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推荐文章1:朱自清的经典作品

   从《背影》到朱自清:一位用文字温暖人心的文人


  朱自清,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绝对是个响亮的存在。他不仅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充满才华和情感的历史人物,探索他的生平、作品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朱自清的生平简介


  朱自清,原名佩弦,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华,字佩弦。他于1898年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中环境熏陶了他从小对文学的热爱。朱自清的父亲是一位教书匠,母亲则是一个传统的家庭主妇,这样的家庭背景使得他从小就接触到丰富的文化滋养。年轻时,他在北京大学学习,受到了五四运动的深刻影响,这场运动不仅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也极大地激发了朱自清的文学创作热情。


  朱自清的文学创作始于20世纪初,他的早期作品多以诗歌为主,逐渐向散文领域扩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作品在文学界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散文领域,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经典作品《背影》


  提到朱自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他的散文《背影》。这篇文章以细腻的笔触


  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推荐文章2:中国现代十大散文家及其代表作

  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笔为刃,划破黑暗社会的重重阴霾。其代表作散文集《朝花夕拾》,宛如一本珍贵的童年与青春回忆录,却又不止于简单的回忆。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充满生机与趣味的百草园和刻板严肃的三味书屋并置,在对比中展现出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藤野先生》则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与藤野严九郎先生的交往,借先生的正直热忱,映照出国内的麻木与黑暗,以犀利的笔触、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无情批判,同时细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多面 。


  朱自清


  朱自清堪称现代散文的杰出典范。他的文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总能轻易地拨动读者的心弦。《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那蹒跚的背影,承载着深沉而无言的父爱,成为文学作品中亲情的经典意象;《荷塘月色》里,月下荷塘的朦胧美景,在他细腻的笔触下如诗如画,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含蓄地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彷徨;《春》则以欢快明朗的节奏,描绘出春天万物复苏的蓬勃景象,充满希望与活力。朱自清的散文扎根于古典文学的肥沃土壤,同时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养分,最终创造出独树一帜、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散文体制与风格 。


  茅盾


  原名沈德鸿的茅盾,其散文犹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在《白杨礼赞》里,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向上、傲然挺立,他并非单纯地赞美树,而是以树为象征,歌颂了北方农民在艰苦环境中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风景谈》则另辟蹊径,选取了抗战时期的几个生活场景,如沙漠驼铃、石洞雨景等,从平凡中挖掘出伟大,展现出在民族危亡时刻,中国人民积极抗战、乐观向上的生活画卷,体现了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坚定信念。


  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他的散文就像一幅生动的老北京风情画,充满了浓郁的京味儿和幽默诙谐的生活智慧。《济南的冬天》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描写,把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座城市冬日的温暖;《想北平》则是老舍对故乡北平的深情告白,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用质朴的语言,将对北平的眷恋、熟悉与热爱表达得深沉而炽热,字里行间都是他与这座城市难以割舍的情感羁绊 。


  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他的散文始终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满含着对家族、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晚年的《随想录》是他一生的思想沉淀与灵魂自白,巴金以毫不留情的自我剖析,回顾了自己在时代浪潮中的经历,对“文革”等特殊历史时期进行了深刻反思,展现出一位文学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记忆和思想启示 。


  周作人


  周作人作为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开山大师”。他的散文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宛如山间潺潺的溪流,宁静而深远。《故乡的野菜》里,周作人将对故乡的思念融入对几种野菜的回忆与描述中,从小小的野菜延伸到故乡的风俗人情,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乌篷船》则以一种闲适的笔调,向友人介绍故乡绍兴的乌篷船,字里行间都是对故乡的怀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让读者在平淡的文字中品味出生活的细微感悟。


  沈从文


  沈从文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还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同时在历史文物研究领域也颇有建树。他的散文集《湘行散记》《湘西》是对湘西地区的深情礼赞。在这些作品中,沈从文用诗意的笔触描绘了湘西独特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及善良勇敢的湘西人民,展现出湘西这块土地上原始而质朴的人性之美和独特的地域文化,让读者领略到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充满神秘色彩的湘西世界 。


