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藏红花全图
真正的藏红花全图推荐文章1:高原上的文化宝藏
唐吐蕃时期镀金银质人物像饰件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供图
藏医手术器械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供图
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1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医药文化获得世界关注。在青海西宁,有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是了解藏医药和藏文化的绝佳场所。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2006年9月开馆,由南、北两馆组成,北馆以藏医药为主题,南馆则展示丰富多彩的藏文化。博物馆建筑秉承传统藏族建筑特色,北馆采用坛城的建筑理念,南馆以转经筒和经书为造型。博物馆内设11个专题展厅和千尊药师佛殿、古籍藏书阁等,馆藏文物5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8件。
珍贵的医典古籍
走进北馆,馆内陈列的60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80幅藏医唐卡、200多件古代藏医医疗器械、3000多种藏药药材标本,全面展现了藏医学的悠久历史和丰厚内涵。
藏医学藏语叫“索瓦日巴”,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在积累自身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欧亚传统医学精华而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公元前1930年左右,古象雄(今西藏阿里普兰县一带)苯教创始人辛饶之子杰普赤西广泛收集民间医疗经验,整理成《解毒雍仲旋》一书,为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数以百计的外族医生来藏地弘医,数以千卷计的医著被译成藏文,产生了《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甘露宝瓶》等一批迄今仍被藏蒙医生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
生于8世纪的宇妥宁玛·元丹贡布是藏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他创办藏医学院,著有30多部医学著述,其中《四部医典》历时近20年编著而成,是藏医学的必修经典。它的问世,标志着藏医学形成体系,走向成熟。
古籍文献展厅陈列着与藏医学相关的大量古籍文献,其中《金光明经》《般若经》《药物图释·白银镜》《松赞干布遗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展厅里体量最大、最引人瞩目的,是一部长2米、宽1.2米、重达1.5吨的《四部医典》手抄本,由西藏7位著名书法家和工艺美术大师历时4年创作而成。手抄本纸张采用传统藏纸制作工艺制成,原料来自狼毒花根茎,经特殊工艺处理,耐腐防蛀,能长期保存。撰写文字的颜料用金、银、珍珠、玛瑙、绿松石等多种矿物质调制而成。纸面看上去晶莹闪烁,华贵典雅。手抄本置于上好桦木制作的夹经板中,夹经板正面雕刻着上百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在藏语中,“曼巴”指医生,“曼唐”意为医药唐卡。曼唐器械展厅展出的80幅唐卡,是根据西藏医算院收藏的17世纪曼唐原件临摹而成,共包含6480幅彩色图案,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藏医药学精华。展厅里还有各种古代藏医手术器械,多以合金为材质,做工精巧,部分器械头部及手柄采用镀金银、错金银工艺。
在藏药标本展厅,可以看到草果、藏红花、牛黄等青藏高原常见的植物、动物类药材,还有不少珍稀药材标本。天文历算展厅介绍了藏族历算与生活、医学的紧密联系。藏医学的诊断、治疗、药物采集和炮制等都要严格遵守天时、顺应自然规律,比如脉诊的最佳时间是朝阳初露时,不同季节应采集植物的不同部位入药。
世界上最长的唐卡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世界上最长的唐卡。据说博物馆建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展示这幅唐卡。
这幅唐卡名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上篇),长618米、宽2.5米,从策划到完成历时27年,由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和工艺美术大师创作而成,画面精细、色彩绚丽、气势恢宏,被誉为“当代国宝”。
