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推荐文章1:这首著名的古诗,讲述了一支被人遗忘的军队,流民军

  古诗云: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讲述了一个悲怆的故事:一位老兵,少年从军征战一生,直到耄耋之年终于得以退役还乡;但是当他回到梦莹魂牵的故乡时,却发现亲朋故旧不是早已过世,便是离散不知所终,田园故居也化为一片残垣断壁;只剩他孑然一身,在废墟中茫然四顾。


  

?一、十五从军征,从的什么军

  看到老兵的悲惨遭遇,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军队,会这样残酷对待士兵?


  《十五从军征》,出自《乐府诗集·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一般认为是汉朝乐府诗。既然是汉诗,那么就可以大致认定老兵参加的是汉代军队。


  西汉是古典军国主义体制,国家实行普遍兵役制,男子二十岁成年登记入籍开始服役(西汉景帝前为十七岁,昭帝后又推迟至二十三岁,在此取中间值),至六十岁到龄免役(有爵位者提早至五十六岁)。


  虽然成年男子役期前后长达四十年,但是在役不等于现役,法定现役入伍是两年:第一年为“车骑材官”,通常安排在始役年,在本郡国担任地方军,除巡逻捕盗等治安任务外,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培养基础军事技能,以便在退出现役后,经紧急动员可以迅速成军。另一年时间不定,要离开本乡承担较多军事任务,或为“卫士”到京城担任宿卫,或为“戍卒”到边境地区防御外族入侵。在不服正规兵役的年份,男子自动转为预备役,每年承担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其实等于徭役;只有在紧急情况,如外敌入侵或国内叛乱,才临时应征入伍。


  也就是说,按西汉法制,正常情况下朝国家不会强征未成年人“十五从军”,更不至于抑留至八十岁才放归。


  当然,有法可依还要有法必依,法定不等于现实,现实中超期服役的情况比比皆是。有时候是因为突发变故,情况紧急不得已而为之;更多时候不过是皇帝权贵想要找一批现成的免费劳力而已。所谓京师“卫士”感念皇帝恩遇自愿延长服役期的“佳话”,细究下来更可能是“被自愿”。而那些远征边陲的“戍卒”,因为交通不便往返困难,超期服役几乎是普遍现象,甚至不乏被迫连续戍边十余年的情况。李白诗云:“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战城南》),就是残酷现实写照。


  然而再怎么超期,“八十得归”还是不可想象的。汉法规定六十免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古代物资匮乏,生活条件艰难,绝大多数人根本活不到六十岁,极少数的幸运者也因为长期劳作气血衰竭而不堪驱使。既然这把老骨头已经榨不出油来,那么主事者何必继续扣留徒增骂名惑乱军心?


  东汉时期因为战乱,大量人口被豪族侵吞隐瞒,国家能够掌握的户口大大减少,古典军国主义难以维系,旧有兵役制度趋于瓦解。为满足防务需求,东汉朝廷开始推行募兵制,军队逐渐转变为雇佣军。东汉军大多为临事招募,事罢遣散,但为紧急应变也保持一支较大规模的常备军;这些士兵大多长期服役,有可能存在一些年纪很大的基层士兵。


  但是那种老朽不堪的人员,依然是没有价值的,留下来只能白白消耗粮饷。即使将领吃空饷,也应该留用聪明伶俐之辈,风烛残年的老卒因为明显不合格,反而容易招人注意,给将领惹麻烦。


  汉代军中还有刑徒从军的情况,这些人属于走投无路只能选择当兵赎罪,他们的役期往往漫长没有尽头。但是未成年刑徒一般都是株连所致,“十五从军”就意味着他的家族几乎破灭,侥幸偷生的老兵还有亲人可以怀念吗?


