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责任与用户隐私安全再引热议


  近日,一则“女子网购避孕套遭饿了么骑手言语骚扰”的新闻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平台配送安全及消费者隐私保护的激烈讨论。事件中,用户因购买避孕套等私密物品被骑手调侃“买这么多避孕套用啊”,随后更收到骚扰短信。饿了么官方迅速回应称“已封禁涉事骑手账号”,并表示将优化服务流程。


  事件回顾:私密消费遭遇越界骚扰


  据媒体道,某女性用户通过饿了么平台购买避孕套等商品后,配送员在送货时不仅当面调侃其购买行为,更通过订单信息获取用户联系方式,发送不当短信。用户投诉后,平台虽对骑手作出封禁处理,但事件暴露的隐私泄露和骚扰风险仍令公众哗然。


  网友评论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避孕套是正常商品,骑手行为越界”;也有声音质疑用户“为何购买时不留昵称保护隐私”。但更多观点指出,平台需为消费者信息安全和配送服务规范承担首要责任。


  饿了么回应:封禁账号、补偿用户,承诺整改


  针对此事,饿了么官方发布声明称:


  1. 涉事骑手已被永久封禁,禁止在平台接单;


  2. 对用户进行补偿并致歉;


  3. 将加强骑手服务培训,优化隐私保护机制,避免信息滥用。


  然而,网友对“事后处理”并不买账:“封号仅是止损,如何从源头杜绝骚扰?”“订单信息是否该对骑手完全公开?”等问题成为争议焦点。


  ### 法律视角:平台与骑手的责任边界


  根据《电子商务法》,平台需保障消费者个人信息安全,若因管理疏漏导致信息泄露,可能承担连带责任。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出:“骑手利用订单信息骚扰用户,涉嫌侵犯隐私权,情节严重者可治安处罚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平台若未尽到审核与教育义务,也需承担民事赔偿。”行业痛点:即时配送的“信任危机”


  近年来,外卖、跑腿等即时配送服务在便利生活的同时,骑手骚扰用户、泄露隐私等事件频发。


  - **隐私暴露风险**:订单详情(如商品类型、地址、电话)对骑手完全可见;


  - **准入门槛争议**:部分平台对骑手背景审核不严,埋下安全隐患;


  - **用户被动维权**:多数人因“怕麻烦”选择息事宁人,助长个别骑手侥幸心理。消费者如何自我保护?


  1. **使用隐私保护功能**:如“匿名购买”“虚拟号码”“地址模糊化”;


  2. **避免与骑手私下联系**:沟通尽量通过平台渠道进行;


  3. **留存证据及时投诉**:遭遇骚扰立即截图取证,向平台及监管部门反馈。


   编者按:便利不应以安全为代价


  避孕套作为普通商品被污名化,折射出社会对性别与隐私的认知偏差;而平台经济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需筑牢安全防线。此事不仅是对饿了么的警示,也为整个行业敲响警钟——用户的信任一旦被打破,远比一次配送费更难“补送”。


本文标题:网购避孕套遭配送员言语骚扰饿了么回应涉事骑手已封禁将加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