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昏君推荐文章1:中国古代的十大昏君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总共出现了一千多位皇帝。在这一千多位皇帝里面,明君有之,昏君亦有之。


  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哪些昏君?他们都做了哪些荒唐事?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十、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年10月27日-公元1521年4月20日),汉族,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位期间年号正德,后世称为正德帝或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是位顽童皇帝。他只活了31年,但给历史却留下了三大疑团:一是他的身世之谜,二是他只想做大将军而不愿做皇帝,三是纵情玩乐至死。


  正德帝在位期间,宠信曾在太子宫侍奉过他的太监刘瑾等八人,日夜与之寻欢作乐,人称刘瑾八人为“八虎”。大学士刘键等人力主诛杀“八虎”,以振朝纲。朱厚照却偏袒“八虎”,委刘瑾执掌司礼监、锦衣卫、东厂,正直的大臣动辄遭到清洗,朝政一片黑暗。朱厚照先后任用刘瑾、钱宁、江彬等宠臣。他不想做皇帝,只愿做大将军,将政务尽委宠臣,自已带近侍和亲兵出宫巡游,自称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还令大臣以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发布命令,在刘瑾的淫威下,大臣们对此怪事敢怒不敢言。


  朱厚照的精力十分旺盛,终日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乐。他不满紫禁城的庄严肃穆,即位不久,下令在西苑太液池西岸营建一片宫区,称为豹房,又称新宅。豹房建筑结构十分复杂,上下两层,密室勾连。朱厚照在这里广召美女、乐使、僧、道、术士,纵情玩乐,动辄数十天甚至几个月不回紫禁城。朱厚照还将边关四镇守军调入御苑,在豹房操场演战阵,人称“外四家军”。


  明武宗是明代历史上最为荒唐的皇帝之一。他最初信用“八虎”,终日醉心于淫乐,政治黑暗,奸党横行,忠良正直之士仵逐殆尽,以致王朝反叛四起。安化王、宁王相继造反。


  正德十五年,朱厚照在南巡游乐中翻船落水,回北京后于第二年三月十四日死于豹房。谥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庙号武宗。葬北京昌平康陵。


  有人说“明实亡于嘉靖”,其实不然,小编认为明朝实亡于正德,则更为恰当一些。


  九、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荒淫无度,吃喝玩乐,不理政事,即位后几乎每年征发重役 。他为营建东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10余年间调发扰动不下1000万人次,造成天下死于役的惨象。


  隋炀帝年年远出巡游,每次出游都大肆营造离宫,扰掠地方,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炀帝亲征吐谷浑后,又下诏征天下兵进攻高句丽(位于今朝鲜半岛)。大业8年至10年 ,曾3次向高句丽出兵 ,由于当时农民起义已遍及全国,隋王朝岌岌可危,最后只好议和收兵。大业7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起义,隋末农民战争终于爆发。


  隋炀帝杨广而且为了得到皇位居然还弑父杀兄,大不逆也,隋炀帝杨广在位期间宠信宇文化及等奸臣,而且隋炀帝杨广还很荒淫,经常征选民女入宫,其后宫佳丽不计其数,隋炀帝杨广得到皇位好象就是为了享受的,隋炀帝杨广导致了隋王朝的灭亡。


  八、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后第八位皇帝,号宣和主人、教主道君皇帝、道君太上皇帝,谥号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的皇帝。画家,书法家。宋神宗十一子,哲宗弟。生母宋神宗钦慈皇后陈氏。哲宗病死,向太后等人立他为帝,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5年在位),在位25年,于1127年亡国,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


  七、司马衷(259年-307年),即晋惠帝(290年-307年在位)。字正度,晋武帝司马炎次子, 母武元皇后杨艳,西晋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


  司马衷于泰始三年(267年)被立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改元永熙。他为人痴呆不任事,初由太傅杨骏辅政,后皇后贾南风杀害杨骏,掌握大权。


  在八王之乱中,惠帝的叔祖赵王司马伦篡夺了惠帝的帝位,并以惠帝为太上皇,囚禁于金墉城。齐王司马冏与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司马伦,群臣共谋杀司马伦党羽,迎晋惠帝复位,诛司马伦及其子。又由诸王辗转挟持,形同傀儡,受尽凌辱。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将其迎归洛阳。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307年1月8日),惠帝去世,时年48岁,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谥号孝惠皇帝,葬于太阳陵。


  六、汉灵帝刘宏(157年,一作156年~189年5月13日),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省深州市)。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汉章帝刘炟的玄孙。


  刘宏早年世袭解渎亭侯。永康元年(167年)十二月,汉桓帝刘志逝世,刘宏被外戚窦氏挑选为皇位继承人,于建宁元年(168年)正月即位。


  刘宏在位的大部分时期,施行党锢及宦官政治。他又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在位晚期,爆发了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中平六年(189年),刘宏去世,谥号孝灵皇帝,葬于文陵。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五、汉废帝刘贺(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汉朝第九任皇帝,也是汉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是汉武帝刘彻的孙子,昌邑哀王刘髆的儿子。19岁即位,当了27天皇帝,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分封到了今天的山东省巨野县昌邑镇,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又被贬到江西省永修县做海昏侯,史称汉废帝。