  所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老兵,参加的一定不是两汉稳定期的军队,更大可能是他在两汉之交或者汉末三国,群雄争霸诸侯割据时期,被裹挟入某支军阀部队。


  ?在乱世中,老兵麻木跟随首领南征北战,背井离乡数十年。


  

二、八十始得归:天幸得回归

  乱世军阀战争技术水平其实很低,甚至说只是大规模械斗群殴。因为混战严重破坏社会结构,也摧毁了古典军国主义,造成兵员素质极大下降。


  所幸大家彼此彼此,菜鸡互啄不需要太高素质。在军阀看来,士兵不过是一些“低值易耗品”,能壮声势即可,年岁几何并不需要太在意;反正乱世人命贱如狗,只要有兵有粮,扩大队伍没什么难度。在这种大环境下,无论“十五从军”还是“八十从军”,都是炮灰,不足为怪。但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就很不正常了。老兵服役不是十年二十年,而是65年!注意细节“始得归”,就是说老兵65年军旅生涯中是没有休假的,一次家都没回过!在危险艰苦的军事岗位上干满65年,身经百战是基本配置,身经千战也不是全无可能!这样能熬得下来,需要何等神勇?何等运气?


  退一步说,即使说诗歌数字多有夸张,不能太当真,但是至少也有五十年之久,这个时间段同样非常漫长。对于具体的某个士兵来说,战死的可能性是一个概率问题,在某场战斗战死的概率不算太大,存在一定偶然性;但是如果他参加了很多场战斗,那么战死概率会积累叠加,偶然便成为必然。就如王昌龄诗云:“十五役边地,三回讨楼兰,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代扶风主人答》),至于说经过50年还是65年,对概率没有多大影响。


  有人说:也许老兵是火头军之类后勤人员,不用上战场?这不可能,战争变数很多意外频发,辎重部队经常成为敌人奇袭目标,到那个时候谁还管你是不是战斗人员,能喘气就得给我上!在那种情况下,如果平时少上战场,砍人业务不熟,反而会死得更快!


  也可能说老兵后来当上了军官,不需要经常参加一线战斗?这种可能性倒是存在,五六十年戎马生涯坚持下来,混个一官半职也是应有之义,在缺少背景的情况下,凭勇力当到指挥数百到千余人的中级军官比较正常。


  但是,这样的中级军官真能脱离前线战场吗?


  我看悬。如果老兵真是以勇力得到提拔的,恐怕还得身先士卒冲杀在前,危险程度并没有降低。


  只有一种可能:老兵不是士兵,而是校尉、将军级别的高级军官!


  廉颇黄忠为什么宝刀不老,关键不在于他们勇力超群,而是他们身为大将,主要任务是指挥战斗,冲锋陷阵只是偶尔激励士气的手段罢了。


  

三、遥望是君家:我家不寻常

  老兵竟然是一员老将?他有可能晋升高位吗?


  老兵“十五从军”,初入伍时年齿尚轻,必须从基层干起,可能要在一线拼杀二三十年,才有机会当上高级将领。在此期间他要面对极大危险,能坚持下来要有非常强的气运。


  除非说他有贵人赏识,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但贵人凭什么看重他一个介粗鄙武夫呢?


  也许是专家教授的影响,我们下意识认为:老兵遭遇如此悲惨,必定是劳苦大众一员。


  其实真不见得。请仔细读诗: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老兵故居尽管破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但建筑规格并不差。“中庭”的存在意味着老兵的家绝并非茅屋三两间,起码是十数间厢房围成的院落;而光照并不充分的“中庭”竟能生长“旅谷”,可见其面积相当大,必须是小康以上人家才有可能建造。他家中还有自己的井台,这也不是等闲之家所能置办,在凿井技术不高且地下水资源有限的古代中原地区,农村贫民是很难自家打井的。


  所以老兵出身并不很低,至少也是个中等地主。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看似平淡,其实信息量很大。我们试着模拟一下,一个叶落归根的游子该怎么向路上遇到的同乡探听家中情况。


