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图片大全大图
白芷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1:中药白芷,用于湿疹、牛皮癣、黄褐斑等皮肤病,古代曾用来美容
上一回我们介绍了白芷最常见的三个应用:一是感冒、鼻塞流涕,二是牙龈肿痛,三是前额痛、眉骨疼痛。(链接见本文底部)
除此之外,白芷辛燥,有化湿的作用,常用在各种湿浊内阻的症状,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有湿气”。
湿邪在肠胃,常引起恶心、呕吐、腹泻;
湿邪在肾(包括生殖功能),常引起女子白带增多、白带异常;
湿邪在皮肤,常引起皮肤起小疱、湿疹、疮疡。
下面分别说说这几种情况白芷的应用。
白芷药材
1、呕吐腹泻湿浊在肠胃,常见恶心、呕吐、腹泻的症状,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白芷与橘皮、藿香、紫苏等同用。藿香正气散也是中成药藿香正气水/丸/口服液的出处。
藿香正气系列药用于呕吐腹泻,脘腹胀痛,头痛身重胸闷,怕冷发热,舌苔白腻,或暑湿感冒见以上症状者。
有经验的医生也会用藿香正气类药用于寒湿性腹泻。如果担心去外地水土不服,也可以备一些藿香正气类的药,缓解水土不服引起拉肚子的情况。
在服药后,喝一些热水,可帮助身体发汗,促进药效的发挥。
白芷也常用于感受山岚瘴气、瘟疫毒气。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卫生防疫宝丹,白芷与薄荷、冰片、细辛等同用,用于霍乱、痢疾等时疫引起的呕吐、腹泻、腹痛、牙痛、头痛、起疹子等。
2、女子白带异常、增多(带下证)女子白带增多,常由湿浊引起,白芷可燥湿止带。如《校注妇人良方》白芷散,以白芷与海螵蛸、煅胎发同用。近代京城名医施今墨,也常用白芷配僵蚕用于疗妇人带下。
现代道用荆羌芷蚕汤(荆芥、羌活、防风、僵蚕、当归、白芷、白术、牛膝)用于带下病,取得较好的效果[陕西中医,2001,22(11):653]。
3、皮肤病白芷燥湿,还体现在运用到皮肤有湿气的皮肤病上,白芷配伍,可用于风疹、湿疹、白癜风、银屑病、面部色斑等皮肤疾病。
(1)风疹
《医宗金鉴》消风玉容散(绿豆、白芷、菊花、白附子),用于面上风癣,患处疼痛、瘙痒。
《蒲辅周医案》以白芷配伍蝉蜕、防风等,用于周身发风疹块,瘙痒剧烈,配伍刺蒺藜、地肤子、赤芍等,用于红色痒疹(玫瑰糠疹)。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以白芷配伍硫黄、胆矾、五倍子等,制成软膏,外用于神经性皮炎(或牛皮癣)。
(2)湿疹
《蒲辅周医案》以白芷配伍羌活、蛇蜕、僵蚕等,用于湿疹瘙痒。
《王鹏飞儿科临床经验选》以白芷配伍藿香、紫草、青黛等,可用于婴儿湿疹。
(3)白癜风
《古今名方》用白芷、细辛、雄黄研末外搽,用于白癜风。现代也常用白芷配伍内服、外用用于白癜风[中医研究,2005,18(11)28]。
(4)银屑病(白疕)
现代较为常用,临床道白芷与地黄、白芷、玳瑁粉、荆芥穗等制成的银屑平颗粒,用于银屑病,疗效颇佳[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6):260]。
(5)面部色斑
在历代祛斑洁面的保健美容方中,白芷使用较为普遍,且多与防风、川芎、杏仁、桃仁、菟丝子、当归等同用。
如《肘后备急方》令面白如玉色方、《圣济总录》白芷膏、《普济方》七香嫩容散、《永类钤方》洗面药七白散、《东医宝鉴》玉容西施散等。
就拿《永类钤方》洗面药七白散来说,是由白蔹、白术、白牵牛、白附子、白芷、白芍药、白僵蚕组成,古代用来洗面,现代也有人以此加减变化后,制成化妆品或面膜使用。
七子白面膜的配制,与七白散略有区别
现代临床道与疏肝健脾中药配伍内服,用于面部黄褐斑有效[中医临床研究,2011,(10):98]。
4、化脓性感染(疮痈)外科用药中,白芷也非常常见。疮痈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化脓性感染,长在体表皮肤的是外痈,长在内脏的是内痈,比如肺痈、肠痈、乳痈等。
治疗疮痈,分为三个阶段:一消,二托,三补。
一消,第一阶段,疮痈红肿热痛,多是热毒炽盛,需要让红肿消散,这是白芷可配伍清热解毒药使用,促进疮痈消散。
二托,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红肿没有消散,就会出现脓液,需要排脓,排脓是要促进脓包溃破,如果患处脓已成,但久不溃烂,患处流水不止,可用白芷托毒排脓、除湿止痒。
