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开国大典推荐文章1:

  1949开国大典推荐文章2:

  1949开国大典推荐文章3:新中国第一次阅兵: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

  1949开国大典推荐文章4:1949年开国大典,粟裕带一位副科长参加,陈毅亲自向主席介绍

  1949年的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上站着89位德高望重的人物。他们,毛主席亲自选出的主席团,大都年事已高,白须飘飘。而在这群人中,还站着一个24岁的青年,格外亮眼。他虽身体瘦削,但是炯炯有神,不禁引得众人好奇、纷纷望向他,议论起来。他们都好奇地问他:“你是哪的?”


  就在这神圣的开国大典前几天,毛主席召开了主席团会议。这个24岁的年轻人被中央从山东的战场上特意邀请而来,风尘仆仆地赶到了会议场所。


  见他来后,陈毅十分激动,亲自带着他去见毛主席,向毛主席介绍说:“主席,这位就是我曾经向你汇过的魏来国!”毛主席一听,十分惊喜,立刻笑着问候魏来国,向他伸出了手,用力地握着他。典礼当天,周总理也过来握着魏来国的手说:“你枪法真准!真是了不起!”


  魏来国,就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英雄神枪手”。可他的枪法究竟有多神,才让各位首长都对他如此尊敬?


  魏来国


魏来国之“神枪手”

  1946年的夏天,国民党第54军从青岛登陆,虎视眈眈地窥伺着山东解放区。魏来国的队伍和国民党军队这时都潜藏在位于蓝各庄西北的南泉车站周围,魏来国在守,国民党在攻。


  南泉车站位于胶东半岛三条铁路的交汇点,毋庸置疑,谁拿下了这里,谁就把控了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直接影响了对山东半岛的控制权。


  当时的蓝各庄正一片死寂,凝固的空气里都充斥着两方军队因紧张而摩擦出的焦灼,这种安静,却是大战前的“山雨欲来风满楼”。


  蒋介石非常重视这一战,他给自己的精兵都配备上了美国的先进武器。但是这时的魏来国,却比其他时候更兴奋。他想看看,这次面对那群“正规军”,他是不是照样能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


  魏来国翻身进了战壕,他已经发现了敌人。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引爆了战争。魏来国马上拿起枪,聚精会神,进入了战斗的状态。我军选中了一处坟地当怍战地,魏来国便穿梭在其中用坟头作掩护,对敌人开展射击。


  卫生员崔中庆一直紧跟在魏来国后面,他在以防不测,也在替魏来国算着他的歼敌数量,每每魏来国打倒一个敌人,崔中庆就在墓碑后放一块石头。


  魏来国的枪法特别准,可以说一打就中,敌人往前跑,他就不停地压弹、射击,子弹激起一层层尘土,但是魏来国一直不受干扰,只盯着对面一个个敌人,或者是树后藏着的半个脑袋,或者是石碑露出来的胳膊,一一精准射击。


  解放战争


  国民党队伍中有严格训练的狙击手,但是我党军队内却没有这个职务。一来我军主要打的是游击战,狙击手一般没有用武之地,二来我们“小米加步枪”的基础设备也难以培养专门的狙击手。


  但是因为我们的弹药没有那么充足,军队训练中常常训练枪法,也培养出了一些天赋异禀的“神枪手”,魏来国就是其中之一。


  像魏来国这样的枪法敌军也所见无几,但随着战争时间的拉长,他们开始渐渐地意识到对面有一个枪法特别准的狙击手,随即改变了战术,开始展开站位分散地进攻,机枪手开始打前阵,瞄准我方射击的士兵。


  魏来国刚要下达“全军射击”的命令,却看到密集的子弹突然向这面袭来,敌方机枪手已经连成一排,扫荡式地展开了射击。


  魏来国当即决定暂停下达命令,先解决掉连排的机枪手再进行反攻。他猫着腰,沿着战壕向右移动,在跑动中起身射击,但是敌军却像是在监视他一样,无论他跑到哪里去,敌人的机枪始终能够追踪住他的移动方向。


  他埋头想了一阵,才明白是自己的步枪“出卖”了自己。他的三八式步枪声音与大家的枪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所以敌军很容易根据声音的轨迹判断他的行踪。