  首先要确定这位同乡的身份,如果是当年发小,那再好不过了,直接就问“俺爹俺娘俺哥俺姐怎样了”。不过未必有那么凑巧,也可能本人并不相识,但沾亲带故,那也好办,先认识一下确定关系,接下来就大同小异了。如果仅仅是同乡,而且先辈并无交往,那就麻烦了,他未必知道“村东头大槐树下老王家”是怎么回事,得花许多口舌说明,到最后仍然不清不楚。


  老兵碰上的那位“乡里人”会是旧时相识吗?别忘了,老兵已至耄耋之年,当年故旧有几个能像他一样老而不死?即便有个把长寿的,又怎么那么巧能碰上?就算无巧不成书,真的撞上一个旧日玩伴,那个风烛残年的老人能不能认出老兵,回忆起60余年前的陈年往事,也很成问题。


  既然是当年故旧的可能性很小,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位素昧平生的“乡里人”怎么知道老兵究竟何许人?还能张口对答“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只有一种可能,老兵的家并非我们想象的“村东头大槐树下老王家”那种底层贫民,而是强宗大族;那个可以“遥看”的“家”十有八九是豪族庄园,甚至可能是坞堡。可以想象一下那位“乡里人”的答话:六十年前那个老王家?知道知道,五里外就是他们过去的庄园,坞堡还看得见!


  既然老兵很可能出身豪族,那么“十五从军”就很诡异了,不管在什么时代,15岁都是未成年,没有任何人正式立法规定兵役应该从15岁服起,强征入伍是另一回事,属于实践操作,并无法律支持。就正常情况看来,豪族也许不能完全避免兵役,但是似乎不至于沦落到未成年子弟被抓壮丁的程度。即使是在乱世,军阀们也是需要豪族支持,“抓革命”还要“促生产”,杀鸡取卵终归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建立秩序让大家交粮纳税,细水长流才是王道,而这些是离不开地方利益代表豪族们配合的。


  当然,也可能说老兵只是“先前阔”,后来家道中落,实际沦为贫民。甚至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老兵的家族被军阀乱兵击破,老兵作为俘虏被强征入伍。这样一来,老兵只能是炮灰,在军阀首领刻意安排下一再参加最危险的战斗;他在残酷厮杀中永无出头之日,几乎不可能撑过五六十年。


  

?四、泪落沾我衣:我命不由天

  既然这位老兵很可能出身豪族,又在年纪不太大的时候成为高级军官,那他无疑是首领信重的大将,政治待遇应该很高。


  老将军转战多年,故土可能沦为其他势力掌控,没法告老还乡,但起码可以解甲归田,在人生晚期享一享天伦之乐吧?为什么他的上级如此苛刻,竟不能体恤下属一二,非要把人压榨到八十岁?


  之前的讨论,都是建立在一个默认前提上,老将军从军是在为别人卖命,这个别人也许是皇帝,也许是军阀。


  其实这只是想当然自行脑补的结果,实际上存在另一种可能——老将军是在为自己,或者为自己的家族打拼呢?


  怎么可能?


  当然可能。


  两汉之交、魏晋六朝时期,有一种特殊性质的武装集团——流民军。


  正统教科书认为,流民军不过是农民起义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主体是无法忍受阶级压迫的情况下起来斗争的贫苦大众,其中虽有少数豪族出身成员,但不起进步作用,属于“混进革命队伍的阶级异己分子”。


  其实不然,流民军是汉晋时期的一个特定称谓,并不能与失地农民武装,即后世所谓“流寇”简单划等号。所谓“流民”,并不仅指失去土地的底层农民,只要是被迫放弃土地迁移的人群都属于流民,哪怕他们是曾经家财万贯的豪族。


  流民们背井离乡的根本原因并非不堪阶级压迫,而是因为天下大乱,政府没有能力提供安全保障;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追寻一个地方,可以停留下来安居乐业。由于社会混乱,个体迁移风险极大,流民们只能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当然,这有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为了自我保护,他们不得不武装起来,于是就形成了流民军。