  他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刘髆之子。生于公元前92年7月25日。


  李广利、刘屈牦因谋立昌邑哀王刘髆为太子,被汉武帝识破而遭灭族。


  公元前88年正月,昌邑哀王刘髆薨,他5岁的儿子刘贺成为第二任昌邑王。


  公元前74年6月5日,汉昭帝驾崩,享年21岁。因为无子,7月18日,大将军霍光等人迎立昌邑王刘贺即位。据《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载刘贺罪行“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刘贺在即位二十七天内,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平均一天四十件。


  四、北齐武成帝高湛(537年~569年1月13日),小字步落稽,渤海蓨县(今河北省景县)人。北齐第四位皇帝(561年~565年在位)。神武帝高欢第九子,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孝昭帝高演同母弟,母为武明皇后娄昭君。


  高湛仪表瑰杰,风度高爽,甚为高欢所喜爱。东魏元象年间,受封长广郡公。高洋创建北齐后,进爵长广王。后支持孝昭帝政变夺权,迁太傅、右丞相。皇建二年(561年)即位,改元太宁。在位期间,宠信奸小,淫乱嫂子,肆意诛杀宗室以及大臣,导致朝政日益混乱,社会处于动荡,国势日益衰败。河清四年(565年),天象示警,传位于太子高纬,自号太上皇帝。


  天统四年(568年),因酒色过度而死,年仅三十二岁,谥号武成皇帝,庙号世祖,葬于永平陵。


  三、石敬瑭,即后晋高祖,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本是沙陀人,从小就沉默寡言,喜欢读兵法书,而且非常崇拜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和汉朝名将周亚夫。隶属李克用义子李嗣源帐下,当时后梁朱温与李克用、李存勖父子争雄,石敬瑭冲锋陷阵,战功卓著。后唐末帝李从珂即位后,石敬瑭时为河东节度使,双方互相猜忌。清泰三年,石敬瑭起兵造反,随后在契丹援助下,石敬瑭称帝灭后唐,定都汴梁,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会遗臭万年,主要与他造反并称帝这件事的过程有关,当时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一己之私,实现自己打败后唐的军事目的,向契丹借兵灭后唐。石敬瑭为了让辽太宗耶律德光出兵攻打后唐,他不惜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并且向契丹称臣,甚至认比自己年轻的耶律德光为父!


  当时石敬瑭45岁,耶律德光只有34岁,如此厚颜无耻的皇帝,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连他的军事盟友刘知远也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自足致其兵,不必许以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悔之无及。


  二、商纣王(前1075年--前1046年),名锌,号帝辛,帝乙之子,商代最后一位君主,帝辛少时,“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手格猛兽”,是一个能文能武很有本领的人。


  商纣王继位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不杀奴隶,发展生产,更新观念,不事鬼神。曾深山练兵,铸造兵器,率重兵征服东夷。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使先进的中原文化向淮河、长江流域传播,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殷朝征服东夷后,疆土扩大,农业发展,财粮增多,帝辛便修建仓库,储粮聚宝。《竹书纪年》云:“厚赋锐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


  征服东夷的胜利,使纣王逐渐骄傲恣肆,专横跋扈,特别是晚年,好酒淫乐,不理政事。曾在朝歌设肉林、酒池,寻欢作乐。群臣进谏不纳,为此其叔父比干被杀,庶兄微子逃离,太师箕子佯狂。但宠爱妃子妲己,唯妲己之言是从,肆意残杀无辜。


  一、周幽王姬宫湦(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名宫湦,周宣王姬静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2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杀死姬宫湦,西周灭亡。姬宫湦死后,谥号幽王,诸侯共同拥立其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中国古代十大昏君推荐文章2: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十大昏君,个个荒淫无道、沉迷酒色,不干人事

  1、夏桀(jié)


  桀,姒姓,夏后氏,名履癸,又称夏桀,中国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后一任君主。


  手持戟,身坐女仆背上的夏桀


  桀身体强壮,能赤手空拳搏虎豹。后世的文献将他描述成一个暴君:他宠信王后妺喜,对政事不闻不问之余,还大量残杀忠良,以炮烙杀大臣。桀在位时,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妺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 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妺喜欢笑不已。


  《通鉴外纪》载:“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结果商汤起兵,于是桀逃到鸣条(今山西安邑);在鸣条之战,桀战败,夏朝就此灭亡。以后,他被流放至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不久病死。


  2、商纣王辛


  帝辛,子姓,殷氏之始,名受,后史随从周人称他为纣王、商纣王、殷纣王,是“大邑商”最后一代的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075年至前1046年在位。


  帝辛高大威猛,力大无穷,自幼聪敏过人、反应敏捷。帝辛继位后,定都于沫 (前1082年),后改沬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在位期间继续对人方(周人称之为东夷)、林方、虎方等用兵,在经历了长期的战争之后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将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然而,对人方的战争导致了国内空虚,最终导致了商朝的灭亡。


