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突平对第几肋骨推荐文章1:佝偻病的症状和临床特点

  虽然现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佝偻病发生率已经大为降低。但是,在近期的工作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于这个疾病认识不清,部分宝宝维生素D不足甚至出现了佝偻病激期的表现,亟需纠正大家在婴幼儿养育中的认识误区。


  佝偻病,英文名称为rickets,是指因营养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婴幼儿骨矿化不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头大、鸡胸、漏斗胸、肋骨凹陷、驼背、两腿弯曲、腹部膨大、发育迟缓等表现。最常见病因是维生素D补充不足、胃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不良等。造成的主要结果是骨矿化不足、骨头软、容易骨折、弯曲、形成特殊的骨性结构(见下文佝偻病激期、后遗症期临床表现)。


  临床上,我们将佝偻病分为初期、活动期、恢复期、后遗症期四期。


  1 初期:常表现为易激惹(婴儿容易哭闹且不容易哄住)、烦躁、睡眠不安、夜啼、多汗(跟季节、进食、活动、哭闹等没有关系,比如安静状态下天气凉的时节)、枕秃。常见于6月龄以下婴儿,特别是3个月以下。


   以上表现不典型,医学上称为非特异性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也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现。这类症状与钙的生理功能有关系。


  2 活动期(激期):因为长时间骨矿化不足出现了骨质的异常改变。主要有以下骨质改变:


  2.1 头部


  (1)颅骨软化——头骨摸起来像乒乓球一样、轻压就凹下去一块。这种情况最常见于 3—6月龄婴儿;6月龄后颅骨软化往往检查不出。但临床上,我也发现有些新生儿由于母亲维生素D或者钙补充不足出现颅骨软化的情况。


  (2)方颅——额骨、顶骨对称性隆起,颞部向两侧凸起,头顶部扁平呈方形,更重的情况可以有马鞍状、十字状头颅外形。


  (3)囟门闭合延迟——常在2.5-3岁仍未闭合。


  (4)牙齿——萌出延迟、牙齿缺乏釉质、软、易折、易龋齿。


  2.2 胸部:胸骨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


  (1)鸡胸——像鸡胸脯一样、胸骨下段向前凸起。


  (2)漏斗胸——肋骨处像漏斗一样、部分骨质凹陷、周围平或者略隆起。


  (3)肋骨串珠——见于营养不良或者明显看出肋骨的宝宝,触摸时同一肋骨上有凸起的部分,像手串上的珠子。


  (4)肋膈沟——因肋骨骨质软,在膈肌附着处(胸骨剑突后、第6肋骨内面等)的骨头在膈肌收缩时(吸气)时胸骨剑突和第6肋骨向下凹陷。


  2.3 四肢


  (1)腕踝畸形——腕部和踝部明显膨大,像戴了镯子一样;见于6月龄以上婴儿。


  (2)下肢畸形:由于骨质软化关节松弛在重力作用下出现O形腿、X形腿。见于1岁后可站立的婴幼儿。


  2.4 脊柱和骨盆


   宝宝学会坐以后,由于脊柱矿化不足引起脊柱后凸或者侧弯、严重者形成扁平骨盆。


   2.5 其他非骨质表现:


  (1)活动期常有头软弱无力、坐、立、行大运动发育落后。


  (2)婴儿肢体软、肌肉松弛、青蛙腹。


  (3)条件反射形成慢、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迟缓。


  (4)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


  (5)贫血。


  3 恢复期:经过及时诊治,纠正了营养缺陷、补充了相应的营养物质等后症状有减轻、缓解甚至消失,血生化改变恢复正常。


  4 后遗症期:由于长期骨矿化不足引起持久的骨质改变,比如鸡胸、漏洞胸、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甚至扁平骨盆。


  剑突平对第几肋骨推荐文章2:【PDAU】更新!人类矩阵实践思路——如何判定宽窄肋角

  之前我们在人类矩阵相关的分享文章中提到了胸骨下角的概念,并在临床实践中根据不同人的身体结构差异,判断其呼吸时身体的代偿模式,由此制定适合不同人群的康复训练方案。


  近期由于该理念的持续更新,对胸骨下角的测量细节和宽窄肋角的判定有了更全面准确的改进,今天的文章将和大家逐一分享。


  胸骨下角的测量


  我们对胸骨下角的定义是:顶点为剑突,两边为肋骨内侧沿的夹角。


  图示两红线夹角即为胸骨下角


  定义看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测量时康复师可能也会"较为随意":