如《外科真诠》白芷散,白芷与紫花地丁、蒲公英等同用,用于脚趾生疔疮,痛如刀割。
被誉为“疡门开手攻毒之第一方”的仙方活命饮,是以白芷与金银花、赤芍、皂角刺等配伍,用于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现代临床常用于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脓疱疮等化脓性炎症。
扁桃体炎
白芷也常外用,如《外科正宗》如意金黄散,以白芷与天花粉、大黄、黄柏等同用,用清茶调敷、醋或植物油等调敷患处,用于热毒瘀滞肌肤所致疮疖肿痛,症见肌肤红、肿、热、痛,也可用于跌打损伤。
三补,就是最后脓液干净了,需要让创面愈合,让新的组织生长,此时需要补养正气,白芷可与补血益气药配伍,如《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托里透脓散,均与黄芪、当归、人参等补益药同用。
也可外用,如《外科正宗》生肌玉红膏,以白芷与紫草、当归、血竭等配伍,以白蜡、麻油制为软膏,用于皮肤疮痈恢复期生肌敛疮。
5、蛇虫咬伤、蜇伤白芷还在古代还曾用于疗蛇虫咬伤、蜇伤。如《世医得效方》用于毒蛇所伤,以白芷、细辛为主,加少许雄黄、麝香,温酒调服。
《疡医大全》白芷护心散,以白芷配伍乳香、雄黄、甘草,用于毒蛇、蜈蚣咬伤。
现代也常用白芷与半边莲、七叶一枝花等配伍用于虫蛇咬伤[蛇志,2012,24(2):191]。
使用注意:
有的人用白芷会引起过敏,尤其是鲜品,碰到就会发生接触性皮炎,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如果内服外用白芷出现此类症状,就不要再用白芷了。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外科正宗》《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国药典》《中华临床中药学》《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
相关阅读:
中药白芷,常用于头痛、偏头痛,胃痛胃溃疡,鼻窦炎,过敏性鼻炎
本文为黄药师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来自头条号黄药师手记。
文中涉及处方、用法,仅供学习、参考,不作其它用途,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需就诊,请到正规医院专业医生处辨证论治。有问题欢迎留言,大家一起长知识!
白芷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2:「百草园」那些“悬壶济世”的植物(六十九)白芷
白芷
Angelica dahurica
白芷汀寒立鹭鸶,蘋风轻剪浪花时。 烟幂幂,日迟迟,香引芙蓉惹钓丝。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副主任苑洪琪先生曾说:
“说到慈禧的青春永驻内治秘方,不得不说人参和珍珠,这两样都是她常服之药。除此之外,慈禧还有一个美容奇招不得不提——那就是慈禧终身使用的化妆品‘玉容散’”。
这个著名的美容药方“玉容散”便是出自《医宗金鉴》卷六十三,其中这样记载它的功效:
“黧黑皯黯(又名黧黑斑),初起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小者如粟粒赤豆,木者似莲子,芡实,或长、或斜,或圆,与皮肤相平。”
今天我们的主人公便是此方中的主要药材——白芷。
中药白芷
白芷与其他中药一同研磨,调制而成的面膜有柔肤美白的功效,是历代医家公认的美容佳品。除此之外,白芷还可制成香囊随身佩戴,有祛风解表、宣通鼻窍的功效。
不过,说到白芷的药性,可不只是通畅鼻窍这么简单......
古代,有一个刚过三十岁的秀才,时常感到脑袋沉重并伴有头痛。刚有这种感觉的时候,只当是读书过劳所致,并没有在意。但随着时间推移,秀才头痛加剧,面部开始发麻,从头后部及两肋滴滴嗒嗒流出冷汗,直教他难以忍受。
秀才:
这头可疼死人了!我只想安心读书罢了,为何这般折磨我!
仆人请了数位大夫为他诊治,均未见效。友人见状,给他介绍了巫山一位专治头痛的名医。于是秀才在家人的劝导下前往巫山求医。
秀才:
我明明不曾感染风寒之类的病,却要受这些苦。唉。
大夫诊脉后给了秀才一颗小拇指头大小的药丸,秀才放在口中慢慢嚼服,便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直通鼻窍,使他感到清新之气直达脑海,好不惬意。
秀才:
好畅快的感觉!
