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美女是哪四个推荐文章1:四大美女

  一、沉鱼之容:西施


  提及古代美人,西施必然名列前茅。她出身苎萝村,本是溪边浣纱的平凡女子,却因天生丽质难自弃,被命运推上了历史舞台。西施之美,如春日初绽的娇花,清新自然,楚楚动人。她的眼眸,似一汪清泉,盈盈流转间,能摄人心魄;肌肤仿若雪后初晴的纯净,温润细腻。


  二、落雁之貌:王昭君


  王昭君,她的美是一种大气磅礴与温婉坚毅交织的独特存在。


  当她出现在朝堂之上,那一刻,满座皆惊。她的美,如塞外草原上绽放的奇葩,既有中原女子的婉约秀丽,又在眉眼间透着一股果敢。她身姿轻盈,似能随风舞动;面容姣好,犹如天仙下凡。昭君出塞,远嫁匈奴,她以一己之身,换得汉匈之间长久的和平。在大漠孤烟的背景下,她的美不仅是容貌上的倾国倾城,更化作了民族友好的象征,在历史的风沙中熠熠生辉,成为了千古传颂的传奇。


  三、闭月之姿:貂蝉


  貂蝉,这位在三国乱世中摇曳生姿的奇女子,其美带着几分神秘与魅惑。她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以美色为利刃,搅乱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貂蝉之美,恰似暗夜中的一朵幽兰,在幽静中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她的一颦一笑,都能让人为之沉醉。


  她的美目流转,似藏着万种风情,无论是董卓的老谋深算,还是吕布的勇猛剽悍,都在她的美貌与智慧面前折腰。貂蝉用自己的魅力与谋略,在男人们争权夺利的舞台上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她的美,成为了改变三国局势的微妙因素之一,虽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在历史与传说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四、羞花之容:杨玉环


  杨玉环,这位大唐盛世的绝代佳人,将丰腴之美演绎到了极致。玉环之美,雍容华贵,如盛开在大唐宫廷中的牡丹,娇艳欲滴,仪态万千。


  她精通音律,善歌舞,那曼妙的舞姿、婉转的歌喉,再配上她倾国的容颜,让唐玄宗为之痴迷。“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她的美,是大唐盛世繁华的一种象征。


  #西施#?#貂蝉##王昭君#?#杨玉环##ai美女#???


  四大美女是哪四个推荐文章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为何只有"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说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四人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则是四个精彩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落雁"讲的是昭君出塞,"闭月"讲的是貂蝉拜月,而"羞花"说的则是杨贵妃醉酒观花的故事。几千年来,人们渐渐习惯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具有绝代芳姿的女子。


  在古代,那些双方互相有感情,不论怎么样都觉得对方无处不美的人,有一个说法,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其实,这个说法是有典故的,原是宋代谚语,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山谷上》:"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意思是在有情人眼里,女子像西施一样美丽。典故出处则是在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五回:"他眼也不转看着元娘,越看越有趣,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我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四人既然能并称,那足以证明四人的容貌都是极好的,那为何古人却独独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却没有情人眼里出其他几人的说法呢?


  书中有云:越诸暨苎萝村鬻柴者有女,因居村西,故称西施,又称西子,小字夷光。貌若天仙,增半分嫌腴,减半分则瘦,为古今美人第一,西施一词遂为美女之代称。西施常浣纱于水上,鱼为之沉,故有沉鱼之说。由此可见,西施的美,是当之无愧的。这样看来,西施既然都是四大美女之首了,那说"情人眼里出西施"似乎也没什么不妥之处。但倘若仔细推敲一番,便可知道这种说法并不仅仅是因为美貌这一外在因素。


  首先,最明显的一个原因是四人所处时代不一样,简单来说,是四个美女出生的早晚不同。西施是春秋时期越国人,王昭君是西汉时期南郡人,貂蝉是东汉末年山西人,而杨玉环则就更靠后了,是唐代蒲州人。从时间上来说,西施所处的年代最早,人们当然会拿西施来比喻了,若是貂蝉或者昭君出生的年代最早,那或许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可能就是"情人眼里出貂蝉"或者"情人眼里出昭君"的说法了。