  流民军是被时代大潮抛出主流社会的,他们的社会组织结构并未完全瓦解,仍然接受主流价值观。他们吃苦耐劳珍视家庭,愿意为自己所爱战斗,这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只关心自家性命的流寇完全不同。流民军是有信念的军队,敢战所以能战,进而善战。冷兵器时代勇气和意志才是决定性的,至于说技战术,狠狠打几场恶战,死上一票人自然就磨砺出来了;曹魏“青州兵”,东晋“北府兵”,西魏早期府兵,还有后世著名的岳家军都是其中佼佼者。


  流民军的首领就是所谓“流民帅”。作为社会精英人士,豪族们掌握着较多社会资源,有较强组织能力,容易在流民集团中占据优势。而流民军原先的社会组织还在,他们也认同主流精英,愿意接受指挥。事实上,那些相对稳定的流民军,几乎都以强宗大族为核心,以其部曲为骨干,再吸收零散流民形成的。


  豪族一方面组织流民武装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又凭借这支武装谋求政治发展。因此,流民帅的命运是与其麾下流民军紧密结合的,具体表现就是流民军的统帅权往往在宗族内部传承。


  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汉晋乱世:东汉开国之君光武帝刘秀,率宗族参加绿林军,算得上广义的流民帅;其麾下功臣大将也不乏类似出身。三国时期曹氏夏侯氏以宗族为核心,收黄巾余部成“青州兵”,早期曹操当为流民帅;蜀汉先主刘备早期部众多为饥民,也算是流民帅;孙吴大将陆逊、徐盛统率宗族南渡江东,长期把持并世袭部曲武装,无疑也是流民帅。至东晋衣冠南渡时,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连祖逖、苏峻、郗鉴、桓彝这样有士族背景的名士,都自觉不自觉的成为流民武装首领,并把军队统帅权传给自家子弟(祖逖弟祖约,郗鉴子郗愔、郗昙、孙郗超,桓彝子桓温、桓冲)。


  老将军与他的家族,很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流民帅家庭,在朝不保夕的乱世中,他们被迫武装起来保护自己。由于敌对势力(军阀或外族)强大,他们无法在故土立足,被迫迁移流浪。


  让我们还原一下“十五从军征”的场景;少年时代的老将军,因家族面临灭顶之灾,拿起武器追随父兄转战四方;在漫长的征战生涯中,老将军逐渐成长起来,终于成为这支部队的主要领导者;也许因为老将军个人能力太过出色,也许因为他的家族后继无人,总之,他从军一直到了80岁。


  

五、出门东向看:铁衣还乡来

  尽管流民军敢战能战,但是天下大势非人力所能挽回。绝大多数规模较小以及一些运道不佳的流民军,在一场场战斗中伤亡殆尽,最终瓦解消散;另一些流民军在残酷战斗中迷失了本心,沉湎于杀戮劫掠,沦为他们原先痛恨的流寇;只有极少数武力值幸运值双优的流民军,取得立足之地安顿下来,终于可以喘一口气。


  即使是这极少数幸运者,依然步履维艰。从他们起兵开始,便走上了半军阀的不归路。尽管很多流民军最终接受了政府番号,但是他们有很强独立性。他们有独立于主流社会的组织结构,可以自己组织生产生活;他们掌握着自己的暴力机器,可以自我保护甚至对外攻略;朝廷能下发粮饷赏赐固然好,没有也能过得下去。正因为大体上可以自给自足,流民军游离于体制之外。不管他们有没有颠覆想法,在朝廷看来,他们存在本身就构成不稳定因素。


  虽然弱势政府经常需要借重流民军武力,但是始终对他们存有戒心,不仅不能信任,还一直着力进行限制打压分化瓦解。青州兵为曹魏政权南征北战功勋卓著,曹操一死就遭到官方清算,就此泯灭;北府兵是刘裕起家之本,为刘宋王朝建立尽心竭诚,却被刘氏二代宋文帝刘义隆强力清洗(杀北府主将檀道济父子全族),元气大伤分崩离析;岳家军的悲剧自然更不必说。