  林语堂


  林语堂在美国华人文学界成就斐然,他以独特的文化视角,将西方文化的理性精神与中国文化的深厚情感巧妙融合。《生活的艺术》堪称他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轻松诙谐的语言,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和文化情趣,如品茶、赏画、读书等生活小事,在他的笔下都充满了艺术韵味;《吾国与吾民》则更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


  钱钟书


  钱钟书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人生启示录,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刻独到的哲理思考,对人生百态进行了精妙的剖析。书中的每一篇散文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钱钟书对社会现象、人性弱点、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独特见解,读者往往在忍俊不禁之余,又能对人生有新的思考和感悟 。


  冰心


  冰心,本名谢婉莹,她的作品宛如春日暖阳,总是围绕着儿童、母爱和自然这三大永恒的主题。代表作《寄小读者》以通讯的形式,用清新自然、简洁明快的文字,向小朋友们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感悟。无论是对异国他乡的见闻,还是对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思考,都饱含着她对孩子们的关爱与期望,情感真挚动人,宛如一位知心大姐姐在与孩子们亲切交谈,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真善美的种子 。


  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推荐文章3:读懂了吗?朱自清父子的积怨有多深,埋在《背影》中的爱就有多沉

  朱自清是一个拥有极高知名度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他有好多篇作品被选入了中小学语文课本,他的知名度想不高都难。


  老覃依稀记得,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里就出现了一篇题 为《梅雨潭》的课文。


  那时候,课本没有标识出这是谁的作品,只因为是指定要背诵的课文,老覃背得滚瓜烂熟,后来读了《朱自清作品选》,才知道它是朱自清所写散文《绿》的节选。


  读初中那会,又学习了朱自清的作品《春》、《匆匆》和《背影》。


  朱自清还有作品《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选入了高中教材。


  当然喽,最让人对朱自清肃然起敬的是他“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民族英雄气概。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前些年,老覃在一个问答里曾作过“朱自清晚年到底有多悲惨?”的一些解释,即很多人因为毛主席这句话,对朱自清的晚年遭遇产生了一些误解,以为朱自清就是因为在重病中拒绝领美国的救济粮,结果被饿死了,非常悲惨。其实,朱自清并不是饿死的,而是太过“贪食”,经常“吃得太饱”,对吃食不加节制,最终因严重胃溃疡导致胃穿孔而暴死,逝去的时间是1948 年8 月12 日。


  不得不说,单凭教材课文里的文字,人们对朱自清的了解很多都只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说,朱自清是民主战士不假,但他对民主的认识非常片面,和闻一多一样,都带有浓浓的书生气味。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安发起了“西安事变”,这本是一件推动历史进程的大事件,对国共再次合作以及团结抗日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但据张春风在《闻一多先生二三事》中说,闻一多知道这一消息后,在课堂上痛哭流涕,痛骂张学良和杨虎城“胡闹”,说张学良和杨虎城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悲愤莫名地说他们如此“胡闹”将使中国“退回到民国二十年前大混乱的局面”。


  朱自清的表现没有闻一多这样过激,但他在1936年12月13日的《日记》中写:这是中国的“一大不幸”。随后,参加了通电中央请明令讨伐张学良的宣言。


  还有,特别让人无语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开篇就提到心里“不宁静”,之后到荷塘赏月,眼里看的是荷叶,心里想的是舞女的裙,而碧天里的星星,又勾起了他对“刚出浴的美人”的想象。诺,这明明是春情被压抑后的借景宣泄,但课本注释却解读为这是他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苦闷的排遣。


  老实说,朱自清当时还真没想那么多。


  这里来说一说朱自清作于1925年的《背影》。


  很多人读了这篇课文,第一感觉就是文中充斥着浓重的舐犊之情。


  可不是?