  其次,这也同人们的认知习惯有关系。春秋时期,西施的美貌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了,人人都知西施美,然后到了西汉时期,出来一个王昭君;到了东汉,出来一个貂蝉;到了唐代,又出现一个杨贵妃。从春秋到唐代,这前后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即使中间出现了貂蝉、王昭君这两位美女,但人们的认知已经定型了,一说到美女,那首先想起来的便是西施。因此,也不怪乎后人在形容两情相悦的人时用的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个说法,而不是别的美女了。


  或许我们也可以以现代人的思维来解释为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而不出其他美女的现象。我想,忠诚度,这个词,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解释。有人做过一项研究,选取几个正处在恋爱中的人,向他们出示一张漂亮的陌生异性的照片,然后让这几个参与者写下他们最近的与伴侣有关的浪漫的事情。这项研究要求,当你在写下那些浪漫的事情时,如果头脑中出现了刚刚看到的漂亮的陌生异性的照片,就要在旁边的之上打一个对勾。结果是,对勾的数量不过是浪漫的事情的数量的六分之一。那么很显然,当我们足够爱自己的伴侣,我们很难被其他漂亮的异性吸引。因此,即便是有其他的美女——貂蝉、昭君等,人们的眼里也只有西施——自己的伴侣。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一句很美的话。不管他人的外貌多么好,你的眼里心里,始终都只有你爱的那个人,你的眼里心里,都只有你喜欢的"西施",没有他人。波斯作家萨迪说:"凡是心中所喜欢的,看起来总是最美。"如今看来,确是如此了。


  四大美女是哪四个推荐文章3:科普:四大美女

  在华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宛如四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她们不仅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其经历更是与时代的风云变幻紧密交织,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了永恒的传奇。


  沉鱼之姿:西施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于春秋时期越国的苎萝村。彼时,越国在与吴国的战争中惨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为了削弱吴国的国力,越国实施美人计,西施便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西施天生丽质,婀娜多姿,举手投足间尽显柔美。她在河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倒影,竟忘记了游动,渐渐沉入水底,“沉鱼”之美誉由此而来。进入吴国后,西施凭借出众的美貌与智慧,成功迷惑了吴王夫差。夫差对她宠爱有加,为她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荒废了朝政。在西施的内应下,越国军队一举攻破吴国,完成复国大业。然而,西施的结局却充满了争议。有人说她与范蠡携手归隐,泛舟五湖;也有人说她被越王勾践沉于江底。无论如何,西施都作为美的象征,承载着爱国奉献的精神,被后人铭记。


  落雁之容:王昭君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期,为了加强与匈奴的关系,维持边境的和平稳定,朝廷决定实行和亲政策。王昭君因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画像被丑化,未能得到皇帝的宠幸。当和亲的消息传来,王昭君毅然挺身而出,自愿远嫁匈奴。


  在前往匈奴的途中,王昭君拨动琴弦,奏起了离别之曲。南飞的大雁听到这如泣如诉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竟然忘记摆动翅膀,纷纷坠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之名便流传开来。到了匈奴后,王昭君被封为宁胡阏氏,她致力于传播中原文化,促进了匈奴与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使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和平景象。王昭君的出塞,不仅为两个民族带来了长久的和平,更成为民族友好交流的象征,其大义凛然的精神,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闭月之貌:貂蝉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当时,董卓专权,祸乱朝纲,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王允为了铲除董卓,设下连环计,貂蝉则是这一计划的核心人物。


  貂蝉国色天香,有倾国倾城之貌。一天夜里,貂蝉在花园中拜月,忽然一阵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一幕恰巧被王允看到,此后,王允逢人便说,貂蝉和月亮比美,月亮都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闭月”的典故便由此而生。王允先将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再明把貂蝉献给董卓。吕布和董卓本为父子,却因貂蝉反目成仇,最终吕布在王允的唆使下,杀死了董卓。貂蝉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周旋于董卓和吕布之间,为铲除董卓势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貂蝉的事迹多存在于小说和戏曲之中,但她的形象依然深入人心,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智慧与美貌并存的传奇女子。


