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柳下惠的传说

  兖州城西颜店镇的故县村,是一个历史相当久远的村庄。那里曾立有一座石碑,上镌“和圣故里”四字,和圣即春秋时的著名贤人柳下惠。然则故县就是历史上的柳下邑。


  柳下惠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他名获,又名禽,字季。史称柳下惠,是因为他居于柳下邑,“惠”是他死后的谥号。他的事迹散见于先秦典籍中,虽然只是些片言只语,仍然可以使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有着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


  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当时鲁国公室衰败,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权贵,竟接连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100多年后的孔子在谈到这事时还十分气愤,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柳下惠虽然屡受打击排挤,仕途蹭蹬,他的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有人问其故,他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论语·微子》)意识是说,自己在鲁国之所以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了做人的原则。如果一直坚持下去,到了哪里也难免被黜免的结果;如果放弃做人的原则,在鲁也可以得到高官厚禄。那又何必离开生我养我的故乡呢?


  《孟子·万章》说:“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宽,薄夫敦”。这段话的意思是,柳下惠不以事奉行为污秽的君王为羞耻,不因官小而推辞不干,总是尽力贡献自己的才能,推行自己的主张。不被人理解重用也毫无怨恨,处境穷苦恶劣也不忧愁。不管和什么人相处,都能和气自然,使对方不愿离开。即使有人在他面前脱衣露体,这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也不会对他造成伤害——你是你,我是我,你自己不尊重怎么能污染于我?因此,和他相处的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气量狭小的会变得宽容大度,生性刻薄的会变得敦厚大方。孟子最后总结道:“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和圣”之称即由此而来。


  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横无礼的齐国,遂打算以一假鼎冒充。但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真诚正直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我珍宝。以毁我的珍宝为代价来保住你的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干?”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鲁僖公时候,忽然有大批的一种叫做“爱居”的海鸟齐集于鲁国的东门之外,遮天蔽日,三天不去。鲁国执政大夫臧文仲以为这是不祥之兆,便组织百姓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以求消灾免祸。柳下惠闻讯后,非常反对这样做,对臧文仲提出批评。他认为祭祀的典礼只可以用于对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者,怎么可以用于海鸟?海鸟忽然大批到鲁国来,自有其自然的原因,例如海上风大、内地气候温暖等。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柳下惠反对祥瑞灾变等迷信传说,是一个很有独立思想见解的人,以致臧文仲听了他的批评后,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说“信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国语·鲁语》)。还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以作为将来的警戒。


  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展喜,在鲁为大夫。公元634年,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士兵以便迎战。柳下惠得知,便向展喜授以方略,让他到齐营去见齐孝公。孝公问,“我齐国在军压境,你们害怕了吧?”展喜笑道,“小人才会害怕呢,君子是不会害怕的!”孝公不解地问为什么。展喜说,“凭先王之命。当初鲁之始封国君周公和齐的始封国君太公曾共同辅佐周成王。成王曾赐以盟书,说齐鲁两国今后要世代修睦敦好,不可以互相残杀。现在盟约尚藏在内府,载于史书,每当新君即位都要郑重地宣誓永志不忘。你才即位几天,怎么能把这事抛在了脑后?”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最为人们所称道传诵的是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说的是有一个冬夜,柳下惠独处一室读书。他发现自己门外有一个已被冻僵了的女子,便把女子抱到屋内,以自己的体温把女子暖得慢慢苏醒,最终救活了她,而他并没有一点点非礼越轨的行为。由此可见他品德的高尚纯洁,是完全符合后来儒家所倡导的“慎独”精神的。清代学者刘逢禄说:“前乎夫子而圣与仁,柳下惠一人而已。”其道德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了。


  柳下惠去世后,他的弟子准备做诔词祭奠。他妻子说,你们虽为弟子,还是不如我对他了解得更深刻。于是自作诔词:


  夫子之不竭兮!


  夫子之诚信,与人无害兮;


  屈柔从俗,不强察兮;


  蒙耻救民,德弥大兮;


  虽遇三黜,终不蔽兮;


  庶几遐年,今遂逝兮;


  嗟乎哀哉,魂神泄兮;


  夫子之谥,宜为惠兮!(《列女传》)


  柳下惠的“惠”字就是这样来的。


  有这样一位品德高尚贤人,实为兖州人的骄傲。因此兖州历史上曾有过不少与他有关的古迹。今兴隆庄镇的和尚堂村,据说本名为“和圣堂”,因为那里有过柳下惠的祠堂。无独有偶,今城内东桥北有惠民街,那里也曾有过柳下惠祠。惠民街之名即由此而来。清代诗人张庭桂作过《兖州怀古》诗八首,其中一首写柳下惠祠:


  祠前古木尚横空,父母之邦托大东。


  见说高风兴百世,肯将清介易三公。


  炉烟自霭荒庭里,墓碣犹余夕阳中。


  岂但燕师王可犯,至今樵采禁儿童。


  诗的第四句用的是《孟子·尽心》中的典故;“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第六句里的“墓碣”,是指城西高庙村的柳下惠墓,那是一个高约五米,周长约百米的大土堆,上有清康熙时兖州知府金一凤立的“和圣柳下惠之墓”碑。解放后,柳下惠墓曾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保单位,可惜在文革中被挖掉。诗的最后两句,典出《战国策·齐策》和《齐宣王见颜斤蜀 》章,其中颜斤蜀 说:“昔者秦攻齐,今曰:敢有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由这首诗不难想象出清代兖州柳下惠祠堂中古木参天、炉烟蔼蔼的景象;也不难体会出古人对柳下惠的崇敬之情。


  【本文选自兖州春秋 特此感谢原】


  柳下惠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多次被罢免。有士大夫之类的官员劝他:“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另寻高就呢?)”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这句话开始就是“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我们看,这句话没有“子曰”或者“孔子曰”,但从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在国学大讲堂讲课的内容,由学生记录下来,后来编撰《论语》的时候,集结出来的。


  《论语》中像这样的记载,还是比较少的。


  我们来看“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这句话。


  柳下惠在《论语》中出场三次,一次是《论语?卫灵公篇》记载的,“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臧文仲大概是个窃据官位而不称职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德,但不能举荐他,和他共立于朝。)《论语?微子篇》记载两处“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另一处是;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食邑。他曾担任过鲁国士师之类的官,后来成了“逸民”,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柳下惠妻》记载,“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展禽有一颗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心,他不愿意舍去家乡,还是希望在自己的国家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服务。他死后,他的妻子用“惠”做他的谥号,什么叫“惠”呢?《逸周书?谥法解》:“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按照《谥法》的规定,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号”的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号”的资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有得“谥号”的资格。这么一说的话,柳下惠的谥号是“私谥”,不是朝廷颁赐的,是由亲友、门人给予的谥号。


  “士师”,在春秋时期是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鲁国的士师,还不是周天子的士师,这个官看起来并不大。


  再来解释一下“三黜”。“三”是“反复多次”的意思。并非实指三次。“黜”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黑暗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降职或罢免黜,贬下也。”“三黜”就是多次被贬了下来。我们看啊,这柳下惠同志仕途并不顺利啊,多次被罢官。


  “柳下惠为士师”意思是柳下惠曾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有些人解释这句《论语》的时候,喜欢加上柳下惠是无罪被罢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按照“黜”的原意,还是觉得理解成被贬了下来,比较惬意。


  我们接着看,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这里的“人”,我觉得理解成与“民”相对应的概念比较好,因为柳下惠“三黜”,在当时来说;没有什么通讯手段,宣传的手段有限,一些基层的老百姓不一定能知道这个事儿;再一个对于柳下惠的才能也不一定了解的那么清楚。而说话的这个人,一是知道柳下惠的“三黜”,二对柳下惠的才能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因此,解释成士大夫之类的人,比较好一些。


  “子未可以去乎?”有官员劝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另谋高就吗?”这个人的意思,既然你有才能,但在这里为官却“三黜”,你离开这里吧,完全可以凭借你的才能,当上一个官的。听了这个人的话,柳下惠是走还是留啊?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歌手周华健的一首歌:“其实我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柳下惠离开家乡了吗?我们接着分享。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谁“曰”的啊,这里省略了主题“柳下惠”。从这句话中,我似乎看到一个真正的柳下惠,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个人的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可谓是宠辱不惊,真不愧是一个“逸民”。


  “直”,《说文》:“直,正见也”。“直”的本义是不弯曲,与“枉”、“曲”相对。“直”在《论语》中出现16次,儒家的“直”,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更多体现的是“能使枉者直”的意思。《论语》中的“直”有四种境界:一是正直,二是智直,第三是勇直,第四是仁直。《论语?雍也篇》 记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里的直就是正直。(孔子说:“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那些不正直的人也生存下来,是由于侥幸避免了灾祸。”)这就是一个人需要正直。《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而是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我们一看就能明白,卫国大夫史鱼的“直”就是“勇直”,而另一位大夫蘧伯玉的“直”就是智直。而本章句《论语》中的柳下惠就是仁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分享。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直道”与“枉道”相对。枉是弯曲,不正,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枉道”就是一个人不坚持原则,做事不合道,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人不走正道。


  “父母之邦”是父母居往的国家,这里指祖国。


  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到哪里都会被多次罢官的;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我们从柳下惠的话中,感觉到一种语言的魅力,意义对称,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直道”,也有“枉道”,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


  “直道而事人”的“直道”是正直之道。一个人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就是“直道”,也就是坚持原则地去工作。


  柳下惠“直道而事人”,就是按照礼仪、规矩办事,这是柳下惠的德行。因为他正直,抱定一颗为“父母之邦”的人民做力所能及工作的心,所以,无论当权者欣赏不欣赏,他都是如此,因为他心中装着鲁国的老百姓,如果不坚持直道,他如何能为父母之邦的人做奉献啊?


