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推荐文章1:黄河发源省青海“两屏护水”葆源头活水丰沛纯净
图为青海省海东市境内化隆段黄河。(资料图) 李玉峰 摄
中新网西宁10月25日电 (李隽)25日,记者从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该省提出“两屏护水、三区联治”守好筑牢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黄河源头生态环境,永葆源头活水丰沛纯净。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源头活水被称为“水中钻石”。该省境内黄河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达264.3亿立方米,占全流域径流量的49.4%,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出省干流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该省大力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统筹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生活节水,西宁市被命名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针对三江源和祁连山等区域属高寒干旱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脆弱且易发生退化,遭到破坏后恢复难度大且过程缓慢,短期内难以全面恢复等问题,青海省布局“两屏护水、三区联治、一群驱动、一廊融通”格局,既守好筑牢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又加强河源生态保护修复区、泛共和盆地荒漠化治理区、河湟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联保联治,同时把兰西城市群青海部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动力源,打造以河湟文化为核心的千里黄河文化走廊。
据了解,青海省明确流域区域功能定位,不断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分区分类推进保护和治理,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探索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多种模式和实现路径,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和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培育兰西城市群经济增长极,建设对外开放通道枢纽,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该省将“三区”联保联治为重点,加快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着力提升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完)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推荐文章2:从唐朝开始,李世民就派人寻找过黄河源头,其实黄河的正源在这里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同时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对黄河的尊崇之下,国人一直在寻找着黄河的源头,它究竟从哪里来?又会流入何方?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从人们的探索开始。今天我们再次将时光倒流,随着古人一起探查黄河真正的源头。如果您想了解,小编这就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巫婆口中需要娶媳妇的河伯指是漳河。由此可见,一条小小的漳河尚能令古人因恐惧而拜祭,更何况是被称为“中国第二大河”的黄河呢?
李白曾经在诗中豪气地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没错,李白眼前的黄河之水,正是从“天上”而来的,可是所谓的“天”又在哪里呢?除了李白想弄清这个问题之外,唐太宗李世民同样也持有如此疑问。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曾派遣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人探寻黄河源头,史书记载称:“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览观河源”。至贞观15年时,文成公主外嫁吐蕃王松赞干布,吐蕃王亲自率军在河源迎接。由此唐代人认为,黄河源头就是河源,位于青藏高原之上。
唐代在我国古代王朝中虽出类拔萃,却碍于科技发展力的限制,并没有真正考察到黄河的本源。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长河,它一直受到了各朝统治者的注意,而元代与清代的统治者更是如此。
公元1280年时,元朝专使都实奉元帝之命负责查勘河源,他一路循着黄河的轨迹而上,发现唐代史书中所记载的“河源”,应该在一个叫做“朵甘思”的地方。在此之后,他为元帝的上表中这样写道:“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弗可逼视,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
意思是说,“朵甘思”有数百个大小不等的泉水,在一块很大的地方汇聚,从上方望去,犹如黑夜中的繁星一般,故此得名“星宿海”,元人认为它才是真正的黄河发源地。
