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推荐文章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别拿“迷眼”不当回事

  :长城网


  长城网讯(记者刘昆鹏 王岚)“我是干电气焊的,迷眼是经常的事。眼睛红了,滴点眼药水就好了,有时候连药都不用。”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并未把“迷眼”当回事儿。对此,河北省眼科医院角膜病科刘春宵医生说到,“迷眼”事不小,也需大家提起重视,否则很可能会影响视力。


  刘春宵作为角膜病科医生,经常会遇到角膜异物的患者,而大部分患者都是干活或在路上行走时异物进入眼中。有的人因眼睛不适会选择及时就诊,经正规诊疗后,不会落下后遗症。但也有部分人感觉没什么大事,自己揉眼甚至拿做针线活的针挑出异物,这种行为极有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机,最后导致角膜感染。不仅治疗时间长、费用高,即使能够把感染控制住,也会因为感染处角膜斑痕的形成而影响视力。若斑痕位于角膜周边,则会因为散光的形成导致视力下降,而且配镜矫正也不一定能达到理想状态;若斑痕位于角膜中央,正好遮挡瞳孔,那视力将严重下降,甚至对面站的人的面孔也分不清,而这种视力下降是不能通过戴眼镜而得到改善的。


  在角膜异物中,铁屑异物占很大比例。一些与电气焊、抛光机、铁质类物体敲击等有关的工作经常会产生铁屑飞溅迷眼,因为铁质异物会产生铁锈沉积在角膜上,所以应该立即取出异物并刮净铁锈;若异物未被及时取出,即使角膜未出现严重感染,异物底层及周围的角膜组织也会慢慢溶解,使角膜变薄甚至穿孔,这时就需要做角膜移植手术,治疗费用也相应增加。避免此类情况发生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工作时配戴专用防护眼镜或面罩,自觉迷眼后及时就医,明确是否有角膜异物并进行正规治疗。


  另一种比较危险的情况是用沾有土或植物碎屑的手揉眼。这个下意识动作可能会把原本存在于土壤、植物上的真菌通过手传递到角膜上,同时因为迷眼或揉眼导致角膜上皮损伤。当天然的保护屏障遭到破坏后,会使角膜感染真菌,治疗起来就会更加困难。出现这种情况时,通常会有眼泪流出,此时不必急于擦拭,任由眼泪冲洗一下眼球表面可能会将异物冲走;若还是不舒服,应及时就诊。切记不可随便用脏手揉眼,这很可能就是一个雪上加霜的动作。


  总而言之,不要认为“迷眼”事儿小就不加以重视,更不要错误、粗暴地揉眼或自行用生活用品取异物,这些行为都会引起不良后果。预防迷眼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事情已经发生,一定要正确处理并及时接受正规诊治。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推荐文章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推荐文章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毛毛虫:我的皮肤也是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苏澄宇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没有眼睛我们就看不到这个多彩的世界。毫无疑问,眼睛是一个重要的器官,毕竟大脑中大约有80%的信息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更喜欢用"看"来了解一个东西,而不是"听"或者"闻"。


  眼睛 (图片:pixabay.com)


  但其实有一些动物不用眼睛就能看到这个世界。比如,本文的主角:桦尺蠖--一种毛毛虫。


  桦尺蠖 (图片:performance-vision.com)


  小小"变色专家"——桦尺蠖


  桦尺蠖大家应该不陌生,是一种在温带生活的夜行性蛾的幼虫。高中生物学上学到进化的专题时,书上用的例子就是桦尺蠖的成体——桦尺蛾,这是一种因为环境以及猎食它们的鸟类,而从白色群体中


  逐渐分化出黑色群体的虫子,并遗传了下来。


  △高中生物书上经典的一张关于生物进化的配图,随着工业化的出现,黑色桦尺蛾出现了 (图片:高中生物.人民教育出版社官网)