  现在如果贸然射击,不仅毫无作用,只能白白送命。魏来国强迫着自己冷静下来,想着解决机枪手的方案。他弯着腰跑进了壕沟里,观察着敌人射击到的地方,等待反击的机会出现。


  不到十分钟时间,壕沟边缘的子弹稀疏了下来,魏来国等着的反击机会终于来了。他飞速地起身一瞥,又隐藏起来,根据自己记忆中敌人的方向开始射击,猫着腰往前走,间或又迅速地直起身子抬头判断敌人方向,再扣动扳机、射击……这个过程不过几秒,敌人的机枪队大受损失。魏来国射击了22发子弹后,他的卫生员就又摆上了16颗石头。


  魏来国和战友


  敌军机枪组受挫后,我军便有了机会发动反击。开始对敌人展开新一轮攻击。没有了机枪组的打前阵,对面步兵们的进攻速度小,强度又低。


  魏来国一边射击一边摸着自己身后的子弹,敌人万不可能把如此弱的兵力集中在这个重要战场上,无非是在消耗魏来国的弹药,在大战后期反起而攻之。魏来国由此减小了自己的射击密度,攒着后劲,开始研究战局。


  在魏来国的领导下,我军对敌方精准的射击已然打乱了敌方的阵脚,兵力大受损伤。魏来国从包里拿出一根布条,观察风向,以便于矫正受风向影响的弹道。


  突然,崔忠庆叫了一声,沿着他的方向,魏来国看到敌方的一个士兵正往战壕跑去。如今,敌人的正面战场完全受阻,他应该是去传达首领从侧面进攻的命令。


  魏来国立刻瞄准了那个通信兵,开了一枪。但是这一枪却失手了,不仅没有打到通讯兵,反而打草惊蛇。那个士兵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了魏来国的目标,立刻猫下身子,弯弯曲曲地前行,路径无法可寻。魏来国一边看着他前行,一边调整着自己的枪,眯着眼,朝那个小兵士开了一枪,果然,这次那个通信兵直接倒在了地上。


  看到自己的通讯兵被魏来国截下,敌军一时陷入了沉寂。没有上级的指挥和命令,他们成了无头的羊群,不知该再往哪里走。但是,魏来国的经验告诉他,这种安静不会是战争结束的信号,反而暗示着新一轮的猛烈进攻马上来袭。


  果不其然,不一会,敌人的第二轮进攻铺天盖地地袭来,魏来国当时正在转移到其他的坑道,枪林弹雨从他的四面八方射来,他意识到,自己被包围了。20多名射手把魏来国包围在壕沟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解放战争


  7月的正午分外焦热,似针似的太阳光投到地上把沙子烧得发烫,魏来国不禁一阵冒汗,在这个包围圈里随时随地都是杀机,他但凡走错一步,整个连,整个山东解放区可能都会受牵连。


  魏来国蹲在壕沟里研究着地形想着对策,一串串子弹掠过他的头顶,密度、强度、速度都安排得妥妥当当。显然,敌人早就想好了这一步。


  突然,战壕的另一侧传来了崔忠庆的一声哀嚎,一串子弹穿过了崔忠庆的头顶。魏来国心中一横,忍着悲伤当即决定:闪电出击,快速歼灭。


  但是令他没想到的是,等到他直起身来准备反击时,敌人短短几秒内竟转移了方向,这些“正规军”给魏来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他弯着腰在壕沟里前进,瞄准了对面一个机枪手开了一枪,但这一举动却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危险。敌军立刻发现了魏来国的位置,对他展开了集中进攻。


  魏来国的帽沿被敌军打穿,他不敢再做移动,枪声时不时地一声一声响起,像是死亡倒计时,让魏来国身上冒出了一阵冷汗。


  真正的对手才刚刚到来,刚才那群稚嫩的“童子军”不过是国民党军队给他放的混淆耳目的烟雾弹。“再继续等下去就没有转机了。”魏来国想着,随后在前面的战壕里安排了四名战士,让他们分别往东北和西南方向运动。


  随着战士的分散运动,对面的枪声果然稀疏了下来。他们在判断真正的“神枪手”到底去往了哪个方向,过了几秒,集中在魏来国身上的枪弹果然分散到了各个地方,解除了危机。


  但这危机的解除并不意味着魏来国能够安全脱身,正面反击敌军显然不是上全之策,他就悄然摸索地瞥向西面的战场。


  在这里,他注意到了离他最近的射手,悄悄地,魏来国不出一点声响到了射手面前,连着消灭了三个射手。这时,他身边的石头已经积攒到了70多块。


  傍晚十分,枪炮间歇性地稀疏了起来,两方军队都在进行自己的整顿休憩,为最后的决战作准备。国民党军队不喜欢夜战,夕阳沉下去之前的第三次进攻将会是他们最后一轮进攻,也会是最猛烈的进攻。