  如果测量时双手过度靠近肋弓内上侧,测量结果可能人人都是窄肋角;如果双手过度靠近肋弓外下侧,测量结果可能人人都是宽肋角。


  因此我们对肋骨下角的测量细节进行完善:


  双手旋内,双侧大拇指放于剑突下方、卡在肋弓内侧切线处,此时双侧大拇指所成夹角更接近于真实的肋骨角。


  宽窄肋角的判定


  之前我们在判定宽窄肋角时比较单一地认为:


胸骨下角<90°为窄肋角;胸骨下角>90°为宽肋角。

  这个判定方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问题的,但对于胸骨下角在90°左右、或者对自己测量结果拿不准的康复师,我们需要借助其他标准辅助判定。


  1.呼吸模式


  亚洲人种中窄肋角居多,除了胸骨下角偏向小于90°之外,其胸腔的呼吸模式更偏向于:吸气时肋骨向左右两边打开,呼气时关上(对应的形容类似于“电梯门”),对应胸廓的呼吸动力学即是窄肋角更偏向于桶柄运动↓


  对于宽肋角而言,两侧肋骨已经足够扩张,其胸腔的呼吸模式更偏向于:吸气时胸骨带着胸廓向上抬高,呼气下降(对应的形容类似“卷帘门”),对应胸廓的呼吸动力学即是宽肋角更偏向于泵柄运动↓


  于是,我们在实际测量胸骨下角的时候,除了测量实际角度数据,还需要在测量时双手扶住肋弓,让受试者做几个平静的呼吸,通过观察双手打开或抬起的方向,感受其呼吸模式,从而辅助判断受试者的宽窄肋角状态。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关注呼吸模式时,受试者的呼吸需要是平静且缓慢的,过度呼吸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同时,测试者扶住肋弓的手也需要是不加主观意念且放松的,过度的拇指或大鱼际发力都可能导致不一样的结果。


  2.身材偏向


  对于不同肋角的个体,其外在表现除了角度和呼吸模式外,身材也会有特定的偏向,因此对于以上通过角度和呼吸模式都不好判断的人,我们还可以辅助身材特征进行判断。


  宽窄肋角的本质是人体管道粗细的表现,对于宽肋角来说,躯干横截面相对较大,左右径和前后径大比例更大,身材看上去更加魁梧,相应地,面相相对更加宽大;


  相反对于窄肋角的人,躯干横截面相对较小,左右径和前后径的比例较小,身材看上去更加细长,相应地,面相相对也更瘦长。


  Q:不同判定模式出现交叉时如何取舍?


  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类似于“胸骨下角大于90°”同时呼吸模式偏向“桶柄运动”、或观察呼吸模式时,“桶柄运动和泵柄运动同时存在”的情况:


  此时我们不能盲目遵从单一判定方式,结合不同观察方法,找出受试者更多偏向的结果,综合判定才能让后续的训练更准确。


  剑突平对第几肋骨推荐文章3:黄贵生:古派针灸基础进阶——需要扫除盲点,比如精准摸穴

  黄贵生老师在欧洲传播古中医,黄师在欧洲行医三十多年


  黄贵生老师(古典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


  你们知道古派针灸基础精进ban,讲的是什么?讲的都是知识盲点。什么是知识盲点?学习古派针灸的基础呢,很关键是要学准确。什么是准确?穴位准确,经脉准确,辩证准确。病人来了,你得知道他犯了什么毛病。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你给他进行辨证;辨证完了,你给他配穴;配穴好了,你给他找穴位;找到穴位了。你给他下针。一路下来,都要准确。其实这些都需要学习,训练,不是几天的速成课可以学完的,也不是看视频可以学会。都需要系统训练,才能够学好。不经过系统学习,系统训练的同学,就会有许多的知识盲点。所谓的知识盲点,就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细节。你自以为懂了,其实不懂。或者你本来就有点困惑,但是就是搞不明白。我给你打个比方,