  羞花之态:杨玉环


  杨玉环,号太真,出身宦门世家。她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是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开元二十八年,唐玄宗的女儿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杨玉环应邀参加,唐玄宗之子寿王李瑁对其一见钟情,杨玉环由此成为寿王妃。后来,唐玄宗对杨玉环也心生爱慕,经过一番运作,杨玉环出家后又被接入宫中,册封为贵妃。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为思念家乡,在花园中赏花触景生情,伸手去摸含羞草,花瓣立即收缩,绿叶卷起低下。宫女们以为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羞花”称号便不胫而走。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至极,为了博她欢心,派人从南方快马加鞭运送新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便是这一情景的生动写照。然而,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西逃至马嵬驿时,六军不发,要求处死杨贵妃。无奈之下,唐玄宗赐死杨贵妃。杨贵妃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故事不仅反映了唐朝的兴衰变迁,也成为了后世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中国四大美女,她们用自己的美貌与智慧,在历史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动人心弦的故事。这些故事穿越时空,代代相传,不断被后人传颂和演绎,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激励着后人去探寻历史的真相,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 。


  四大美女是哪四个推荐文章4: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是谁?她们又有什么历史贡献和结局呢?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指的是西施、王昭君、貂蝉和杨玉环(杨贵妃)。她们因容貌倾国倾城,且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联而闻名,并被赋予“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誉。以下是她们的简要介绍:


  1. 西施(春秋末期)


  ·朝代:春秋时期越国


  ·典故:


  ·沉鱼:传说西施在溪边浣纱时,鱼儿见其美貌而忘记游动,沉入水底。


  ·历史贡献:越王勾践为复国,将西施献给吴王夫差,使其沉迷美色,最终越国灭吴。


  ·结局:传说她与范蠡归隐江湖,也有说她被沉江殉国。


  ·文化形象:象征“忍辱负重”的爱国女性,后世常以“西子”代称美人。


  2. 王昭君(西汉)


  ·朝代:西汉元帝时期


  ·典故:


  ·落雁:传说昭君出塞途中弹奏琵琶,大雁闻声见其美貌而忘记飞翔,坠落在地。


  ·历史贡献:自愿和亲匈奴,嫁给呼韩邪单于,促进汉匈和平数十年,史称“昭君出塞”。


  ·结局:按匈奴习俗改嫁单于之子,最终病逝塞外。


  ·文化形象:代表“和亲外交”的牺牲与奉献,被赞为民族和平的象征。


  3. 貂蝉(东汉末年)


  ·朝代:东汉末年(三国时期)


  ·典故:


  ·闭月:传说貂蝉拜月时,月光被她的美貌所掩,躲入云中。


  ·历史贡献:虚构人物,见于《三国演义》。司徒王允设“连环计”,让她周旋于董卓与吕布之间,最终促使吕布杀董卓。


  ·结局:小说中未明确交代,民间传说或说她随吕布而死,或隐姓埋名。


  ·文化形象:智勇双全的“红颜救国”代表,但史书无真实记载。


  4. 杨玉环(杨贵妃,唐朝)


  ·朝代:唐玄宗时期


  ·典故:


  ·羞花:传说杨贵妃触碰含羞草,花朵自愧不如而闭合。


  ·历史事件:受唐玄宗专宠,家族权倾朝野。安史之乱爆发后,被视为祸国红颜,被赐死于马嵬坡。


  ·结局:公元756年,被缢死于马嵬驿(今陕西兴平)。


  ·文化形象:象征“盛唐风华”与“红颜薄命”,白居易《长恨歌》使其爱情悲剧广为流传。


  共同特点与争议


  ·“美”与“悲”交织:四人皆因美貌卷入政治漩涡,结局多带悲剧色彩。


  ·历史与传说并存:貂蝉为文学虚构人物,西施、杨贵妃的事迹亦掺杂民间演绎。


  ·文化影响:成为诗词、戏剧、绘画的经典题材,体现古代对女性“美貌与命运”的复杂态度。


  四大美女是哪四个推荐文章5:沉鱼落雁容、闭月羞花貌: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一、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末期越国美女。浙江诸暨苎萝山下有东西两个村子。村中的人大多数姓施,施夷光住在西村,所以人称西施。西施天生丽质,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中的“沉鱼”,讲的就是西施浣纱的经典传说。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