翌日下午,秀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往日所没有的笑意。他忍不住问大夫:
秀才:
之前那么多大夫都治不好的头疼,这几粒药丸就给止住了,果然是名医啊! 敢问大夫是用的什么药?
大夫:
我用的草药是祖传秘方,具有很强的止痛效果。可惜这种药材的名字没能传下来。你是秀才,能否给这草药起个名字?
秀才:
这草药色白,服之有清香入肚,叫它‘香白芷’,您看可好?
大夫听了拍手大笑起来,就这样便有了“香白芷”的镇痛药,也成了巫山的特有药材,简称为白芷。
白芷性温,味辛。归胃经、大肠经、肺经。以根入药,有祛病除湿、排脓生肌、活血止痛等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鼻炎、牙痛。赤白带下、痛疖肿毒等症,也可作香料。自古以来,关于白芷的史书记载也非常多:
“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
《本草纲目》记载
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
《本草汇言》记载
中医认为,白芷性味辛、温,入肺、胃经,有祛风解表、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和宣通鼻窍的功效。临床上用白芷与冰片配伍研粉,放入鼻前吸入,可治疗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一般在2~7分钟内见效。
《滇南本草》记载:
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本经》记载:
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
白芷性善祛风,能蚀脓,可用于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白芷香气入脾,可用于血闭阴肿,寒热等症状。
除此之外,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的美容说法,也被现在药理研究证明确有其效。
白芷含有一种叫“异欧前胡素”的成分,它对美白祛斑有显著的作用,可改善人体皮肤的微循环,促进皮肤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最关键的是,它还能抑制黑色素的产生,并加速已生成的黑色素在皮肤中的新陈代谢过程,避免黑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从而令晦暗的皮肤重新容光焕发。
白芷虽用途广、药效好,但服用时仍需特别注意:
血虚头痛、体质偏热的人应谨慎服用;
气虚血热、阴虚阳抗的人则不可服用此药。
自古以来文献中有许多以它作为材料的药方记载:
治头痛及目睛痛:
白芷四钱,生乌头一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治鼻渊:
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除了这些小妙方,关于白芷的功效与作用,它还有许多经典的“老搭档”:
白芷+大黄:
治痈疽赤肿
白芷+辛夷:
治鼻病
总而言之,白芷药用价值丰富,除了药用,它还是日常烹饪中的一款常用香辛料。作为“十三香”原料之一,白芷是香料类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各地名菜均离不开白芷的参与。
单县羊汤
白芷气味芳香,有除腥去膻的功能,最有名气的单县羊汤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在制作时必须要加入白芷祛腥臊味,且不会破坏羊肉特有的膻味,并保留住羊汤的本味,同时会给羊汤增添香气,还会起到融合诸味的作用。
用料
单县剔骨青山羊肉5干克,
鲜羊骨4干克,白芷40克
丁桂面10克,草果15克
香料水50克,桂皮15克,良姜5克
果木炭盖炉烧饼若干份,
香菜及葱姜盐若干。
做法
(1)鲜羊骨斩块,用清水泡2小时,入60℃的温水锅中大火烧开,反复打去浮沫后捞出,用清水冲洗干净。
(2)锅内放入清水,烧至90℃时下羊骨铺底,上放羊肉码齐,大火烧开,撇出血沫,再加入清水,大火烧开,再次撇出血沫,随后将羊油铺在羊肉上,大火烧开并去除浮沫。
(3)大火烧至汤浓发白、肉至八成熟时,放入白芷、草果、桂皮、良姜同煮,再放入适当葱姜盐,不断翻动锅内羊肉,使之均匀煮熟。
(4)捞出煮熟的羊肉晾凉,切成薄片装人碗内,并分别撒丁桂面、香菜末、青蒜苗末、味精待用。
(5)将煮好的汤在临出锅前加入香料水并搅匀,后分别装入碗中,淋上香油,跟果木炭盖炉烧饼上桌(注意在盛汤时要用竹漏勺将汤内的碎末过滤掉)。
功效
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强壮身体
它能祛风除湿,美容养颜,不仅药用价值丰富,还是日常烹饪中的一款常用香辛料。白芷的功效你都知道了吗?持续关注“北京世园会”官方微信,下一期的《百草园》“嘉宾”故事更精彩哦!
