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江千尺浪下一句
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推荐文章1:《风》唐·李峤 全文及译文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译文:
风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
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翠竹倾斜。
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推荐文章2:随风而逝
风从哪里来?
我们虽然从未见过具象的风,却分明感受到风的真实存在。“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唐代诗人李峤的诗歌《风》,基调轻快活泼,用词形象精准,使人仿佛听到了飒飒的风声。整首诗不见一个“风”字,却把风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啻是写风的上乘之作。
四季的风中,最受欢迎的当属春风。行走在早春的大地上,真正与春天打上照面的不是别的,而是风,是春风。春风有着魔术师般的双手,柔软而细嫩的手掌,轻轻抚摸大地,所到之处,枯草纷纷抖落披了一冬的黄色纱衣,钻出地面,卷成一根针一样的青草心。春风吹得平静的湖面泛起细密的波纹,一片又一片,排列着鱼鳞般均匀有序的图案。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湖面上,像铺着一条金线织成的绒毯,波光粼粼,金光闪闪。
风吹响了号角。一缕风吹过来,牵动着另一缕风。风在奔跑的过程中,呼朋唤友,如滚雪球一般,不断壮大,浩浩荡荡,奔腾而来。风在风中长大,两股风在奔跑中的力量,绝对大于它们简单的相加,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风穿过树林,树上枯黄的树叶,枯朽的树枝,摧枯拉朽般,被风一扫而落。经不住风吹的,被风吹走了。那些留下来的枝杆和叶子,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被风吹过的树,虽然瘦了下来,却显得更加精神抖擞了。
风吹过田野,并不只是吹落花朵,还帮助花朵授粉。比如稻花,没有风的帮助万万不行。那些细小的白色花朵,没有香气,在风中悄悄绽放,密密地缀满稻穗,像顶着一条白色纱巾。七月的盛夏,蝉鸣声声,稻花们安静得近乎卑微,蜜蜂根本不在意,蝴蝶更是不屑。一望无际的田野上,滚动着的风在稻田里行走。稻穗扭动婀娜的腰肢,稻花随风扬起的花粉,像烟又像雾,在一行行绿色的稻禾间穿行,彼此寻找、拥抱、亲吻。稻花就这样在风的传送下凝结成果实,随着季节的变换,日渐丰盈。风使稻花受孕,使稻穗对收获有了厚重的希冀,对秋天有了深情的期盼。
也是风,改变着种子的方向。秋日的江滨公园,一株株狗尾草,草穗上结满了金黄色的种子,鼓鼓囊囊,饱满得像要爆裂。倏忽间,一阵风呼呼地吹过,一粒、二粒……无数粒种子随风起舞。目光追随着它们,灿烂的阳光下,草籽们被高高地扬起,又缓缓下落,再扬起后就飞得无处寻觅。这些草籽,本可以落在草根的身边,坚守脚下的泥土,与姐妹们一起在下一个春天里发芽、生长。而一阵风带着它们去了远方。无论风把草籽带至何处,狗尾草每年都会遵循内在的生命律动,春天发芽,夏天结籽,秋天成熟。它们不会提前,也不会迟到。
南方的城市,夏季台风肆虐。行道树上的叶片被风吹得翻卷零乱,像生病的小猫,皮毛毛糙而无光泽。几天后,那些被风吹得失序的叶子,又回归到自己固有的位置,台风扰乱的事物,在时间的生长中恢复原貌和安详。随风而逝的,只是树冠里的一些枯枝败叶,对深深植根泥土的粗壮树身,就算是强大的台风,也无可奈何。
一个人在风中行走,唯有理想和信念,让风无法撼动。我忽地想起一位大师——林风眠,这个山村石匠的后代,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的三大不幸齐齐降临于他一人。大师虽饱经风霜,但他依然探索中西融合的艺术之路;在军火库中作画,强大的战争硝烟也没有动摇他对绘画的追求。无论刮来什么样的风,他牢牢抓住艺术这棵大树,岿然不动,成绩斐然。他在风中而眠,却不被风吹走。
随风而逝。在时间的风里,能留下的人和物,都有共同的特征:坚定而执着,厚重而深沉。他们迎风前行,一时间,蓝天之下全都是音乐在回旋,呼啸而至的风,仿佛在为他们弹奏一曲胜利的凯歌。
(系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台江区作协理事)
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推荐文章3:8副谜语对联故事,太有才了,猜对3个你就是牛人
唐代有一首很有名的诗: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个谜面,它的谜底是“风”。
风可以吹落晚秋的树叶,风可以吹开早春的鲜花。风吹过江面时,掀起千尺巨浪;风吹入竹林时,令万竿翠竹倾倒。
诗可以做谜语,对联也可以。
8副有趣的对联,每一个都藏着谜语,猜对三个算你厉害!诗友,你也来试试吧!