《彩绘大观》的主创者宗者拉杰,是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一位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他自幼学习绘制唐卡,立志要将藏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唐卡这一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1972年起,宗者拉杰广泛搜集资料,独自构思并绘出100多米草图。由于唐卡创作极为复杂,宗者拉杰于1996年成立创委会,聘请了几十位画家一起创作。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宗者拉杰又组建了专业工作小组,搜集资料,并与专家多次沟通研讨,对整体内容进行调整,将作品篇幅从300米扩展到618米。
1999年9月,《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上篇绘制完成,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作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贺礼在青海热贡同仁展出。这幅巨作将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天文、地理、习俗及各民族团结共荣等内容系统、生动地展现出来,堪称藏族文化艺术“百科全图”。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题词说:“《彩绘大观》继承和弘扬了藏族特有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
此后,《彩绘大观》多次在国内外展览。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完成后,将它陈列在北馆中。蜿蜒曲折的展线增添了观展的趣味性,让人感觉仿佛溯游于历史长河。
2005年起,宗者拉杰开始策划《彩绘大观》下篇,对上篇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2019年,长达410米的《彩绘大观》下篇完成,上下两篇连成壮丽的千米长卷。目前,下篇的装裱已经结束,未来将向公众展示。
多彩的高原文化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包括今青海、西藏、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区。这里聚居着藏、汉、蒙古、土、回、撒拉等民族,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博物馆南馆的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展厅,以丰富的文物展示了青藏高原的文明发展历程和丝绸之路的灿烂图景。展厅里有一件东汉末年的佉卢文尺牍,是国家一级文物。尺牍由胡杨木制成,分为两个部分,上页为盖,下页为函,函盒凹槽内写有佉卢文,内容涉及汉地刑罚和西域鄯善国耶婆聚落佛图军家的一份契约。佉卢文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字,曾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和使用,后来失传。这件尺牍对于研究鄯善国的历史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南馆还有藏族服饰、卡垫、书法、建筑4个展厅,展现了独具魅力的藏族民俗文化。在藏族服饰展厅,一件唐吐蕃时期的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锦袍为V领,套头筒状,七分袖,两侧开衩。主体颜色为绛红色,上有黄色联珠对鸟纹图案,袖口、衣边拼接蓝底黄色连珠翼马纹锦。这件锦袍形制独特,保存完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为了防湿御寒,很早便开始制作地毯。在藏语中,“卡垫”意为“覆在上面的垫子”,其织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卡垫展厅展出了不同规格的藏族织毯、织垫,图案丰富,色彩瑰丽,体现了藏族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趣味。
除了为观众提供精彩的展览,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还强化社会教育功能,依据馆藏资源开设了一系列互动性、趣味性的社教课程,承办馆校共建活动及各类研学游项目。
