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背上的经络图解推荐文章1:【健康】手指中藏着养生密码 养心安神点揉3个穴位!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成为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什么才是健康的食品?生活中如何预防身体的疾病?这都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人民健康网推出《金台养生园》栏目,为您盘点最养生的生活方式,带您走进健康园地。


  手指中藏着养生密码


  我们的手堪称一块浓缩“宝藏”。中医学理论认为,手部有6条经脉循行,与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密切相关,运用好这些经脉在5个手指走向上的穴位,可强身健体、防病治病。


  大拇指。大拇指对应人体肺经,肺主气,司呼吸。拇指上的少商穴,可排泄体内肺经之气,有解表清热、通利咽喉、苏厥开窍的作用。外感风热引起咳嗽、咽喉肿痛时可以刺激此穴。有咳嗽胸闷时,垂直掐按穴位,左右两手轮流进行,有刺痛感即可,每次各1~3分钟。也可以在此穴位刺血,相当于将肺经过热的气血引出去,还肺一个清凉的天地。刺血时,先用酒精将针和皮肤都消毒,然后捏起一点点少商处的皮肤,用针快速在皮肤上刺两下,同时挤3~5滴血,然后迅速用棉棒轻轻按住,以便止血。


  食指。食指对应人体大肠经,对应器官是大肠、胃。食指上的商阳穴可气化大肠经内的水液,有消化不良、腹泻、便秘情况时可刺激此穴,此穴在临床上称为人体自带的“开塞露”,对气虚以外的便秘很有效。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拇指尖掐一掐商阳穴,能旺盛大肠经的气血,调节消化道功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对身体有强壮补益的作用。


  中指。中指对应人体心包经,心包经的高热之气由中指上的中冲穴冲出体表,有苏厥开窍、清心泄热的作用。心脏病的急救多用中冲穴催醒,日常有心律不齐、心慌心跳等情况可刺激此穴。有心慌时,可用拇指指腹按压中冲穴,力度要适中,每次5分钟,每日2次。另外,中冲对疼痛较为敏感,困倦时揉捏此穴,还能醒脑提神。


  无名指。无名指对应人体三焦经,指上的关冲穴是三焦经的首穴,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因此经常刮无名指可治疗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咽痛等症。炎炎夏日,如果出现头晕、头痛、头昏、口渴、恶心、欲呕等中暑症状时,可刺激关冲穴。刺激关冲穴可使用掐法,用手指拇指尖和食指尖相对向的力量,以及指甲的硬度,用力掐按关冲穴。也可找一根棉棒或用笔的末端对此穴连续扎刺,可取得与针灸相同的效果。


  小指。小指对应人体小肠经,《黄帝内经》中记载小肠经“主液所生病”,因此,中医临床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先从小肠经寻找解决办法。小指中的少泽穴有调整局部气血运行,使经脉里的水流动起来的作用,可温经通乳。刺激少泽穴,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按摩时以手指指尖或指腹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注意用力要适中,以局部有酸胀感和轻度温热感为度,一天2次。


  养心安神,点揉三穴


  甘麦大枣汤是有名的中医方剂,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主治心阴不足、肝气失和之脏躁,精神恍惚、喜悲伤欲哭之证。其实,我们的身体上也自备了“甘麦大枣汤”,即神门、内关、合谷三穴。


  取穴:神门穴位于腕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具体方法:三个穴位均在手上,自我操作方便,平时多点揉,可起到养心安神的作用,是夏季养生不可或缺的保健方法。


  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最养心的夏季作息


  早起晨练养阳养心。


  晨练促进阳气升发,但切记不要起床后立刻锻炼。建议适量饮用一杯白开水,再进行短时地晨练,运动不要太剧烈。


  午时养心宜小睡。


  午时是指11时~13时,这个时候心经当令,是养心的关键时刻,最好的做法是小睡片刻。中医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宰。午睡不但有利于补足睡眠,而且能够改善冠脉血供,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有资料显示,午睡还可大大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发病机会。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对身心也是很有好处的。