鸡蛋对石榴
一剑劈开舟两爿,内载黄金白玉;
两手打破坛一个,中藏玛瑙珍珠。
王雱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儿子,从小就聪敏颖悟,远远超出常人,二十岁前已著书数万言。治平年间进士,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
有一天正在吃饭时,王安石想试一试儿子的才学,便出了一个句子,让儿子来对:
一剑劈开舟两爿 内载黄金白玉
小王雱听了,意识到这是谜联,谜底是煮熟的鸡蛋。他思索片刻,对道:
两手打破坛一个 中藏玛瑙珍珠
对句的谜底是石榴,王安石一听,高兴地抱起儿子,连声夸奖道:“对得好,对得妙!”
乾隆的元宵谜联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一年元宵节,乾隆主持宫中举行灯谜晚会。纪晓岚写了一副对联,挂在会场上: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是短品,却是妙文。
这是一副对仗十分工整的谜联,要求打二字。
一向善于猜谜的乾隆皇帝站在对联前面想了好久也猜不出来,最后只得请纪晓岚自己出来解释。
纪晓岚解释说:在五色之中黑、白、红、黄都不是,是什么?乾隆立刻说:“当然是青色了。”
纪晓岚又问:“狐狸猫狗这几个字相同的地方在哪里?自然是‘犬’旁了。”
说到这里,乾隆便说:“不用你再说,这下联的字我也猜着了。”
原来这副对联隐的是“猜谜”二字,大家听了,无不赞叹称妙!
李二先生买荔枝
添土路不平,逢哥成曲调,
开口就有风,见谷就想要。
李二先生在外乡当县署文案。
有一天乡亲来访,临走时,李二先生陪他到街上南货铺里买了几斤干荔枝,当作薄礼。
南货铺的老板知道李二先生穷,就故意打趣说:“您老是付现钱呀,还是让伙计回头到衙门里去取?”李二先生笑道:
添土路不平,逢哥成曲调,
开口就有风,见谷就想要。
老板一听,便猜出是个什么字了,只因平常敬重李二先生正派,所以没有道破,只说:“好,好!”你能猜出这是一个什么字吗?
谜底:“欠”字。
“欠”加个土是坎,加个“哥”就成歌,加个“口”就成吹,加个“谷”就成欲。你猜对了吗?
唐伯虎贺商联
满堂生无底;
全家午出头。
明太祖朱元璋不但喜欢写春联,而且号召百姓过年贴春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
一年除夕夜,朱元璋带上文臣,微服出巡,察看百姓贴的春联。夜深人静,正好路过一家姓牛的牛贩子家门口,见这一家未贴春联,朱元璋便进屋问明缘由。
原来,牛贩子因忙于做生意,归来已迟,此时,正请一位私塾先生为他写春联呢。
私塾先生想了几副春联,可牛贩子都不大满意,时候不早了,两人还在斟酌。
朱元璋小时候放过牛,加之牛贩子又姓牛,他稍加思索,就想出了一副佳联。朱元璋写的是这样一副春联:
满堂生无底
全家午出头
私塾先生在一旁拍手称好,而牛贩子却莫名其妙。等朱元璋走后,私塾先生慢慢说出缘由。这时,牛贩子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于是就高高兴兴地把春联贴在大门上。
你能猜出朱元璋是什么意思吗?