  魏来国窝在战壕里,测试风向,调整弹道。虽然身边堆满了石头,但是他的枪弹也所剩无几了。这把“三八式枪”是上次剩下的,与大家的枪型都不一样,完全拿不到子弹的补给。他伸手摸了摸自己后背,还有三十多发。不敢乱用了,魏来国暗想。


  解放战争中射手


  太阳逐渐往地平线处下沉,轰鸣的炮火再次响起,振起地上的灰尘跟硝烟融在一块,让战场一片灰暗。魏来国透过烟尘,观察着敌人的炮火的方向。


  敌人的攻击点不断地移向地堡和坑道,我军几乎所有的战士都隐藏在这里面。这是为什么?魏来国特别疑惑,敌军到底为什么会知道我们的藏身之地,知道我们的动向。如果让炮火继续轰炸的话,我军成片的死伤根本难以守住阵地。


  魏来国开始沿着战线匍匐着前进,试图找到敌方的那个“千里眼”。终于,魏来国看见一个国民党炮兵指挥员正藏在树上,眺望这边的战局,向他身后的士兵们发出轰炸命令。


  “擒贼先擒王”,轰炸的源头就出在这个指挥员身上,只要控制住他,我军就能停止损失。但是对手很狡猾,他始终掩藏在树中,让魏来国难以判断他的具体位置,又常常移动,魏来国不自觉紧张了起来。这个敌人必须要一枪致命,否则一旦打草惊蛇,翻盘的机会就会丧失。这一枪,牵扯着全排的命。


  魏来国死死盯着那个指挥员,研究他的运动路径。终于他瞄准了树干边缘开了一枪,打中了敌军的一只胳膊,指挥员露出了头,魏来国立即向他的头部补了一枪,炮兵指挥员当即倒下了树。


  魏来国见状立即发起了总攻的命令,我军开始了全面的反攻。几个士兵到魏来国的身边要帮助他,被魏来国拒绝后仍不肯离开。魏来国便说:“这样,你们把帽子都脱下来,套到玉米杆子上。没有玉米杆子就套没弹的枪杆上。”这一招确实让敌军乱了军阵,他们开始向这些假目标发起了猛烈的进攻,我军趁机进入敌方,夺取了最终的胜利。最后,魏来国身边的石头堆堆了110块石头,而那天,他总共带了135发子弹。


  魏来国和战友们


备受尊崇的“神枪手”

  魏来国用135发子弹击中了110个敌人的故事迅速地传遍了警备四旅。不久,旅长就下了命令要提拔魏来国为77团4连的连长,魏来国由此就当上了连长。


  这事情又传到了陈毅的耳朵里,陈毅高兴地对大家说:“魏来国的事迹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战士有高度的觉悟、精湛的技术,我们的烈士装备就一定能战胜国民党的优势装备,夺取最终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山东军区司令部的司令员许世友也是赫赫有名的神枪手,但听说了魏来国135发中110的战绩后拍手叫好,连声道:“好样的!全区都要向魏来国学习!”


  许世友又是有名的惜才如命,在华东野战军会上大肆宣扬他们军区出了个“神枪手”,135发子弹打中了110个敌人。要是每个军区都有个魏来国,我们可是能省下一个兵工厂的兵!


  但是,许世友说罢大家都连信不信,都以为是许世友喝多了说瞎话,让许世友急了眼,直道:“我许和尚何时打过诳语?”粟裕笑着说:“山东军区的确出了个神枪手,许司令员说的一点都不假”大家才信了军中竟真有这样的天才。


  魏来国参加政协


  不久后,陈毅到中央开会,又把魏来国在蓝各庄用135发子弹打到了110个敌人的故事讲给毛主席听,毛主席听后觉得十分有趣,便陈毅一五一十地把战争的过程讲给他听。


  听罢,毛主席笑着跟大家伙说:“一个人就消灭了敌人的一个连!了不起,了不起啊!全国官兵都像魏来国?这样,解放战争的时间可就大大缩短啦!”毛主席的这一赞扬,更让魏来国名声大噪。


  1948年,魏来国回到山东荣成。群众们早早地在县城里准备好了欢迎仪式,县政府还请工匠做好了一块门扇一样大的匾,上面有五个烫金大字“革命神枪手”。


  魏来国一回到县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大家簇拥着把大匾挂在了魏来国的家里,欢迎着家乡的英雄归来。