  下午喝杯养心茶。


  夏季炎热,与心血管病关系密切的钾元素以及其他人体微量元素易随汗液流失,夏季常喝茶既可消暑又能补钾。


  除了茶叶水,还可调配一些简单的中药茶,清热解暑兼养心安神。例如,用荷叶和莲子芯泡水,能够养心益智、清心火、解暑热。用西洋参6片、麦冬10粒,开水浸泡代茶饮,适合暑热所致的神疲虚弱乏力、头晕、口渴、汗多者。对于心火上炎所致的心烦失眠、口腔溃疡,可用莲子6克、栀子6克、酸枣仁6克,开水浸泡代茶饮,有清心除烦安神之效。


  傍晚放松利身心。


  夏季心神易扰,养心宜静。夏季傍晚可以做一些伸展性、放松性的运动,以放松骨骼肌肉为主,可以促进夜间睡眠。运动方式推荐缓慢地散步,做扩胸运动,双手上举过头,频率为每分钟10~15次即可。舒展肢体的运动能够促进周身血液循环,从而减轻心脏负荷。


  夜间养心要泡脚。


  夏季湿气较重,湿邪最易侵袭人体的脾脏。湿邪困脾,久之易伤心阴。夜间泡脚配合按摩涌泉穴,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按摩涌泉穴可以激发肾精,滋养心神。涌泉穴位于脚底中线前1/3与后2/3交界凹陷处。先将双手掌搓热,以右掌按摩左脚涌泉,左掌按摩右脚涌泉。


  此外,养心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保持好心情、平和心态。中老年人要避免大喜大悲,防止“情绪中暑”。炎热的天气难免使人心情烦躁,注意保持笑口常开,恬淡虚无,不仅有利于改善血管功能,还能协调人体各脏器,保你健康度过炎炎夏日。


  微运动1小时,大脑年轻1.1岁


  众所周知,经常运动有助延年益寿。早期有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中高强度运动可让人年轻9岁。而近日,美国一项新研究又给“喜静不好动”的“蛰居族”带来了好消息——即便是低强度的“微运动”也有益身心健康,这种运动多1个小时,大脑就会年轻1岁多。


  美国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妮可尔·斯巴达诺博士及其研究小组对2300多名平均年龄53岁、无运动习惯的男女参试者进行追踪调查,给参试者长期佩戴可监测活动量的仪器。结果发现,每天多1小时低强度运动者罹患心脏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几率明显更小,他们的大脑体积也更大,长期坚持者大脑衰老进程平均延迟1.1年。


  斯巴达诺博士表示,尽管2018美国运动指南指出,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至高等强度运动最有益健康,但如果做不到的话也不要灰心,因为任何强度的运动都比不运动好。“微运动”就是指时间在5~10分钟,以站立、做简单的体操等方式为主的轻度运动,它也属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大脑衰老自然会减慢。


  晚上下棋睡得香


  白天大脑得到充分休息,夜晚睡眠才会更加香甜。英国总结出经科学证实的可让大脑得到很好休息的三种最佳方法——下棋、跳舞和做手工。


  下棋。下棋既锻炼思维又愉悦身心,有益培养人耐心细心,舒缓大脑并让其得到充分休息。研究发现,下棋用脑貌似增加大脑负担,其实下棋不只用到左脑,而是左右大脑都会用到。下棋不需要注意力太过集中,更无须绞尽脑汁。下棋的过程会让大脑神经元连接更快,进而缓解焦虑,更加轻松,延长注意力持续时间,增强自信心。


  跳舞。跳舞既能保持健康,又改善睡眠。身体翩翩起舞可以抛开一切烦恼,活在当下,大脑会得到充分的休息。无论是客厅独舞还是广场群舞,都可以让大脑清空杂念,更有益睡眠。身体随着美妙的音乐而舞动,还可增加令人镇静和舒适的内啡肽的分泌,让大脑更快平静下来,同样有利于提高睡眠质量。


  做手工。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表示,活在“心流”(完全专注于某项创造性的任务)中才是获得幸福生活的秘密。编织、盆景、缝纫等多种创造性重复性手工工艺对大脑都具有治疗作用,让大脑得到完美的休息。不必担心自己是个新手,因为手工创造的过程会像多种其他活动一样,给你带来积极的动力,让大脑以类似“冥想”或睡眠的方式获得休息。


