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互为最大近邻,今年适逢两国建交70周年。前不久,两国元首一致同意将中俄关系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并举行了中俄总理第二十四次定期会晤,再一次显示了中俄高层的密切良性互动。


  中俄关系走过了风雨兼程、不平凡的70年。


  前40年经历了亲密结盟、激烈辩论、全面对抗和关系正常化起伏跌宕的四个阶段。


  后30年在汲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砥砺前行,各自奉行独立自主的内外政策,又快速建立和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奉行永作“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三好政策”和“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四不政策”,使中俄关系成为互信程度最高、协作水平最高、战略价值最高的一对大国关系。


  既为两国人民带来巨大福利,也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了巨大正能量的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文 | 万成才 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 | 蒲海燕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瞭望智库(zhczyj)及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纵观中苏关系正常化以来30年的实践,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是从国内、国际两个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务实合作措施而铸就的。


  冷战结束后,面对新的国内外严峻局势,中俄从两国人民友好的长远利益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出发,致力于不断提质升级双边关系和发展密切有效的国际协作,两方面的合作都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1 双边关系

  从中苏关系正常化无缝衔接为睦邻友好的中俄关系。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1989年5月实现访华并发表中苏联合公,宣布紧张多年的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以“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既不搞上世纪50年代的军事政治同盟,也消除了60至70年代的对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新型的正常睦邻友好的国家关系。


  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如此条件下中方深思熟虑,果断决定把已正常化的中苏关系无缝衔接到中俄关系,确定中苏关系正常化时双方确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中俄关系的基础,为中俄友好关系的顺利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摒弃冷战思维,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着力务实合作。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急切与欧美国家结成同盟,奉行融入欧洲-大西洋共同体、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原来与西方对抗的苏联的继承国俄罗斯,现在要与西方融合为一体。


  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怎样处理与从同一阵营走出来的新俄罗斯的关系,是关系到中俄关系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及时处理好,对维护我国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在这一关节点上,中方从一开始就对俄方清晰表明中方的立场:中国在处理与外国的关系时,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尤其是1992年1月在纽约召开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期间,时任总理李鹏在会见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时特别强调了这一立场,叶利钦对此表示赞同。


  双方认为,这次会见是中俄双边关系的良好开端,此后无论中俄国内外局势如何变化,都尊重彼此对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选择,不干预对方内政,把精力投入到务实合作,发展平等互利的国家关系上。这一原则立场经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彼此高度重视发展与对方关系,力排各种干扰。


  中国十分重视与俄罗斯建立稳定健康的睦邻关系。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在对华问题上也持谨慎积极态度,在力争融入西方的同时,也致力于搞好与东方大国中国的关系。


  从叶利钦首次访华起,中俄领导人就直接交往频繁,不断增强互信,推动双边关系快速向前发展。中俄于1994年提升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发展成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进入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期间,2001年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中俄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


  建立健全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各部门首长会晤机制,以规则落实合作议题和项目。


  近30年来,两国元首会晤次数之多,合作水平之高为世界各大国之最。国家元首高效率的会晤引领双边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国与俄、哈、吉、塔四国达成的一系列协定,为建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消除了最大的政治障碍。


  中国与相关国家边境地区的军事互信、裁减军事力量的措施和边界的划定,促使昔日纠纷频扰的边境地区转而成为安定、祥和与共同发展的地区,推动了双边关系全面发展。


  随着务实合作的不断拓展,中俄关系正逐渐转变为“政治热、经济也热”的新局面。


  双边贸易额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一年15亿美元左右,增长到2018年超过1000亿美元,开始向2000亿美元迈进。


  中国已连续8年成为俄罗斯头号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国外旅客国,俄罗斯已成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


  2015年,中俄签署了总价值高达4000亿美元、年对华供气380亿立方米天然气、长达30年的合同,今年12月将开始供气,然后就可开始就西线对华供气合同进行谈判,位于北极地区亚马尔的液化天然气已开始运往中国,今后俄罗斯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国。


  经贸关系正从商品贸易向服务、金融、投资、跨境电商等多领域拓展,除机电、油气等大型企业间的合作外,中小企业和两国地区之间的合作正迎来更大发展。


  农业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的食品已开始大量、广泛进入中国家庭,俄罗斯方面预计,不久俄罗斯就可年供应中国价值30亿美元的猪肉。


  特殊的军事技术合作助推双边关系提质升级。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华全面中止军事交往,进行军事技术封锁。


  从那时至今,俄罗斯是与我进行军事交往最频繁的国家,是唯一对我提供先进的成套军事装备的国家,对我国军队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俄国防部长等高级军事领导人互访,交流军队建设情况,举行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演习的规模和地域不断扩大,已发展了日本海、东海、南海、地中海、黑海、波罗的海。


  在对华军事技术方面,俄罗斯已向中方提供苏-27,苏-35战机以及S-300和S-400防空系统等。为对接俄军事装备,中方已派大批学员到俄罗斯培训。


  慎重、智慧处理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及时避免可能产生的误解,增进相互理解。


  中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过程中不时伴有棘手的涉及对方重大关切的敏感问题,但双方都从维护战略协作关系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问题。


2 国际协作

  在全球治理的问题上,中俄理念相互吻合,相互进行有效战略协作,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主张建立多极世界、反对单极世界。


  中俄在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一直保持密切沟通,在绝大多数问题上持相同立场投相同的票,反对未经联合国批准对其成员国使用武力,在叙利亚危机、朝鲜半岛局势等地区问题上立场一致或相似,有力地阻止了局势恶化,维护了地区局势稳定。


  在联合国改革问题上,中俄协调立场,主张优先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不人为设置改革时间,不强推不成熟的改革方案,寻求兼顾各方利益和关系的一揽子改革方案。


  具备大国担当,中俄等国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中俄印、中俄蒙会晤机制等,共同创建地区组织及国际机构,为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及危机处理作出重大贡献。


  中俄倡议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最早高举反恐旗帜,早在1996年就发表了关于反对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反恐宣言,成立了反恐机构,定期举行联合反恐演习,有力维护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确保经济发展。“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20字“上海精神”越来越受欢迎。


  中俄作为创始国的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为各国发展作出了贡献。


  中俄积极参与20国集团的活动,相互进行政策沟通,为全球治理提出更公平合理的新方案。


  共同维护世界战略稳定,向世界发出了中俄建立共同安全的心声和主张。


  近30年来,两国签署了多份关于稳定国际局势的联合声明,其中有关于反对单极世界、主张多极世界的联合声明,关于加强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关于世界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


  中俄都反对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和中导条约,反对美国在欧洲和亚洲靠近中俄边境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反导系统。


  国际务实合作不断扩大,谋求共同发展,突出反映在“一带一盟”对接发展上。


  2015年5月,两国元首发表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


  2018年5月,中国代表和欧亚经济联盟代表签署了有关对接协议。


  俄罗斯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国家,贯穿欧亚大陆的六条经济走廊中的两条是从中国经过俄罗斯到达欧洲,“一带一盟”的成功对接和“一带一盟”与大欧亚伙伴关系倡议协调发展将大大增加欧亚大陆的互联互通,确保这一重要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两国领导人赴对方国家出席具有重大意义的国事活动,彰显关系特殊性和在国际活动中的有效密切合作。


  近30年的中俄关系之所以能发展到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典范,是因为双方都认真执行当初确定的以下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相互尊重,平等信任;互帮互助,睦邻友好;相互支持,战略协作;互谅互让,合作共赢;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


  本文中除标明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本文标题:关于新型大国关系典范,看这13条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