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王昌龄其三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推荐文章1: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推荐文章2:长期不愿往来的王维和李白,各写了一首《从军行》,千年难分高下
唐代诗坛之所以有趣,除了因为有流传千年的诗作外,还因为诗人们本身就个性十足,并构成了一个个很有意思的小圈子。
比如刘禹锡和柳宗元,明明性格相差很大,但二人却是生死之交。而刘禹锡中晚年又跟白居易关系不错,同时白居易又和元稹是多年知已。而韩愈则总是想带着自己的小伙伴贾岛和孟郊,想加入白居易的这个圈子。总之,这些文坛大伽们在长安时,基本上都相交相识。
但在白居易、刘禹锡这群人之前,还有一个也一样星光璀璨的圈子,即孟浩然的朋友圈。李白、王维、王昌龄、张九龄,还有勉强也算一个的杜甫,都在这个圈子里。
然而有一点,则是文史学家们都觉得奇怪的:为何王维跟李白长期不愿往来,两人没有诗歌唱和,史书上也没有任何两人共同出游的记载。要知道,他们二人都是孟浩然的至交。文史学家们在考证大量史料后,这样理解二人的关系:
第一种说法,认为他们都曾是玉真公主的门客,形成了一定的竞争关系。一开始,玉真是最喜欢王维的,但后来李白“上位”后,王维在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冷落。因此,两人关系自然就不合了。
第二种说法,就是互相都不服气。王维成名较早,一直都风度翩翩,颇得权臣张九龄的赏识,属于“高大上”的那种才子类型。而李白刚出道时一介布衣,属于草根诗人的代表。两人各有成名作,因此互相看不上对方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不管以上两种原因,哪一种更靠谱,可以肯定的是两人在诗风上其实都是受到了对方影响的。如今,论名气李白要稍大一点,但王维的山水诗也是一绝,这一点李白很难媲美。
为说明两人风格上的相似及不同点,本期笔者要就跟大家说两首他们的同名诗。长期不愿往来的王维和李白,曾各写了一首《从军行》,千年难分高下:
《从军行》(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从军行》(王维)
吹角动行人,喧喧行人起。笳悲马嘶乱,争渡黄河水。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天子。
“从军行”是一个古题,以此为名的诗作很多。这两首作品有很多相似点:其一,都可以算是五律,虽王维的作品稍有出律;其二,两首都是歌颂戍边将士的勇猛和可敬。其三,后世都高度评价了它们。
而从后人的评价上来看,水平也是难分高下的。明代诗评家高棅称李白诗是:起句壮逸,断处伤气,但总体来说是气象温厚的;而明代文人顾可久在评价王维此诗时,也谈到了起句壮丽的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能发现两者在诗风上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先说李白诗,给人最大的感触,就是一个“冲”字。《梅花落》曲一奏,手中大刀的刀环就像明月一样圆,战鼓咚咚,豪情直冲云霄。为了将这股豪情写得更为霸气,李白一开篇还安排了一个地理位置上的转换,点出玉门关、金微山,一气呵成。
再说王维诗,给人最大的感触,则是一种从容之美。因为王维此诗是他在边塞亲眼所见,因此他写的更像是沙场上的日常生活,也更为写实:
号角响了,酣睡的士兵们就准备出发了。敌军吹起了胡笳,士兵们就兴奋得往前冲。等到太阳落山了,他们擒获了敌酋,准备献给天子。然后,又在月光下进入梦想。
王维这首诗没有任何感慨与抒情,也没有任何夸张之气,但就在不动声色中写出了士兵们的豪情和霸气。如果放到现在的影视剧里,它就是时间线非常完美的写实剧,可谓是张力十足的。因此,作为一首边塞诗,王维算是开辟了一种”“不怒自威”的新写法,别具一格。
两首作品,小美个人的喜好是:论遣词本身,我更喜欢李白诗,梅花曲、明月环太美了,一看就是高水平诗人的用字手法。而论诗的布局,我更喜欢王维诗,行云流水,浑然天成,无一字多余。后世文人常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品读,大家也都是各有喜好,因此它们算是千年难分高下的作品。大家更喜欢哪一首呢?欢迎说出您的理由。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推荐文章3:《跟小雨姐姐学古诗》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请点击下面的视频框播放本期内容】
《跟小雨姐姐学古诗》
亲爱小朋友,今天请你跟小雨姐姐学一首唐诗《从军行七首》(其四)。
原诗: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诗的意思:
这首唐诗《从军行七首》(其四)中的“青海”是指现在的青海湖一带;其中的“穿”是指磨穿的意思;其中的“楼兰”是指汉时西域的国名,这里指外族入侵者。
这首唐诗《从军行七首》(其四)的意思是:青海上空浓云密布,千里大漠一片昏黄,皑皑白雪黯淡无光。站在守护的城头,唯有兀然挺立的玉门关隐约可见。边塞的荒凉使战士们寂寞,频繁的激战已经把铠甲磨穿。有的人负伤了,有的人牺牲了,但他们都没有畏惧,没有退缩。“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家!”就是他们的誓言。
王昌龄一共创作了七首《从军行》
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生擒吐谷浑。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其七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温馨提示】
在WIFI环境中收听更流畅,而且节省流量。
【版权声明】
本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所有作品,其音频版权归小雨姐姐所有,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这些音频进行包括但不仅限于出版等任何形式的商业活动。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推荐文章4: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推荐文章5:【古诗词讲解第三集】从军行 王昌龄 【古诗词讲解第三集...
从军行。
森小Q。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经典边塞诗,以青海湖为背景展现了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象与戍边战士的英勇豪情。
青海长云暗雪山,描绘了浩渺的青海湖上空弥漫着浓密的长云,湖对岸横亘着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写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抓住边塞典型的警务,极力渲染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险恶的气氛,借以衬托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的大无畏精神。
黄沙百战穿金甲,中黄沙百战点出征战时间之久,暗示战争的激烈频繁、残酷艰苦以及敌军的凶悍边境的荒凉。在这样的环境下,将士们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以身许国的豪迈誓言,金甲穿破更能衬托将士的国壮志没有磨损反而更加坚定。
这首诗表达了戍边战士们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以及他们为了保卫边疆抵御外敌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戍边生活的艰苦,让人们感受到和平的来之不易。
诗人通过对战士们的描写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展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是盛唐气象的杰出代表之一。
从军行王昌龄其三推荐搜索词:
1.从军行王昌龄其三古诗
2.从军行王昌龄其三拼音版
3.从军行王昌龄其三译文及注释
本文标题:从军行王昌龄其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