  【:人民网健康】


  文章推荐


  ●【心声】妈妈很爱你的,只是当工作和孩子不能同时兼顾时,妈妈想说抱歉宝贝……


  ●【喜讯】】粤北地区县级中医院规模最大的ICU落户英德


  ●【重磅】英德市中医院又添新科室 颅脑外科独立开诊


  ●【福音】市中医院针灸科开设住院病区,中医康复治疗更高效


  ●【摄影大赛】拍文明瞬间拿大奖!全市网络公益宣传大赛来袭


  英德市中医院


  发挥中医优势


  呵护百姓健康


  觉得不错,请点个在看再走吧~~~


  手背上的经络图解推荐文章2:手上一奇穴,让你肝血充足眼睛亮,颈、肩、腰的毛病它都管用

  后溪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输》篇,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又为八脉交会之一,通于督脉小肠经。


  “后”,与“前”相对,指穴内气血运行的人体部位为后背督脉之部。


  “溪”,穴内气血流行的道路。


  “后溪”名意指穴内气血外行于腰背的督脉之部。


  作为八脉交会穴,后溪穴可以和人体的其它血脉沟通,临床上,颈椎出问题了,腰椎出问题了,眼睛出问题了,都要用到这个穴,效果非常明显。


  取穴方法


  把手握拳,掌指关节后横纹的尽头就是该穴。


  功效主治


  《通玄指要赋》:痫发癫狂兮,凭后溪而疗理。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


  《肘后歌》:胁肋腿痛后溪妙


  《玉龙歌》: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胜玉歌》: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百症赋》:后溪环跳,腿痛刺而立轻。又:治疸消黄,皆后溪劳宫而看。又: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


  《兰江赋》: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病治还轻。


  防病健身


  1、滚揉后溪穴


  对于长期在电脑前工作或学习的朋友,可以把双手后溪穴的这个部位放在桌子沿上,用腕关节带动双手,轻松地来回滚动,即可达到刺激效果。


  在滚动当中,它会有一种轻微的酸痛。这个动作不需要有意识的去做,每天只用抽出三五分钟的时间来,随手动一下。


  大家可以试一下,坚持一天这样做下来,肯定到了下班的时候腰不会酸、脖子不会累,眼睛会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坚持下来甚至对成年人的驼背有改善作用。


  这是因为,背上气机不畅,经脉阻滞,才出现驼背的迹象的,一旦这个气机通畅了,背自然就直起来了。


  2、掐按后溪,缓解急性腰痛


  有时人们突然扭伤腰部,或者不小心闪了腰,或者夜间睡觉腰部受凉,都会引起急性腰痛,疼痛起来翻身困难,直不起腰来,非常痛苦。


  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可以很快缓解急性腰痛。


  就是用力掐按后溪穴,并慢慢转动腰部,你会发现,腰居然能活动了,而且还不怎么疼了。


  后溪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腧穴,又通于督脉,所以可以治疗腰痛,是治疗急性腰痛的特效穴。


  3、刺激后溪,调节督脉


  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故有散风寒、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之功;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是治疗头项疼的要穴,主治头项、颈肩部疼痛,肘臂、小指拘急疼痛等。


  4、调节心经之气,清心安神


  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本穴归于小肠经,可调心经之气,具有清心安神之功,主治癫、狂、痫、脏燥等症。


  本穴有疏散风热、聪耳利咽之功,用于治疗耳聋、耳鸣、目眩、咽痛等症。


  临床上,还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五官科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等。


  操作方法:端坐仰掌,手微握拳,用另一手的拇指指尖掐按后溪穴,力度以能耐受为度,酸痛感明显,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早晚各一次,每次掐按1~2分钟,左右手交替。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END——


  ⊙版权声明:文章选自网络,如请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欢迎您原创投稿)


  ⊙责任编辑:翃笙


  ⊙运营编号:YNZY0007


  手背上的经络图解推荐文章3:十四经络走向图,此文不看太可惜!

  小编导读


  经络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经络,首先就要研究经络的循行路线,今天的这篇文章专门介绍十四经的循行路线及经脉在体腔内外循行和气血输注部位的特定结构,以《黄帝内经》等典籍记载的经络循行路线所联系的解剖部位及临床总结为基础,图文并茂,便于记忆理解。赶紧看正文吧!


