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推荐文章1: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只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向西进军,两万五千里的长征也是拉开了历史序幕。


  红军长征路线图


  那么,至于红军为何要长征的原因,其实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热门的话题。


  现目前,最为通俗的说法,就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中失败,不得已将红军主力进行战略转移,那真是这个原因吗?或者说红军长征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知的真相?


  今天,我将系统性地对红军长征的前因后果,进行一次全文解释,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长征的故事!


  首先,需要肯定的就是,单纯军事失利绝对不是造成红军长征的原因,经济和群众基础,以及整个战争的战略指挥,才是红军长征的根本方向。


  第五次反围剿初期,中央苏区在江西掌控的人口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国统区控制着全国80%以上的人口),养着10万左右的军队(脱产),还有20万赤卫队(不脱产),党政干部数量不详。


  同时,中央苏区根据地的那块土地,本身是比较贫瘠的,苏区根据地需要的物资,必须要从国统区运进来,这就造成中央苏区经济生命线,可以随时被南京国府扼住。


  红军各活跃根据地


  然后,苏区最富裕的就是钨矿,钨矿便成为中央苏区创收和解决革命经费的主要渠道。


  在电视剧《追风者》里,便有红军和粤军做钨矿生意,通过钨矿换取根据地急需的粮食、油盐、药品和武器弹药等。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当时,红军组织民工将钨矿开采出来,卖给广东军阀陈济棠,陈济棠再卖给德国人。


  后来,随着德国全面扩军备战,而德国人就担心中国的钨矿成本太高,产量也不稳定,就直接军事援助南京国府,想让蒋氏彻底拿到江西钨矿的控制权,这就导致红军面临的军事压力陡然增加。


  当时,德国为了显示诚意,派遣了高级顾问军官团来援助老蒋,直接指挥围剿中央红军的战斗,带来了很多先进武器装备,加上切断了陈济棠的钨矿销售渠道,红军的经济生命线遭到严重挑衅。


  总结来说,就是第五次反围剿后的中央苏区,经济情况非常困难,已经难以养活军队了,要想保留革命火种,就必须将主力撤出,再建立新的苏区根据地。


  然后,就是军事战略层面的指挥,确实存在重大问题。


  当时,针对国民党军的反围剿战争,属于大型的多线战争,并不是一个点的战争,苏区指挥官的军事能力并不出色。


  早在1932年3月,教员就已经看出了这个问题,便提出打出外线,向赣东北方向发展,在赣江以东、闽浙沿海以西、长江以南、五岭山脉以北,建立更为广大苏区。


  之所以这么做,就是教员想为中央苏区构建,更宽阔的战略腹地,获得大量人口、土地和创收,维持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的发展。


  但是,教员的这项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实在是可惜,否则江汉周边苏区也不会遭到巨大打击,第五次反围剿的历史就会改变了,至少红军更不会花费如此大的代价,最终在陕北落脚。


  在这项建议没被采纳后,蒋氏便开始调集重兵围剿江汉周边苏区。


  1932年6月15日,蒋氏在庐山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确定“围剿”红军的总方针:首先集中主要力量消灭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红军,然后全力进攻中央苏区。


  当时,蒋氏的目的很明确,企图以重点进攻、分区“围剿”的办法,达到各个击破红军的目的。


  但是,这里就有一个军事重点:


  其实,蒋氏是从6月开始布置的围剿军事方案,而教员早在3个月前,就提出了反围剿方案,可惜被否决了。


  如果,当初按照教员的计划整兵备战,蒋氏的围剿就会被打乱,先围剿江汉苏区,再围剿中央苏区根本就无法完成了。


  虽然说,在8月份的时候,教员重新被任为第一方面军总政委。但是,在这个时候,蒋已经完成了对鄂豫皖的包围,而且红一方面军也分兵了。


  1932年底,江汉平原周边的苏区都遭到蒋军重创,根本无法组织庞大的军力,来对蒋军主力进行牵制了,中央苏区便陷入了四面被围的局面。


  于是,在江汉周边苏区被肃清后,蒋氏立即就调兵回来。从1933年1月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重点军事围剿,再加上经济封锁,经过多次作战,终于在1934年秋,红军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


