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消息在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掀起波澜。美国农业部于 4 月 24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取消了 1.2 万吨美国猪肉的采购订单。美国彭博社指出,这是自 2020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猪肉订单取消事件,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据美国《华尔街日》24 日道,根据美国农业部在中美关税交锋后公布的首周销售数据,截至 4 月 17 日的前一周,中国计划采购美国猪肉的数量大幅减少 1.2 万吨,使得当周总销量降至仅 5800 吨,这成为 2025 年迄今为止告的最低单周交货量,较前一周下降 72%。受此消息影响,24 日下午,芝加哥瘦肉猪期货结算价下跌 0.2%,至略低于每磅 1 美元。交易员和分析师密切关注中国市场动态,担忧若这种减少采购的趋势持续,美国农产品价格将面临更大压力。


  从贸易数据来看,中国在全球猪肉贸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中国从美国进口猪肉总量为 41.6 万吨,占中国猪肉进口总量的 18%。2024 年,中国是美国第三大猪肉市场,仅次于墨西哥和日本,美国也是中国的第三大肉类供应国,仅次于巴西和阿根廷。彭博社预计,随着此次大规模订单取消以及可能面临的关税调整,全球最大的猪肉进口国中国,未来可能会转向巴西等国家购买更多猪肉,美国猪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恐将进一步下降。


  中国此次突然取消 1.2 万吨美国猪肉订单,背后有着多方面复杂原因。从市场供需角度而言,近年来,中国国内生猪养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持续增长,国内猪肉供应能力显著提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猪肉供应量约占全球供应量的 50%,约为 5700 万吨。国内猪肉市场供应的相对充足,使得中国在进口猪肉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当国内市场猪肉库存处于合理区间,对进口猪肉的依赖度自然会相应降低。


  此外,国际猪肉市场竞争激烈,中国有了更多优质选择。巴西、阿根廷等国一直是重要的猪肉出口国,这些国家的猪肉在价格、品质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以巴西为例,其规模化养猪产业发展成熟,养殖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向中国市场供应猪肉。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基于成本效益考量,会综合评估各国猪肉产品,当其他国家猪肉产品性价比更高时,调整进口订单在所难免。


  不容忽视的是,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采购决策。美国在一些国际事务中,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不友好举措,在经贸领域设置诸多障碍,例如发起关税战等。这些行为破坏了中美正常的贸易合作氛围,中国企业出于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利益的考虑,会重新审视与美国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减少对美国猪肉的采购。


  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取消 1.2 万吨猪肉订单无疑是沉重打击。美国农业经济遭受冲击,尤其是爱荷华、明尼苏达等猪肉主产州。美国俄亥俄州养猪户凯文?斯塔基在接受美国《农场杂志》旗下网站 “Pork Business” 采访时表示:“作为猪肉生产商,我们已经习惯了周期性变化。但中国对美国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他们不仅是主要的猪肉消费国,也是重要参与者。” 订单取消导致美国猪肉价格承压,库存积压风险增加。猪肉加工厂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不得不缩减产能,进而导致大量就业岗位流失。不仅如此,订单减少还会影响到美国中西部铁路、港口等物流环节的货运量,相关物流企业收入也将随之减少。


  面对中国市场的流失,美国试图开拓其他替代市场,如欧盟、东南亚(越南、菲律宾)和墨西哥等,但这些地区进口规模难以与中国市场相媲美,且在开拓过程中,美国猪肉产品可能面临激烈竞争,不得不压低出口价格,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为缓解农民损失,美国联邦政府或考虑重启类似 “市场便利化计划”(MFP)的补贴,直接向农民发放现金,但这无疑会加剧财政赤字争议。


  此次中国取消 1.2 万吨美国猪肉订单事件,引发了诸多思考。在全球贸易一体化的当下,各国经济联系紧密,贸易合作应建立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美国发起的关税战等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不仅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也对自身农业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未来,中美两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应如何重建互信,恢复正常合作?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又将因中国此次订单取消发生怎样的变化?欢迎广大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分享您的观点与见解,共同关注全球农产品贸易市场走向。


本文标题:突发!中国取消 1.2 万吨美国猪肉订单,背后深意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