  萧玉田画作《西施浣纱》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勾践的越军在夫椒(今江苏吴县西南)被吴国军队击败,败退到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王夫差求和,勾践入吴为人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图谋复国。获释后,勾践针对吴王好色淫荡的弱点,便想施美人计,献上美女迷惑夫差,其中就有西施。


  当时西施仅是村中最貌美的女孩子,并无其他特长。时人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方面。于是,越王勾践命乐师教西施歌舞、步履、礼仪等。过了三年,勾践让范蠡带着西施进献给吴王。范蠡见到吴王,跪拜说:“东海贼臣勾践,感大王之恩德,遍搜境内,得善歌舞者,以供洒扫之役。”可是相国公伍子胥进言吴王:“臣闻:夏亡以妺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夫美女者,亡国之物也,王不可受。”


  吴王见西施貌美如花、体态婀娜,非但不听伍子胥的劝谏,反而马上把西施收了下来,并在姑苏台建造春宵宫,在灵岩山上建造馆娃宫,还修筑大水池,以供西施嬉戏游玩。夫差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荒废朝政。勾践趁机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然后乘虚而入,一举消灭了吴国,一雪前耻。


  与西施有关的成语及谚语:


  沉鱼落雁:意思就是,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其实,“沉鱼落雁”是个成语,有学者认为出自《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糜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意是说动物与人对“美”的认识存在差异,引申意为不同的人对同一概念的认识存在差异。也有人认为唐代宋之问歌咏西施的《浣纱篇》:“鸟惊入松萝,鱼畏沈荷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沉鱼指的就是西施。相传她在江边浣纱,水中的鱼儿看到她的美貌,都惊艳得忘记了游水,渐渐沉入了江底。


  东施效颦:东施:越国的丑女,代指丑妇。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矉(pín,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絜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西施因患心病而捧心皱眉,同村丑女东施看见觉得十分美丽,于是摹仿西施捧心皱眉在村里走来走去,然却更见其丑,结果同村的人纷纷走避或闭门不出。东施只知道西施捧心皱眉好看,却不知道为什么。比喻不衡量自身的条件,而盲目胡乱的模仿他人,以致收到反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心中想道: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叹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不但不为新奇,且更可厌了!”


  西眉南脸:意思是春秋时美女西施的眉和南威的脸。西施和南威都是春秋时的美人,所以又并称“威施”,后泛指美丽的女子。出自唐代李咸用《巫山高》:“西眉南脸人中美,或者皆闻无所利。”


  情人眼里出西施:意为情人眼中的伴侣,都是只看优点而轻忽缺点。原是宋代谚语,典出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


  《史记》、《春秋》、《左传》等均未载西施其人其事。先秦诸子有只言片语言及西施者,如《墨子》曰:“吴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沈,其美也。”


  西施的结局成迷。由于正史没有明确记载,西施的归宿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范蠡与西施相恋,吴亡后,范蠡不要越王勾践的封赏,携西施悄然离去。两人生下一个儿子,从此隐居太湖,逍遥度过余生。《越绝书》称:‘西施亡吴国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另一种说法是越国灭了吴国以后,勾践的夫人见到西施美丽漂亮,怕勾践看上她,而且吴人认为西施是祸国的妖孽,于是就将她放进皮袋之中沉于江底。《吴越春秋·佚文》称:“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chī yí,皮囊)以终。”《东周列国志》云:“勾践班师回越,携西施以归。越夫人潜使人引出,负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国之物,留之何为?’”