  电视剧《封神榜》中纣王与妲己


  在众多文献中,帝辛是一个实行炮烙之刑,滥杀无辜,开设酒池肉林,穷奢极侈的昏暴之君。《史记》记载,帝辛“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又说他“好酒淫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为人凶残成性;杀害忠臣义士,如其叔父比干;囚禁异己,如西伯昌被幽禁羑里(今河南汤阴)七年之久。


  商纣王与夏桀并论,在中国一直是暴君的代名词。这一段历史,后人加上想像,写成了《封神演义》,成语有“助纣为虐”。


  3、周幽王姬宫湦


  周幽王(前795年-前771年),姬姓,周氏,名宫涅,《史记》作宫湦shēng。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王,也是西周的亡国之君。自前782年至前771年间在位,共11年,谥幽。


  周幽王是周宣王姬静之子,母亲姜后是齐国国君之女。 周宣王在位时期,将姬宫湦立为太子。


  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强烈不满。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烽火戏诸侯


  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试用许多方法,但不成功,最后用烽火戏诸侯,举烽火将诸侯军队引来,却没有敌军,自己则与褒姒观看他们被愚弄之可笑,褒姒终于笑起来,使幽王喜悦, 此后,屡次举烽火,但从此失去诸侯对他的信任,不再理会他举烽火。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4、汉灵帝刘宏


  汉灵帝刘宏(156年-189年5月13日),东汉第十二位皇帝(168年2月17日-189年5月13日在位),在位22年,葬于汉文陵,其正式谥号为“孝灵皇帝”,后世省略“孝”字称“汉灵帝”。灵帝是东汉最后一个握有实权的皇帝。


  刘宏本是汉章帝的玄孙,汉桓帝的堂侄。永康元年桓帝崩,由于桓帝无子,窦太后便在皇宫之中决定由刘宏嗣位。建宁元年正月二十日,刘宏来到夏门亭,窦武亲自持节用青盖车把他迎入殿内。第二天,登基称帝,改元为“建宁”。


  汉灵帝还是侯爵时,生活贫苦,等到当了皇帝之后,常常讥笑桓帝不懂经营家产,于是大肆卖官鬻爵,将所得做为私房钱使用。光和元年,汉灵帝在西园设官邸,开始卖官鬻爵。


  光和四年(181年),灵帝在皇宫之中扩建西园,修建集市供自己享乐。灵帝和宫女模仿民间市集里的商人、窃贼、地痞,并驾着白驴在西园中来回穿梭。甚至起裸游馆千间,令宫女于池中裸游。


  汉灵帝影视形象


  中平二年,洛阳南宫云台、乐成门火灾,汉灵帝将田亩每亩增加十钱,作为“修宫捐”,在修筑宫殿的材料上又大为苛刻,并且借机压榨各州郡财物,到后来刺史、太守、各级官吏的变动,都得支付“助军捐”或“修宫捐”。


  中平三年,汉灵帝命钩盾令宋典修建南宫玉堂殿,又命掖庭令毕岚铸四个佛像,再铸四个大钟。又在平门外铸独角兽、虾蟆状的喷水器及人工洒水车等。


  中平五年,汉灵帝听从了太常刘焉的建议,将刺史改成了权力更加庞大的州牧,造成了日后群雄割据的基础。


  5、汉怀帝刘禅


  汉怀帝刘禅(shàn),(207年-271年),字公嗣,又字升之,幼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蜀汉最后一位皇帝,汉赵谥孝怀皇帝,史称蜀汉后主,223年—263年在位,历时四十一年,是三国在位最长之皇帝。


  刘禅继位初期听从父亲的遗命,放权于丞相诸葛亮处理军政大事。延熙元年(公元238年),诏命蒋琬应严整治军,率各军屯扎汉中,等东吴行动,两国构成东西犄角之势,伺机伐魏。刘禅始“乃自摄国事”,由蒋琬、费祎、董允等人主政,修养生息,积蓄力量后从长计议再北伐的政策。刘禅对于宠臣陈祗与宦官黄皓也颇为宠信。


  邓艾偷渡阴平大军压境,刘禅与群臣商议如何抵御,决定派诸葛瞻领兵迎战,但诸葛瞻战败。最后,刘禅接受谯周的建议,在农历十一月向曹魏投降。


  刘禅影视形象


  蜀汉亡后,刘禅移居魏国都城洛阳,封为安乐县公。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郤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如司马昭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着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郤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度过余生,也是“乐不思蜀”一词的典故。


  6、隋炀帝杨广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又名英。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次子,唐高祖的表弟,是隋朝第二位皇帝。隋恭帝杨侑谥杨广为炀帝;夏王窦建德谥杨广为闵帝;皇泰主杨侗谥杨广为明帝,庙号世祖。炀帝十三岁被封为晋王,兼任并州主管。


  隋炀帝于604年8月21日由杨素协助登基,在位期间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但他好大喜功及经常南征北伐,据研究仅从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间就动用了近540万民力修建大运河(开凿通济渠、永济渠),长城和洛阳城。又西巡张掖、亲征吐谷浑、以厚利诱使西域商贾至洛阳,大业七年引发民众乃至贵族大规模的起义—隋末民变,更于大业八年征集三十万军队攻打高句丽(不包括后勤100多万民力),几乎动用了举国之力。


