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净戒是指什么
三聚净戒是指什么推荐文章1:
三聚净戒是指什么推荐文章2:内蒙古普济禅寺居士菩萨戒圆满,信仰之力震撼人心!
《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微尘菩萨众,由是成正觉。
菩萨戒是诸佛本源,是菩萨的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成就佛道的根本。
2024年6月14日,内蒙古普济禅寺正授在家菩萨戒。礼请内蒙古普济禅寺住持上闻下慧法师为得戒和尚,内蒙古普济禅寺首座满润法师为羯磨阿阇黎,内蒙古普济禅寺首座妙续法师为教授阿阇黎。
迎请三师
早8时,戒和尚闻慧法师、羯磨阿阇黎满润法师、教授阿阇黎妙续法师在引礼诸师、求戒居士及擎持香花灯烛、幢幡宝盖等僧俗二众组成的仪仗队的迎请下,从丈室出,缓缓移步向授戒坛场——大雄宝殿。一时钟鼓齐鸣,经幡飘扬,大众合掌作礼。
大雄宝殿内鲜花盛放,妙香普熏。大众诵咒结坛后,在声声梵呗中,对面排班,恭迎三师到场。
礼敬三宝 正请师法
庄严迎请,三师临坛。三师拈香礼佛,高登法座。众善信殷勤正请,作观运心,顶礼十方三宝并至诚恭请三师:惟愿大德哀愍,授弟子众等菩萨净戒!
戒和尚三次发问:汝等是菩萨否?既是菩萨,发菩提心否?大众答:是菩萨!已发菩提心!
响亮、坚定的齐声回答响彻在戒堂上空。
开导戒法
接着,戒和尚为大众开导戒法,开示三聚净戒的内涵。
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具当学,普于十方一切菩萨今具今学。
请圣证盟
香花迎,香花请。三师带领众善信,端秉一心,投诚祈祷诸佛菩萨来临壇场摄受大众,奉请释迦如来为得戒和尚,奉请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黎,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黎,奉请十方一切如来为尊证,十方菩萨为同学伴侣,加持摄受,证明受戒。
授四不坏信
请圣毕,众戒子长跪合掌,羯磨阿阇梨为戒子们授四不坏信。羯磨阿阇梨寄语众戒子,菩萨戒是大乘心戒,故四不坏信离于名相,直指众生自性本具宝藏,从今以后,深信自心是佛、是法、是僧、是戒,尽未来际不忘不失。
正授戒体
三师下座,闻慧法师禀三番羯磨,为众善信顶礼启白一切诸佛菩萨,感发清净戒体。
三番羯磨之后,戒和尚闻慧法师、羯磨阿阇黎满润法师、教授阿阇黎妙续法师为大众宣说戒相,并一一询问能持否?在一片响彻法界的“能持”声中,众善信纳受清净上品戒体。菩萨戒印刻在初发心菩萨的心中,俾诸戒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谨守戒律,善护法身慧命。
“一切有心者,皆应受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菩萨戒正受仪式进入尾声,新戒子们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在引礼师的带领下,一起唱诵回向文,将受戒功德回向给无量无边的众生,愿众生离苦得乐、得成佛果。
当日下午,新戒子们继续聆听法师讲戒。
到此,内蒙古普济禅寺2024年正授在家菩萨戒法会吉祥圆成。
三聚净戒是指什么推荐文章3:老俞闲话丨让内心变得从容、温暖和笃定
(本文源自2023年2月6日直播“对话柳智宇”)
俞敏洪:各位朋友好!今天与我对谈的是柳智宇老师,对谈主题是“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数”。我和柳智宇老师都在北大学习过,他学的是数学,我学的是英语,我们都受过北大文化、校园氛围的熏陶。柳智宇老师是一个特别有故事的人,曾以满分摘得国际数学奥赛金牌,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在大学期间,他还成功申请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毕业后,他却做出了大家都没想到的选择——出家。2018年,他又离开寺庙,以僧人的身份步入社会,直到2022年春节,他最终决定还俗,现在在做心理学相关的事情。
(点击链接购买《人生每一步都算数》)
俞敏洪:你之前做过直播吗?有什么感受?柳智宇:在其他平台上做过一次。直播感觉还蛮好的,能够讲自己心里所想的话,有时候会进入一种心流体验。俞敏洪:出家人不打诳语,所以你讲的任何东西,不管是个人的经历、感受或是其他想法,基本可以确定这就是你内心真实的表达,对吧?柳智宇:对,这是我一直坚守的原则。俞敏洪: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为周围的环境、别人的看法,做些言不由衷的表达,你能坚守“不打诳语”,是在出家之前,就是这种个性?还是出家以后,对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柳智宇:是出家之后的一种训练。我出家那几年主要是在研究戒律,也研究佛教教义,禅修也会有所涉及。我们对于个人的戒律标准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俞敏洪:现在部分意义上你算是还俗了,从遁入空门、走出空门,现在这些戒律对你的人生还会有影响吗?