把横木,大多数情况下这横木没什么用,可是你要说少了这个横木,车子的结构就不完整了。苏洵希望苏轼能像“轼”一样安守本分,不露锋芒。可惜,苏轼没能遵循父亲的愿望,其才华横溢,像怎么也遮不住光亮的宝石。


  敢说真话,宁折不屈


  苏轼还是一个敢于说真话,敢于探索创新的人。“当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常常写诗讽刺,变法派十分难堪,就将他写诗讽刺朝廷的事告知了宋神宗,结果因此入狱。当时王安石休养在家,得知此事就连夜写书给皇上,劝皇上不要因为文字而去杀有才华的苏轼,结果宋神宗就放了苏轼,将他贬到偏僻的地方做官去了。”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就是许多平民百姓都饿死,苏轼在扬州的时候就看到因变法造成的了惨剧.。虽然王安石与苏轼同是有识有志的文人,理说会成为相见恨晚的知己,可是苏轼孤傲率真,宁折不屈,该批评的还是批评,毫不嘴软。后来,他三谤朝廷,历经乌台诗案,最后被贬到黄州。


  积极向上,潇洒乐观


  绍圣元年,朝廷以苏轼起草制诰“讥刺先朝”的罪名,撤掉其翰林侍读学士(皇帝的教师)等职务官衔,先贬英州(广东英德),接着,在一个月内连续三次降官,最后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


  “数次被贬,生活潦倒,按常理说,他应该郁郁寡欢,可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当时他写了一首十分洒脱的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当政者章子厚当年曾是苏轼的好友,如今却是东坡的政敌。他读到此诗,颇感不悦,说“苏子瞻尚如此快活耳!”于是有了再贬海南儋州的命令。由此,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可见一斑。


  谈及苏轼乐观性格的养成,张志烈认为,这与四川的灵秀的地理环境,包容的文化传统是密不可分的。在他之后,四川的很多后人身上也能看到苏东坡的影子,十分洒脱乐观。作为大文豪的苏轼,产生的影响同样深远。宋之后,四川乃至全国的文化人,都有苏轼的影子。一代一代的四川的文人,沿着他走过的文学路,奋力前行。


  封面新闻记者杨帆 实习记者陈荷 摄影陈雨啸


  苏轼是什么派诗人推荐文章5:为何说苏东坡是诗人中的哲学家?为何是乐观派?三首诗中有答案!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全才,他不仅是宋词豪放词的开创者,其实他在诗歌这一块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一般来说,在宋朝以前的诗歌,多是言情言志,少有说理的诗歌,因为那样有可能会陷入了无生趣的境地。但宋朝兴起了哲学热,文人诗人们写诗都会说一些哲学道理和人生智慧,否则你都不好意思写诗。这个风气应该是从苏东坡开始的。苏东坡对自己开辟的哲理诗的诗风相当满意,他自己说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而影响并形成了宋朝诗歌的一个主要特点,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好玩的国学精选几首苏东坡的哲理诗,奉献给朋友们。


  1.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是实写,整个诗歌的重点在后两句,为什么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呢,是因为自己就在这个山中。从哲学意义上来说,苏东坡是在告诉我们两个道理,第一,屁股决定脑袋,你的想法往往和你所处的环境有关,但绝不会永远正确,因为你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做人还要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第二,高度决定眼界,眼界决定境界。人生就是要努力站在高点,提高自己的境界。


  2.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好玩的国学:这个类似于屈原的天问了。苏东坡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琴声和弹奏的人的手指到底是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个禅机,也是一个高深的哲学问题。苏东坡崇尚佛学,且对佛学有很高的造诣。佛家认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了因缘才得以存在。《圆觉经》说:“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用今天的话说,大家都是互相依存的存在,没有谁是一座孤岛!


  3.慈湖夹阻风


  宋代:苏轼


  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


  且并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


  好玩的国学:前两句说躺在船上,看到天边月落的地方云横千丈,天将破晓了,老船工急急爬起来,呼唤得半帆清风,加紧开船。后两句是诗的重点,意思是说暂且傍着临江的小村,倾斜摇荡地驶过险段,这当然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人世间又有何处不是峭壁危岩呢!苏东坡曾经遭遇过常人难以承受的磨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对生活充满期待,该吃吃该喝喝,管它命运怎么说。苏东坡认为,人生有艰险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何种心态去对待。在另外两首词中,苏东坡告诉我们了答案。一是也无风雨也无晴,二是心安之处是我乡。用一种达观的、随遇而安的态度,去对待挫折。这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人生的大智慧。可以说,莫说人生风波恶,只是未懂苏东坡!


  苏轼是什么派诗人推荐搜索词:

  

  1.苏轼是什么派诗人代表

  

  2.辛弃疾是什么派诗人

  

  3.苏轼是什么派诗人与谁和谁并称为三苏

  

本文标题:苏轼是什么派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