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推荐文章1:古人有什么尊称和谦称

  中国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号。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礼法渗透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在称谓及称呼上也有严格的要求。与人交往,古人注重虚己以待人,必须降低身份,恭敬对待他人,做到以礼相待。所以,古人对别人往往使用尊称,而对自己则使用谦称。尊称,也叫敬称,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谦称则是表示谦虚的自称。


  古人对别人的尊称都含有赞美之词。在古汉语中,凡是谈话对方都要用到尊称。当称对方或其有关事物时,常用“大”“芳”“高”“贵”“雅”“贤”“玉”“华”“令”等字来表敬意。敬称对方为大驾、足下或台驾;敬称年长男人为大伯,年纪相仿的男人为大哥,尊称年长者为大爷,年龄小的男子平辈为贤弟、侄子为贤侄;对方的儿子为贵子、令郎,对方的女儿为令爱、令千金;对方的学生为高足;问对方的姓氏为贵姓,对方的名字为大名,年轻女子的名字为芳名,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叫名讳;问人的表字是台甫;问对方的年龄是贵庚,问老人的年龄用高寿,年轻女子年龄为芳龄;问对方的生日用华诞,老年人的寿辰为大庆;问对方的书信或言辞是玉音、华翰;对方的房屋是华堂、华厦;对方的邻居是芳邻;对方的国家为贵国;对方的作品为大作;对方的见解是高见;对方的情意为雅意;对方的成全叫玉成等。


  而凡是提及和自己有关系的都要用到谦称。在与别人说话时,谦词的运用也很广泛。说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鄙”“敝”“薄”“贱”“寒”“拙”“内”“愚”“小”“家”“舍”“老”等字,来显示说话人自己谦虚的态度;自称自己是小人、小可、鄙人、敝人、愚、蒙、不佞、不敏、不肖、不才、在下、下走、后生、晚生等;称自己的姓是敝姓或贱姓;自己的父亲是家父、家君、家严、家尊、家翁,自己的母亲是家母、家慈,自己的妻子是拙荆、内人或贱内,自己的儿子是小儿或犬子,自己的女儿是小女,自己的哥姐是家兄家姐,自己的弟妹叫舍弟舍妹,自己的侄子舍侄;自己的意见是愚见、拙见、鄙意或鄙见;自己的学校是敝校;自己的家是寒舍或敝处;待客的酒是薄酒;自己的技艺是薄技;自己送的礼物是薄礼;自己的情面是薄面;自己的文章或著作是拙笔、拙著或拙作;对年纪比自己小的人自称愚兄;在朋友面前自称小弟;青年读书人自称小生;没文化自称老粗;老年人谦称老朽;老年妇女则自谦是老身等。提及自己时的谦称真是数不胜数。


  当然,在人与人交往中,带有谦、敬色彩的词语经常使用于一些动作上。古人也常用“拜”“奉”“恭”“敬”“垂”“俯”“屈”“光”“惠”“雅”“敢”“忝”等字表示对对方的敬重。阅读对方文章是拜读,访问对方是拜访、拜望、拜见或拜会,初见他人叫久仰,结识对方叫拜识,好久没见是久违,托对方办事叫拜托、奉托,别人的帮助叫鼎力,请别人给予方便的叫借光,请别人做事或让路叫劳驾,感谢对方是拜谢,佩服对方是拜服、敬佩,回复对方叫奉复,告诉对方叫奉达、奉告或敬告,劝告对方则是奉劝、进言,归还物品叫作奉还或璧还,陪伴叫奉陪,自己赠送东西出去叫奉送,对方赠送东西给自己叫惠赠,祝贺叫恭贺、敬贺、拜贺或恭喜,等候叫恭候或敬候,邀请叫恭请、敬请,迎接叫奉迎、恭迎,邀请人到达是屈驾,对方对自己的爱护是垂爱,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叫垂青,别人对自己的询问是垂问或垂询,别人对自己的思念称垂念,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的理解叫俯察,对方或上级的体念是俯念,对方或上级的允许是俯允,顾客来到叫光顾或惠顾,客人到来叫光临或劳步,对方到达叫惠临,对方保存是惠存或笑纳,对方允许是惠允,请人委屈迁就职务为屈就,请求对方指教称为雅正、见教、赐教或指正,冒昧地询问是敢问,冒昧地请求是敢请,冒昧地麻烦叫敢烦,自己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辱没了他人叫忝列,有愧处在其中叫忝在,有愧地担任叫忝任,请人勿送叫止步或留步,请人原谅叫见谅、包涵或海涵,请对方看信叫台鉴,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叫赏脸,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叫托福。