至清代时期,黄河开始频繁的泛滥,当时的朝廷与百姓纷纷祭奠河神,祈求其不要再发洪水淹没良田。清代帝王为了能够表达对河神崇拜的诚心,便先后派专使拉锡和阿弥达到黄河源头,在当地告祭河神。
拉锡发现星宿海并非真正源头,其上还有三山,三山上的泉水汇聚一起流入扎陵湖。在此之后,阿弥达也奉命前往河源告祭河神。他对拉锡发现的三条河进行了详细勘查,最终认定位于星宿海西南的阿勒斯坦郭勒河(即今卡日曲)为黄河上源,由此也让黄河源头第一次被真正的发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黄河的问题给予了相当大的重视,全国人民都要将以前泛滥成灾的黄河制服,变成真正能温柔造福人类的“母亲”。1978年,国家组织有关单位内的各路专家,对黄河源头进行更为详实的调查,经过仔细的比对与考察,终于得出了确切的结论。
在结论告中,专家们阐述了黄河源头的确切位置。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的腹地,河源由三部分组成,一为扎曲,二为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扎曲源头一年四季多处于干涸状态,而卡日曲源头最长,水源之下有五个泉眼,流域面积也是三个源头中最大的一个。即使到了干旱的季节,其水源也不枯竭,属于是黄河水源的“主力军”。古宗列曲就是“星宿海”,其河源相对较小,仅由一个泉眼构成,整体为一处长60公里,宽约40公里的椭圆形盆地,内部小水泊数量达到了100个,远远望去正如“星宿”一般。
华夏民族5000年的文明,都是在黄河的怀抱中孕育传承而来的,她用甘甜的河水哺育了每一位中国人,也向世界带去了炎黄子孙的不屈精神。如今的人类已经可以主宰一切,而对于黄河来说,我们应该对其进一步的珍惜与爱护,毕竟和谐相处才是自然之道。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推荐文章3:黄河源头:地绿、水蓝、人增收
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玛多县,一座高3米的铜制牛头碑伫立在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的顶峰,碑身上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黄河源头”。这里是中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也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源头。
玛多,藏语的意思就是“黄河源头”。上世纪80年代初,玛多县是全国的首富县。当时,这个以草原畜牧业为基础的纯牧业县,人均收入500多元,超出全国人均收入100多元。当时玛多县总人口不到9000人,牛羊等各类牲畜总数却达到了79万头,人均占有牲畜近90头。
然而,由于过量放牧,上世纪90年代,玛多县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场沙化,湖泊干枯。生态退化也让当地人的生活条件不断变差:草原没有草,牲畜大量饿死;居民住在黄河源头,却要走20多公里去打水。昔日的“首富县”变成了“贫困县”。
2005年,国家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拉开帷幕。玛多县也从2003年开始实施大规模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工程,开始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
玛多县玛查理镇生态保护站干事朱彦武介绍,目前生态保护是各级政府的头号工作,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以前保护区里有很多被啃的光秃秃的土地,野生动物很少见。现在保护区到处都是绿色,野驴、羚羊、老鹰、野鸭、大雁、狼等动物多了起来。”朱彦武说。
据了解,由于合作社集中养殖模式,众多牧民转换身份成为草原生态管护员,再加上每年国家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虽然牛羊养殖少了,牧民收入却有了明显的提高。牧民们成了推动生态保护最积极的主力军。
“现在如果遇到偷牧、偷猎等行为,牧民们都主动上前阻止,像保护自己的财产一样保护生态。”朱彦武表示,生态保护治理前后的差距,让牧民们认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益处,认识到生态环境才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最重要的保障。
这只是三江源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据介绍,如今三江源国家公园与体制试点初期相比,水源涵养量平均提高6%以上,草地覆盖率提高11%以上,产草量提高30%以上。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强,黄河正在焕发出更加年轻的活力。
:□记者 李志勇 青海果洛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经济参考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推荐文章4:专家揭秘中国古人缘何认为黄河源头在昆仑山
昆仑山
昆仑最高峰
瑶池
国际在线道(记者 任杰 实习记者 武琬濛):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万山之祖”显赫地位的高山,并非地理上的世界之巅喜马拉雅山,也并非被誉为“五岳之首”的山东泰山,而是横亘在新疆西藏间的茫茫雪山——昆仑山。昆仑山被视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上古的许多神话传说都与这座山有关。“昆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什么时代?古籍和神话中的“昆仑”是否就在现在的位置?昆仑山是何人命名?中国人为何会形成昆仑崇拜?即将参加“2016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大型科考”的专家接受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专访时表示,千百年来,“昆仑”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早已超越地理概念,在中国古人看来,它是“母亲河”黄河的源头、是“天地贯通的通道阶梯”、是“想象中世界的最高点”,寄托着中国人从古至今关于美好与神圣的向往、国家统一的政治理想。