  其实,就是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根据地,并没有形成多线合力反围剿,配合不到位,被蒋军钻了空子,最后被逐一击破。


  当初,如果教员的建议被采纳,各个苏区根据地能互相形成配合,那么蒋氏就不太可能对江汉周边三个苏区进行大围剿,因为他担心长江下游南岸地区的安全。


  那么,假如红四方面军继续留在鄂豫皖发展壮大,湘鄂西、湘赣鄂等红军同样继续扩大,蒋氏也不可能重兵围困中央苏区。


  当时,蒋氏的首要顾虑,便是长江中游的襄荆武汉地区,必须保障长江中游地区的绝对安全,再以长江中游安全稳定下游安全,毕竟蒋氏国府的首都,便是在南京。


  所以说,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失利来看,就是多线作战的配合没有打好,教员的建议没有被重视,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然后,至于什么苏区资源耗尽,不能长期支持战争,都是战后的系统性总结罢了,并非红军长征的根本所在。


  简单来说,仗打好了,中央苏区根据地就会不断扩大,甚至有自己的出海口,苏联获得源源不断的武器和人员援助,再控制更多的土地、人口和城镇,自然不会有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问题。


  但是,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是仗没有打好,苏区根据地便不断缩小,人力物力资源便会枯竭,自然危及红军生存发展红军,长征便是不能避免的事情。


  所以说,一支优秀的军队,更需要一位优秀的指挥官!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推荐文章2:红军为啥要长征?其实源于一个乞丐提供的绝密情!

  1934年的一个深夜,瑞金的一间简陋屋内,周恩来接过一本破旧的四角号码字典,眉头紧锁地翻阅着。


  字典里的信息是用复杂的数字编码写成的,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隐藏着敌军的秘密。


  站在一旁的是一名满脸血迹、衣衫褴褛、瘦骨嶙峋的“乞丐”,他的脸因为伤口肿胀几乎辨不出原貌,但他却用微弱的声音讲述着敌军围剿红军的计划。


  几天前,这位表面上毫不起眼的“乞丐”还身处敌军的核心——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


  他冒着生命危险,获取了蒋介石部署“铁桶围剿”的详细情,并用四角号码字典将其加密。


  为了将情送到中央红军手中,他忍受长途跋涉、饥饿寒冷,甚至用石头砸伤自己的脸,只为骗过敌军的层层关卡。


  这份绝密情,揭示了蒋介石五省联手围剿的详细部署,红军该如何应对?


  

南京的掩护与初心

  1931年,在民国政局动荡不安的背景下,项与年利用在南京华侨事务委员会科长的身份,筹划在上海的秘密工作。


  上海勃生路(今长寿路)的位置靠近市中心,周围繁华,人来人往,这给了项与年在城市中心搭建一个隐蔽前哨的绝佳机会,他选择在这条繁忙的街道上创办复炎小学。


  在复炎小学成立的过程中,项与年亲自参与了学校的设计和课程安排,确保一切符合外界对一所普通学校的期待。


  学校的正门朝向繁忙的街道,但后门则通向一条较为隐秘的巷子,便于秘密活动的进行。


  项与年作为校长,表面上积极推广新式教育,组织师资力量,招收学生,让学校迅速获得了当地居民的认可与好评。


  他还亲自授课,讲授国文和历史,深受学生爱戴。教室里,他总是满怀激情地讲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鼓励学生们努力学习。


  然而,在教育推广的幌子下,复炎小学的实际功能远超一所普通学校。


  学校的地下室被改造成了一个信息交流中心,这里藏有发机和密码设备,成为党在上海与其他地区联系的重要枢纽。


  地下室内部隔音效果极好,确保即便在教学时间,地上的活动也不会影响到地下室的秘密工作。


  除了信息交流外,复炎小学还不时举办教职工会议,表面上讨论的是教学事务,实则是对地下党员进行政治学习和战略部署。


  这些会议通常在深夜进行,确保所有外来人员都已离开学校。


  在这样的会议中,项与年常常分享来自党中央的最新指示和信息,与地下党员一起分析形势,制定行动计划。


  