“博物馆是面向全人类的文化殿堂,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不仅要讲好青海的故事、青藏高原的故事,还要讲述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文明故事。”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艾措千说,“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建成青藏高原博物馆联盟,在联盟里做到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和国际化交流。我们还将大力建设数字博物馆,运用先进技术,让藏文化传播得更广。”(王梅)
: 人民网-人民日海外版
真正的藏红花全图推荐文章2:高原上的文化宝藏
:人民网-人民日海外版
唐吐蕃时期镀金银质人物像饰件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供图
藏医手术器械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供图
展厅里展示的《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 王 梅摄
藏医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18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藏医药文化获得世界关注。在青海西宁,有一座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藏医药文化博物馆,是了解藏医药和藏文化的绝佳场所。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2006年9月开馆,由南、北两馆组成,北馆以藏医药为主题,南馆则展示丰富多彩的藏文化。博物馆建筑秉承传统藏族建筑特色,北馆采用坛城的建筑理念,南馆以转经筒和经书为造型。博物馆内设11个专题展厅和千尊药师佛殿、古籍藏书阁等,馆藏文物5万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58件。
珍贵的医典古籍
走进北馆,馆内陈列的6000多部藏医药古籍文献、80幅藏医唐卡、200多件古代藏医医疗器械、3000多种藏药药材标本,全面展现了藏医学的悠久历史和丰厚内涵。
藏医学藏语叫“索瓦日巴”,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先民在积累自身医疗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欧亚传统医学精华而形成的一门独具特色的医药学体系。公元前1930年左右,古象雄(今西藏阿里普兰县一带)苯教创始人辛饶之子杰普赤西广泛收集民间医疗经验,整理成《解毒雍仲旋》一书,为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史上最重要的阶段。数以百计的外族医生来藏地弘医,数以千卷计的医著被译成藏文,产生了《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甘露宝瓶》等一批迄今仍被藏蒙医生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
生于8世纪的宇妥宁玛·元丹贡布是藏医学史上最伟大的医学家。他创办藏医学院,著有30多部医学著述,其中《四部医典》历时近20年编著而成,是藏医学的必修经典。它的问世,标志着藏医学形成体系,走向成熟。
古籍文献展厅陈列着与藏医学相关的大量古籍文献,其中《金光明经》《般若经》《药物图释·白银镜》《松赞干布遗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展厅里体量最大、最引人瞩目的,是一部长2米、宽1.2米、重达1.5吨的《四部医典》手抄本,由西藏7位著名书法家和工艺美术大师历时4年创作而成。手抄本纸张采用传统藏纸制作工艺制成,原料来自狼毒花根茎,经特殊工艺处理,耐腐防蛀,能长期保存。撰写文字的颜料用金、银、珍珠、玛瑙、绿松石等多种矿物质调制而成。纸面看上去晶莹闪烁,华贵典雅。手抄本置于上好桦木制作的夹经板中,夹经板正面雕刻着上百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雕工精细,栩栩如生。
在藏语中,“曼巴”指医生,“曼唐”意为医药唐卡。曼唐器械展厅展出的80幅唐卡,是根据西藏医算院收藏的17世纪曼唐原件临摹而成,共包含6480幅彩色图案,图文并茂地展现了藏医药学精华。展厅里还有各种古代藏医手术器械,多以合金为材质,做工精巧,部分器械头部及手柄采用镀金银、错金银工艺。