  流民军的困境还不仅在于政府敌视,主流社会对他们也持排斥态度。原因很简单:尽管流民军最终奋斗目标是打回老家去,但他们还是需要一定资源暂时安身立命,而资源不会从天而降,只能凭借武力威胁占领,甚至要兵戎相见才能取得。这样一来,自然要侵犯一众地头蛇的利益。


  所以流民军上不得朝廷中枢庇护,下不为地方豪族支持,处于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的孤立状态。世上没有救世主,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流民军没有退役一说,活到老战斗到老,直至生命终结。(沈亮)启太祖(宋文帝刘义隆)陈府事曰:“西府兵士,或年几八十,而犹伏隶;或年始七岁,而已从役”(《宋书·列传六十》);西府,一般指东晋南渡后侨置的豫州,治所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是拱卫京城建康府西面的重要军镇,驻军大多招募自中原流民。


  老将军此次回乡很可能不是我们想象中告老还乡。


  老将军六十余年不得返乡,有理由相信,他的故乡长期沦陷于敌对势力之手,否则作为一位高级军官,不至于如此。


  因此,老将军的故乡,很可能是刚刚收复的;由于朝野敌视,未必有人帮忙,他亲爱的故乡,十有八九是他亲自率军收复的。


  注意到了吗?


  “舂谷持作饭”,收割庄稼再舂谷成粮,不是一个八十老翁自己搞得掂的。即使他还有些膂力,再有三两个同伴,一时又到哪里找舂谷工具呢?“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是整个村落破败的景象,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临近人家。只有大军营地,才有足够人手工具,才能“咄嗟便办”。


  老将军不是凄凄惨惨的独自回乡,而是率领着他的宗族大军,雄赳赳气昂昂的打回老家来!


  

六、结束语:悄悄地我走了

  既然这是一场煊赫的“衣锦还乡”,为什么总体格调却那么悲凉呢?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当然让人悲怆,但他不是已经回来了吗?还是带着宗族胜利归来!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有希望。虽然眼前故园荒废,但这算不了什么,“心若在梦就在,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六十年颠沛流离,老将军战胜了多少苦难,不会被这点困难吓倒。


  问题是故乡虽然收复,但地处前沿四战之地,历经多方反复绞杀破坏,完全不具备复兴条件。希望只能寄于新家园,只是该地虽经千辛万苦取得,但宗族居住不久扎根未深基础不实,四周多有心怀叵测之辈,前路缥缈迷茫。


  所以,老将军回来了,然后又悄悄地离去,洒下一腔英雄泪,埋葬了旧日情怀。乱世图存,必须有所取舍,容不得软弱迟疑思想混乱。


  老将军戎马一生见惯生离死别,对于故乡破败情形早有所料,近乡情怯一时脆弱或有,但不至于多沉湎离愁别恨不能自拔。他特意舂谷采葵造饭作羹,就是“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方面和自己的青春缅怀做一个总告别;另一方面对子侄进行忆苦思甜教育,增强宗族凝聚力,齐心协力应对吉凶难卜的未来。


  老将军一生为亲人打拼,垂暮之年还在忧虑家族前途,心中没有位置留给所谓“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太多人不知老将军为何伤感空抛同情泪,只是拿别人酒杯浇自己块垒。


  本文:鳄鱼不哭,“这才是战争”加盟 ,未经本人及“这才是战争”允许,任何媒体、自媒体不得转载,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读者欢迎转发。友情提示:本号已加入版权保护,任何敢于抄袭洗稿者,都将受到“视觉中国”式维权打击,代价高昂,切勿因小失大,勿谓言之不预也。


  公众号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推荐文章2: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推荐文章3:乐府诗中残酷的战争——《十五从军征》01诗词介绍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喜欢唱歌,从先秦时期开始,人民就喜欢歌唱,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时候,总喜欢吆喝那么一嗓子。这些劳动人民在生活中随口吟唱的内容,贵在天真烂漫,于是就有人将其编订收录成了一本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就是《诗经》。后来统治者们发现,就是这些实在的情感表达才反映着老百姓的思想,于是就在我国的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设立了 一个专门的机构,这个机构就是乐府。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 汉人叫它“歌诗”,魏晋时期始称“乐府”或“汉乐府”。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02 古诗故事