昆仑山,作为一个神话想象或文化符号,要上溯到中国远古。在许多上古的神话传说中,它最早是一座“仙山”,与它相伴的是天堂一般美好的瑶池和西王母与穆天子的爱情故事。昆仑山也因此和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传说一起,成为中华早期文明的曙光。
中国古人即使并不清楚昆仑这座“仙山”的具体位置,但对它的崇拜却早已有之。古人何以崇拜昆仑山?参加“2016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大型科考”的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认为,这种崇拜源自文化和政治因素的交织。“因为古人最早的崇拜是自然崇拜,对山川、河流、天地、日月有敬畏崇拜之心,在《尚书?禹贡》、《水经注》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昆仑山被古代人认为是神仙、奇珍异兽居住的地方,是非常神圣的。从商周开始,文献和我们发现的金文、甲骨文都有对昆仑山崇拜的记载。特别是到了秦汉时期,由于‘皇天后土’的概念,特别是秦时期‘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人们就把昆仑山作为皇权的象征,代表江山社稷。”
虽然古籍《山海经》有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但是,曾经作为民族精神崇拜被“泛化”的昆仑,真正被“精确”定位在如今的新疆,还要归功于中国西汉的著名帝王汉武帝。《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讲的就是这段故事。
长期研究中西古代交往史的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舒宪,也是此次“2016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大型科考”的专家组成员。他认为,玉石在儒家文化传统中,寓意高贵圣洁,汉武帝最终把如今新疆南疆地区的大山命名为“昆仑山”,重要原因是当地出产美玉。“主要是中国人的信仰在史前时代,我们叫玉器时代,崇拜代表天、神、永生的这一种透明的石头。所以,哪座山能找到神圣的玉,哪座山就被神化了。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于阗(注:今和田)南山带回了玉石,所以汉武帝看书看地图,做了一次命名,就把那里的大山改名为‘昆仑’。西汉时期完成了(昆仑山)从泛指到特指的过程。”
汉武帝为昆仑山定位、命名的背后还有一连串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事件:公元前138年,为抵御北方民族匈奴的侵扰,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段中西交通史上的佳话,加深了中原对西域风土人情的认知,被后世命名为“丝绸之路”的那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的基本干道也由此形成,产于西域的玉石有了输往内地的渠道。随着之后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西域正式纳入了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中央政权在今天的新疆大部分地区和中亚部分地区开始行使主权。
根据史籍记载,汉武帝不仅为“昆仑”找到了现实“归宿”,他还据前人的经验断定,滋养中华文明的黄河也源自昆仑山。至此,黄河和昆仑,作为中华文明的两大代表符号,就如此默契地“并肩执手”了。
尽管现在人们都已知晓,黄河发源于青海境内的三江源地区,距昆仑山还有1300公里之遥,但从汉武帝时期到明清,中国古人一直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据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介绍,在古人的概念中,昆仑山之水是经塔里木河、罗布泊,最终汇成黄河的。“因为当时没有人亲自到昆仑山现场考察,文献就记载,黄河发源于昆仑。源于昆仑山的水,通过地下河,从青海积石山流出了地面,形成黄河。这种说法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一直把昆仑山作为黄河的源头,或者说是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这也是中国皇权思想与大一统思想的缩影。”
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叶舒宪看来,从“想象的昆仑”到“想象的黄河源”,这其实关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文化情结。“就像基督教的信念一样,黄河被认为是地上最大的一条水。从逻辑上看,地上最大的水百川汇聚,从哪儿来的,一定从西边最高的山来的,大致这么一推测,河出昆仑就是这样来的。”
在学者们看来,地理地质层面的黄河源头和文化历史层面的黄河源头并不矛盾,昆仑和黄河的文化关联早已无法分割。即将开始的“2016丝绸之路-——昆仑、河源道大型科考”过程中,科学家们将在实地梳理两者同源的人文记忆,推开探寻中华文明源流的一扇窗。科学家们同时还将厘清历史文化概念里的昆仑为什么会是“带有宇宙性质的山”,又为何会“有时在世界中央,有时在世界的最西极”。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推荐文章5:黄河的源头在哪儿?
黄河长约5464千米,居中国第二,仅次于长江,居世界第六。
古代从三皇五帝到夏商周,黄河中下游地区产生了灿烂的文明,那么黄河的源头在哪儿?