  父亲送儿子到了火车站,不放心,又送他上车,给他拣定车位,千叮咛、万嘱咐,要儿子注意防盗、不要夜里着凉。忙碌过后,仍觉不放心,就郑重其事地嘱托茶房帮忙照料。为了儿子在路上有点吃的,又艰难地在月台爬上爬下……对儿子可谓关怀呵护、无微不至。


  但是,情感细腻的读者,如果用心品读,会发现开头写祖母的死,后来写自己与父亲的各奔西东,写送别时父亲不合时宜的言辞,父亲买橘子时的笨拙可笑等等,用笔是相当冷峻的。


  而文末写父亲易暴易怒,待“我”不同往日,更是突如其来的锥心之笔。


  显然而见,《背影》的背后,隐藏着朱自清与父亲之间一段不寻常的关系。


  可以这样说,朱自清与父亲的积怨有多深,埋藏在《背影》中的爱就有多沉。


  且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来朱氏父子的关系是如何由爱生怨、由怨生恨,最终又前嫌尽释的。


  朱自清父亲的朱鸿钧原本姓余,因承继大官僚朱氏之家,遂改姓,他本人后来也成了个大官僚。


  在朱自清出生前,朱鸿钧曾有过两个儿子,但这两个儿子都夭折了,所以,朱鸿钧对少年朱自清视若至宝,非常慈爱。等朱自清年纪稍长,又延请名师教学,精心栽培。


  朱鸿钧不但关心朱自清的成长,还很就为朱自清的亲事操心了。


  朱自清后来在《择偶记》里说,自己不到十一岁就开始说亲了。


  不过,所说定的女孩子不久就得痨病死了。


  后来又相继说了好几家,最后定了扬州名医武威三的女儿武仲谦。


  朱自清结婚的时间是1916年,该年,他考取了北京大学预科,结婚后不到一个月,他就离家去了北京。


  武仲谦命不好,过门后,朱家就接二连三地出事了。


  朱鸿钧当时在徐州任榷运局长,“金屋藏娇”,在徐州偷偷纳了一房姨太太。


  扬州家里潘姓姨太太争风吃醋,赶到徐州大闹,朱鸿钧被搞得人尽皆知。


  朱鸿钧的人品遭到质疑,官方对他进行了查处,结果发现他有挪用公款的劣迹,因此被革职查办。


  朱自清祖母、朱鸿钧生母经受不起打击,一病不起,不久故去。


  朱鸿钧失业、朱自清祖母病故这两件事,都发生在1917年冬天。


  即《背影》一文所写的车站送别之事就发生在这一背景之下——文中写:“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但是,朱鸿钧身无长技,平生只会做官,官职被撤后,一直谋不到事情做,只好无聊回到家中,靠典当家中财物度日。


  为此,朱自清不得不提前毕业,到扬州省立第八中学任教,用自己所得薪水养家。


  本来,这也算是“天无绝人之路”了。但是,朱鸿钧在连遭变故后,脾气变得坏,经常无故地迁怒于人。


  他甚至认为新过门的儿媳武仲谦是个“灾星”,一口咬定是这个“灾星”把灾难带到了朱家,对武仲谦恶语相向,让武仲谦终日以泪洗面。


  一开始,朱自清并不知道此事,后来觉察了,把妻子带到了身边,他还写了《笑的历史》,讲述了一个爱笑的儿媳妇在公婆的迫害下终成一朵枯萎的花朵。


  朱自清接走武仲谦之举激怒了朱鸿钧——满脑子封建思想的朱鸿钧认为自己是朱家说一不二的家长,儿子把儿媳接走,那是对自己家长权威的挑战,是对朱家的背叛,为了钳制朱自清,他凭借自己与省立第八中学校长的私交,让学校把朱自清的所有工资送到自己手里,断绝朱自清的经济,逼迫朱自清向自己屈服认错。


  年轻气盛的朱自清“冲冠一怒为红颜”,带着妻子离开了扬州,相继到宁波、温州等地谋职。这样,朱鸿钧、朱自清父子反目成仇,矛盾公开化。


  朱自清冷静过后,也曾想过与父亲重归于好,共享天伦。


  他在1922年暑假携妻儿回见父亲。


  但是,朱鸿钧的脾气很倔,闭门不纳,不朱自清进家门。


  朱自清心灰意冷,他的著名长诗《毁灭》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那么,从1922年到1925年,父子彼此不相来往。事情出现转折的是,1925年10月,年岁渐老的朱鸿钧自感晚景凄凉,悲不自胜,主动破冰,他写了一封信,寄给朱自清,悲叹自己离“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阅信之后,百感交集,情难自抑,于是写就了感动了无数人的《背影》一文。