历史文章推荐
白芷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3:白芷治胃病,有这么多功用
白芷为辛温解表,主治外感诸病之圣药,若专用于胃病,实为鲜见。胃病乃胃脘疾病之谓,为多发病常见病。
现就其运用体会整理如下,以资交流,也许对胃病的治疗研究有所裨益。
1
消肿止痛,生肌敛疡
白芷具消肿与止痛、生肌与敛疡的双重调节治疗作用,乃胃病消肿止痛,生肌敛疡之良药。
《本草经疏》云:“白芷,……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又云:“……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胃病因肿胀而痛,方能入于气分以畅气运,入于血分以散血结,辛香燥温,以化湿滞,达到消肿止痛之效;无肿胀而痛者,方能通上达下,行外走内,调畅气机,且能速效止痛;若有胃肠粘膜破损溃疡者,即可祛腐生肌以收敛溃疡,此多是通过消除炎症渗出,消除肿胀,活血消积,通络散结,化湿泄浊,调和气血,调节神经功能,祛邪扶正,止血宁络,软化炎症纤维斑痕,祛腐生肌,收敛溃疡的多途径作用而取效。
众所周知,胃病包括现代医学胃及十二指肠的急慢性炎症或溃疡等多种疾病。而这些疾病胃及十二指肠粘膜(腺体)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或萎缩)或破损,神经腺体功能失调,代谢性病理产物壅积为其重要病理特征。而白芷确有消除肿胀,修复愈合溃疡,软化斑痕,调节神经腺体功能之佳效。
其临床应用,若为充血性肿胀者,宜用白芷配姜黄、大黄、赤芍、丹参;若为出血性肿胀或破损者,宜以白芷伍蒲黄炭、三七粉、大黄炭、地榆炭;若为渗出性肿胀或破损者,宜予白芷合姜半夏、川朴、茯苓、草豆蔻;若为硬结(萎缩)性肿胀或破损者,宜用白芷配贝母、煅瓦楞、郁金、鸡内金;若以溃疡破损为主者,宜用白芷合乌贼骨、贝母、煅瓦楞、白芨;若以壅积性肿胀者,宜用白芷伍枳实、槟榔、川朴、莱菔子等。
2
宽胃利肠,和中通络
用白芷治胃病,实有宽畅中焦,通利肠道,宣通气机,和中安胃,通络开郁,散结消积之意,恰与胃病病理特点合拍。经临床应用,亦确擅有此功。
《本草汇言》曰:“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而利泄邪气”。白芷且有调和表里、调和气血、调和上下、调和寒热、调和肝脾、调和胆胃等诸多功用,并有辛散不伤气,温而不燥烈,祛邪不伤正,泻中有补,寓泻于补,行气亦活血,活血亦通络等优点。《本草经?百种录》说:“……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
临床若经恰当灵活配伍,寒热虚实皆可用之。若调和寒热者,宜白芷配黄连、吴茱萸;若调和表里者,宜用白芷伍苏梗、半夏;若调和气血者,宜以白芷配木香、当归;若调和上下者,宜白芷伍生姜、大黄;若调和肝脾者,宜白芷配柴胡、茯苓;若调和胆胃者,宜白芷配黄芩、半夏;若调畅胃肠气机者,宜用白芷伍川朴、佛手;若胃络闭者,宜用白芷配郁金、九香虫;若用于和胃宽肠,宜用白芷伍生姜、砂仁等。
3
燥湿化痰,消痞健胃
白芷性轻味香气厚,其气芳香,功专燥湿化浊,理气化痰,宣通气机,舒郁开闭,疏达枢机,以消痞满,和中健胃。是以主入肺脾胃经,香能燥能化,辛能宣能散,轻能升其轻清阳气,厚能降其浊阴之气为其特点,且以燥湿化痰,散积消痞,升清降浊功效最优。燥湿化痰消于中,开痹引湿出于表,化痰宣通出于窍,泄浊利水走于下;白芷消痞散积是谓有其导邪气之壅滞,消食气之积滞,化湿邪之遏滞,舒气机之郁滞四大功效;白芷和中健胃是其有醒脾消胀,开胃进食,升清降浊,启胃之受纳,旺脾之健运的显著功效。
临床应用,若以燥湿为主者,宜白芷配苍术、川朴、草豆蔻;若以消痞为主者,宜白芷伍苏梗、陈皮、佛手;若以化浊为主者,宜白芷配薏苡仁、菖蒲、车前子;若以邪滞为主者,宜白芷伍柴胡、羌活、桔梗;若以痰积为主者,宜白芷配半夏、僵蚕、胆南星;若寒湿食滞者,宜白芷伍生姜、苍术、草果;若湿热食滞者,宜白芷配黄连、薏苡仁、山楂;若脾虚食滞者,宜白芷伍茯苓、白术、白蔻仁;若用于健胃者宜白芷伍半夏、建曲、麦芽。
4
辛散温通,激发阳气
白芷辛温宣通,具有温散宣通阳气,发邪气,温暖中焦,调畅枢机,醒中土之气,散中焦寒邪,激发脾胃阳气,补脾阳,暖中土之良效。临床用于治疗胃病,实为佳品。
本品具有温燥而滑润之性,温而不伤阴损气,助阳气升动以行,行阴气枢机以散,温以助运,温以助补,温以燥化,温以宣达,温以消散,温以旺气,温以生阳。
