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卸任总裁,绝不用海归,高管不得减持,格力未来如何发展?
2025年4月,格力电器的一纸公告以及董明珠的公开言论,又一次将这位性情爽快的铁娘子推上了风口浪尖:执掌24年的董明珠卸任总裁,仅保留董事长职务。这一看似寻常的人事变动,却因董明珠“从不录用海归”“建议禁止高管减持股票”等争议言论,被推至舆论风口。一边是市场对“后董明珠时代”的隐忧,一边是公众对其“恋权”的质疑。
在格力电器新的一届董事会中,董明珠继续担任董事长,但是放弃了总裁职位,由之前的下属担任。也就意味着,董明珠等待再次董事长任期抵达时,有可能已经年龄超过74岁了。这在国内的公司中都是罕见的,尤其是董明珠,仅仅是一个微小的股东,而且还是以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却以高龄还担任董事长,那就更加的罕见了。
当年王石一手创建了万科集团,属于真正的创始人,之后也没有做MBO,也仅仅以股份激励的方式获得一些股份,最终在70岁的时候也彻底退休了。而董明珠不是格力电器的创始人,股份的获得也是从股权激励开始,但是在71岁仍然就任新的董事长,这说明什么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更比一代强!那么现在的格力电器乃至我国的高级管理者,真的不可能出现一个人比年迈的董明珠,在格力电器做得更好吗?如果是实情的话,那可能是格力未来发展中最大的悲哀,有了董明珠,内部人才寸草不生?导致无人可以接班。如果不是实情的话,那么年老恋位,压抑人才,会耽误格力电器多大的发展啊?
董明珠是个有个性的企业家,其实德先生对于其之前的一些言论还是很欣赏,董明珠建议上市公司高管不得减持股票,这一提议值得被点赞!上市公司高管薪酬高,如果公司搞得好,年年有分红,为何还需要减持股票?如果公司搞得不好,不能分红,高管更不应被允许减持股票。
之前董明珠的这个提议不仅是对他人的限制,也是对自己的约束。她持有的格力电器股份比例不低,如果议案被采纳,她也将被限制在内。这一提议体现了董明珠的责任感和对上市公司规范运作的重视。
上市公司的高管,应该包括董监高这三类人,任职期间确实不应该允许被减持股票!之前所谓减持股票的理由,基本上就是改善生活,他们公司都做不好,怎么可能允许他们改善生活呢?另外为了防止董监高三类人员,为了能够减持股票而进行技术性辞职,应该对于其减持股票做出更加详尽的规定。例如假如辞职后减持股票,那么三年内不得重新聘任。
但是她在格力电器新一届董事会上,董明珠的 “公司从来不录用海归,海归中可能有间谍” 言论引发了社会的极大争议。作为公众人物,董明珠的言论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公司形象。这种明显的就业歧视言论,在逻辑上站不住脚,这两者之间有关联吗?近期披露的多个涉及国家安全的案例,其中的嫌疑人有多少海归的?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发布一个如此明显的就业歧视的看法,就已经非常不恰当。我们国内的律师应该站出来,就这番言论打一个公益诉讼,迫使董明珠道歉并撤回言论,同时彻查格力电器在历史上招工时,是否存在就业歧视行为?就连一致奉行“中庸调和”的胡锡进,都忍不住下场吐槽,认为她应该为此道歉!
细究原因,可能就是董明珠的威权管理特色,让她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格力电器长期这种“董事长-总裁一体化”模式,虽在早期以高效率推动格力成为空调霸主,却也导致公司治理结构高度依赖个人权威。只要她还担任董事长,未来新的总裁真的能够行使总裁的职能吗?未来更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就是,董事会和经营层严重的相互功能重叠,总裁变成了董事长的小跟班。
华为的轮值CEO制、美的的职业经理人梯队,证明制度化传承的可行性。反观格力,至今未建立明确的接班人标准。董明珠在采访中曾称“合格接班人需具备忘我精神”,这种模糊的道德化要求,与现代化企业“能力导向”背道而驰。若不能将“董氏管理哲学”转化为可复制的制度体系,格力恐难逃“人亡政息”的宿命。
中国企业为什么很难成为百年企业,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不能形成一个传承的好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选拔人才和能上能下,以及急流勇退的机制。就如同历史上的王朝一样,有人治而不是规则治。
如果可能,其实建议董明珠对格力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坚守岗位到76岁,而在于以退为进,让格力真正成为一家“没有董明珠的格力”。“权力的交接,往往比权力的获取更为复杂。”#媒体人: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逻辑槽点多##董明珠##媒体:董明珠“间谍言论”背离常识#
本文标题:董明珠卸任总裁,绝不用海归,高管不得减持,格力未来如何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