  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推荐文章4:朱自清: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民主战士 文/杨柳清音

  朱自清,这个名字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他是一位杰出的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他的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篇,被誉为中国现代散文的早期代表作,深受读者喜爱。


  朱自清于1898年11月22日出生在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他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他的家乡是浙江绍兴,这片土地孕育了他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思想触觉,毕业于北京大学,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曾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这可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所以他的文化底韵深厚,非寻常人可以比拟,也是让人佩服的地方。


  朱自清在清华大学度过了其人生的一半时光,?清华大学有朱自清的雕像。朱自清的雕像位于清华大学的“水木清华”荷花池北畔,雕像建于1987年4月,像高2.3米,为全身坐姿大理石质地,象征着主人公的高风亮节。此外,校园中还有一座名为“自清亭”的古式四角方亭,也与朱自清有关,该亭始建于1917年,1978年为纪念朱自清先生而改名。?


  这两天一直在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越读越喜欢,写的是真好,散文集《背影》,这部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描写,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文字凝练而又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朱自清散文作品的一大特色。


  在《背影》中,他以描写父子关系为主线,通过生动的细节展现出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可贵。他的文笔犹如水墨画icon一般,既含蓄而又精确,表现出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察力。


  《背影》中的父亲之所以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在于抓住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细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短短数语,简洁朴实,父亲由于年老体胖,动作迟缓笨拙,为了儿子甘愿付出一切的情态却栩栩如生地传达出来。父亲的形象立马立体起来。


  据说是《背影》发表了以后,他的父亲读到了这篇文章,读完了以后泪流满面,泣不成声,本来他们爷子之间因为家庭繁杂事情有点间隙的,读完文章后,他的父亲内心释然了,化解了多年的恩怨,血浓于水,血脉相连,父子之情,是永远的亲人,也是内心永远的感动与牵挂。


  《荷塘月色》也是非常经典的散文,有一天晚上,朱自清先生来到清华大学的校园的荷塘边散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皎洁的月光下,美丽的荷塘景色令心境安详,忘却了世间的烦恼,此时的月色荷塘,是心中宁静的港湾,心灵的净土。


  朱自清的创作风格一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朦胧的月色、田田的荷叶、潺潺的溪水无一不是他笔下精工细刻之物。在朱自清的笔下,好景好物美不胜收。他善于利用景物来表述自己的内心,不会过于夸大、不会过于委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里大都是身边的凡人琐事,但是在这些事情中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思索和感悟。先生的语言清丽凝练,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中传递着真挚的感情:《背影》、《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匆匆》等都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


  朱自清先生的"廉者不食嗟来之食"的言论身体力行,是个有骨气的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的文学家,一生为中国的民主事业奔波,在中国最艰难时刻,朱自清先生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气概。


  衣裳告诉我,要想写好散文,你应该读一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这几天一直在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收获很大,散文也是形散神不散,主要是写出内心深处的声音,真挚的情感,不用多么华丽的词藻,但是真的要写好散文,依然是很难,需要文化的沉淀,生活经验的积累,思想的升华,还要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慢慢学习,努力争取进步吧。


  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推荐文章5:夜话丨朱自清:匆匆

  72年前的今天,朱自清逝世。今夜,不妨放慢你匆匆的脚步,在他淡淡的笔墨中感受动人心弦的力量。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九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朗读者:王湛琦


  您读过


  朱自清的哪些作品?


  哪句话曾触动您的心弦?


  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


  您心中的朱自清


  今日话题


  点分享


  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推荐搜索词:

  

  1.朱自清简介及作品匆匆

  

  2.朱自清简介及作品背影

  

  3.朱自清简介及作品散文集

  

本文标题:朱自清简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