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黄河


  张文杰


  小时候,交通没那么便利,娱乐方式也没有这么多样,所以爸妈经常在春节假期间带我去黄河游玩。那时侯通往黄河的必经之路是坑坑洼洼的,远没有现在这么平整。以前的记忆里,冬天的黄河几乎是干涸的,露出大片大片干裂的土地,我就站在水边儿玩儿水,不一会儿,手就冻得通红了。浮桥边会停着一艘铁船,外表生满了铁锈,好像荒废了很久,像极了恐怖片里会出现的道具。有一次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翻过了护栏,跳到了那艘船的甲板上,但却再也不敢往前了。那是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内陆人离船最近的一次。那时候的黄河于我而言是可供无限想象的。


  夏天就不一样了,在岸边望过去满眼都是绿色,河水也涨了上来,河中央偶尔还会出现几个漩涡。每一年都会听说哪哪儿的小孩儿去黄河游泳再也没能上来,我也一直被爸妈叮嘱不可以去黄河玩儿水。我就想,黄河是个吃小孩的怪物吗?不听爸妈的小孩儿就会被黄河吃掉。


  小学是建在黄河之滨的,慢慢地就了解了黄河文化,也听了许多关于黄河的故事。


  比如那个家喻户晓的的大禹治水的故事。黄河泛滥,民众苦不堪言。为了治理洪水,他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前人治水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改“堵”为“疏”,用了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留下了流芳千古的佳话。


  还有“不到黄河心不死”这句俗语,表示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决心。我们这些生长于黄河的炎黄子孙也应该有这种坚韧的性格,为目标拼尽全力。


  长大之后,接触到了历史,从中了解到了黄河于我们的重要性。


  黄河这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于是黄河流域边萌生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在此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并且世界闻名的中国“四大发明”也产生在黄河流域。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对这条被称为“母亲河”的长河,多了敬畏,多了感恩,也多了自豪。我为生在华夏、为身为炎黄子孙、为长于黄河岸边而无比的骄傲。


  然而,黄河好像也是把双刃剑。随着河床的不断升高,河水猛涨时,两岸的堤坝岌岌可危,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我们的确需要认真的思考如何保护黄河,如何将我们奉为“母亲河”的长河转变为人民的“幸福河”。


  我们生在黄河岸边,长在黄土地上,喝着黄河水,念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养育了一辈辈的人,也孕育着一代代的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眼中黄河的面貌也越来越清晰,我为我炎黄子孙的身份而自豪的想法也越来越坚定,想要为治理黄河做一点贡献的心也越来越真切。


  我坚信,在我们的真心努力下我们的“母亲河”一定会更爱她的子孙!


  简介:张文杰,台子镇初级中学七年级一班。


本文标题:我心目中的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