  传统经络循行路线分为体腔和体表两部分,经络气血输注的部位是在体表循行路线上。在体腔,经络缝隙由胸腔、腹腔和脏腑表面的浆膜缝隙构成,在体表肢体,则是由皮、肉、脉、筋、骨之间的筋膜间隙构成。下面我们分析十四经经络结构时按照体腔内路线和体表路线分别表述。


  一、手太阴肺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内循行路线:手太阴肺经,起于脾胃中焦之间的腹膜间隙,向下联络大肠,返回向上循着胃的上口(贲门),向上穿过横膈裂孔,联属肺与纵隔之间的胸膜腔隙。在与肺相连的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的胸膜腔隙横行从腋下出于体表。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行于肱二头肌桡侧与肱肌、喙肱肌之间的肌肉缝隙处,行于手少阴、手厥阴之前,下行肘中;(前臂部)沿着桡骨下缘的肱桡肌与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腕后寸口;(手掌部)沿着大鱼际与第一掌骨之间的缝隙到大指桡侧指甲角。其支脉:从腕后分出,沿拇、食指之间的缝隙到食指桡侧指甲角。(图1)


  图1 手太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二、手阳明大肠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阳明大肠经,(手掌部)起于食指桡侧指甲角,循食指桡侧第一、二掌骨之间,向上到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的间隙;(前臂部)循桡骨桡侧缘肱桡肌与桡侧腕长、短伸肌之间的缝隙,进入肱骨外上髁桡侧的间隙;(上臂部)肱肌、喙肱肌与肱三头肌外侧头之间的缝隙,上行到肩部三角肌肌束与中部肌束之间的间隙,与颈椎部位的大椎穴交会后,向前下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循行。(图2)


  图2 手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联络肺部胸膜间隙,穿过膈肌的裂隙,向下联属大肠部位的腹膜间隙。


  (3)支脉体表循行缝隙:(头颈部)从锁骨上窝处分出,向上行于颊肌的缝隙间,进入下牙龈与牙床缝隙间。沿口唇内绕口一圈,左右交叉于人中穴处,止于鼻唇沟处的迎香穴。


  三、足阳明胃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头面部体表循行缝隙: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向上在鼻根部交于足太阳经,向下沿着鼻唇沟外侧,进入上牙龈与牙床缝隙间。沿口唇内绕口一圈,在唇下交会于承浆穴之后向两侧沿着下颌骨下缘至咬肌前缘的缝隙处,过咬肌高点沿着咬肌后缘向上,从下颌关节间隙向上穿过颧弓行于颞肌后缘缝隙,至颞肌上缘与帽状腱膜缝隙处。


  (2)头面部分支体表循行缝隙:从咬肌前缘大迎穴向下沿咽喉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缝隙,横入锁骨上窝进入体腔内循行。


  (3)体内循行路线:进入缺盆后,沿食管两侧的胸膜腔间隙,向下穿膈肌裂孔进入腹腔联属胃部的腹膜间隙,联络脾(包括胰)部位的腹膜间隙。腹腔内支脉,从胃下口分出,向下沿腹膜间隙至腹股沟处的肌肉间隙。


  (4)躯干部体表循行缝隙:从锁骨上窝在胸大肌与锁骨下肌之间向下沿胸大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缝隙循行(乳头直下,正中线旁开4寸),继续向下行于腹直肌鞘与腹横肌筋膜之间的间隙(脐旁2寸),在腹股沟处肌肉间隙与体腔内行经脉相合,行于下肢体表。


  (5)下肢体表循行缝隙:(大腿部)行于股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的间隙至髌韧带外侧与膝外侧韧带的间隙处;(小腿部)行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至踝部;(足部)沿第二、三跖骨之间,于骨间肌的缝隙中行至第二脚趾外侧指甲角。(图3、图4)


  图3 足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4 足阳明经体表循行解剖2


  (6)下肢支脉体表循行缝隙:①从膝下3寸分出,沿趾长伸肌外侧下行至第三脚趾外侧;②从脚背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到大趾外侧指甲角。


  四、足太阴脾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足部)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指甲角,过第一跖趾关节处,沿第一跖骨与足底内侧肌群的缝隙处,至内踝前下与足舟骨的缝隙。(小腿部)向上行于胫骨后肌与趾长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膝关节髌韧带与外侧副韧带之间。(大腿部)上行于股直肌与股内侧肌之间的缝隙,行至腹股沟处进入体腔循行。(图5)