  虽说桦尺蛾的颜色变化是否用于拟态,还有争议。但它们的幼体桦尺蠖的确是可以通过改变自身体色,来隐藏自己(这也是拟态的含义),从而避免被鸟发现,在拟态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专家。刚刚孵化出来的幼虫都是又小又黑的,风一来,很容易就会被吹走。一旦落到其他树上或者其他植物上,它们就必须伪装自己,不然就会被饥饿的鸟吃掉。


  不管落到的植物的颜色是桦木的白色,还是橡木的棕色,或又是柳条的绿色,桦尺蠖都可以生产出相应的色素,进而匹配落到该植物上的颜色。


  桦尺蠖的拟态 (图片:Wikipedia)


  曾有科学家用桦尺蠖做过一个实验,把桦尺蠖放到不同颜色的杆子上,然后观察它们的变化。果不其然,桦尺蠖爬到了不同的杆子上就能发生不同的颜色变化,哪怕是从深绿色变成浅绿色或者iPhone11 pro的午夜绿,它也能对体色进行微调,以尽可能地匹配颜色来隐藏自己,颜色变化可以说是相当精确了。


  桦尺蠖在不同颜色杆子上的颜色变化 (图片:参考文献1)


  为了更像一根枝条,桦尺蠖除了会变颜色外,还会把腰板挺直,模拟一根分叉出来的树枝。


  (图片:bbc.co.uk)


  (图片:bugguide.net)


  单眼看世界,太难了


  进行拟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它们能感知到外界的颜色。大家也许认为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那两颗小眼睛来感受颜色的,但科学家觉得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因为在幼虫阶段的桦尺蠖,它们的眼睛构造是十分简单的。幼体的桦尺蠖只有单眼(ocellus),一种结构简单的光感受器。单眼由视觉细胞、六角形角膜和圆锥形晶体组成。只能感觉光的强弱,不能感受到物体的颜色,也不能见物体的形状。一般来说,多存在于节肢动物上。


  △马蜂有五只眼睛,其中两侧是高级的2个复眼,头顶还有3个单眼 (图片:Wikipedia)


  并且幼虫在静止的时候,杵直的身体令其头部是远离枝干的位置的,这使得它那原本弱小的单眼发挥的能力就更小了。


  用"皮肤"也能看世界


  正因如此,科学家不太相信桦尺蠖是单靠眼睛来完成拟态变化的,而是猜想它的身体一定还有额外的感光方式。所以科学家就开始做试验来验证他们的想法。


  首先,科学家测试了桦尺蠖的眼睛是否含有一种叫做视蛋白的东西。光看名字就知道这是一种具有感光能力的蛋白,准确来说这种蛋白受体参与了光线光子到电化学信号的转化,然后它们才感受到了视觉信号。测试结果是,它们的眼睛是有视蛋白的。


  视蛋白3d模型 (图片:Wikipedia)


  然后,科学家对其体表的皮肤进行了同样的测试,发现体表竟然有差不多一样高的视蛋白表达量。换言之,它们的皮肤和眼睛一样,也能看到东西。


  但这些都是对数据的简单判断,并没有实验来证明。所以为了测试桦尺蠖是否有眼睛以外的感光器官,科学家又做了一个实验。


  首先得把眼睛感受光的能力给排除掉,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这些幼虫的眼睛给蒙上,科学家选择黑色丙烯酸涂料涂在它们的单眼上,这下就阻止了桦尺蠖通过眼睛接收信息。然后把它放到不同颜色的杆子上进行观察。


  B为被蒙上眼睛的桦尺蠖 (图片:参考文献4)


  给桦尺蠖蒙上眼睛听上去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但实际操作起来真的很难。因为桦尺蠖幼体的眼睛太小了,所以得在显微镜下,用足够小的画笔进行涂抹,而且实验的桦尺蠖数量足足有321只,这需要巨大的耐心才能完成。