临床应用,若寒邪犯者,宜白芷配细辛、生姜、藿香以辛温宣通,速散寒邪;若中寒内生者,宜白芷伍甘松、干姜、吴茱萸以温中散寒,通畅枢机;若脾胃阳衰者,宜白芷配细辛、附子、乌药以温脾暖胃,振奋中阳;若中阳不振者,宜白芷合桂皮、细辛、苏梗以激发脾阳,兴奋枢机;若湿遏脾阳者,宜白芷配川朴、半夏、紫苏以化湿通阳,以展枢机;若食积遏伤阳气者,宜白芷伍槟榔、焦三仙、枳实以消食化积,通畅阳气。
总之,白芷治胃病,疗效较为显著,寒、热、虚、实诸症皆可选用,但须灵活掌握配伍规律注意药量增减变化,若以燥湿化痰,温运宣通为主者,用量以10g~12g为宜,其它用量则以6g~9g为宜。当遇阴虚血热,实火亢盛而无兼夹湿象者,则应慎用之。
白芷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4:芳草百味|它被《神农本草经》列为美容上品,能”长肌肤,润泽颜色“——白芷
中医小讲堂
《中医小讲堂之芳草百味》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携手广州新闻资讯广播联合推出,在“广东省中医院”微信公众号、广州新闻电台FM962(逢周二上午11:30-12:00)《中医小讲堂》栏目推送。
本栏目由广东省中医院药学部支持!
白芷
主持人鹏鹏:中药中有美白功效的那些姓“白”的中药,我们已经一连说了3期,本期【芳草百味】广东省中医院的杨柳青中药师就同大家讲下皮肤科里的美白良药—白芷。
杨柳青:白芷用于美容,有几千年的历史。《神农本草经》中将白芷列为上品,能“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明代白芷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黑斑面黑等症,如“金国宫中洗面八白散方”,全方为白芷、白丁香、白僵蚕、白附子、白牵牛、白芨、白蒺藜、白茯苓八味,早起洗面以美白。慈禧太后的著名美容秘方“玉容散”,白芷就是其主药。中医认为白芷有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白芷不仅能解热、镇痛、抗炎,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白芷对美白祛斑有明显的效果,并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
杨柳青
广东省中医院中药师
编辑:朱海媚 责编:宋莉萍
图片于网络
白芷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文章5:每日中药——白芷
白芷为伞形科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
按产地不同,白芷可分为祁白芷、杭白芷和川白芷。祁白芷产于河北,杭白芷产于杭州,川白芷产于四川。
伞形科植物大多有浓郁的香气,花冠像张开的伞的形状,白芷也不例外。
此外,白芷的断面是粉性的,用指甲轻轻一刮就有白色的粉末掉下来。
学一味中药,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功效,进而才能熟练地运用它。但是性能和功效是密不可分的,掌握功效之前应先了解性味、归经。
白芷是辛,温的,属于发散风寒药。中药用药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邪入侵用辛温之品,热邪入侵用苦、寒之品。故白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治疗风寒表证。
又因白芷是辛、温的,辛能发散,温能温通,因此又有祛风止痛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牙痛等多种上部痛证。又归肺经,肺开窍于鼻,故有宣通鼻窍的功效,用于治疗鼻塞流涕。
此外,本品还是妇科要药,能燥湿止带,用于治疗妇女白带过多。
因为白芷是辛温之品,故阴虚火旺的人不能吃。还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道理,热邪入侵用辛温之品,无异于火上浇油。
这里只是让大家简单了解中药的知识,具体怎么用药还要咨询中医,切勿擅自用药。
白芷图片大全大图推荐搜索词:
1.中药白芷图片大全大图
2.白芷图片大全大图简笔
3.白芷图片大全大图新鲜
本文标题:白芷图片大全大图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