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无癌被切五器官事件调查:一场本可避免的医疗悲剧
2018 年 8 月的深圳,77 岁的退伍军人张玉华带着体检告走进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这本该是场普通就诊,却成为改变整个家庭命运的分水岭。当手术室的无影灯熄灭时,她的身体失去了胰腺、胆囊、十二指肠、远端胃和脾脏五大器官,术后三个月便在肝衰竭中离世。更令人震惊的是,所有切除器官的病理告都未发现恶性肿瘤存在的证据。
诊断迷雾中的致命抉择
张玉华因体检显示胆总管扩张入院,其 8 毫米的胆总管内径恰处于正常值上限。在 CT、MRI 等影像检查均未发现占位性病变的情况下,主治医生纪某仅凭 CA199 指标 39.3(正常值 35 以下)的轻微异常,跳过无创诊断环节,直接实施 ERCP 创伤性检查。当内镜探查依然未见肿瘤时,院方又建议患者转往广州进行 PET-CT 检查,最终以 "恶性肿瘤可能性大" 的模糊结论,将老人推上全胰切除手术台。
手术刀下的制度失守
医疗记录显示,术中快速病理检测已明确告 "细胞成分极少,不足以明确诊断",但手术团队仍按既定方案完成器官切除。这暴露出多环节医疗规范的集体失效:三级查房制度未落实、多学科会诊机制形同虚设、危急值告系统被忽视。更令人费解的是,在术后长达两个月的病程中,医生对进行性加重的肝功能异常始终未予重视。
司法判决后的未解之问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定医院承担全部责任,赔偿 62 万元。判决书明确指出诊疗过程存在 "过度医疗" 与 "未尽注意义务" 双重过错。但家属的追问仍在继续:为何涉事医生仍在正常执业?病理科为何对无肿瘤证据保持沉默?医院管理层面是否存在系统性漏洞?这些疑问在院方 "诊疗存在不足" 的模糊回应中,始终未能得到清晰解答。
医疗信任危机再临
这起事件撕开了现代医疗体系的多重隐疾。当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在三甲医院普及,为何仍会发生如此原始的误判?在 DRG 付费改革严控医疗成本的当下,过度治疗为何仍有生存空间?更值得警惕的是,事件曝光后网络涌现的 "宁死不去医院" 极端言论,折射出医患信任重建的紧迫性。
张某华案留下的不仅是 62 万元赔偿数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制度改革考卷。当我们在追问个体医生责任时,更需审视医疗质量控制系统为何层层失守。唯有建立透明的医疗差错追溯机制、完善第三方监督体系、强化医生循证医学训练,才能避免 "治病救人" 异化为 "致病害命" 的悲剧重演。
本文标题:七旬老人无癌被切五器官事件调查:一场本可避免的医疗悲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