上海的秘密与牵绊

  当党中央机关迁往江西革命根据地后,项与年选择留在上海,继续从事地下活动。


  这段时间里,他与群治大学的老同学张雪澄的联系尤其频繁。


  张雪澄当时在中华职教社工作,这个身份让她可以自由出入上海许多地方,为项与年的情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民国21年,项与年接到新的组织任务,需要离开上海前往外地开展更为隐秘的工作。


  他深知自己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但儿子项德崇(后改名为项南)还在上海强恕园艺学校读书,无人照料。


  为了妥善安排儿子的生活,他找到了老朋友张雪澄。


  张雪澄当时在中华职教社工作,身份稳妥,行事谨慎。


  项与年与她仔细商议后,决定将儿子托付给她,让她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照顾。


  安顿好家庭事务后,项与年按照组织的安排开始行动。


  他更改了身份,化名梁明德,经过多次辗转,以普通社会人士的身份来到江西省。


  他凭借冷静的判断力和过人的文字处理能力,成功进入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并担任机要秘书。


  

临危受命与艰难奔袭

  民国23年(1934年)10月,蒋介石从南京飞抵庐山,召集五省军政要员召开军事会议。


  这次会议的核心议题是如何彻底围剿中央红军,蒋介石亲自部署了细致的计划。


  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的莫雄作为与会者之一,参与了整个军事布置的讨论,并在会议结束后带回了重要的文件。


  这些文件包括《剿匪手册》、《围剿总动员令》、《铁桶围剿计划》以及兵力部署、进攻路线、日程安排和战斗序列等详细内容。


  莫雄回到德安后,将这些绝密文件交给了他高度信任的机要秘书项与年。


  项与年拿到文件后,逐页阅读,并将文件中的关键信息一一整理归类。


  这些信息直指红军的核心活动区域,详细描述了敌军如何通过多层次的包围战术封锁苏区,形成一个“铁桶般”无法突围的圈套。


  莫雄将这些情传递给中共中央。他没有直接插手,而是交由项与年负责。


  项与年拿到文件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将文件的每一部分按照分类转录到四角号码字典的编码表中,用编号代替具体文字,以此对情进行加密。


  完成加密后,项与年将这些信息藏在一本看似普通的四角号码字典中。


  这本字典被磨损得略显陈旧,很难引起别人的注意。


  他随后将所有原始文件归位,确保司令部内部没有任何异常。


  他简单收拾了行装,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从司令部悄悄离开,开始了通往苏区的危险旅程。


  

风餐露宿与生死一线

  项与年踏上前往苏区的路后,每一步都充满了艰难险阻。


  他背着藏有情的四角号码字典,沿着敌军未完全封锁的小道前行。


  山路崎岖不平,杂草丛生,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途中,他遇到了敌军的流动岗哨。为了掩饰身份,他将身上的衣服撕得更加破烂,并从地上抓起一把泥土抹在脸上,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更像一个流浪的农民。