在藏药标本展厅,可以看到草果、藏红花、牛黄等青藏高原常见的植物、动物类药材,还有不少珍稀药材标本。天文历算展厅介绍了藏族历算与生活、医学的紧密联系。藏医学的诊断、治疗、药物采集和炮制等都要严格遵守天时、顺应自然规律,比如脉诊的最佳时间是朝阳初露时,不同季节应采集植物的不同部位入药。
世界上最长的唐卡
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幅世界上最长的唐卡。据说博物馆建馆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收藏、展示这幅唐卡。
这幅唐卡名为《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上篇),长618米、宽2.5米,从策划到完成历时27年,由青海、西藏、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和工艺美术大师创作而成,画面精细、色彩绚丽、气势恢宏,被誉为“当代国宝”。
《彩绘大观》的主创者宗者拉杰,是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一位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他自幼学习绘制唐卡,立志要将藏民族的历史文化通过唐卡这一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从1972年起,宗者拉杰广泛搜集资料,独自构思并绘出100多米草图。由于唐卡创作极为复杂,宗者拉杰于1996年成立创委会,聘请了几十位画家一起创作。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宗者拉杰又组建了专业工作小组,在整个藏区搜集资料,并与专家多次沟通研讨,对整体内容进行调整,将作品篇幅从300米扩展到618米。
1999年9月,《中国藏族文化艺术彩绘大观》上篇绘制完成,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并作为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贺礼在青海热贡同仁展出。这幅巨作将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天文、地理、习俗及各民族团结共荣等内容系统、生动地展现出来,堪称藏族文化艺术“百科全图”。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题词说:“《彩绘大观》继承和弘扬了藏族特有的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个瑰宝。”
此后,《彩绘大观》多次在国内外展览。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建设完成后,将它陈列在北馆中。蜿蜒曲折的展线增添了观展的趣味性,让人感觉仿佛溯游于历史长河。
2005年起,宗者拉杰开始策划《彩绘大观》下篇,对上篇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2019年,长达410米的《彩绘大观》下篇完成,上下两篇连成壮丽的千米长卷。目前,下篇的装裱已经结束,未来将向公众展示。
多彩的高原文化
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包括今青海、西藏、甘肃西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等地区。这里聚居着藏、汉、蒙古、土、回、撒拉等民族,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博物馆南馆的丝绸之路与青藏高原文明展厅,以丰富的文物展示了青藏高原的文明发展历程和丝绸之路的灿烂图景。展厅里有一件东汉末年的佉卢文尺牍,是国家一级文物。尺牍由胡杨木制成,分为两个部分,上页为盖,下页为函,函盒凹槽内写有佉卢文,内容涉及汉地刑罚和西域鄯善国耶婆聚落佛图军家的一份契约。佉卢文是古印度的一种文字,曾在丝绸之路上广泛传播和使用,后来失传。这件尺牍对于研究鄯善国的历史和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南馆还有藏族服饰、卡垫、书法、建筑4个展厅,展现了独具魅力的藏族民俗文化。在藏族服饰展厅,一件唐吐蕃时期的红地团窠对鸟纹锦袍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锦袍为V领,套头筒状,七分袖,两侧开衩。主体颜色为绛红色,上有黄色联珠对鸟纹图案,袖口、衣边拼接蓝底黄色连珠翼马纹锦。这件锦袍形制独特,保存完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为了防湿御寒,很早便开始制作地毯。在藏语中,“卡垫”意为“覆在上面的垫子”,其织作工艺和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卡垫展厅展出了不同规格的藏族织毯、织垫,图案丰富,色彩瑰丽,体现了藏族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趣味。