  图5 足太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腔循行路线:从腹股沟处进入体腔后,联属脾部(包括胰)的腹膜间隙,联络胃部位的腹膜间隙。向上穿过膈肌食管裂孔沿食管周围的胸膜间隙向上到达舌根部,布散舌下的黏膜间隙。


  (3)腹腔内支脉循行路线:从胃部经脉分出,向上穿过膈肌主动脉裂孔,随主动脉根部胸膜进入心包。


  (4)胸腹部体表循行缝隙:循行于腹部腹内外斜肌和腹横肌之间(前正中线旁开4寸)和胸部前锯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缝隙(前正中线旁开6寸),至第二肋间隙周荣穴后折向腋下,络于大包穴(脾之大络,出渊腋下3寸,布胸胁)。


  五、手少阴心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内循行路线:手少阴心经,起于心内膜下间隙处,联属心部的包膜,向下穿膈肌裂孔,联络小肠周围的腹膜间隙。体腔内支脉: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向上沿食管两侧的胸膜缝隙向上一直进入颅腔,连接眼球后部的血管神经间隙。体腔内直行主干:从心脏相连的大血管间隙折返至肺部胸膜间隙,沿腋下横行出于体表。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从腋窝深处胸大肌与肱二头肌短头之间的间隙,向下沿肱二头肌内侧缘与肱肌之间的缝隙下行肘关节内侧;(前臂部)沿尺侧腕屈肌与掌长肌、指浅屈肌之间的缝隙至腕部豌豆骨内侧;(手部)沿掌内第五掌骨桡侧与小鱼际肌桡侧缝隙至小指桡侧指甲角。(图6)


  图6 手少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六、手太阳小肠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部)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指甲角,沿第五指骨尺侧缘与小鱼际肌内侧缘之间的缝隙至腕部三角骨;(前臂部)沿尺骨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缝隙(注:有学者认为是尺侧腕屈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缝隙)上行至尺骨上端绕行至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侧髁之间。(图7,手太阳经路线解剖示意图,为了显露尺骨,而删除了尺侧腕屈肌)


  图7 手太阳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从锁骨上窝进入胸腔后,联络心周围的胸膜间隙,沿着食管两侧的胸膜间隙向下穿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到达胃部腹膜间隙,下行至小肠周围腹膜间隙。


  (3)体表支脉循行缝隙:①从锁骨上窝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面颊部咬肌前缘,至眼外角,反折进入耳中;②从面颊部支脉分出上行至眼眶下面肌缝隙处,到达鼻根部向上至眼内角(斜行细络到达颧弓上下间隙)。


  七、足太阳膀胱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头面部体表循行缝隙: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沿额肌内侧缘上额,与督脉交于头顶部。头部分支:从头顶向两侧行至耳郭上方。


  (2)躯干部体表循行缝隙(第一侧线):从头顶部进入颅腔联络脑,返回后项部,沿斜方肌外侧边缘和竖脊肌第二列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间隙到达腰部,沿此缝隙进入体腔内。


  (3)体内循行路线:从腰肌缝隙进入腹腔后沿腹膜腔间隙到达并联络肾,向前至膀胱处的腹膜间隙联属膀胱。


  (4)腰部支脉体表循行缝隙:从竖脊肌最长肌与髂肋肌之间的间隙向下沿脊柱两侧的肌肉缝隙贯臀部,向下行于大腿后侧正中股二头肌与半膜肌、半腱肌之间的缝隙到达腘窝正中。


  (5)肩颈部支脉体表循行缝隙(第二侧线):(躯干部)从肩胛骨内侧缘向下,沿着髂肋肌外缘与后锯肌之间的缝隙向下至腰部,沿臀大肌与臀中肌、臀小肌之间的缝隙下行,与少阳经交会;(大腿部)沿股二头肌外侧缘与髂胫束之间的缝隙下行至腘窝外侧缘,与第一侧线合于委中穴;(小腿部)委中至承山段行于腓肠肌两肌腹之间,飞扬至昆仑段行于腓肠肌外侧肌腹前缘与比目鱼肌之间的缝隙,而后行于跟腱与腓骨长短肌肌腱之间;(足部)沿跟骨下缘,行于第五跖骨粗隆下与足外侧肌之间至第五脚趾外侧指甲角。(图8、图9)