毕竟有些戒律你可以放弃了,但还有一些你觉得可以坚持下去?柳智宇: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里基本的部分,以及菩萨戒(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等三项),都是自己在坚持。俞敏洪:你认为有过这样情怀或者有过这样训练的人,他必然会坚持?柳智宇: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也比较符合我的本性。俞敏洪:我看你的个人成长经历,从你上中学开始,媒体就开始道你了,更不用说后来上大学、出家。我看了这些道后,感觉你其实不太喜欢活动,或者不太善于言语,更多是在内心思考。你善于写、善于做数学,也善于思考,你认为你是喜欢表达还是不喜欢?或者说你现在要做心理咨询相关的工作,你不得不表达,所以才开始表达?柳智宇:是慢慢练习出来的。我小时候也无所谓喜欢或者不喜欢表达,后来出家的时候也会讲课,到后来也要做咨询,我就感觉,当我讲课以很真心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尤其是当我想通过我内心的一种柔和、一种温度给人带来关爱的时候,我讲课的状态就会变得更好。所以,我会觉得如果有很好的主题,直播讲课、分享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件能自我疗愈的事情。俞敏洪:你从一个出家人最后回归社会,并且愿意做直播、做心理咨询、输出你的个人观点,你认为会给社会或者人群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思考或者价值体系?柳智宇:现在讲课的人有很多,但我注意到,大众人群其实还是很焦虑,对我来说,我希望用我内心的温暖、力量把能量传递出去,这和之前在寺庙所做的事情也很一致。在寺庙中,佛法讲要普渡众生或者帮助很多人,怎么帮助?一方面是靠我们讲道理,告诉大家一些人生道理,但更重要的还是靠我们内心的一种传递。所以,我的人生处事原则首先是要守护好自己的心,让自己的心处在一个比较洒脱、自在、坦然的状态,这样我传递给大家的和我所说的才是一致的,我的行为、我的话和我的心是一致的。俞敏洪: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过行为和心不一致的时期吗?是什么促使你在北大这么好的环境中,在被麻省理工全奖录取的情况下,最后毅然决然选择出家?当时是不是遇到了某种心理困境?因为很多人不一定能够理解你走进去又走出来,但我觉得我能够理解,我觉得你是把一些问题,包括人生的问题、世界的问题想清楚了,才打破了人们所认为的那堵墙。在普通人心目中,一个大学生出家、还俗之间是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的,甚至有人认为跨过了这堵墙就不应该再回来,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你展示了两次勇气,一次是从北大跨到了佛门,第二次是从佛门跨向了现实、跨向了社会。我个人能够隐约感受到这背后的逻辑和心态所产生的改变,而且我认为这是更加通透的一种表达,但很多人并不能够理解。我个人把你这样的遁入空门看作一种人生选择,而不是你在现实世界中遇到了绝境,你不得不选一个逃避之处。但很多人是遇到了事情,从而选择逃避,但不管如何逃避,他都没有解决人生问题。
(儿时的柳智宇 图片于网络)
柳智宇:其实您说的是一种困难或者诱惑,也或者说挑战一直都在。在我出家之前,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挑战,比如我们初中的时候,作弊现象比较严重,我有时候也会看同桌的答案,但后来我发自内心地觉得这样做是不应该的,当时自己内心的状态是比较焦灼、迷惑的,这种状态是我不喜欢的。所以,我后来希望能改善自己生命的状态,就试着去阅读。俞敏洪:这是什么时候?柳智宇:初二到初三。俞敏洪: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增加的年龄。柳智宇:当时我接触到传统文化,开始认识到人生其实有另外一片天地,不是由眼前的考试、这些得失所决定的,我可以通过自己内在的成长和修行去改变外在环境,走出我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后面其实也一直在这条路上,让我能够在数学方面有一些进步。俞敏洪:你认为你的数学能力是一种天分,还是因为后天努力所带来的量变到质变?柳智宇:熟悉俞老师的人都知道,俞老师很注重努力。俞敏洪:对,但我觉得也需要有一定的天分,比如我的语言天分并不好,所以到今天为止,我的英语都没有学通。柳智宇:我觉得能在某个方面有所成就,更重要还是靠着一种执著的努力,这个努力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努力而已,它是和我整个人生、整个身心的方向是完全一致的。在那个阶段,我就把数学当作一种修行,从数学中窥见天地、宇宙的奥秘。俞敏洪:你在初中、高中阶段,已经把数学当成一种修行了吗?当时怎么会有修行的想法?