除了为观众提供精彩的展览,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还强化社会教育功能,依据馆藏资源开设了一系列互动性、趣味性的社教课程,承办馆校共建活动及各类研学游项目。
“博物馆是面向全人类的文化殿堂,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不仅要讲好青海的故事、青藏高原的故事,还要讲述泛喜马拉雅地区的文明故事。”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艾措千说,“未来,我们的目标是建成青藏高原博物馆联盟,在联盟里做到紧密合作、资源共享和国际化交流。我们还将大力建设数字博物馆,运用先进技术,让藏文化传播得更广。”
真正的藏红花全图推荐文章3:中国地理:西藏自治区(那曲篇)
西藏自治区地图
中国地理:西藏自治区(那曲篇)
别名“黑河”的那曲市,
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青藏高原腹地,
是西藏的“北大门”,
与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林芝市、阿里地区相连,
与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
那曲市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藏布等大江大河的源头,
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的美誉;
也是全国五大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总体上属欠发达、落后地区。
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下辖1个区:色尼区;
10个县:嘉黎县、比如县、聂荣县、安多县、
申扎县、索县、班戈县、巴青县、尼玛县、双湖县。
市政府驻地色尼区浙江西路3号。
那曲市地处西藏北部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
地势中部高,南北低,西高东低。
中部属高原丘陵地形,西北部海拔较高,北部属唐古拉山区域,
东部属高原山地,南部属藏北高原与藏东高山峡谷交汇地带。
那曲市属亚寒带气候区:
高寒缺氧,昼夜温差大,多大风天气。
境内主要河流有那曲河、贡曲河、莫曲河、菜油河和劳曲河,
均为那曲河的重要支流。
较大湖泊有达则错、错鄂湖、乃日崩错、错木如错和夯错等,
除乃日崩错是咸水湖,其余均为淡水湖。
那曲市森林面积22万公顷,
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柏树、松树、阔叶树及高山栎等。
主要矿产有煤炭、铁、铬、铜、铅、锌、砂金 、银、盐、工艺水晶等。
那曲市发展太阳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曲市地图
那曲市的主要景点有:
羌塘自然保护区、嘉黎县麦地卡湿地、
嘉黎县上尼屋峡谷、那曲卓玛峡谷、
那曲孝登寺、安多县唐古拉山、
那曲草原八塔、那曲桑丹康桑雪山、
那曲沼泽湿地、那曲冲钦卡多草原、
那曲赛马场、沱沱河气象站、
班戈县色林错、班戈县其多山洞穴岩画、
班戈县纳木错风景区、班戈县念青唐古拉冰川、
班戈县孜日贡巴寺、班戈县雅许琼果泉、
班戈县扎君寺、尼玛县象雄王国遗址、
尼玛县达果雪山、尼玛县加林山岩画、
尼玛县当穹错、尼玛县文部北村、
尼玛县当惹雍错(热错)、尼玛县达则错、
申扎县错鄂湖、申扎自然保护区、
申扎县觉莫杰庚拉姆山、申扎县木纠湿地、
申扎县江爱藏布、申扎县果忙错、
申扎县扎日温泉、申扎县卡角鲁玛泉、
申扎县吴如错、申扎县尼阿底遗址、
申扎县甲岗峰、比如县帕拉晶塔、
比如县郭不扎西塔杰十三峰、比如县茶曲乡达木寺骷髅墙、
比如县茶曲温泉、比如县达摩寺等、
比如县双色湖、比如县萨普神山和圣湖、
比如县棍拉嘎布山、比如县布龙乡麦莫溶洞、
比如县觉沃白宗嘎尔波山、比如县娜拉神山、
比如县夏曲镇三趾马遗址、比如县玛库温泉、
比如县其曲(七曲)、嘉黎县阿扎湖、嘉黎县青嘎神山、
嘉黎县西藏嘉乃玉错国家湿地公园、嘉黎县恰嘉觉沃西嘎尔东孜山、
嘉黎县夏跃贡嘎尔神山、嘉黎县色惹山、
嘉黎县彭措(彭错湖)、嘉黎县格萨尔王战马场、
嘉黎县格萨尔王射箭处、嘉黎县革命胜地、
嘉黎县萨旺瀑布、嘉黎县绒玛岩画和温泉、巴青县梅木溶洞、
巴青县门莫扎嘎山脉和门莫溶洞、巴青县察玛峰、
巴青县杂巴扎峰、巴青县拉根徐晓峰、
巴青县岗钦曲(河)、巴青县多尔索洞错(晒冷腾错)、
聂荣县铜龙地热温泉、聂荣县汀给索瓦昂亚山、
聂荣县嘉赞扎乃蔡亚山、聂荣县杂玛崩扎山、
聂荣县折颇擦喀温泉、聂荣县卓如扎冬纳保峰、
聂荣县玉浦峰、聂荣县那塔赛保峰、
安多县各拉丹冬雪山、安多县柏尔贡巴寺、
安多县错那湖、双湖县湖泊与雪山景区、
双湖县普若岗日冰川、双湖草原生态旅游景区、
那曲活火山、索县邦纳寺、
索县亚拉山、索县赞巴寺