  你看到这个图,你就很郁闷了,你怎么去找第6肋骨?如果你学过西医解剖的话,跟过老师手把手摸过肋骨的话,你就可以很快找到第6肋骨了。然后你要明白第6肋骨间隙在哪里?是第5肋骨与第6肋骨之间的空档是第6肋骨间隙呢?还是第6肋骨与第7肋骨之间的空档称为第6肋骨间隙呢?这些知识,一般人看书的时候,看过大概知道一回事了。但是喊你给期门下针的时候,你就必须要把期门穴找出来了。你要是没有学过解剖的话,你根本就不知道第6肋骨在哪里。你找不到第6肋骨,你就找不到期门。


  这个就是知识盲点。书本上讲了,你也读到了,但是在实际上不好操作,你也摸不到第6肋骨在哪里。我们基础精英ban,讲的就是这些知识盲点。很多针师,其实都是找不准穴位的。穴位都找不准,疗效也就不理想了,于是怀疑起针灸没有用了.诸位,你们是怎么摸期门穴的? 书本上讲到胆经的募穴的时候,经常讲,期门下一寸,或者期门下一个肋骨间隙。你期门找不到了,日月也就找不到了。我跟你们讲了,就很容易找到了。不需要按照第6肋骨的方法去找,更加不要按照乳中下两个肋骨的方法找。按照我们juling的方法去找期门和日月,就很容易找了。李同学:摸肋骨,首先要知道胸骨角这个体表标志,它是平第二肋,然后以此类推,我是这么摸滴。黄贵生:李同学是会两下子啊,毕竟是医学院大学毕业出来的。而且在针灸临床上三十多年了。但是大家也要先学会摸胸骨角啊。我给你们看看,先摸出剑突,然后平着剑突就能找到期门了。剑突很容易摸出来的。娇:听说有人没有剑突。胡同学:每个人的剑突骨都不一样,有大有小,有凸出有陷下,有长有短。李同学:是的,剑突不一样,有的没有,或者说找不到黄贵生:是的,有的人的剑突,几乎跑到膻中那里去了。但是呢,通常,摸到剑突了,然后平着剑突摸向肋骨,找到间隙到那个痛点,就是期门了。如果找不到剑突,或者那个剑突跑到膻中了,那怎么办呢。


  其实还有办法,不需要翻江倒海的去花脑筋学解剖,也可以很轻松的找到穴位。你想想看,古代的时候针师也没有学解剖啊,师父们怎么精准找到穴位的呢?肯定有办法啊。王同学:师父好,是不是也可以从肚脐旁开往上找啊?胡同学:师父,是腋下两掌吗?黄贵生:肚脐旁开找啊,也行啊,反正你怎么找都可以。就是越容易越好。这些知识盲点啊,其实有许多,我只是举出一个例子,其实这些盲点数不胜数。平时大家都不愿意去考虑。给人下针的时候,大概的模样就扎下去了。以为那里就是期门,其实你也不确定的,其他的穴位也是一样。所以有的老师,干脆就不讨论了。就说穴位啊,很大啊。穴位有一个硬币那么大,你扎下去就行了。这个是胡话。硬币那么大的话,古人就不会叫穴位为孔穴了。有的老师呢,就说穴位不需要那么精准了,大概就行。自己找不准穴位,还批评那些想努力找准穴位的人,有的甚至说全身无处不是穴,没有必要学穴位。妖魔鬼怪的言论一大堆。于同学:我以前学针灸的时候,有三个讲针灸的老师,课间我都问过大椎穴的精准位置,一人说一个样儿,大家都来围观探讨,最后大家包括老师还是稀里糊涂。都是医学院聘请来的老师。


  黄贵生:大椎就不应该糊涂了。


  剑突平对第几肋骨推荐文章4:「针灸」46.鸠尾(任脉)

  

别名

  尾翳、骭骭、神府、尾眵、骭鹘、臆前。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


  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


  

定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释义

  鸠:布谷鸟的别名。


  尾,乃脊尽处,鸟兽鱼类皆有之。尾巴。


  穴在胸骨剑突下。肋骨分歧,如张两翼,剑突中垂,有如禽尾,故名鸠尾。


  