柳智宇:就是看传统文化的书,初二到初三那一年,看了很多传统文化的书籍,书上都写得很清楚。俞敏洪:是不是当时对数学有困惑,所以才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要学数学?我为什么要在世界上做这样一件事情,要这样活着?然后你才会到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因为我知道你是在初中阶段就对庄子、孟子比较感兴趣了。柳智宇:对数学倒没有什么困惑,当时我对数学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我对人生有困惑,人生该怎么走?尤其我们中考作弊……俞敏洪:听说当时你自己举自己?柳智宇:对,后来这个事情处理了。俞敏洪:为什么对自己的道德水准有那么高的要求?是父母教导的结果还是你自己悟出来的?柳智宇:我自己心里不安。俞敏洪:很多人到了大学也还作弊。我记得我大学的时候,有些同学在考试的时候还互相抄答案,不认为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有些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只要不会被惩罚,或者惩罚不那么严重,或者能暂时解决自己的困难,他就会去做自己本来不应该做的事情。比如考试作弊,每个人都知道不应该这么做,但很多学生作弊的时候,他不认为这是道德问题,但你认为这是一个道德问题,对不对?柳智宇:也不一定是个道德问题,但涉及到我心安否的问题。俞敏洪:心安否,你心不安就已经涉及到道德自洽或者心理层面的问题了。柳智宇:我希望自己是个内外一致、表里如一、很坦然的人,所以我希望自己没有任何扭曲,在行为上我能对得起自己。俞敏洪:从高中到大学,你是不是常常发现身边的人其实有很多言行不一,或者你觉得不应该这样做的情况?柳智宇:那是他们的事情。俞敏洪:面对这样的事情,你内心产生的是“就这样算了”,还是说你自己内心也挺过不去的?柳智宇:只要我自己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但如果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他们觉得痛苦,也许我能帮上一些忙。或者有的人什么都没做,但就在很焦灼,毕竟现在这个社会很卷,怎样在这个过程中安顿自己的身心,这对我来说是第一重要的问题。俞敏洪:到今天为止,通过这几个人生转折,你觉得你的内心达到了真正安顿的状态了吗?柳智宇:我觉得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也会对现实有所取舍,但因为我刚回到世间,有很多还属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多需要自己去判断、取舍。俞敏洪:这很正常,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一下子把自己的一生彻底想清楚,所以后面探索的路应该还很长,但你已经有了一般人所没有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和人生思考。你当初在北大有大好前途,还拿了麻省理工的全额奖学金,但你选择了出家,这是基于你人生中的哪种思考?你是不是遇到了现实世界中间没法解决的困惑?柳智宇:主要是对于我人生要干什么这个问题的思考,当初也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俞敏洪:到麻省理工不是一个特别好的选择吗?在无数青年看来,这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梦想。柳智宇:我从初中的时候开始,就一直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修行人。俞敏洪:但你并没有明确把自己定位为与佛教相关或者跟某个宗教相关?柳智宇:到现在我也很开放,虽然我现在还信佛教,也持守戒律,但我觉得各个精神文明传统中优秀的东西都值得学习。俞敏洪:在中国人看来,修行人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既不是西方所说的修道,也不是我们所说的悟道,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修行人是遁入空门了还是呆在家里,其实区别不大,你作为一个居士,也可以修行得很好,你作为一个道士,也可以修行得很好,因为中国人在宗教中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总体来说,我认为修行对中国人来说是综合性的概念。我认为你现在的修行也不仅仅局限于佛教戒律或者其他规矩,而是自律、自足、自在、自悟和自我解放。你能否定义一下,从初中到现在,你认为修行人应当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柳智宇:其实可以借用古书上的一些话,比如孟子的“四十而不动心”,或者孔子的“四十而不惑”。我觉得这对我来说是有希望达到的,真的能面对种种考验,内心能够不动摇,能够一直去坚守。俞敏洪:你说的考验是指什么?