  图8 足太阳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9 足太阳经体表循行解剖2


  八、足少阴肾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足部)足少阴肾经起于小趾下方,斜着行至足心凹陷处,向斜上方沿足舟骨下方向上行于内踝与跟腱之间;(小腿部)沿着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内侧肌腹前缘之间的缝隙,行于腘窝半膜肌与半腱肌肌腱之间;(大腿部)行于半膜肌与半腱肌之间的缝隙,上行沿尾骨前缘进入体内循行。(图10)


  图10 足少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沿脊椎前缘入体腔,到达肾部腹膜间隙,向前联络膀胱处腹膜间隙。直行的主干:从肾部分出向上穿过肝的分页间隙并穿膈肌裂孔,上行于肺部的胸膜间隙,沿喉咙两侧,上行于舌根两侧的黏膜间隙。体内支脉:从肺部分出,到达心部的浆膜间隙,进入胸膜腔间隙。


  九、手厥阴心包经


1.《灵枢·经脉》原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内循行路线: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膜腔间隙,联属心包膜,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别到达胸腹腔各部位浆膜间隙联络上中下三焦。体腔内支脉:从胸腔横行沿胸胁缝隙出于体表循行。


  (2)体表循行缝隙:(上臂部)上行腋窝,沿着肱二头肌两个肌腹之间的缝隙下行于手太阴、少阴之间,进入肘关节肱二头肌腱尺侧凹陷;(前臂部)行于掌长肌和桡侧腕屈肌之间的缝隙;(手部)行于大小鱼际肌群之间的缝隙,沿第二、三掌骨之间上行至中指末端。体表支脉:从掌心处分出沿第四、五指骨之间至无名指尺侧指甲角。(图11)


  图11 手厥阴经体表循行解剖


  十、手少阳三焦经


1.《灵枢·经脉》原文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手部)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指甲角,向上沿第四、五掌骨之间,行至腕部指伸肌与小指伸肌之间;(前臂部)沿尺骨和桡骨之间行于指伸肌与尺侧腕伸肌之间的缝隙,上行至肘关节尺骨鹰嘴与肱骨外上髁之间的骨沟处;(上臂部)行于肱三头肌外侧头与长头之间的缝隙上肩关节,与颈椎大椎穴处交会后行于锁骨上窝进入体内循行。(图12)


  图12 手少阳经体表循行解剖


  (2)体内循行路线:进入胸腔,散布于心包周围的胸膜间隙并联络心包,向下穿膈肌裂孔,分别到达胸腹腔各部位浆膜间隙,联属上中下三焦。体内支脉:从心包周围胸膜间隙,向上出锁骨上窝,行于头颈部体表部位。


  (3)头项部体表循行缝隙:从锁骨上窝向上行于胸锁乳突肌后缘,至耳后部行于下颌角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缝隙,沿颞骨乳突前方与耳后肌之间的间隙绕行至耳尖上方颞骨部骨缝处,向下经耳前至面颊,最后到达眼眶下方颧弓下缘。耳部支脉:从耳后分出,向前进入耳中,从耳前穿出行于下颌关节间隙及颊肌间隙,至眼外角。


  十一、足少阳胆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头项部体表循行缝隙: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沿额肌与颞肌之间缝隙上行于足阳明头维穴处,向下行颞肌后缘缝隙之间至耳上折行耳后乳突肌后缘,行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间隙,至肩部,交会颈椎大椎穴之后,向前入锁骨上窝。耳部支脉:从耳后分出,向前进入耳中,从耳前穿出,至眼外角后方。面部支脉:从外眼角分出,向下穿颧弓沿咬肌前缘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相合上至眼眶下方,向下经咬肌高处下行于颈部手少阳路径与主干线合于锁骨上窝,进入体内循行。


  (2)体内循行路线:进入胸腔,沿胸膜腔间隙穿过膈肌裂孔到达肝胆周围的腹膜间隙,联络肝,联属胆,然后沿着腹壁腹膜间隙出于腹股沟处的缝隙,环绕外生殖器,横行到达阔筋膜张肌及股外侧肌之间。