谜底:上下联谜底都是“牛”字。
冯梦龙的谜语
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
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饱读诗书,多才多艺,由于他放荡不羁,被人称为“天才狂士”。
一天,冯梦龙来到吴江,和好友叶仲韶一同在街头闲逛。走到一个测字摊前,冯梦龙见围着许多人,灵机一动,便出了一个谜让叶仲韶猜,谜面是:
上无半片之瓦,下无立锥之地。
腰间挂个葫芦,口吐阴阳怪气。
叶仲韶思考一会儿,笑着对冯梦龙说:“学士大人不愧是制谜高手,才思敏捷,你看那边围着许多人,就让我猜一个字说完写出了这个字。
冯梦龙点头称是,佩服叶仲韶的才学。
谜底:“卜”字。
伍子胥猜谜
出东海,入西山。
写时方,画时圆。
据说战国时期,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初次上朝时,在殿前刚举完千斤鼎,君主又传谕试文才。结果,满朝文武都论不过他。这时相国就给他出了个字谜:
东海有大鱼,无头又无尾,
丢了脊梁骨,一去直到底。
伍子胥当即答了出来,接着他又回敬相国一个字谜:
出东海,入西山。
写时方,画时圆。
其实谜底都是一个,却难住了相国。猜一猜是什么字?
谜底:“日”字。
纪晓岚巧骂和尚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
炉寒火尽,须把意马牢拴。
纪晓岚与一位和尚素有来往,一日,生性诙谐的纪晓岚为了戏谑一下这位和尚,给他寄去了一副对联:
日落香残,扫去凡心一点;
炉寒火尽,须把意马牢拴。
这是一副字谜联,在上联中“日落香残”指的是一个“禾”字,而“扫去凡心一点”指的是一个“几”字,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秃”字。
在下联中,“炉寒火尽”指的是一个“户”字,而“须把意马牢拴”则指在“户”边加一个“马”字,即为“驴”字。
对联的谜底就是:秃驴。
解缙谜联叙家世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费了多少钱财。
明朝《永乐大典》的编纂者解缙自幼聪明,享有“神童”美称,民间妇孺皆知。
据说,一日有位官员来见小解缙,当问起他的家世时,解缙对父母的职业道出一联:
严父肩挑日月
慈母手转乾坤
原来,解家开了个豆腐房,解父起早贪黑挑水,日月映入水桶,故云“肩挑日月”;解母终日不离磨棍,故云“手转乾坤”。
官员大赞不绝,当再问其祖父母的职业时,解缙随口又出一谜联:
玉甑蒸开天地眼
金槌擂动帝王心
那位官员听了,对解缙大加赏赐。
原来解缙的祖父是做酒的,祖母是弹棉花的。
:微信公众号“古典文学与诗词”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推荐文章4:风 唐 李峤
解落三秋叶,
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
入竹万竿斜。
风能把秋天的树叶吹下来,也能吹开春天美丽的花。也能吹起江河里的千尺浪,也能把竹子吹的倾斜。诗人写风,这四句中没有一个风字,诗人构思精妙,句句生辉。喜欢这首诗的地方,就是诗人写风却一个风字子也没有出现。你们喜欢这首诗的哪个地方?给出你们的评论?
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推荐文章5: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李峤是唐朝时期的一位官员和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充满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在他的诗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句子:“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句话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江水翻滚,波浪滔天,竹子倾斜,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句话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李峤在江南地区担任官职,他经常外出巡视各地,观察当地的风土人情。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江南地区的美景赞不绝口,其中就包括了这句“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句话的意境非常优美,它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江水翻滚,波浪滔天,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竹子倾斜,则让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韧。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有趣。
除了这句话本身的意义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这句话的背景。唐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时期之一,文学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这个时期,许多文人墨客开始尝试新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其中就包括了李峤这样的官员兼诗人。他们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那样完美无缺。虽然文化繁荣,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在欣赏这些优美的诗句时,也不能忘记它们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句诗不仅是李峤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作,也是唐朝时期文化的缩影。通过对这句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唐朝时期的文化风貌和社会状况。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历史学家。)
风
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推荐搜索词:
1.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是什么
2.过江千尺浪下一句入竹万竿斜
3.过江千尺浪下一句怎么写
本文标题:过江千尺浪下一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