经典论述

  《针灸甲乙经》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箸骭,在臆前敝骨下五分,任脉之别。不可灸刺。


  鸠尾禁不可刺。


  喉痹食不下,鸠尾主之。


  《席弘赋》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


  《灵光赋》


  百会鸠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


  《玉龙歌》


  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仔细观。


  《胜玉歌》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针灸大成》


  鸠尾一名尾翳,一名齃骬

  在两歧骨下一寸。曰鸠尾者,言其骨垂下如鸠尾形。任脉之别。《铜人》禁灸,灸之令人少心力,大妙手方针,不然针取气多,令人夭。针三分,留三呼,泻五吸,肥人倍之。《明堂》灸三壮。《素注》不可刺灸。主息贲,热病,偏头痛引目外眦,噫喘,喉鸣,胸满咳呕,喉痹咽肿,水浆不下,癫痫狂走,不择言语,心中气闷,不喜闻人语,咳唾血,心惊悸,精神耗散,少年房劳,短气少气。 又 《灵枢经》云:膏之原,出于鸠尾。


  鸠尾

  在两歧骨下一寸。针三分。禁灸。


  

功效主治

  任脉络穴。


  有和中降逆、清心化痰之功。


  主治心胸痛,翻胃,癫狂,痫证等。


  

关于刺灸禁忌:

  《针灸甲乙经》提出不可针,不可灸。


  《针灸大成》中都提出不可针,可灸。


  五版《针灸学》:向下斜刺0.4-0.6寸,未明确提出不可灸。


  

现代研究

  针刺鸠尾穴对血压有调整作用,对Ⅲ期高血压效果较好。对失血性休克的动物针刺鸠尾、内关等穴,30分钟血压即上升,大部分上升幅度可超过35mmHg。


  本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并可使唾液的pH值降低。


  

预告

  中庭


  剑突平对第几肋骨推荐文章5:中医推拿之小儿摩腹丨贤医健康说

  摩腹是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之一,操作简单且起效快。主要是对腹部进行有规律的特定按摩。腹部是气血生化之所,摩腹既可健脾助运防治脾胃诸疾,又可培植元气,使气血生化机能旺盛,而起到防治全身疾患的作用。


  适应症


  主要以防治脾运不健、消化不良水谷积滞、腹胀中满等疾病。对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肠功能紊乱、慢性结肠炎、习惯性便秘等也有良效。脾胃健运,则元气充实,故本疗法亦可用作全身疾病的辅助治疗。


  摩腹手法


  摩腹手法:推、摩、揉、按、拿等。


  仰卧体位:操作时小儿仰卧位,腹部放松。


  腹部定位:剑突下、十二肋骨下缘到髂前上棘、耻骨联合之上。


  摩腹介质:用爽身粉或婴儿油等涂于掌心。


  以两拇指从剑突起,分别朝两边推动,边推边从上向下移动,直到平脐为止,称为分推腹阴阳(剑突位于胸骨体的下端,上端与胸骨体相连,下端游离,约平对第四胸椎)。


  用手的大鱼际或整个手掌进行按摩,在宝宝的左下腹适当给予下压力,推到右下腹适当给予一个上推力,进行推拿。


  顺时针摩腹为泻法,能消食导滞通便,用于便秘、腹胀、厌食等。


  逆时针摩腹为补法,能健脾止泻,用于脾虚泻、虚寒泻等。


  注意事项


  1.操练时须匀速、缓慢、柔和、轻松自然,以每分钟60次左右为宜,一般操作5—10分钟。


  2.一般宜在食后半小时进行,不宜空腹进行。


  3.家长手掌保持温热,如手凉可搓热或用热水浸泡。


  4.摩腹期间,仍须注意饮食适度,易于消化,不可暴饮暴食,或过食服腻生冷等。


  5.本疗法以调理慢性病为主,须持之以恒,日久方能显效,不可操之过急。


  剑突平对第几肋骨推荐搜索词:

  

  1.剑突平对第几肋骨间

  

  2.剑突平对第几肋骨图片

  

  3.十二肋骨体表定位图

  

本文标题:剑突平对第几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