  并且,桦尺蠖的幼虫在蜕变为蛾子之前,就会进行多次蜕皮,每一次蜕皮就会把眼睛上的涂料给弄掉,所以光是在一个实验中就要进行多次涂抹。当然这也意味着实验结束后,桦尺蠖不会变成瞎子,因此也不用过多担心这个实验不够人道。


  被蒙上眼睛的桦尺蠖 (图片:参考文献4)


  蒙上眼睛的和没被蒙上眼睛的桦尺蠖,被放在了各种颜色的杆子上。首先,他们尝试了用绿色和棕色的杆子。在随后的实验中,研究人员又使用了黑色和白色的杆子。不出所料,被蒙住眼睛的桦尺蠖和没有蒙上眼睛的表现得没啥差别,它们都一次又一次地成功改变了其颜色,完成了拟态。


  △实验中被蒙上眼睛的和蒙上眼睛在完成拟态上没有差别(图片:参考文献4)


  后面科学家甚至还准备了条纹的杆子,发现桦尺蠖也跟着变成条纹状。不过由于实验样本数量太小,就没放在论文里。


  所以科学家得出结论,桦尺蠖在拟态过程中基本不依靠眼睛来看东西,更多是依靠体表皮肤。


  不过对于桦尺蠖是如何通过皮肤接收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科学家目前还没搞清楚。


  除了本文的主角桦尺蠖之外,科学家也在其他的一些动物的体表,如比目鱼、蝾螈、乌贼、蜥蜴等,发现了视蛋白,也就是说它们也可以通过体表看到东西。


  乌贼可以通过眼睛和体表一起看到东西 (图片:参考文献5)


  原来,至少对于一些动物来说,眼睛并不是心灵的唯一窗口,还有皮肤。


  参考文献:


  1、 Eacock A, Rowland H M, Edmonds N, et al. Colour change of twig-mimicking peppered moth larvae is a continuous reaction norm that increases camouflage against avian predators[J]. PeerJ, 2017, 5: e3999.


  2、 Ichikawa T, Tateda H. Distribution of color receptors in the larval eyes of four species of Lepidoptera[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ysiology, 1982, 149(3): 317-324.


  3、 Skelhorn J, Rowland H M, Speed M P, et al. Masquerade: camouflage without crypsis[J]. Science, 2010, 327(5961): 51-51.


  4、 Eacock, A., Rowland, H. M., van't Hof, A. E., Yung, C. J., Edmonds, N., & Saccheri, I. J. (2019). Adaptive colour change and background choice behaviour in peppered moth caterpillars is mediated by extraocular photoreception. Communications Biology, 2(1). doi:10.1038/s42003-019-0502-7


  5、 M?thger, L. M., Roberts, S. B., & Hanlon, R. T. (2010). Evidence for distributed light sensing in the skin of cuttlefish,Sepia officinalis. Biology Letters, 6(5), 600–603. doi:10.1098/rsbl.2010.0223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推荐文章4:心理策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眼睛是最能反映人们内心世界的一扇窗户,当我们看到令人厌恶或是恐惧的事情时,我们会迅速闭上双眼,甚至用手遮住自己的眼睛;而当我们看到令人兴奋或是高兴的事情时,我们的瞳孔会迅速扩大眼睛也因此而变得炯炯有神。


  人们很早就知道通过眼睛来解读别人的内心。例如,古代波斯商人在出售首饰时,通常会根据顾客瞳孔的大小来要价,如果一枚戒指的塘塘光泽能使顾客的瞳孔扩张,他们就会借机拾价。而在我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更是把眼神作为判断人心善恶的基准。


  一、瞳孔变化:我们都知道,瞳孔是眼睛用来控制进光量的,瞳孔放大进光增多,瞳孔缩小进光减少。因此,在黑暗中,为了看清事物,人们的瞳孔会变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情绪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到瞳孔的大小。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埃克哈特·赫斯偶然间发现的。