索县穹雄沟风景区、索县亚安岩洞温泉等。
那曲市的特产和美食主要有:
藏红花、冬虫夏草、
嘉黎(娘亚)牦牛、多玛羊毛和羊肉、
安多绵羊、酥油桶、酥油、
藏族“擦擦”、人参果拌酥油大米饭、
吧啦饼、藏族头饰、白肠、
雪上一枝蒿、藏密草本牙膏、
红花羊排、克什米尔山羊绒,
藏式牛肉粉、地毯卡垫,
以及西藏贝母、藏北奶制品、
比如县白嘎寺唐卡、藏野驴、
蘑菇炖羊肉、虫草炖雪鸡、
虫草松茸鸡等。
真正的藏红花全图推荐文章4:世界旅游地图揽胜—亚洲斯里兰卡中央省
通过世界旅游地图来看世界各国的著名的旅游景点,领略世界的大好河山。
第十九篇 亚洲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1972年之前),位于南亚次大陆南端印度洋上的岛国,面积65610平方公里。西北隔保克海峡与印度半岛相望。接近赤道,属热带季风气候,终年如夏,年平均气温28℃。各地年平均降水量1283-3321毫米不等。风景秀丽,素有“印度洋明珠”之称。古代中国曾经称其为已程不、狮子国、师子国、僧伽罗。
一、锡吉里耶
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东北约170公里,位于高约200米的“狮子岩”上,以锡吉里耶壁画闻名于世,锡吉里耶壁画是斯里兰卡历史上唯一流传下来的非宗教题材壁画。其建于5世纪达都舍那王朝时期。与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柬埔寨吴哥窟和印度阿旃陀石窟齐名。
锡吉里亚是斯里兰卡古城,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东北约170公里处,位于高约200米的“狮子岩”上,以锡吉里亚壁画闻名于世,锡吉里亚壁画是斯里兰卡历史上唯一流传下来的非宗教题材壁画,于1982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锡吉里亚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远古时代,从公元前3世纪起,这里成了位于山间的修道院,里面建有佛教皈依者捐赠的精致山洞;公元477—495年,修道院又建起了城市花园和宫殿,在这之后一直到14世纪,这里都是僧侣们的生活起居之地。锡吉里亚古城是千年来亚洲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市中心,斯里兰卡传统建筑风格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林荫下的花园、小径与水榭楼台交融一体;对称和非对称的建筑元素相得益彰;变化多端的平面、轴线和半径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古城内矗立的高达200米的中心巨石拔地而起;城东和城西,两条护城河和三面城墙环绕着两个矩形城区。
二、康提圣城
是斯里兰卡旧都,距离首都科伦坡115公里,经历了僧伽罗王朝和殖民统治。城市的中心是康提湖,而背后则是群山环抱。背山面水的康提还有佛牙寺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康提有很多景点,主要属于宫殿建筑和佛教文化。由于在僧伽罗王朝作为斯里兰卡首都以及后来的被殖民历史,康提保留了一些皇家建筑和异国风情的殖民建筑。更重要的是,在封建时代,皇族的存在使康提汇聚了斯里兰卡文化的精华!包括皇家资助的庙宇,建筑上精美的雕塑壁画等。 著名的佛牙寺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的牙齿,是斯里兰卡的国宝,每年都会有一次佛牙节,届时100头盛装的大象将在街道上-,而成千上万的人在后面狂欢,这神圣的狂欢时刻将令人难忘。佛牙寺位于斯里兰卡中部城市、佛教圣地康堤市内康提湖畔,因寺内收藏着佛祖的圣牙而闻名于世。圣牙在古代政界有着巨大的作用,因为当时人们通常认为,谁收藏了这颗佛牙谁就可以统治天下。康提市是僧伽罗国王统治时期的最后一个首都,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佛牙寺的存在。
佛牙寺始建于15世纪,历经战事和数次轰炸毁坏,但每次都得以修缮。佛寺整体建在高约6米的台基上,分上下两层,主要有佛殿、鼓殿、长厅、诵经厅、大宝库、内殿等,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但又繁而不乱,圣牙便被供奉在二层内殿左侧的暗室里中的一个小金塔中。此外,内殿正中还供奉着一尊金光灿灿的坐佛,许多香客在此烧香,烟云缭绕。佛牙寺四周都有护寺河环绕,整体建筑恢弘,是佛教的著名朝圣地,每年7月和8月这里都会举行重大活动以及盛大-,十分热闹。
除了佛牙寺,康提还有亚洲最大的植物园,占地60平方公里,院内种植着很多奇花异草,曾经属于皇家园林。另外一处景点是大象收容所,里面照顾着60多头大象孤儿。
三、斯里兰卡皇家植物园
位于康提城外5公里处,是英国殖民者于1821年建立的,占地约60万平方米。东、西、北三面为马哈韦利河所环绕,园内地势起伏不平,平均海拔460多米。