财富、美色?柳智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俞敏洪:那是儒家的修行。柳智宇:对,大家比较容易懂的是这些。从佛教来说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己内心究竟的觉悟,能够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相,能够帮助身边的人解开人生的迷惑和迷茫,能够让这两件事情都能臻于至善。俞敏洪:如果你想去帮助其他人解决人生困惑,你自己要解决自己的人生困惑才行。你认为通过出家、还俗这样一个过程,你至少部分达到了你想要的那种状态吗?柳智宇:出家和我现在还俗做心理咨询,这两个方向很一致,因为心理咨询也是助人自助的过程,包括我现在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课程,针对大众也有一些普及的课程,这些对我来说和之前的价值观完全一致。当初也是不知道有心理咨询,或者知道了,但不知道它能不能解决问题。我觉得出家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出家这么多年,我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但我现在决定用在家的方式和大家接触,因为寺庙是有门槛的,很多时候跟大众会有隔阂,用我现在这种方式,我觉得能更好地帮助到一些普通人。俞敏洪:你怎么会想做心理咨询呢?从龙泉寺出来以后,你好像有点云游中国的味道,边游边做佛教的心理咨询,因为很多人对佛教很感兴趣,对如何能让自己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很感兴趣,你是从这个地方切入的吗?柳智宇:其实佛教是一个很究竟的角度,一般是针对心理健康的人往上做提升,但在实际过程中,你会发现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我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他多多少少内心是有所残缺的,并不完全圆满,正常情况下,很少有人是完全心理健康的。所以,这就需要心理学去解决一些眼前的、当下的问题,因为那个很高远的部分很多人都够不到。我接触到很多佛教徒,他们觉得一开始学佛特别兴奋,我要学佛,我要断除贪、嗔、痴,达到那个很高的目标,但做的过程就发现自己很差劲,非常自责。在这个时候,心理学就能解决当下的问题,首先能让一些特别明显的、对我们人生影响很大的情绪得到调节,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把这些都做好以后,我们再慢慢追寻更高远的境界,这样才是一个非常顺畅的逻辑。我们当下首先要有初步的安顿,才能再心怀远大的理想一步一步走,如果能走到,很好,如果暂时走不到,至少我迈出了当下这一步,这也是对我有帮助的。
俞敏洪:你现在心理学的切入点,是希望解决你面对的人群的具体的、最想解决的什么样的问题?柳智宇:我总结起来,心理咨询能解决的有九大不同问题,比如那些找我的人,最多的可能是和修行有关的问题,他在修行过程中有很多困惑,有些部分其实就是心理问题,他并不是我修佛修得不对,而是我内在本身有问题。包括有些人要寻找人生意义,这类人比较多。其次像亲子关系的问题,在这个时代也比较凸显。还有一些情绪问题等等。俞敏洪:你是希望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你自己的答案,还是想针对其中某一个问题,让自己变成这个方面的专家?比如如果是我,我可能只会选其中一个门类,我会选择如何让人产生积极心理,把消极人生转化为积极人生的问题,或者让我再去选择一个领域,亲子关系我也愿意做,因为这两个东西跟我的人生经历、教育背景有关系。比如我之所以选择亲子关系,第一是因为我当过父亲,对亲子关系有切身体会;第二我是搞教育的,亲子关系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我要去选择积极心理学,把消极心态变成积极心态,就是因为我自己经历过一轮如何把自己的消极心态、悲观情绪通过自己说服自己,也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进行实践,最后达到一个积极状态,我觉得我可以为这两类人提供一定的帮助。你想为哪类人提供帮助?还是说你就是想做一个大而广之的心理学咨询?柳智宇:目前我有几个方向,其中一个是做心理咨询师相关的课程,这能够培养更多的咨询师或者专业从业人员,他们能解决好自己和身边人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社会非常需要的。中国心理咨询师的缺口非常大,虽然有些人上过相关课程,但实践经验非常薄弱。所以要解决中国社会现在的很多心理问题,一方面是培养咨询师以及懂得一些咨询经验的人才,这样他至少能把自己和身边人照顾好。如果能多培养一些这样的人才,多一些人懂得怎么样好好对待自己、对待身边的人,整个社会会更加和谐。