  然而,敌军的盘查格外严格,每个可疑人物都会被扣留。


  他为了让自己彻底失去青壮年的特征,捡起一块石头,用尽全力砸向自己的脸,直到鲜血从嘴角涌出,牙齿也崩落在地。他跌坐在地,捂着肿胀不堪的脸,假装乞丐般痛苦呻吟。


  通过这道岗哨后,项与年继续艰难前行。


  他已不再像出发时那般斯文儒雅,而是满脸血迹,胡子拉碴,衣衫几乎遮不住身上的伤痕。


  夜晚,他只能在路边的草丛或树下稍作休息,寒冷和饥饿让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


  他从随身携带的包里掏出干粮,这些已经发硬的饼干早已沾满了泥土,但他一边咀嚼一边努力咽下,用仅剩的水囊解渴。


  随着他逐渐靠近苏区,敌军的封锁线更加严密。


  村子里的碉堡和路口的岗哨让任何陌生人的靠近都变得极为危险。他白天隐藏在林间,只在夜间冒险通过村庄和路口。


  山路愈发陡峭,他的鞋底早已磨穿,裸露的脚掌被石子划出一道道伤口,每一步都带出血痕。


  他偶尔捡到几片野草塞进嘴里,虽然苦涩难以下咽,却能稍稍缓解饥饿感。


  他的头发杂乱无章,胡须长满了下巴,身上的衣服已经分不清原本的颜色,只剩破烂的布条挂在身上,整个人看起来就像从废墟中爬出的难民。


  

情送达与历史转折

  项与年拖着疲惫的身体,终于到达瑞金。他在约定的地点见到了接应的工作人员,随即被带到中央的临时办公地点。


  当他推开简陋的木门时,周恩来和李克农已经等候在那里。


  周恩来起身迎接,看到项与年狼狈的模样,立刻让人端来热水和食物,同时吩咐医务人员查看他的伤势。


  然而,项与年坚持先汇情况,他从衣物内取出那本四角号码字典,郑重地交到周恩来手中,并详细说明了情的内容和加密方法。


  周恩来接过字典,翻开几页仔细查看后,意识到这些信息的重要性,立即安排人手对情进行进一步解码和分析。


  李克农则迅速询问项与年关于敌军部署的更多细节,包括情获取的时间、地点以及可能的敌方调整。


  随后,项与年被安排到休息室短暂休整,而周恩来和李克农则召集相关人员连夜开会,研究情内容。


  经过反复讨论和推演,中央最终确定了放弃根据地、实施战略转移的决定,这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长征的起点。


  后来,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提到这份由四角号码字典加密的情时,特别指出其重要性。


  他称这份情让中央及时作出突围决策,还避免了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危机,毛主席称其“功绩巨大”。


  项与年在随军参加长征的过程中,利用途中的短暂休整时间,与其他同志协调信息渠道,确保党中央的指令能够传递到各部队。


  长征途中,党组织根据形势需要,派遣项与年前往香港开展秘密联络工作。


  他经过精心安排,离开队伍,经辗转抵达香港。在香港,他迅速展开行动,与本地党组织建立了可靠的联络网络。


  这段时期,项与年借助伪装的身份,频繁出入港口和商贸区,将党的指示和情通过商船、水手等渠道传递到国内其他地区。


  完成香港任务后,他回到上海,这座他曾熟悉的城市,却已因日益严峻的敌特监控变得更加危险。


  项与年被安排从事情工作,他迅速适应了新的形势,在复杂的环境中重建多条隐秘的联络线。


  他以教师、商人等身份为掩护,与党组织的其他同志共同搭建了一套完整的信息网络,定期将敌军部署、经济动态等情发送至党中央。


  参考资料:


  [1]王琰,康曦.莫雄、项与年勇挫“铁桶计划”[J].传承,2009,0(17):22-23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推荐文章3: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1934-1936)是中共革命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战略大转移,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的生存危机与党内路线分歧的双重压力。这场跨越两万五千里的壮举,既是军事挫败后的被迫选择,也是中国革命道路重构的转折点。


  一、军事失败与左倾冒险主义的破产


  1933年,蒋介石调集百万兵力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共临时中央在博古、李德等人主导下,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阵地战策略,放弃毛泽东“诱敌深入”的游击战术。装备落后的红军与国民党军硬碰硬,导致根据地不断缩小。广昌战役中红军伤亡惨重,中央苏区仅存瑞金等零星区域,战略转移成为唯一出路。