  二、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汉元帝时期的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萧玉田画作《昭君出塞》


  王嫱,字昭君,西汉时南郡(今湖北省兴山县)人。汉元帝时,以良家女子的身份被选入皇宫为宫女,《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当时后宫充盈,元帝宠幸后宫时,是按照画像选人的。传说画工毛延寿趁机勒索宫女,宫女们为了自己能被皇帝选上,争相贿赂毛延寿。昭君相貌出众,品格高尚,不屑于此种伎俩谋求皇帝的宠爱。毛延寿得不到昭君的钱财,便故意把昭君画的很丑。《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招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路。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使得昭君进宫数年,皇帝没有宠幸过她。《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说她:“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见汉天子请求和亲,元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乃请掖庭令求行”,自愿请求嫁给匈奴单于。到了昭君出塞那一天,元帝见昭君美貌冠于汉宫,不禁大吃一惊。他本想留下她,可是又怕失信于番邦,只好忍痛割爱。《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描写这个场景非常生动:“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后来元帝大为恼火,杀掉了毛延寿等画工,没收了他们的贿财。


  呼韩邪单于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她与呼韩邪单于育有一子,名为伊屠智牙师,后来被封为右日逐王。


  昭君婚后三年,呼韩邪去世。按照匈奴民族的习俗,昭君应再嫁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王昭君想回归汉家,上书汉成帝,成帝未允。《后汉书卷八十九 南匈奴列传第七十九》说到:“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王昭君和复株累单于共同生活十一年,夫妻恩爱。育有二女,长女为须卜居次(公主之意),次女为当于居次。复株累单于去世后不久,昭君也去世了,葬于“青冢”(现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昭君和亲对于匈奴与汉廷的友好关系,起到了沟通与调和作用,得到历史的好评。


  “沉鱼落雁”之“落雁”的典故:


  传说昭君出塞时,行于大漠之中,一路上心绪难平,伤怀于自身命运和离家的愁苦,因而在马上弹《出塞曲》。而天边飞过的大雁,听到曲调的幽怨和感伤,肝肠寸断,纷纷的掉落在地上。因而“沉鱼落雁”中的“落雁”就此得名。


  三、貂蝉: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闭月”。也是其中唯一一位无正史记载仅存在于小说戏剧中的的美女,曾登场于小说《三国演义》。


  萧玉田画作《貂蝉拜月》


  一般认为,“貂蝉”并非本名。貂蝉的生活年代约在东汉末年,其事迹大多出现在说书话本的故事当中,最后由罗贯中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整理创作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


  按照史书的记载,“貂蝉”一词中,貂指貂尾,蝉指附蝉,合称“貂蝉”。自秦朝开始,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及两宋,貂蝉一直都是部分高官和将领头上必不可少的配饰。


  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以史实为主线,结集了很多民间故事,其中貂蝉的形象脍炙人口。可是,在正史中并没有发现有关“貂蝉”的记载,只有吕布和董卓侍婢私通的寥寥一句话纪录。《三国志·吕布传》记载:“卓(董卓)常使布(吕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这个事件中的侍婢并没有姓名的记载,更没有明示“貂蝉”这个名字。


  在《三国演义》中,貂蝉是司徒王允的义女,长得艳丽明媚、楚楚动人,方二八年华(十六岁),深有国之心,知悉王允对于董卓的乱政深感无助,便决定献出自己来对付乱臣贼子。王允定下连环美人计,欲以貂蝉离间董卓与养子吕布的关系。他先是把貂蝉悄悄许配给吕布为妻,再公开把貂蝉送与董卓做小妾。貂蝉嫁给董卓后对吕布暧昧送情,周旋于此父子二人之间。貂蝉以美人计同时获得董卓与吕布二人的爱恋,令本以父子相称的二人产生嫌隙,后来更成功挑动吕布与王允合作,刺杀了董卓。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提到吕布妻室时交代了吕布“后娶貂蝉为妾”与及“貂蝉亦无所出(子女)”。第十九回“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吕布将要败亡之前,貂蝉有过短暂的出场,劝诫吕布“将军与妾作主,勿轻身自出”。吕布放弃了陈宫的妙计,日夜与妻子严氏及貂蝉饮酒解愁,士气败坏,将领离心,最后吕布灭于曹操之手。吕布死后,罗贯中没有再向读者介绍貂蝉此后的下落。