  隋炀帝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在各地大修宫殿苑囿、离宫别馆。其中著名的有显仁宫、江都宫、临江宫、晋阳宫、西苑等。西苑在洛阳之西,周围二百余里,苑内有人工湖,周围十余里,湖内有山,堂殿楼观,布置奇巧,穷极华丽。隋炀帝常在月夜带宫女数千人骑马游西苑,令宫女在马上演奏《清夜游》曲,弦歌达旦。炀帝游江都时,率领诸王、百官、后妃、宫女等一、二十万人,船队长达二百余里,所经州县,五百里内都要贡献食物,挥霍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


  隋炀帝影视形象


  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每年正月当少数民族和外国首领、商人聚集洛阳时,命人在洛阳端门外大街上盛陈百戏散乐,戏场绵亘八里,动用歌伎近三万人,乐声传数十里外。西域商人要到市上交易,炀帝就下令盛饰市容,装璜店肆,房檐一律,珍货充积,连卖菜的都要垫以龙须席。当这些商人从酒店饭馆前经过时,都要请他们就坐用餐。并说:“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值)。”还将市上树木缠以丝织品做装饰。


  618年杨广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7、宋徽宗赵佶


  宋徽宗赵佶(jí),(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2]),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同时也是画家、书法家、诗人、词人和收藏家,对瓷器、茶学、音律、金石学等领域有所研究,并擅长古琴、蹴鞠、击鞠、打猎、射箭、马术等,自创“瘦金书”字体。


  徽宗为宋神宗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其兄长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其为帝,并垂帘听政一年,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徽宗朝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爆发宋江起义、方腊起义等多次民变。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兵临城下,禅位于太子钦宗,二年国亡被俘北上,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因病亡于五国城,终年54岁。


  宋徽宗艺术形象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正月,向太后去世,徽宗皇帝亲政。亲政后,“妄耗百出,不可胜数”,过分追求奢侈生活。他命人在江南地区搜集奇花异石运到汴京开封府,用以修建艮岳等工程浩大的园林宫殿。花石纲所到之处,当地需付民役钱粮以供运输,而本地交通尽断,甚至城郭被毁。崇信道教,尊号“教主道君皇帝”。任用贪官宦官横征暴敛,其中以新党蔡京任丞相与宦官童贯为将军所引致的问题最严重。所作所为激起各地民变,梁山起义和方腊起义相继爆发。


  8、明穆宗朱载坖


  明穆宗朱载坖(jì),(537年3月4日-1572年7月5日),或称隆庆帝,明朝第13任皇帝,庙号“穆宗”。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公元1567年1月),明世宗驾崩,裕王朱载坖即位,改元隆庆,是为明穆宗。


  明穆宗力行节俭,信用内阁辅臣,并不加以掣肘,但也不能制止内阁辅臣之间的倾轧,这也与其本人仁厚而平庸的性格有关,即位后,首先宣告天下,将废除明世宗时期的所有弊政,一时间朝廷内外都希望新君能有所作为。但是,革弊施新取得实效没多久,他开始宠信太监膝祥等人,挥霍无度,纵情声色,荒废朝政。即位后不久,很快就将权力交给了以高拱为首的内阁,以后只召见过两次阁臣,而他自己就在后宫享乐,广修宫苑,犬马歌舞。


  明穆宗唯一爱好就是女人


  传闻明穆宗特别好色,被人比做后宫中辛勤的蜜蜂。对此,很多大臣都曾上书进谏,竭力劝阻,但他总是很温和地说:“国事有先生我就放心了,家事就不劳先生费心了”。


  9、明神宗朱翊钧


  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或称万历帝,为明朝第14任皇帝,年号万历,是明穆宗朱载坖的第三子(实际上的长子),生母李贵妃。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驾崩,九岁的朱翊钧登基,是为明神宗。在位48年,是明代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朱翊钧


  明神宗在位之初十年,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政务,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开创了“万历中兴”的局面。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八年(1592年—1600年)间主持了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明朝疆土,但也耗费了大量帑银。明神宗执政后期,28年不上朝 ,史称“万历怠政”。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起遣宦官充当矿监税使,赴各地掠夺民财,多次激起市民反抗。晚年因立嗣酿成党争,后患非浅。


  10、咸丰帝


  咸丰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爱新觉罗氏,名奕詝(zhu),是清朝自入关以来的第七位皇帝,1850年3月9日至1861年8月22日在位,年号“咸丰”。咸丰帝是道光帝第四子,生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诞于北京圆明园澄静斋。20岁登基,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得年31岁。


  咸丰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先后将有损国家利益的穆彰阿和耆英革职,大手笔地对朝政颇有改革。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先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早年也被恭亲王与康慈皇贵太妃逼迫尊封皇太后之事所困扰,因康慈太妃对正妻名分非常渴求,导致咸丰帝心神疲惫,不能专心处理政事。