  二、战略生存与革命火种的存续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8.6万人从瑞金出发,最初计划是与湘西红二、六军团会师。但湘江战役后兵力锐减至3万,揭示出原定路线的致命性。此时红军不仅面临国民党围追堵截,更需解决路线分歧:是继续执行共产国际的教条指令,还是立足中国实际探索新道路?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年1月)终结了左倾错误领导,确立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为战略机动注入思想灵魂。


  三、政治觉醒与抗日旗帜的高扬


  长征途中,中共提出“北上抗日”口号,将战略转移与民族救亡相结合。穿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时,红军以“彝海结盟”等实践赢得民心;翻越雪山草地锤炼出革命信念。1935年《八一宣言》的发布,更将长征升华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动员,使红军从“流寇”转变为民族解放的先锋。


  历史回响与时代价值


  长征虽使红军从30万人减员至3万,却锻造出成熟的领导核心与灵活的战略思维。这场迁徙打破了共产国际的教条束缚,使中国革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道路。毛泽东后来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其精神遗产——实事求是、独立自主、信念坚定——至今仍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精神坐标。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推荐文章4: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其实源于一个乞丐提供的绝密情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改变我党乃至中国命运的长征,竟源于一个乞丐提供的绝密情。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长河中,红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被誉为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军事史诗。


  然而,这段充满艰辛与传奇的征程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任谁都想不到,红军长征的导火索,竟然是因为一个“乞丐”提供的绝密情。


  

一个“乞丐”的传奇身世

  1934年,中央主力红军分别从江西瑞金、雩都(今于都)启程,踏上了艰苦的长征之路。


  这条路,红军一走就是两年,途中不仅要面临严苛的生存条件,更要时刻警惕敌人的袭击。


  他们穿着草鞋穿越荒草之地,身着单薄的衣裳翻过海拔近4000米的雪山。


  因此,每走三百米就有一名战士牺牲,每十二人中,只有一人能走到陕北。


  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红军战士在与敌人殊死搏斗的过程中血流成河。


  从最初的8.6万人,骤减到最后的3万人,红军长征的代价是难以想象的,但对革命的发展也是意义重大的。


  1936年,在跨越了25000里后,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成功打破了蒋介石的围剿计划,为党转危为安,从此壮大开辟了道路。


  长征无疑是红军革命史上的关键转折点,也是新中国建立的关键点,但是,少有人知,这次战略转移是由一个乞丐开启的。


  这个乞丐名叫项与年,真实身份是长期潜伏于国民党内部,负责情收集工作的中共特工。


  出生在动乱年代的他,不忍家国受辱,因此于1918年就积极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在其影响下,于1921年加入了国民党。


  但是自1925年孙中山去世以后,国民党内部却日益腐败,令他感觉革命之路前途渺茫。


  正当他彷徨无依之际,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宗旨深深打动了他,于是1925年,他正式加入了我党的阵营。


  入党后的项与年积极奔走在思想宣传的第一线,在海外发展了许多党员,为革命队伍的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后,项与年从海外归来,转入了中共中央在上海刚刚设立不久的情和政治保卫机关——中央特科。


  在那个充斥着白色恐怖的年代,中共特科不仅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积极营救被捕的同志,还通过收集情为党的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正是因为在中共特科工作,项与年训练出了一身过人的胆识与强大的反侦察能力,能够手到擒来地抓捕叛徒,传递情。


  在1929年的锄奸任务中,项与年和战友在上海霞飞路昼夜守伏,出色地完成了击毙叛徒白鑫的任务。


  1931年,中共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往江西革命根据地后,项与年继续留在上海从事地下活动。


  1933年,项与年以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的情参谋一职为掩护,开始了潜伏在国民政府内部的生涯。


  

忠心赤胆闯难关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展开合作,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两党配合紧密,取得节节胜利。


  但是眼看北伐就要成功之时,蒋介石背刺我党,于1927年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始大肆屠杀我党同志,宣告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此后,为了消灭我军,蒋介石一共进行了四次围剿,但红军战士顽强抵抗,没能让他得逞。


  恼羞成怒的他于1933年发起第五次围剿,当时由于红军经济被封锁,兵力稀缺,所以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节节败退。