登上天安门

  1949年8月中,魏来国在山东威县的战场上接到了命令,先一个人到南京到,又和南京、三野的代表一起到北平参加政治协商会议。


  魏来国和其他第二、第三野战军的代表们都住在北京的六国饭店,一起等待着开会。那时候,魏来国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会被选中成为89个革命先驱的主席代表团中的一员,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魏来国不禁激动的泪流满面。


  主席代表团中大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很多人岁数已经很大了,战功赫赫,当时的魏来国才24岁。大家都特别惊讶这个年纪小小的战士,怎么能这样有所作为。


  晚年魏来国再度登上天安门城楼


  让魏来国再次感到惊讶的是,主席团开会时周总理进来后竟主动地走过来和他打招呼,主席不仅知道他的名字,还夸赞他枪法打得准,十分了不起。魏来国听后十分惊喜又感动,他向主席敬了一个军礼,说:“感谢首长夸奖,我所做的是微不足道的。”


  开国大典那天,陈毅亲自带着魏来国给毛主席介绍说:“主席,这位就是我曾向你汇过的,用135发子弹打倒110名敌人的魏来国!”毛主席一听十分高兴,伸出有力地手握着魏来国说:“真是神枪手啊,真是了不起!”魏来国激动地热泪盈眶,半天没有说出话来。


  后来,魏来国说,我现在的荣誉都是人民赋予我的,我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到的不是站在这里的荣誉,而是那些为了革命粉身碎骨却看不到这一天的战友们。


  革命的胜利,人民的好生活靠的不是他魏来国的一把枪,而是千千万万活着的、捐躯的红军们的枪。


  风雨飘摇的岁月已然过去,但是魏来国抱着枪的动作依旧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刻在党和人民的脑海里。


  1949开国大典推荐文章5:新中国第一次阅兵: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

  这是开国大阅兵上受检阅的坦克部队(资料照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阅兵,这次阅兵也成为我国现代阅兵式的蓝本。新华社发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 题:新中国第一次阅兵:1949年开国大典阅兵


  新华社记者梅世雄、解放军记者黄超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一次阅兵,这次阅兵也成为我国现代阅兵式的蓝本。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彭玉龙介绍,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受阅部队,由步兵第199师、炮兵第4师、战车第3师、骑兵第3师、独立第207师第619团、空军1个飞行中队以及海军部队代表等1.64万余名官兵组成,共动用飞机17架、火炮119门、坦克和装甲车152辆、汽车222台、军马2344匹。其中4架飞机是携实弹飞行,创造世界阅兵史上的先例。


  当天15时,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6时35分,阅兵式开始,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陪同下,乘敞篷汽车检阅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迈着整齐威武的步伐,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与此同时,刚刚组建的人民解放军空军战斗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随后,阅兵总指挥、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区司令员聂荣臻乘先导车,率领受阅部队,接受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在新中国成立前,人民军队也曾多次举行阅兵——


  1931年11月7日,毛泽东、朱德等在江西瑞金检阅红军部队代表及赤卫队代表,庆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正式举行的阅兵典礼。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8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瑞金举行规模盛大的“八一”阅兵。


  1944年11月1日,八路军南下支队举行隆重的誓师出征阅兵式,毛泽东、朱德等检阅了南下支队。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举行的唯一一次阅兵。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在北平西苑机场检阅了在城区担任警戒任务的第四野战军第41军部队。这次阅兵也被人们称为是定都北平的奠基礼。


  由于参加开国大典阅兵的武器装备不少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仅各种口径的大炮,就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苏式等,所以有人说当时我军的武器装备是“万国牌”。


  当时,由于只有17架飞机,而且还是东拼西凑组装起来的。演练中,这些飞机经过天安门上空的时间太短。于是,有人想出一个主意:速度较快的9架P-51型战斗机飞过之后,绕一个圈再接到飞行编队末尾速度较慢的PT-19型教练机和L-5型联络机的后面,第二次通过天安门上空。这样一来,人们看到的受阅飞机不是17架,而是26架。


  同时,为防止国民党军飞机的偷袭,年轻的中国空军还实行了世界阅兵史上绝无仅有的战机带弹受阅。


  “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是人民解放军建军迄至当时最盛大、最庄严的一次庆典。”彭玉龙说。


  “第一枪”:从此,军旗升起来了


  第一个连队党支部:军魂从这里发源


  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革命旗帜永向前


  第一次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称谓:出现在1946年


  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正规化建设跃上新高度


  1949开国大典推荐搜索词:

  

  1.1949开国大典原版视频在俄罗斯

  

  2.1949开国大典中国第一根旗杆长度

  

  3.1949开国大典飞机几架

  

本文标题:1949开国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