  (3)躯干部体表循行路线:从锁骨上窝斜下抵腋下,沿胸大肌外侧到达肋弓下缘,然后在三层腹肌之间的肌肉间隙中穿行,到达大腿外侧与体内线路相合。


  (4)下肢部体表循行缝隙:(大腿部)行于股外侧肌与髂胫束之间的缝隙,至膝关节外侧。(小腿部)行于腓骨长短肌与趾长伸肌之间的缝隙,到达踝关节前下凹陷处。(足部)第四、五跖骨之间的缝隙,至第四趾外侧指甲角。足部支脉:从脚背部分出,沿第一、二跖骨之间到大趾外甲角,从指甲根部绕行,出于足趾背短毛处。(图13、图14)


  图13 足少阳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14 足少阳经体表循行解剖2


  十二、足厥阴肝经


1.《灵枢·经脉》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1)体表循行缝隙:(足部)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短毛处,向上行于第一、二跖骨之间,上行于内侧楔骨与中间楔骨之间的缝隙,至踝部足舟骨结节与胫骨前肌肌腱之间;(小腿部)于内踝上3寸左右斜上胫骨后,行于趾长屈肌与比目鱼肌之间的缝隙,至膝关节内侧半膜肌腱前缘;(大腿部)行于股内侧肌与内收肌之间的缝隙至阴毛处,环绕外生殖器;从腹股沟缝隙处进入体内循行。(图15、图16)


  图15 足厥阴经体表循行解剖1


  图16 足厥阴经体表循行解剖2


  (2)体内循行路线:沿腹壁腹膜壁层间隙,沿着胃部两侧腹膜间隙到达肝胆处的腹膜间隙,联属肝,联络胆,向上穿膈肌裂孔分布胁肋处胸膜壁层间隙,然后循咽喉两侧胸膜间隙上行至喉、鼻咽后壁黏膜间隙进入颅腔,联系与眼球相联系的视神经,沿上眼眶出于额骨上行与督脉会于颠顶部。眼部支脉:从视神经处分出,沿下眼眶缝隙进入面颊内,沿口唇内侧环形。体腔内支脉:从肝部分出,向上穿膈肌裂孔,沿与肺相联系的胸膜进入肺脏。


  十三、任脉


1.原文

  《素问·骨空论》曰: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任脉与督脉的循行路线,与十二经相比较,没有确切的体腔内外循行路径,循行经过的组织结构之间的缝隙也不像十二经那样清晰。由于其经脉循行过程中与众多经脉在皮脉肉筋骨各个层次多有交会,其深层次的结构还需更深入的研究来确定。


  任脉循行的基本结构如下:起于小腹内,从小腹软组织缝隙处向下行于会阴部位,再向上行于阴毛、小腹、上腹部正中的腹白线(为腹部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肌腱交织而成的结构)与壁腹膜的缝隙内,向上至胸部皮下筋膜与胸骨骨膜的缝隙中,至咽喉与皮下筋膜之间,上行环绕口唇与牙床之间的缝隙,继续上行沿面颊皮下筋膜的缝隙至目下。


  十四、督脉


1.原文

  (1)《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篡间,绕篡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篡,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2)《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于脑。


  (3)《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夹膂上项,散头上,下当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夹脊之有过者,取之所别也。


2.经脉循行结构定位

  督脉循行路径经过头、项、背腰部,且有特定路径联系脑、心、肾等脏器,其循行结构较为复杂,对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循行基本结构如下。


  督脉起于小腹内,向下出会阴,向后向上在腰背部沿脊柱的各层组织结构缝隙上行(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及深层肌肉之间的缝隙);经项部项韧带、斜方肌、头夹肌之间的缝隙上行头部;沿头部帽状腱膜、两侧头半棘肌及顶骨之间的缝隙进入颅腔,联络脑;再沿头部正中线,上至颠顶;沿头部帽状腱膜及两侧额肌的缝隙之间,下行鼻柱至鼻尖;过人中沟,至上齿正中的齿龈缝隙之间。


  督脉的分支:第一支,与冲、任二脉同起于胞中,出于会阴部,在尾骨端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于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颠顶交会,进入颅腔联络于脑,再出颅腔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膀胱经路线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缝隙,与肾脏相联络。