  中国人谦称自己和敬称他人,就是在追求一个“和”的境界。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礼仪文化,更是中国人潜藏千年的“和”的智慧。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推荐文章2:古人怎么谦称自己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推荐文章3:14 古代汉语谦称最全分类!一文讲透古人自称的智慧

  古代谦称是自谦的称谓,用以降低自己或己方身份,体现对他人尊重。以下是主要分类及例举:


一、自我称谓类普通自称愚:强调愚钝(如“愚以为此事不妥”)。鄙/卑:表身份低微(如“鄙人不才”“卑职惶恐”)。仆/某:谦称“我”(如“仆非敢如此”“某愿效劳”)。特殊身份自称臣:臣子对君主或上级(如“臣本布衣”)。妾:女子自称(如“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小人:地位低者(如“小人有母”)。二、帝王与官吏自称帝王自称孤/寡人:诸侯或君主(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朕:秦始皇后为皇帝专用(如“朕为始皇帝”)。官吏自称下官/末官:下级官员(如“下官遵命”)。老臣:年长臣子(如“老臣贱息舒祺”)。三、读书人与家族亲属类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年轻学者(如“晚生偶得科第,愿受教”)。不才/不肖:表才学平庸(如“不才明主弃”)。家族亲属谦称家父/家母:称己方长辈(如“家父年迈”)。舍弟/舍妹:称己方同辈或晚辈(如“舍弟顽劣”)。犬子:谦称儿子(如“犬子愚钝”)。四、其他场景谦称日常交往老朽/老夫:老人自称(如“老朽无能”)。寒舍/敝舍:谦称住所(如“请移步寒舍”)。薄礼/薄面:弱化己方付出(如“薄礼一份,万望笑纳”)。宗教与特殊群体老衲:僧人自称(如“老衲云游四方”)。奴婢:女子或太监自称(如“奴婢不敢欺瞒”)。总结对比

  谦称类型


  典型词汇


  适用场景


  普通自称


  愚、鄙、仆、某


  日常对话、书信往来


  帝王官吏


  孤、寡人、下官、老臣


  朝堂奏对、官方文书


  读书人


  小生、不才、晚生


  学术交流、拜师求学


  亲属关系


  家父、舍弟、犬子


  家族内部、社交介绍


  宗教/特殊群体


  老衲、奴婢


  宗教场合、宫廷礼仪


  注:部分谦称(如“寒舍”“鄙人”)仍保留于现代书面语,但多数(如“犬子”“老朽”)多用于文学或特定文化场景。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推荐文章4: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呼,你都知道吗?

  
幼 年度:小儿初生之时。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孩提:指2—3岁的儿童。始龀:男孩8岁,女孩7岁。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九龄:9岁。指数之年:9岁。黄口:10岁以下。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外傅之年:儿童10岁。

  少年


金钗之年:女孩12岁。《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舞之夕年:少年13至15岁。及笄(jí jī):指女子15岁。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二八:为16岁。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碧玉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千金意,惭无倾城色。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加冠:指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刘禹锡《重答柳柳州》:“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桃李年华:女子20岁。陆游《梨花》:“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花信年华:女子24岁。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始室:30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半老徐娘:女子30岁。刘禹锡《七绝 梦扬州乐妓和诗》:“花作婵娟玉作妆,风流争似旧徐娘。夜深曲曲湾湾月,万里随君一寸肠。”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艾:50岁。《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岁。六九年:即54岁。老年耳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60岁以上。耆:古称60岁的人为“耆”。下寿:古人以60为下寿,指60岁以上。还历寿:61岁的寿辰。从心之年:70岁。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耋: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耋之年。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均指八九十岁。伞寿: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中寿:指80岁以上。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上寿:90岁为上寿。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期颐:指百岁高寿。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双稀、双庆:140岁。古稀指70岁,因此双稀是70岁的两倍140岁。


  (整理自网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