  电影《火烧圆明园》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迫使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原属清朝的领土约60万平方公里。随后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下诏对英国法国宣战。最后圆明园、清漪园等被焚掠,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咸丰帝逝世后由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道光帝六子恭亲王奕?等人,联合发动的宫廷政变,肃清了咸丰帝遗命的顾命八大臣势力。而后由慈安、慈禧执政,是为“两宫听政”。


  咸丰继位不久,即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咸丰北狩热河后,京师被英法联军侵占。他不仅不率军民抗击外敌侵略,却以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最后在外敌入京、义军蜂起、社稷多难、江山危急之时,咸丰皇帝逃离皇都北京,躲进避暑山庄。而且因恐惧洋人,拒不回銮返京,可谓是昏庸至极 。


  咸丰皇帝有四大不良癖好:


  其一,贪美色。在避暑山庄,他依旧不问窗外风雨,今朝有酒今朝醉,只图自己逍遥快活。据书中记载:奕詝置兵败于不顾,携妃嫔游行园中,寄情于声色既聊以自娱,又自我麻醉。国难当头,他却依然沉浸于美色,不思进取。


  其二,贪丝竹。他把一个戏班挪到承德,上午唱叫“花唱”,下午要“清唱”,天冷在屋子里演,夏天在“如意洲”演出。每天乐不思蜀。咸丰逃往热河避祸时,还不忘在行宫召集戏班为他演唱。有一次,他在演出中当众训诫演员称有一字读错。当演员表示旧的戏谱子上就是如此标注时,他答:“旧谱错了!”


  其三,贪美酒。咸丰贪杯,一饮即醉,而且大耍酒疯。野史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每怒必有一二内侍或宫女遭殃,其甚则虽所宠爱者,亦遭戮辱。幸免于死者,及醒而悔,必宠爱有加,多有赏赐,以偿其苦痛。然未几而醉,则故态复萌矣。”


  其四,贪鸦片。咸丰即位不久,违背祖训,吸上鸦片,并美其名曰“益寿如意膏”。而且咸丰在热河期间常常吸食鸦片来刺激自己、麻醉自己。


  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病重,临死前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八名心腹重臣为顾命大臣。两天后,31岁的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烟波致爽殿一命呜呼。


  中国古代十大昏君推荐文章3:解读历史10大昏庸皇帝,盘点帝王是非功过,看遍朝代兴衰变化

  文章开始之前,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期中国历史十大昏君,盘点的并非是那种简单粗暴的昏庸之辈。


  要知道,中华上下五千年,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皇帝400多位,明君不少,昏君也很多。


  伟大的明君几乎都具有同样的优良品德,但昏君队伍里的皇帝们却各有各的不同。


  所以今天我们排点的十位昏君,是在历史长河中很有名气,十分传奇,但却颇具争议的十位帝王。


  能上榜,未必代表他们是最昏庸的,但却是昏君阵营里最有代表性和研究性的。


  排名不分先后,评价十分主观。


  好了,废话不多数,让我们比一比看一看,谁才是最昏帝王!


  ——题记


  

第10名——宋徽宗赵佶

  上榜理由:做个才子真绝代,奈何生在帝王家。


  (宋徽宗赵佶)


  徽宗是个相当有才华的人。


  是的,你没听错。


  不是有才华,也不是很有才华,更不是特别有才华,而是相当有才华。


  他擅长书法,自创“瘦金体”,笔法飘逸,笔势潇洒,那是相当的好看,不仅在当时很有名气,而且风靡后世,流传至今。


  他喜好绘画,尤其画花鸟,自成一格,画花花灿烂,画鸟鸟飞翔,栩栩如生,十分逼真,一度被外国学者称为“魔术般的写实主义”。


  艺术家,活脱脱的艺术家。


  但这样一位艺术家,偏偏是北宋王朝的末代皇帝。


  皇帝在宫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上午琴棋书画,下午诗词歌赋,老邻居金朝磨刀霍霍,准备对北宋出手。


  宋徽宗一看这不行,这金朝要是打过来,我指定打不过啊,打不过到时候北宋灭亡了,我不成亡国之君了吗?


  于是他二话没说,直接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赵桓。


  甩锅侠,妥妥的甩锅侠。


  结果可想而知,赵桓比他还完蛋。


  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钦徽二帝均被俘虏,受尽屈辱,惨死敌营。


  总结来说,宋徽宗赵佶是个胆小懦弱,不懂承担,只会搞浮华享乐的昏庸帝王。


  他虽然在艺术圈是个大神,但在皇帝圈却基本混不下去,实在太次了。


  宋徽宗赵佶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学文不学武,枉为北宋人。


  

第9名——宋高宗赵构

  上榜理由:跑男没有赵构,以后我就不看了。


  (宋高宗赵构)


  赵构是个逃跑达人。


  南宋建立之初,风雨飘摇,但毕竟是个王朝,和老对手金朝碰一碰,结果也尚未可知。


  但赵构二话没说,把身边的主战派官员全部开除,踏上了自己十分传奇的逃跑之路。


  身后的金人穷追不舍,他从河南商丘逃到扬州,从扬州逃到镇江,从镇江逃到杭州,从杭州逃到绍兴,从绍兴逃到宁波,从宁波逃到舟山,最后干脆整了两条船,漂泊到了大海上。


  很悲惨,也很滑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对赵构来说,却没有一块土地是属于他的。


  有人说,赵构逃跑是对的。


  看似狼狈且没有尊严的逃跑却为南宋保留了有生力量,如果赵构当时大张旗鼓的跟金朝干起来,肯定打不过,搞不好就亡国灭种。


  那么问题来了,南宋没有兵力吗?南宋没有仁人志士吗?南宋没有想要积极抗战的大臣吗?