  得意洋洋的蒋介石趁热打铁,在1934年9月底请来了德国军事顾问,召开庐山高级军事会议,部署了“围剿”中央根据地的“铁桶计划”。


  在这一计划中,国民党军队主要采取了“封锁”和“围剿”的策略。


  封锁旨在切断红军的补给线和通讯线路,迫使他们在资源耗尽后不得不撤退或投降。


  围剿是为了切断红军后路,他们事先搭起300道铁丝网,形成一个以苏区基地为中心,半径为150公里的包围圈,力图将红军一网打尽。


  但是他千算万算没有算到,他钦点的“剿共司令”莫雄是我党安插在他身边的特工。


  彼时身为江西第四区剿匪司令的莫雄,当日正好参与了这次内部会议,在得知了这一计划后,他立即通知了潜伏在此的项与年等人。


  事不宜迟,他们决定先用电将情的核心内容传到瑞金方面。


  至于计划的具体内容,则需要有人亲自送到党的领导人手中,以便他们实施精确的军事部署。


  此时,项与年自告奋勇,表示自己的特工经验丰富,对一路上的地形方言也熟悉,是运送情的最佳人选。


  当夜,项与年与同志立即用密写药水把情上的敌兵部署、火力配合、进攻计划等要点,逐一密写在四本学生字典上。


  同时设计了一条能快速、安全地将情送达苏区的路线。


  尽管传递情的征程充满了艰难险阻,但项与年巧妙地利用夜色作为掩护。


  他白天躲着休息,晚上翻山越岭,悄无声息往终点靠近。


  当逐渐接近中央苏区时,他意外地发现敌情比他原先预想得更为严峻。


  几乎每一个村落都建有坚固的碉堡,各个山头和路口都有严密的岗哨把守,连一只苍蝇都难以飞过去。


  面对这样的困境,他毅然决定改扮成乞丐,为了使自己看起来更像,还用石头敲下了自己的四颗门牙。


  这一难以承受的痛苦,使得项与年甚至一度昏倒在路旁。


  将自己弄得狼狈不堪后,项与年怀揣着那4本至关重要的密写字典,刻意避开喧嚣的大路,选择了穿山越岭的隐蔽路线继续向前。


  历经了六天六夜的奔波,项与年最终成功将情亲自交到了周总理的手中。


  彼时项与年这一壮举,不仅挽救了江西根据地的党中央和八万红军战士的生命,也对中国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1934年,在接到项与年的汇后,周总理立即命令红军作战情部门将四本密写字典复原成了文字图表,获取了“铁桶计划”所有的细枝末节。


  深入分析情后,在得知蒋介石将于11月发起总攻,对我党进行铁桶围剿后,党中央作出重要决策,决定提前三个月进行突围转移。


  于是这年10月10日,知己知彼的苏区红军,有针对性地实施了战略撤退,并成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踏上了千里迢迢的长征路。


  在接下来漫长的征途中,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


  虽然成功抵达陕北后的红军战士,已经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党中央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制定了红军东征的计划,锻炼并壮大了军事实力,接下来便是一路反攻,在打跑了日本人后,继续和国民党较量。


  最终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间,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歼敌154万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顺利开启了新中国的建国之路。


  而另一边,1934年将“铁桶计划”传给党组织,促成红军向陕北转移后,项与年本应作为长征先遣队的一员继续护送大部队向前。


  但他接到了一项更加紧急的任务——破坏敌人运输供给线。


  所以中途又回到了上海,并辗转去了南京。


  出人意料的是,当他抵达目的地后,却遭到了被国民党密探的拘捕。


  项与年没有因恐慌而做出冲动的反抗,而是细心地回想和分析了与随行队员的交往细节,敏锐地察觉到自己被其中一位队员出卖了。


  被捕之后,面对国民党特务的严酷审讯和威逼,项与年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坚决否认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


  他的机智不仅使他成功地逃脱了敌人的严密监控,还在

本文标题:红军为什么要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