  四肢体表部位经络缝隙及内部重要结构的整理对照见表1至表4,


  以便在经络切循时进行对比参照。


  表1 手三阴经的缝隙结构


  表2 手三阳经的缝隙结构


  表3 足三阴经的缝隙结构


  表4 足三阳经的缝隙结构


  【:悦读中医,内容节选自《经络医学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王居易著】


  手背上的经络图解推荐文章4:气血不足,两掌一合,气血自来人到中年,工作上的责任和压力更大,而上升的空间却在变小,除了事业上的瓶颈,大多数人的健康上也开始亮红灯。特别是对于很多女性来说,月经开始变得不规律,进入了围绝经期后,一些小毛病日益上身,人也变得懒散疲惫。其实,才四五十岁,这远远不是衰老的年龄,而出现这些“衰老”的状态,其实是因为脾虚了,脾虚了气血就会不足。

  气血足不足?两招自检


  天气逐渐变热,对身体的消耗越来越大。气血不足的人会变得更加虚弱。


  举个典型的例子,很多人状态不佳,早上睡不醒,体力下降,虚胖无力,时常犯懒、浑身没劲,甚至健忘,思考能力减弱。


  此时的养生重点是补足气血,为入夏打好基础。


  想知道自己的气血是否充足,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来:


  1、看手掌,气血充足的手掌是红润均匀的,如果手掌颜色不均匀、呈现出红白相间的点,说明气血亏虚。


  2、 看指肚,用力压一下拇指肚,气血充足的人拇指肚会立即回弹,恢复成红润饱满的状态;如果拇指肚回弹较慢,一压一个坑,说明气血不足,需要补养。


  两手合起来互搓,就打开了气血阀门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推拿理疗科主任医师付国兵给大家推荐一套简单有效、又易于操作的“搓手大法”,不仅可以改善精气神状态,也能起到很好的保健功效。


  1


  搓手指


  方法:十指交叉相互之间搓,20-30下。


  2


  搓大鱼际


  方法:搓大鱼际,两只手对着搓,20-30下。


  3


  搓小鱼际


  4


  捋手指


  用拇指跟食指揉指侧,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捋一下,会有“啪”的响声出现。


  5


  搓劳宫


  手心有一个穴位叫劳宫穴,它是心经的主穴,按摩这个穴位可以通过经络刺激心脏,让脏器兴奋起来,帮助人体迅速恢复体能。


  两掌一合,健康自来


  手上有很多重要的经脉,三条阴经(心经、肺经、心包经),三条阳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都在手上。经常搓手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


  刺激穴位,强身健体


  手部有非常丰富的经络与穴位,而穴位的刺激可调整相应组织器官的功能,改善其病理状态,从而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


  2


  预防呼吸道疾病


  气温一冷一热,容易诱发感冒。大鱼际,与呼吸器官密切相关,每日双手对搓大鱼际至发热,对防治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大有益处。


  3


  活跃大脑,提高反应能力


  手,是使人能具有高度智慧的三大重要器官之一。研究发现,做手势时能活跃大脑,提高手部和大脑的反应能力。


  4


  提高双手灵活度,防止肌肉萎缩


  搓手时除了双手,腕、肩、肘部等处都会同时活动,可带动30多个巨细关节的50多条肌肉。对于儿童来说,常搓手可以促进动手能力;对于老年人尤其是中风患者来说,能防止手部肌肉萎缩,巩固动手能力和灵活度。(本文转自中医技术殿堂)


  手背上的经络图解推荐文章5:专家演示:这样搓手效果更好;养气血、通经络、调五脏!

  手上有很多重要的经脉,三条阴经(心经、肺经、心包经),三条阳经(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都在手上。经常搓手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1、搓手指


  十指交叉相互之间搓,20-30下。


  2、搓大鱼际


  搓大鱼际,两只手对着搓,20-30下。


  3、搓小鱼际


  4、捋手指


  用拇指跟食指揉指侧,然后用食指和中指捋一下,会有“啪”的响声出现。


  专家提醒:经常做这些动作能够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缓解晨僵的状态。


  神奇的搓手功--养气血、通经络!


  气血不足


  根本原因是?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