据介绍该园栽培着来自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植物数千种,珍木奇花,蔚为大观。其中有巴拿马的棕榈树;要三四十年才开出白色金字塔形花朵的细领瓶树;树干粗大、结果酷似冬瓜的木菠萝;还有猿猴都难以攀登的智利尖针松;有移自澳大利亚的长柳树;有以美丽著称的南罗得西亚花树;有开着紫红花朵的墨西哥松;有来自中国的常青藤,名贵的兰花以及芬芳的豆蔻等。尤其是受到严格保护的巴斯树,据说这种树会散发毒气,能致人以死命,古时人们常取其汁液制造毒箭。还有一种称为“马达拉”的树有防毒蛇的功能,据说只要随身带上一根细枝或几片漏斗状的树叶,毒蛇便不敢靠前。因此,这种树在斯里兰卡又被称之为“保护神”。
斯里兰卡皇家植物园是世界上最好的热带植物园,每天对外开放,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入园参观。
四、丹布勒金寺
是斯里兰卡佛教寺窟,位于斯里兰卡岛的中部,距离科伦坡城东北149公里,位于古都康提北60公里处,建于公元前1世纪,是斯里兰卡的朝圣之地。丹布勒金寺是斯里兰卡一座比较典型的石窟式寺庙,坐落在一座石山的斜坡上。从山岩中凿寺,寺中有各种各样石刻佛雕像和其他雕刻,并遍布壁画。佛窟包括五所圣堂,是斯里兰卡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洞穴庙宇,极具宗教艺术价值,展示了佛教艺术的魅力。
丹布勒金寺是一个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古老洞穴,佛窟座落在高达115米的巨岩下,要到达丹布勒金寺要爬至少200多级台阶,沿着洞穴攀援而上,就看到锡吉里耶岩石。最大的洞穴中,仅仅就上帝和佛而言,就有48尊雕像。附近共有80多座石窟,丹布勒金寺所在的5座单独的石窟是斯里兰卡保存最完好的石窟庙宇。这五座石窟庙宇里共安放着156尊金光闪闪的佛像,3尊国王雕像和4尊神像,其中包括了印度主神中的湿婆和毗湿奴的神像。洞穴里墙壁上有2100平方米的壁画,讲述了佛祖的一生和斯里兰卡的历史。这些石窟最初只是用于修行,后来,一些石窟开始供奉佛像,装饰壁画,慢慢成了佛教徒朝拜的重要场所。后来的波隆纳鲁沃王朝、康提王朝和近代17世纪的国王都对丹布勒金寺进行了增建和修整。
五、拉萨帕纳瀑布
坐落于中央省努沃勒埃利耶区的哈顿小镇(Hatton),高126米,为斯里兰卡第八高瀑布,同时也是世界第625高瀑布。瀑布附近的两个水力电气发电站以瀑布的名字命名,为城市发电,用电提供了便利。
流行在当地民间传说中提到当年佛祖在游历斯里兰卡中部一座山峰---亚当峰的时候,曾经在瀑布附近缝补自己的番红花色的长袍。瀑布的名字源于僧伽罗语中的“Laxa”,意为“成千上万”,“Pahana”意为岩石,现在人理解为瀑布从成千上万块小岩石组成的大岩石上飞流直下。瀑布处于七仙女山脉,水流源自于马斯凯尔河(Maskeli River),瀑布下方的水潭极其的深,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来此的游客需要注意安全。
六、德文瀑布
坐落于斯里兰卡中央省的努沃勒埃利耶区,塔拉瓦可勒小镇(Talawakele)西部6公里处,名字源于英国咖啡豆种植者德文(Devon),他所种植的咖啡豆就位于瀑布附近。
德文瀑布高97米,高于海平面1140米,为斯里兰卡第19高瀑布,由于马哈威利河(Mahaweli River)的分支而形成。相比于其他瀑布,德文瀑布比较容易到达,因为瀑布附近有小路可达。瀑布的白色水流从高高的悬崖上俯冲下来,在俯冲途中会遇到一小块平地,但是依然阻挡不了瀑布水流的强大气势,水流继续流落下来,流入山谷之中。瀑布周围被绿色包围,以山为背景,用绿色做衬托,使得白色的瀑布更加的优雅多姿。
七、圣克莱尔瀑布
坐落于斯里兰卡中央省塔拉瓦克尔小镇(Talawakelle)的西部,是一个西方名字,名字源于附近的茶园,被称为“斯里兰卡的尼加拉瀑布”。
圣克莱尔瀑布高80米,为斯里兰卡高度居第20位的瀑布,由两个瀑布组成,即大圣克莱尔瀑布和小圣克莱尔瀑布,其中小圣克莱尔瀑布高50米,由于科特马勒河(Kotmale River)而形成。圣克莱尔瀑布宽50米,为斯里兰卡最宽的瀑布之一,同时也成为环境保护的话题之一,备受国际关注。这个宏伟的大瀑布为斯里兰卡最漂亮的瀑布之一,因而被誉为“瀑布之王”,周围被便是优美的茶园风光,极其的雅致,备受称赞。
真正的藏红花全图推荐文章5:300多种花卉图谱,保你啥花都认识!春节必备,值得收藏!(上)
下面图片来自养花大全公众号
第1部分:观花植物
1.蔷薇
4.茉莉花
5.栀子花
6.凌霄花
7.炮仗花
8.牡丹花
9.芍药花
10.五色梅
11.香雪球
12.矮牵牛
13.百万小玲
14.六倍利
15.锦葵
16.蜀葵
17.大丽花
18.小丽花
19.小木槿
20.荷花
21.睡莲
22.碗莲
23.长春花
24.重瓣凤仙
25.大岩桐
26.非洲紫罗兰(非洲堇)
27.长筒花
28.葱兰
29.韭兰
30.三色堇
31.角堇
32.夏堇
33.连翘
34.迎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