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25年4月23日抵达马达加斯加,开启其任内首次对该国的访问。这是自2005年时任总统希拉克之后,法国元首首次踏足这片曾被殖民统治70余年的土地。尽管行程被包装成“深化合作”“文化交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趟二十年一遇的“国事访问”,实则是巴黎为延续其对印度洋势力范围的焦虑回应。表面是修补旧盟,实则是一次政治火力侦察,面对的却是去殖民浪潮高涨下的地区主权新秩序。


  焦点无疑是法属印度洋诸岛。包括格洛里约斯群岛、特罗梅兰、欧罗巴、胡安-德诺瓦等六处战略岛屿,它们分布在马达加斯加、科摩罗和毛里求斯附近海域,控制着莫桑比克海峡的重要航线和海洋资源,素有“印度洋的门户”之称。这些岛屿被法国列为“海外属地”,视作本国版图的一部分,却长期遭到马达加斯加、科摩罗和毛里求斯三国的主权声索。1979年联合国大会就曾通过决议,认定这些岛屿“未完成去殖民化”,敦促法国重启谈判。但几十年来,巴黎当局始终玩弄拖延术,一方面口头承诺“对话解决”,一方面持续加强军事存在与经济开发,将这些岛屿变为印度洋上的不沉航母。


  此次马克龙与马达加斯加总统拉乔利纳的会谈再次聚焦于岛屿主权问题。拉乔利纳明确表示,法属印度洋诸岛“距离马达加斯加本土不过几百公里,却被外国武力占据,这种殖民逻辑在当今世界已无立足之地”。法国媒体《世界》称,马达加斯加政府已着手推动通过联合国平台再次提出主权诉求,强调岛屿富含天然气、渔业等资源,不能任由法国“在非洲的门口摆上主权地雷”。


  马克龙则依旧重复过去的官话,表示“愿意就此展开对话”,但又未对主权归属做出任何明确承诺。法国甚至提出所谓“共管”机制,企图用“资源共享”稀释主权问题的实质,将领土问题转为合作问题。这种“殖民式平衡术”不仅激怒马达加斯加,也遭到毛里求斯与科摩罗的强烈反弹。就在马克龙访问马达加斯加前几天,科摩罗政府拒绝法属马约特岛加入印度洋委员会,公开反对法国试图将殖民遗产合法化。


  除主权争议外,文物与历史遗骨归还问题同样构成此次访问的敏感议题。法国19世纪殖民军队从马达加斯加掠夺大量文物与遗体至今未归,其中包括马达加斯加国王图埃拉的遗骨。马克龙此次访问承诺“尽快归还”,但当地舆论普遍认为这不过是一次“象征性姿态”。在殖民掠夺未彻底反省、主权争议尚未解决的前提下,法国一边拒绝归还岛屿,一边用“归还文物”做姿态,只会激化非洲国家的不满,被讽为“丢骨头喂狗式的修补外交”。


  事实上,法国在非洲的影响力早已岌岌可危。从中非到西非,从萨赫勒到印度洋,昔日殖民帝国正在一地鸡毛中苦苦维持存在。随着各大国在非洲加速布局,“非洲去法国化”已成潮流。而法国却仍幻想用“语言共同体”“法语圈认同”维系旧宗主国权威,其高高在上的干预姿态早已被时代抛弃。


  马克龙此行表面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尽管在农业合作、水电项目和教育交流方面签署了数项协议,但根本问题——主权与历史的未清账,法国并未拿出诚意解决。其在印度洋的所谓“共管建议”背后,是对前殖民地国家主权不屑一顾的高傲,是对现代国际法准则的敷衍了事,更是对非洲国家“你们还需要法国”的旧帝国幻觉。


  对于全球南方国家而言,这是一堂反面教材。昔日的殖民宗主国若仍不愿放弃控制幻想,不愿与非洲国家建立真正平等的合作关系,那么等待它的将不是重塑影响力的机会,而是被历史彻底清算的命运。法国若不想在非洲彻底边缘化,唯一的出路,是放下殖民傲慢,放弃对前属地的控制欲,在主权、历史和资源问题上做出真诚让步,而非纸面承诺和象征性“人道姿态”。


  殖民的幽灵在法国外交中仍未散去,而印度洋诸岛的硝烟提醒我们,历史从未远去,旧帝国的脚步如果不放轻,就将被新秩序的洪流彻底冲垮。对于法国来说,是时候从“霸权式外交”的梦中醒来了。


本文标题:马克龙,印度洋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