  有,不仅有,而且很多。


  但赵构一概不用,他只亲近主和派。


  那南宋如果和金朝打起来,就一定会灭亡吗?


  不一定。


  也许会灭亡,也许不会。


  可如果没有拼死一战的勇气,灭亡不灭亡又有什么意义呢?


  到底是保存有生力量,还是借着这个理由一味妥协退让?


  答案自在人心。


  赵构在这边儿逃跑,南宋的主战派们在外部战场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


  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岳飞在战场上把金人打的是抱头鼠窜,眼看战争就要胜利,赵构却把岳飞给忽悠回来,直接处死了。


  杀忠臣,是赵构一生都无法抹去的污点。


  有人说,是岳飞功高盖主,有人说,是岳飞想要把被金人掳走的钦徽二帝接回来,反正不管怎么说,是岳飞动了赵构的蛋糕。


  这种思路是真的清奇,不在昏君身上找原因,反而在忠臣身上找理由。


  赵构联合秦桧杀害岳飞,残害忠良,这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他搞过经济,繁荣过南宋发展,改革过制度,但就凭这一条,赵构只能是个昏君。


  是的,私以为,他应该跟秦桧一起到杭州岳公祠去跪着。


  

第8名——隋炀帝杨广

  上榜理由:实在不明白“千古一帝”这种称号是怎么落在他身上的。


  (隋炀帝杨广)


  让我们看一下那些支撑杨广成为千古一帝的理由:


  杨广颁布《大业律》,完善国家法律,是中国法制史的一大壮举。


  但事实是,杨广同志后期穷奢极欲,横征暴敛,导致百姓纷纷起义,广哥一看法律宽善不管用了,又单独制定了一条法律,只要被认定为违法犯罪,不管是小偷小摸,还是公交车上不给老年人让座,或者是随地吐痰,践踏花草,不用上朝廷,直接处死就行了。


  而死在这种严刑峻法下的无辜百姓,又有多少人?


  杨广在军事上很有作为,征吐谷浑、征林邑、征契丹、征琉球、征高句丽。


  但事实是,杨广前脚把吐谷浑撵走,后脚人家就回来了,等于白忙活一场。


  征林邑的时候,仗还没打完,隋朝军民就因为长途跋涉而死伤过半,导致隋朝根本没有在林邑建立起统治,结果又是一顿白忙活。


  征契丹、征琉球同样也是瞎耽误功夫,隋朝根本没有在这些地方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统治。


  既然没有建立起统治,那这么折腾的后果就是,人死了不少,钱花了不少,粮草消耗了不少,结果啥也没捞着。


  三征高句丽就更别说了,三战三败,损兵折将,国力大幅度下降。


  有人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杨广有开拓天下的雄心壮志那就足够了。


  他是有雄心壮志了,那些无辜战死沙场的士兵呢?那些本来没必要的牺牲呢?那些因为战乱而饱受磨难的百姓呢?


  他为什么是千古一帝?他凭什么是千古一帝?


  是的,他修运河,开科举,兴文化,万国来朝。


  但他后期骄奢淫逸,残害忠良,四处旅游,不理朝政呢?


  他干过很多好事,但他干的坏事,一定比好事儿多。


  他的眼中只有自己的宏图大志,自己的欲望和私利,自己的雄心和抱负。


  他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带给了人们好的生活。


  但当时的人们过上好的生活了吗?


  一个漠视生命的帝王,一个亡国之辈,叫他一声昏君,不为过吧?


  

第7名——后晋高祖石敬瑭

  上榜理由:他好像是中国皇帝圈里混的最臭的。


  (后晋高祖石敬瑭)