  闭月羞花之“闭月”的典故:


  《三国演义》中王允的义女貂婵在后庭拜月,忽然轻风拂面,浮云遮月。这场景正好王允看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里。因此,貂婵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了。


  四、杨玉环(719年-756年):号太真,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萧玉田画作《贵妃醉酒》


  杨玉环美丽漂亮,气质超凡脱俗。李白在《清平调》诗中形容她:“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杜甫有《哀江头》诗:“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花江草岂终极!”白居易的《长恨歌》更是专为她所作,诗中赞美贵妃:“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杨氏,正史未载其名,仅知《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记载,杨氏“号太真”,100年后的唐人郑处诲所撰《明皇杂录卷下》中说“贵妃小字玉环。”杨玉环为隋朝宗室后裔,她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曰“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武惠妃薨,后廷无当帝意者。或言妃姿质天挺,宜充掖廷”


  于是公爹唐玄宗听从大臣建议将杨氏召入后宫,册封为贵妃,这时杨氏反成为前夫李瑁的庶母。杨玉环自入宫以后,以自已的妩媚温顺及过人的音乐才华,受到玄宗的百般宠爱;宫中呼杨氏为“娘子”,杨贵妃受到的礼数实际上等同于皇后。


  杨贵妃备受玄宗宠幸,她的家族因此飞黄腾达,很多人都获授官爵或赏赐:大姐封为韩国夫人,三姐封为虢国夫人,八姐封为秦国夫人。她的堂兄杨国忠原为市井无赖,为人奸诈好赌,但也封官入阁、把持朝政。唐玄宗此后愈加沉溺于酒色,政治更为腐败不堪。杨氏家族飞扬跋扈、胡作非为,乱令当朝,使得朝野均对杨家产生了巨大怨恨。


  天宝十四载(755年),节度使安禄山以清君侧、反杨国忠为名发动叛乱,《旧唐书 列传第一 后妃上》载:“禄山反,以诛国忠为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


  次年,唐玄宗带着杨贵妃与杨国忠逃往蜀中,途经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时,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随驾禁军军士哗变,一致要求处死杨国忠,结果杨国忠被乱刀砍死。


  陈玄礼等又请诛杨贵妃。玄宗言国忠乱朝当诛,然贵妃无罪,本欲赦免,无奈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安史之乱乃因贵妃而起,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继续包围皇帝。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路边佛堂的梨树下。《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帝不得已,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yì,埋葬)道侧,年三十八。”这也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之典故的由来。


  玄宗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曾派人去寻找杨贵妃的遗体,但没有找到。


  关于杨贵妃之死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东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杨贵妃南逃,扬帆出海飘至日本。在日本生活了三十年,病逝于京都,享年六十八岁。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就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资治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玉环羞花。相传杨玉环刚入皇宫时,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在宫苑赏花,无意中碰到了含羞草,草叶立即卷了起来。宫女们都说这是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玄宗听说“羞花美人”之后,立即召见,封玉环为贵妃。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贵妃之体态。后人有成语“环肥燕瘦”,多认为杨玉环体态丰盈较胖,其实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应该是相距甚远。当时的大诗人李白曾经奉诏进宫,近距离见到过杨贵妃,并现场为贵妃作诗,即为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二首诗赞美贵妃的身形和美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而且据《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记载,贵妃“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杨玉环代表舞即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其舞蹈水平也常被人与赵飞燕相比较,她还十分擅长胡旋的舞姿,由此可见,贵妃身姿一定十分窈窕。


  四大美女是哪四个推荐搜索词:

  

  1.四大美女是哪四个?

  

  2.古代四大美女是哪四个

  

  3.短剧四大美女是哪四个

  

本文标题:四大美女是哪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