  汉朝虽然大体上是安定统一的,可是汉朝的西北部有一个不太安分的朋友——匈奴,时常会侵扰汉朝的边境,为了边境的和平统一,也为了扩张国家版图,汉朝时期的皇帝常常征兵,可以说是全民皆兵的状态,大汉的每一位百姓都需要服兵役,汉乐府一部分主题也是反应连年征战下百姓的生活。


  这是一位年轻便从军打仗,垂老才得以归乡的老人,诗歌开篇第一句便为我们介绍了老人一生的经历。离家出征前还是一个朝气蓬勃、容光焕发的少年,历经了常年战争,此时的他早已遍体鳞伤,老态龙钟了。在风烛残年之时, 他终于可以踏上回家的路,走在返乡途中,这位老人既喜又悲,思绪从长年的征战生活中拔出,映入眼帘的是邈邈的旷野和漫漫的古道。


  正在这时, 那旷野的尽头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定睛一看,原来是他儿时的邻居,他满心欢喜,忐忑又焦急地走上前询问:“我家中现在还有什么人?”邻居遥指对面的那座山坡,并说道:“一座连一座的坟墓就是你的家,你的所有的亲人都埋葬于此。”老人一听,顿时泪水盈满眼眶,与邻居匆匆告别之后便颤颤微微地向家的方向走去。“少小离家老大回”,这么多年了,岂敢奢望亲人还 在,怀着那一点点希望问出,哪怕还有一个人可以与我团聚, 互相倾诉这些年的辛苦不易也好啊。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让他如坠冰窟。可是这样的打击才刚刚开始,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微微走到自家的小院,他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这个地方是他曾经儿时的家啊!曾经的其乐融融、温馨团圆,到如今,只剩下荒凉破败了。有些迷蒙、有些浑噩、有些凄怆的老人,他默默无言地舂去成熟的谷子的皮壳,采下冬葵嫩嫩的叶子。而当饭熟羹沸时,他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 或许他曾经的亲人回家来了?可是,什么都没有。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他不再年轻像人那样嚎啕大哭,只是默默流泪,那泪中凝聚着多年的(艰辛)、(思念)、(盼待)……沙场风尘、人世沧桑,老泪扑簌簌落到满布征尘的衣襟上。


03 诗词赏析

  本诗讲述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的故事。开篇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 岁方回,突出了从军时间之久;紧接着,写回乡所见,远望“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走近看到“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突出了眼前之景的荒芜 ;表达了老兵落寞、哀伤的情感,反映了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诚然,这位老兵是不幸的,但与那些战死疆场,老死边境,不能魂归故里的人相比,他又是幸运的了。造成这一切的是什么呢?没错,是战争。这种悲剧并不只是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


  我们学过许多描写战争的诗,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这些诗重在抒发自己的感受,可《十五从军征》这首诗却为我们讲述 了一个故事。这就是乐府诗的最大的特色,那一个个亲历生活的人,透过历史,穿越时光,将他们的所见所闻,娓娓道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流露,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相信不管什么语言都没有这句勾勒出的简单画面更触动人了。而正是因为叙事为主,抒情结合的这种方式,所以乐府诗又被称为“最会讲故事的民歌”,“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这就是乐府的感染力吧!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推荐文章4: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推荐文章5:古今最悲凉的一首诗,短短80字,写尽战争残酷,很多人哭着读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飰,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


  离开家乡那年,他只有15岁。


  而今,他终于回到家乡了,已是八十高龄。


  《诗经》里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而他却是:


  昔我往矣,青春柔嫩;今我来思,鹤发苍颜。


  那整整65年的时光呀,他该向谁讨要呢?


  谁又是那个残忍的小偷呢?


