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推荐文章1: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推荐文章2: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推荐文章3: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山水之美,古今皆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山水之乐,在于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锐眼,在于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的慧心,在于拥有一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从容的心态。山无论是沉稳敦厚,绵延横亘,还是险峻挺拔,巍峨磅礴;水无论是灵动聪慧、新奇秀丽,还是浩浩荡荡、汹涌澎湃,都要用心去读去品,只有用心去品读,才能悟出其中的内涵与韵味来。
静默于心,安然无语,原来人生一世,也只是饮就了一杯掺了世味的茶,或浓或淡,或轻或浅,也只是在饮完的那一刻安然离去如此,佛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佛法无边誓愿学菩提无上誓愿证,那好,我就持一颗安渡之心静守流年,静等离去,离开这个已无味的尘世,万相浮生竟无言,莲花台前惹尘缘,如若还我前世情,许我三生不回还,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仪态万状咫尺千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如果没有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超然物外的心境,诗人怎会领略到此番美景,此种人生真谛,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林间,地上布满了斑驳的光点;清冽的山泉在山石上静静地流淌,犹如一条洁白的素练。这句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以生动而自然的语言,描写了秋天里清幽明净的月夜山景,意境优美,情趣盎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这句诗描写了动人的枫林晚景,其实又何尝不是对燃起的熊熊生命之火的赞美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这句诗描写出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的景色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十分美好。江山如此多娇,难怪李白有诗曰,今朝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流连于山光水色之间,徜徉于名山大川之中。外物的晦明变化,只因内心情绪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借助于山水,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慨际遇,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也是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对友情的真挚歌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杜甫登高望远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陆游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执著,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苏轼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崇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了曹操一统天下的宽阔胸襟与伟大抱负,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远读其苍茫,近读其清幽,精读其豪放,细读其深沉,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又一种发现。在群山中,看雾舒展,心胸顿觉舒畅,尘世的困顿,像那云雾飘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夕阳山外山是又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品酒要慢,赏画要细,看史要智,读山更要睿。读山,读怪石嶙峋中一棵树木,读出生命的顽强,读草木攒动,读出生命的活力,读岩石积淀,读出生命的沧桑。
山可读史可鉴,读山霸气,霍去病封狼居胥;读山慷慨悲歌,狼牙山,五壮士跳下悬崖舍生取义;读煤山,从崇祯皇帝自缢看到一个王朝的灭亡;读会稽山,读出了越王勾践"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忍辱负重;读定军山,读出了三国黄忠的睿智,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静品,方能进入神清气爽的境界,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曲折,有如爱情之好事多磨;水之深广,仿佛爱情的深沉广远;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
孔子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民心似流水,谁也无法抵挡。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在山水的诗意旅途中,现代作家们继承了优秀的文化传统,而且又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四韵》中写道:"给我一飘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在这里,借用长江这个独特意象,抒发了他那无法排遣的淡淡的忧伤,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渴望两岸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浓浓的乡愁,震撼人心,催人泪下,我们要真想对山水有所亲近,那就得用一份虔诚三份敬仰去读去品。大到千年的古树,小到嫩稚的小草;高到那耸入云端的峰顶,低到那承载溪水流淌的峡谷;壮到那延绵不断的山群,微到那弯弯山路扬起的土,都是拨动我们心弦的欢歌;荡涤我们心灵的圣经。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富有才情的人读出山水的色彩,品出山水的魅力,从而享受山水的美好情趣与高洁乐趣。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那无言无语的山水凝聚着大自然的精华,而我们自称主宰生活的人啊,与之相比只不过是一群浅浅的小溪而已。茫茫人海,匆匆过客,青山依旧在,江河向东流。少一点浮躁多一点沉寂,不图在喧闹中有何浪名,只求在清净中寄情于山水,读山品水戏笑人生,也是一种超然的境界。(王仕彬)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推荐文章4: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推荐文章5:《论语》教育智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教育智慧: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感悟(一二一)
文/王营
原文:6.23 子曰:“知者乐(yào)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6.23 孔子说:“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仁德者的快乐像山一样;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感悟:此章是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人生境界的概括。关于此章的解释,学术界向来有分歧,许多人把“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解释为“聪明的人喜欢水,有仁德的人喜欢山”。 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孔子的这段话是这样诠释的:“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不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 南怀瑾先生却有着不同的意见,他认为正确的解释应当是:“智者的快乐,就像水一样,悠然安祥,永远是活泼的;仁者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南师的观点与朱熹有相似之处,故本文采用这一解释。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他们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动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正因为智者身上的这些特征,孔子才得出下面的结论:“知者动”、“知者乐”,智者的思想和行为永远都是活动不居的,智者的人生是乐观、豁达的。
古人非常喜欢水,因为水不仅能陶冶性情,而且能启迪智慧。老子做为古代一位最大的智者,他对水的钟爱和赞叹令人叹为观止。《道德经》中有十几处提到水,最有代表性的是以下两处,其一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众人所厌弃的低洼之处,所以它最接于近道。因此,君子居住要善于选择地方,心境要善于保持沉静,与人交往要善于以仁相待,言语要善于讲究信用,行政要善于讲究条理,办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他于世无争,所以没有过失。
其二是:“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意思是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然而穿透坚硬岩石的力量没有能比得过它的,也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然而却没有人能够照着做。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屈辱的人,这才算是天下的主宰;能够承担国家灾难的人,这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反着说一样。孔子曾问道于老子,对于老子的思想,他多少有所了解和继承,所以孔子说“智者乐水”,就是希望君子的品德像水那样,永远保持旺盛的活力、善良的品格、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不屈不挠的意志。
仁者也就是仁厚之人,他们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孔子用山来进行比拟。正因为仁者像山,所以孔子自然而然地得出下面的结论:“仁者静”、“仁者寿”。仁者由于心中始终克守“仁”的信念,所以不容易冲动,看事情比较冷静,因而仁者一般都比较长寿。“寿”还另外一层含意,指人的精神不死,即老子所说的“死而不亡者,寿”,也正如臧克家在《有的人》中所说的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仁人志士生前为大多数人谋福利,他们死后或者有思想学说留存后世,或者因某种精神激励后人,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因而他们比任何人都“长寿“。
对于山,古人也钟爱有加,山不但是象征仁者的品格,还是文人墨客笔下经常歌咏的对象。关于仁者乐山,《韩诗外传》的曾这样说:“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宝藏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伏焉,四方益取与焉。出云导风,从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意思是说山能滋养万物,能使国家安定,这犹如仁爱之人的道德,所以他们乐于山。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得一句话,古代文人墨客登上巍峨高山,往往感慨万千,或抒发思古之幽情;或感念时事,表达内心之苦闷;或歌颂祖国山河之雄伟壮观。
李白在《独坐敬亭山》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诗人在高高的敬亭山上,静静独坐,心中的忧愁烦闷、身世的辛酸苦楚悄悄传与这秀丽的敬亭山,在登高独坐中排遣满怀的愁绪。而杜甫的《望岳》则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诗中这样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隔昏晓。荡胸生层去,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国学大师钱穆对于本章还有这样一番解释:“道德本乎人性,人性出于自然,自然之美反映于人心,表而出之,则为艺术。故有道德者多知爱艺术,以此二者皆本于自然也。”此语不虚,是对文学艺术家高尚道德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仁者爱山”的最好诠释。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推荐搜索词:
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什么意思
2.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读音
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怎么读
本文标题: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