俞敏洪:你从小就是数学天才,在高中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两个世界级金奖,后来又被推荐到北大上学,原则上你可以成为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而且,好像和你一起参加金奖比赛的另一位外国同学,现在已经获得了菲尔兹奖,说不定当时你坚持下去,现在也已经是菲尔兹奖获得者了。你认为是为这个世界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对世界做出的贡献更厉害,还是现在你部分意义放弃了数学,遁入空门修行自己到一定程度后来服务社会更好?柳智宇:我觉得一切的努力、学问都要回归到人本身的幸福。所以,数学或许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其他方面的成就,但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本身,我还是更倾向于通过心理咨询相关的方式,直接给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俞敏洪:这种方式当然比较实际,能直截了当解决人的问题,但在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在做一些看起来离人比较远,但实际上最终可能会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我相信每个人做事情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基础,比如一个工程师要开发一个软件、一个系统,他的内心一定要先说服自己,事情才可能推进。当然,每个人的层次不一样,有的人觉得我满足于成就感,至于这件事情能为人类带来什么好处,不一定是他要思考的问题。但有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思考,这件事情到底能给社会或者人类带来什么好处,如果不能,我就不做了。你刚才的思考其实已经有了这样的概念,你认为数学不能直接给人类带来好处,或者不能直接解决人类的问题,所以最后你放弃了学习而选择去修行,通过修行来达到今天的状态,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这么做,对吧?柳智宇:其实一切学问在广义上讲都是有关生命的学问,我们学任何一个学问,包括数学、语文、英语等等,都可以体现生命的美,体现一种让人非常悠然自得的心境,这其实对我们是一种滋养,但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我看到很多学数学的孩子,他们特别痛苦,当然这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有学校教育的原因,可能有他们自身或者环境的原因。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理科竞赛班)就发现,同样的东西,为什么带给有些人的是快乐,带给另一些人的是痛苦?我就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俞敏洪:你后来解决这个问题了吗?柳智宇:这就是心态的问题,学习的心态、学习的心理,这也是我最近在重点研究的问题。学习力有哪些因素?这里面心理因素占比是很多的,包括一个人的信心、动力、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有学习相关的人际关系等等。其实,如果把学习这件事分解开,不外乎就是这些事情,当然还有人的天赋问题。俞敏洪:你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过程,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柳智宇:可能是苦乐参半。俞敏洪:一个人学习能做到苦乐参半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你的苦来自哪里?乐来自哪里?柳智宇:苦当然来自于教育带来的压力,很多时候外界环境让你不能用很快乐的方式学习,这时候对于我来说,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守住我的本心,让学习变成我人生的一种成长,而不是一种消耗。我一直坚信,外在的成功一定来自于内在的成长,如果我不能从考试中有所收获,我觉得是我要反省的事情。所以,我会把任何一次考试、测试,甚至是写作变成人生成长的机会。这是我的一种人生态度。俞敏洪:这种想法在初高中就已经有了?柳智宇:对。俞敏洪:在某种意义上,你是一个天才,至少大家是这样认为的,毕竟你数学能学这么好,没有一定天分是不可能的。但大部分孩子都是普通孩子,他们可能在班里是中等水平,甚至是中下水平,那种出类拔萃的孩子其实是少数。现在就出现了两种状况,出类拔萃的孩子很痛苦,处于中下水平的孩子也很痛苦,他们找不到出路,所以现在中国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了一个普遍问题。本文标题:三聚净戒是指什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