  风吹起他两鬓凌乱的白发,吹红了他的眼。


  身上的军装已然破旧得不成样子,像极了他那被无休无止的战争蹉跎鞭挞得满目疮痍的一生。


  站在故乡熟悉又陌生的大道上,他忽然感到深深的惶恐与无所适从。


  对面一个乡人走来,他忙忙迎上去,问:


  “你可知道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声音微微地颤。


  乡人看了他半晌,终于认出了他,指着不远处那片松柏林中累累的坟墓,同情地说:


  “那儿就是你的家。”


  他恍惚了许久,想着乡人话中的意思,终于想明白了。


  他的家人,他离开了65年、惦念了65年的家人,都已不存于世了。


  这挨挨挤挤的人间,从此,便只剩他一人了。


  他本该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可泪却抵死也流不出来。


  原来人间至悲,是哀莫大于心死。


  乡人摇摇头走了,这动乱的年代,谁人的命又不是如草芥一般卑微渺小呢?


  终于还是颤颤地走至家门前,这是怎样的一副荒凉凄楚的景象呀!


  野兔见有人来慌忙钻入狗洞,野鸡受了惊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满了野生的谷子,葵菜环绕着荒芜的井台。


  他温柔的目光拂过这昔日庭院整洁、炊火融融的家园,茕茕地立着,形影尽皆化作“悲凉”二字。


  默默无言地,他将院中成熟的谷子舂去外壳,将井台旁冬葵嫩嫩的叶子细细采下。


  沉寂了许久的灶台终于又迎来了主人,羹饭在锅中熬煮着,炊烟袅袅升起。


  饭熟羹沸时,他盛好了许多碗,才恍然想起,他该拿给谁吃呢?家中就只他一人了呀。


  走出破败的木门,他望向东方,眼泪已不知何时打湿了衣襟。


  耳边似乎又响起了古战场飒飒的风声,眼前是烽烟弥漫,身后是血泊尸身。


  “杀呀!杀呀!”


  人们杀红了眼,嘶吼着冲向对方,刀剑无情地穿过敌方的身体。


  他看见自己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看见自己一次次麻木地举起手中的长枪,他看见被他刺中的年轻人眼中深深的害怕与恐惧。


  他看见自己一次次随着队伍奔赴战场,昔日盟友成今日仇雠,前日敌对今朝却笑颜相拥。何谓敌人?何谓朋友?唯有利益永恒。


  他看见动乱不息,战争不止。人人都打着结束战争的旗号,人人却都在为了战争本身而发动战争。


  将军靠着战功封侯拜相,政治家靠着战争逐鹿天下。


  可,那些如他一般被迫离开家乡、甚至战死沙场无人问津的普通士兵呢?


  那些万万千千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尸横遍野的普通老百姓呢?


  会有人为他们收拾了残骸送往家乡吗?


  会有人为他们流下眼泪、感叹唏嘘吗?


  会有人念着他们的妻儿父母,该如何在丧夫丧父丧子的悲痛中继续生活下去吗?


  如果战争不是为了捍卫和平,我、我们白白征战了这数十年,耗费了这数十年与家人珍贵的相处时光,蹉跎了这数十年的青春,究竟又是为着什么呢?


  他只是一个垂垂老矣的退伍老兵,在历史恢弘的叙事面前,显得那般无足轻重。


  他不懂什么是天下大势,不懂什么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懂政治家口中的阴谋阳谋、争名夺利。


  他只知道,当他在65年后风尘仆仆归来,却只见到一座座青青的坟冢时;


  他只知道,当他如从前无数个寻常日子一般,熬好了羹粥,才恍然想起不知该给谁吃时;


  他只知道,当无穷无尽的哭声,响彻在四野,当满目都是疮痍,遍地都是饿殍时;


  他只知道,当人人都有千言万语,人人又都欲哭无声时。


  “和平”二字,从未如这一刻一般,狠狠地,狠狠地震颤着心房!


  :微信公众号“诗词天地”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十五从军征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