  石敬瑭是个很能打的人,早年间他曾经跟后唐庄宗李存勖


  一起组队。


  李存勖是个非常坑的队友,经常被敌方打野GANK,每次都是石敬瑭闪现加疾跑,才把他给救回来。


  救完了后唐庄宗,石敬瑭又开始和后唐明宗李嗣源一起组队上分。


  没想到李嗣源比李存勖还坑,把把0-11-0。


  但大神就是大神,石敬瑭1v9,硬是把李嗣源带上了王者。


  如此说来,石敬瑭的前半生,是个不折不扣的铁血


  狠人。


  沙场征战,百战百胜。


  活脱脱就是一个立于世间的旷世英豪形象。


  但坏就坏在,石敬瑭同志并不甘心辅佐别人,他自己早有称帝的梦想。


  当皇帝不是个容易的事儿。


  五代十国那么乱,想当皇帝,得有人支持你。


  中原大地上没人搭理石敬瑭,石敬瑭于是把心思动到了契丹人的身上。


  借助契丹人的援助,他在乱世中开辟土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后晋王朝。


  但王朝不是白来的,契丹人不可能给石敬瑭白打工。


  石敬瑭当然也很够意思,痛痛快快的就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人了。


  这几乎是一件遗臭万年的历史事件。


  燕云十六州,大概是在今天的北京北部、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


  石敬瑭将这大片土地和土地上的黎民百姓拱手送给了契丹人,导致中原大地无险可守,坦露于游牧民族的威胁之下。


  这等于是高地塔没了,就剩下水晶了。


  后果太严重了。


  石敬瑭没当皇帝之前,骁勇善战,能打会算,是顶天立地的豪杰。


  当了皇帝之后,文治武功,把后晋发展也是有模有样。


  但他割土称臣的行为却实在是太过为人不齿,就算石敬瑭本来是个沙陀人,这种行为也不值得提倡吧?


  我要阐述我的观点,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祖国利益高于一切,任何分裂行为,都不容存在,都必须受到制裁。


  说回这段历史。


  后来四百余年,契丹、金朝、女真、西夏、蒙古,纷纷借道燕云十六州,把中原政权按在地上一顿捶。


  他这一割地,影响真是太大了。


  你说可气不可气,你说可恨不可恨?


  你说,石敬瑭是不是昏君?


  

第6名——晋武帝司马炎

  上榜理由:开国即昏君,司马炎你说你丢人不丢人?


  (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同志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昏君,至少他当皇帝的前半段时间 ,表现一直很不错。


  他的爷爷司马懿是三国待机王,携手自己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一步一步蚕食了曹魏帝国,最后把胜利的果实留给了司马炎。


  炎哥登基之后,文韬武略,文治武功,还缔造了出了属于自己的太康盛世。


  但晋武帝似乎是个很容易被满足的人,工作没有长劲儿。


  一看国家安定了,社会发展了,经济水平上来了,转过头就开始享受。


  而这位皇帝的享受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往后宫跑。


  史书记载,晋武帝登基在册的嫔妃,将近一万人。


  朋友们,这可不是我胡编乱造,而是有真实记载的,这还是保守估计,搞不好上万都是有可能的。


  妃嫔一多,每天晚上跟谁睡觉就成了个老大难。


  炎哥不愧是开国皇帝,很快想出了一个创造性的办法。


  他坐在羊拉的小车之上,随缘选择,羊在后宫里转悠,停在哪位妃子的寝宫门口,晚上就跟谁休息。


  想一想,一个整天醉心后宫的皇帝,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很大的影响。


  并且,晋武帝在治国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失误。


  他搞了一套分封制度,在全国各地大肆封王、


  结果他本人驾崩后没多久,西晋就爆发了八王之乱,那打的是乱七八糟,赶上那个打折促销的菜市场了。


  结果打来打去,把西晋直接给打没了。


  半生勤勉半生昏,非晋武帝莫属。


  而他能榜上有名,主要是他这个身份还比较特殊,他是开国皇帝。


  而开国皇帝能昏庸到这地步的,也算世间罕见了。


  

第5名——蜀汉后主 刘禅

  上榜理由:中路法师都带不动你,你说你昏庸不昏庸?


  (蜀汉后主刘禅)


  刘备临死的时候,曾经抓着诸葛大弟的手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儿子是个人才的话,你就多帮忙,我儿子要是不行,你就别管他了,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寻思,这话咋说的,这世上还有我带不动的人?


  事实证明,诸葛亮还真带不动。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的表现还算可以。


  毕竟有大神带它,就算不能超神,但也至少可以和魏国吴国打个五五开。


  是的,就算是昏君,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


  刘禅发展过农耕,厉行过节约,总体来说是个宽厚朴素的帝王。


  但诸葛大V一死,情况就发生了改变。


  三国乱世,蜀国最为不易。


  手艺达人刘备屡败屡战,红脸大汉关羽惨死东吴,肌肉猛男张飞魂断睡梦中。


  徐州,赤壁,荆州,益州。


  到处都是蜀汉先烈们留下的鲜血。


  刘禅其实是承担着很多的遗志的。


  就算不能开疆拓土,他也应该守好这一亩三分地。


  但刘禅却偏偏不往了好了发展,他开始慢懒怠政。


  光是偷懒也就算了,刘禅又特别宠信宦官。


  蜀汉江河日下,没两天就凉了。


  刘禅被活捉到晋朝,人家问他想不想念蜀汉,他居然整个:此间乐,不思蜀。


  国仇家恨,全都忘却。


  当真是可恨,可怜,可悲。


  可他究竟是真昏庸还是假昏庸,是愚昧无知还是大智若愚?