  二、眨眼频率:眨眼睛原本是一种很自然的生理反应,在正常而放松的状态下人每分钟眨眼6-8次,每次闭眼的时间不超过1/10秒。然而,突然增加或放缓的眨眼频率,则往往暗示着人们心理上的某些变化。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眨眼频率与内心的紧张程度密切相关。当人们感觉紧张或压力巨大时,眨眼频率会迅速增加。相反,当人们感觉厌倦、无趣或是高人一等时,眨眼频率会变得很拖查,甚至闭上眼睛不愿睁开。


  三、目光投向:在人际交往中,两个人之间的沟通离不开彼此的眼神交流。因此,对方注视我们的时间有多长,或者他们的目光投向哪里,往往揭示了其内心的心理活动。英国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交谈时,平均有61%的时间在注视对方。尽管该结果存在东西方的差异,但注视时间的长短确实反映了人们的某种心理。过长时间的盯视暗含挑衅的味道,给人一种不安全感,而过短时间的注视则暗含厌倦或怯懦的味道。


  四、眼球运动:专家告诉我们,人类在思考时,大脑里的不同区域会被激活,因此,通过观察他人的眼球运动,可以解读出他们正在回忆某个过去看过、听过或是摸过的东西。具体来说,眼球向左上方移动,表示人们在回忆某个真实的画面,而向右上方移动,则表示人们在脑海里创建某个新的画面;眼球向左平行移动,表示人们在回忆某些声音,而向右平行移动,则表示人们在创建新的声音;眼球向右下方移动,表示人们在回忆某种感觉。


  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意图,首先就要观察他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推荐文章5: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

  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近视防控和诊疗的规范化水平,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防治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6月17日发布《近视防治指南(2024年版)》。


  人民日出版社日前出版的图书《我们的眼睛》,通过活泼的插画与生动的场景化故事,围绕眼睛的结构和作用,常见眼部疾病,近视的原理、危害、预防及矫正控制等展开,引导孩子们养成科学的用眼习惯与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世界视力告》显示,全球视力损伤或失明人数高达22亿,其中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不断上升。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事关亿万家庭和谐幸福,事关国家民族发展大计。


  2018年8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近视防控上升为国家行动。


  2021年,湖北省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工作纳入影响群众健康突出问题“323”攻坚行动。两年多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作为该项工作牵头单位,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三级联动工作格局,出台一系列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护苗”举措。与各地市(州)近视防治中心通力合作,形成了覆盖全省17个地市(州)共103个县(区)的近视防治体系,实现省、市、县三级防控全覆盖;开设近视防控门诊,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个性化的近视防控服务。青少年的视力保护工作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2022年年底启动的“我看见·荆楚送光明”公益项目,为农村留守及贫困儿童提供免费筛查和近视配镜补贴,共同呵护儿童青少年用眼健康。


  这一系列措施的联合推进,使湖北省近视防控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效。2023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当天发布的《湖北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告(2022)》显示,湖北省儿童青少年近视检出率低于国家平均检出率,连续三年稳步下降。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胜于控、控重于治。上医治未病,科普要先行。《我们的眼睛》别出心裁,探索“科普 + 卡通”融合模式,以湖北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卡通IP形象“沐目”为着力点,将故事情节设定在七彩森林学园,围绕“眼睛的结构和作用,常见眼部疾病,近视的原理、危害、预防及矫正控制”等话题,进行了巧妙发挥。采用拟人的手法,将科普知识用活泼的插画与生动的场景化故事演绎出来,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用眼习惯与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近视。相信本书也能成为眼科专业人员开展近视防控科普宣讲的好帮手。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了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卫生健康宣传教育中心、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保障了该书的科学性、权威性。


  希望家长与各位小朋友,一看就喜欢,一读就能懂,跟着就能做。愿更多孩子拥有一双明亮、健康、美丽的眼睛。


  以上内容为人民日出版社《我们的眼睛》后记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推荐搜索词: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英文

  

  2.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什么意思

  

  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一句

  

本文标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