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来看看黄河上游三个重要的节点:积石山和积石峡、玛多黄河桥、星宿海-玛涌滩地。
【积石山和积石峡】
大积石山即阿尼玛卿山;小积石山即甘肃临夏州与青海海东循化之间的积石山,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分界线上,处于中国第一级地势与第二级地势的分界线上。
传说远古时期,女娲在此地用五彩石补天,将剩下的石头堆成一座大石山,山上的石头极其精美,故而称“积石山”。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黄河)始于积石(积石峡),至龙门,入沧海。”大禹在积石峡治水,积石山至今仍保留禹王石、大禹斩蛟崖、大禹庙、禹王庄等古迹。
积石峡两岸削壁千刃,危石险峰,横出天汉;黄河急流奔湍,冲出石峡东流而去,黄河在积石山东西水面海拔约1780米-1840米。春秋时晋成公的《大河赋》:“览百川之洪壮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龙之峻极兮,出积石之嵯峨。” 积石山是大禹治水的起点,夏商周将黄河源头设定在积石山和积石峡,直到西汉在此设河关县,此时对黄河源头的认知应该在积石峡以西。
积石峡谷是唐蕃古道(兰州黄河谷地通往青藏高原深处)的要隘,是中原王朝与羌、吐谷浑、西夏、蒙古等必争之地,唐朝时李靖伐吐蕃曾途经积石。
历代多在积石峡口筑关卡,隋朝设临津关,明朝设积石关(河州卫所辖的二十四关中的第一关),号称“积石锁钥”。
积石山巍峨高耸、地势险要,水力资源丰富,现代人沿着大禹的足迹,因地制宜修建积石峡水电站,水库湖面海拔约1804米。
【玛多黄河桥】
玛多黄河公路大桥(玛多黄河桥),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玛多黄河桥是1966年修建的,是黄河干流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有“黄河第一桥” 的美誉。
后来修G214西澜线,玛多黄河桥进行了扩建,成为这条道路的一部分。G214西澜线(青海西宁至云南澜沧公路),长2961千米,沿途都是风景壮丽之地。
接下来在G214以南,因修G0613共玉高速,再筑两座大桥。G0613共玉高速(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长634.8千米,分两座桥横穿黄河。
这几座桥肩并肩,统称玛多黄河桥,它们的上游就是黄河源区。
玛多黄河桥以西约3千米,有个湖泊叫星星海。黄河从星星海西北进入,从东北流出,形态上很像长江与洞庭湖或鄱阳湖。
【玛涌滩地-星宿海】
黄河源区有一对姐妹湖:扎陵湖与鄂陵湖,面积合计达到1154平方千米 ,约为半个太湖大小。蓄水量约153亿立方米,约为太湖的三倍,接近洞庭湖的水量。
玛涌滩地位于卡日曲与约古宗列曲的交汇处,距扎陵湖不远。无论是卡日曲还是约古宗列曲,都有多支分叉的干流在此交汇,形成难得一见的滩地景象。
从玛涌滩地到扎陵湖,是沼泽草甸区,整体长20余千米,南北宽约10余千米,面积约300余平方千米。黄河从西到东穿流其间,河水漫流,形成有众多小湖泊,从几平方米到几万平方米不等,密密麻麻,就像天上的繁星,称为星宿[xiù]海或星宿川。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河源出星宿,初出甚清。”可见早在西晋时期,我们就知道黄河源头在 星宿海。
635年(唐贞观九年), 任城郡王李道宗出征吐谷浑,兵次星宿川,达柏海(鄂陵湖)上,望积石山,观览河源。李道宗的大军应该是依次通过积石山、鄂陵湖、扎陵湖、星宿海,也受阻于星宿海。
元朝潘昂霄的《河源志》:“(星宿海)有泉百余泓,或泉或潦,水沮洳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
清朝杨应琚的《星宿海奇观》:“(星宿海)形如葫芦,腹东口西, 西北乱泉星列,东南汇水汪洋。”
一直到清朝,我们对黄河源头,都只能追溯到星宿海。而星宿海西端的玛涌滩地,是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交汇地,。两条河到底谁更长,由于支流众多,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并没有定论。直到2008年科考队运用先进技术全面测量,才算完全破解这个谜题。
玛曲有两个源头,玛曲本身和支流约古宗列曲。从玛涌滩地至约古宗列曲源头长128436.3米,至玛曲源头长123056.8米。约古宗列曲更长,但两河交汇的下游仍然延续过去的叫法,称为玛曲。
卡日曲有四个分支,其中玛涌滩地至同名的卡日曲长142270.3米,至尕日阿强咯曲-棒咯曲长145824.7米,至尕日阿强咯曲-拉浪情曲-拉哈涌曲长157187.4米,至尕日阿强咯曲-拉浪情曲-那扎陇查河长164979.4米。
结果出来了,玛曲(约古宗列曲)最长128436.3米,卡日曲最长164979.4米,卡日曲成为黄河的源头。
以上是根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源头,我们再来比较一下玛曲与卡日曲的水流量。
玛涌滩地交汇点,玛曲流量10.97立方米/秒,卡日曲流量21.04立方米/秒。卡日曲的支流比较多,进一步确立黄河源头的地位。
综上所述,卡日曲比玛曲(约古宗列曲)长,水流量更多,名正言顺成为黄河源头,源头海拔约4868米。
最后我们按照从上游到下游的顺序,再来梳理黄河的名称:那扎陇查河-拉浪情曲-尕日阿强咯曲-卡日曲-黄河。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推荐搜索词:
1.黄河的源头在哪里歌曲
2.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脑筋急转弯
3.黄河的源头在哪里准确位置
本文标题:黄河的源头在哪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