  悠悠历史,还是要各位读者朋友,自己判断了。


  

第4名——汉废帝刘贺

  上榜理由: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


  (汉废帝刘贺)


  咱们开门见山,先来交代一下刘贺干了哪些荒唐事儿。


  西汉中期,汉昭帝驾崩之后,没留下儿子,谁当皇帝就成了个大问题。


  权臣霍光灵机一动,选中了汉室宗亲,昌邑王刘贺。


  刘贺可以说是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


  他马不停蹄地赶往长安,想要登基为帝。


  到了长安之后,按规矩,得到先帝汉昭帝的灵堂哭一鼻子,缅怀一下先人,寄托一下哀思。


  没想到刘贺到了灵堂,却表示俺嗓子痛,哭不出来。


  不哭也就算了,刘贺还请了个戏班子,专门跑到汉昭帝的灵堂里,演奏欢乐的曲目。


  荒唐,怪诞,这是刘贺的特征。


  当了皇帝之后,刘贺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每天跟宦官和宫女厮混,早上玩,中午玩,晚上通宵完。忠良的大臣统统赶走,奸佞的臣子全都留下。


  挥霍无度,大肆封赏。


  这些大臣可算是捞着了,直接把刘贺当成提款机了,没钱就去找刘贺要。


  刘贺相当大方,只要有人来请安,就大把大把的给钱。


  昏庸无道,这四个字被刘贺演绎的是淋漓尽致。


  但现在史学界对刘贺却又有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人们认为,刘贺原本应该是个表现还算不错的皇帝,他的昏君事迹,其实是被当时的权臣霍光虚构出来的。


  霍光想要掌控朝政,才立刘贺为帝,但刘贺是个狠人,根本不服霍光管,于是霍光就找营销号黑刘贺,这才把刘贺黑成了昏君。


  成了昏君的刘贺百口莫辩,随即被废黜。


  贺哥虽然退场了,但他仍然不经意间完成了一项壮举。


  中国历史上被废黜的帝王很多,但唯一有正式封号的,只有刘贺一位。


  汉废帝刘贺,也算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名留青史了。


  

第3名——商纣王帝辛

  上榜理由:未必是昏君里最昏庸的,但却是昏君里名气最大的。


  (商纣王帝辛)


  商纣王简直成了昏君的代名词。


  人们只要一提到关于昏君,暴君,商纣王当仁不让的就冲了出来。


  当昏君当的这么有影响力,也就他一个了。


  也许连皇帝本人可能都没想到,自己能这么有影响力。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当暴君,结果成了帝圈顶流。


  而关于商纣王的记叙,也似乎是桩桩件件,令人发指。


  大臣比干是个忠臣,经常劝谏皇帝,皇帝那是相当不乐意。


  不乐意你把他开除了,把他处分了,辞退了不就得了?


  皇帝直接把比干给解剖了。


  原因是因为比干一直有圣贤之名,而皇帝想看看圣贤的身体构造是不是和正常人不一样。


  劝谏皇帝的大臣越来越多,皇帝不可能一个一个去收拾,于是他制定了一项非常残酷的刑罚,叫做炮烙之刑。


  这刑罚可太残忍了,直接把大臣绑在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烙死。


  你想想,这得是多残暴的君王,才能干出这事儿来?


  皇帝不仅残暴,而且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大摆排场,结果商朝很快就领了便当,宣告凉凉。


  历来,有很多人说,商纣王是被后世污蔑的,历史文献也不能全信。


  针对这个观点,我不反驳哈。


  我只说明一点,以上内容,出自《史记》《吕氏春秋》《尚书》等非常优秀的古代历史文献。


  想为商纣王翻案?建议拿专业史料来辩论。


  

第2名——明思宗朱由检

  上榜理由: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昏君。


  (明思宗朱由检)


  提起朱由检,人们似乎更愿意用年号来称呼他。


  是的,他就是我们熟悉的崇祯皇帝。


  从自己哥哥手里接过的大明,是一个千疮百孔,满目疮痍的帝国。


  朝堂之上,权宦魏忠贤把持朝政,大明官场乌烟瘴气。


  国内,民生疲敝,西北匪患猖獗,李自成张献忠纷纷起义。


  辽东一带,皇太极带领女真人虎视眈眈,随时要冲破帝国防线。


  这真是一个地狱难度的开局。


  崇祯登基,充分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直接就把魏忠贤给撸下台了。


  朝野焕然一新,皇帝又开始处理匪患。


  但皇帝在用人上却出了大问题。


  先用杨鹤,再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


  你以为这就完了?没完。


  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


  大明的军事高层赶上坐了过山车,一波接一波。


  换来换去,结果一个都没干好。


  皇帝好心好意治匪患,但匪患却越来越猖獗。


  那对待辽东的女真势力呢?


  情况也不容乐观。


  原本辽东总兵袁崇焕干的挺好,抗金很有起色,但女真首领皇太极搞了个反间计,崇祯二话不说就上当了,直接把袁崇焕给弄死了。


  结果辽东也没人管了。


  多疑,猜忌,崇祯皇帝一步错,步步错。


  他想干好事,但总是办坏事,


  他想当好皇帝,但总是事与愿违。


  崇祯是昏君吗?


  我不敢断言。


  但他当时所面临的情况,却是一个十分艰难的境地。


  他将一个风雨飘扬的帝国苦苦支撑了17年。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自绝而死,以谢天下。


  17年里,他可能当过昏君,但他绝对不会整整17年,都是昏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林黛玉,每个人心里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崇祯。


  

第1名——北齐王朝

  上榜理由:单排的昏君我见了不少,组团来的昏君属你独一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