  我们再来看“枉道而事人。”枉道就是邪曲之道,不是正道!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如果一个人用“直道”来侍奉当政者,你到哪一个国家,都会被“三黜”的。换句话说,当政者都不喜欢正直又行道义的人。如果舍弃了“直道”,心地不正直,以“枉道”事人,说白了,就是去谄媚、奉承当政者,这样做的话,在鲁国就不会被罢黜,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孔子,他做事符合中庸之道的,《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说:“按照礼法,举行祭祀时应该戴麻做的帽子。但如今大家都戴黑丝做的礼帽,因为这样比较节俭。在这一点上,我从众;晋见国君必先在堂下行拜礼,是古礼的要求,现在大家舍弃了堂下拜这个仪式,直接到堂上跪拜就算完了,这是骄傲简慢的行为。即使违背众人的意思,我还是坚持先要在堂下跪拜。”)柳下惠也不是不知道变通,而是他不喜欢违心而作,逆道而行,他还是坚持自己做事的原则。无论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这种做法自然是不可能被邪曲势力所容忍的。其实,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


  孔门弟子在编撰《论语》的时候,也没有记载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同时他们也没有表态。但从字体行间里,我们可以看出孔门对柳下惠的认可。


  在这里,我为柳下惠点赞,因为他坚定信仰,坚持“直道”而行,无论如何罢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我坚信;现代中国,柳下惠式的人物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早一天进入大同社会!


  柳下惠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濮阳历史名人 柳下惠

  食色性也,“食”和“色”自古都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几千年的时间,天下苍生围绕着这二字,付出了多少代价。而古往今来又有几个男人不拜倒在美女的石榴裙下。柳下惠也是男人,只不过他比起其他的男人更突出的一点是,他懂得怎么克制,就凭借这个而站在了道德制高点。


  柳下惠是那个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男人,柳下惠出生于公元前720,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因此他的真实名字应该是展禽或是柳下季,后世之人称其为“柳下惠”,是因为他的谥号为“惠”。他是春秋时期鲁国柳下邑人,也就是今山东平阴展洼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


  

  他能够成为历史名人,并不是因为他是谁的后裔,又做过什么多了不起的大事,而是一件小事,因为一个小小的善意的举动,而被孔子推崇,甚至将他誉为“和圣”。在《论语》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多次对其夸赞。孟子也在文章中夸奖过柳下惠:“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看来,这个柳下惠很受贤者的喜爱。


  最初“坐怀不乱”这个词是从《诗经》里流传出来的,《诗经·小雅·巷伯》里讲述了一个鲁国的男子和邻居一个寡妇在一起,刚好遇到一天狂风暴雨,将寡妇的房子吹倒了,于是向男子请求庇护,男子就以“不开门”来学习柳下惠。而后世我们所熟知的柳下惠的“坐怀不乱”的故事是元代文人胡炳文在《纯正蒙求》。


  胡炳文在《纯正蒙求》里记载了一个比较清楚、详细的故事,其文如是记载:“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的记载:“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晓不乱。”还有一个版本,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注。一个正值青壮,一个妙龄女子,孤男寡女同处一隅,干柴烈火,却不出问题,此后,人们就用这个成语形容男子在两性关系方面作风正派。由此,柳下惠的美名传遍天下,人人都称赞柳下惠才是个君子。


  这个故事的背景是荒郊野外,天寒地冻的,突然一个女子前来投宿,柳下惠怕她冻死,就将自己的衣服裹着女子抱着她,一直到天晓。仔细思考,故事真的是漏洞百出,很多疑惑之处,这荒郊野岭的是谁将这个故事说出来的?被抱了一夜的女子,她好意思对别人讲自己被一个男人抱了一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谁会信呢?而柳下惠又真的会将自己“坐怀不乱”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柳下惠在鲁国是个正道直行的人,他是所有美好情操、品行的一个代表,因为他德行很高,才会被人们推为“和圣”,将美谈都加到名人身上,而更有说服力和教化效果。如此想来,柳下惠坐怀不乱就有了一个具体的依托,也就导致了这个故事流传千古


  柳下惠是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和圣”柳下惠

  □孟庆玲


  一


  柳下惠的一生和柳树密切相关。


  公元前720年冬天,鲁国。一位小小的贵族诞生了,他就是展获,字子禽,亦即后来的“和圣”柳下惠。


  童年时,柳下惠喜欢在田野间奔跑,在垂柳间穿梭,他会驻足,编一个柳冠,或拧一支柳笛。当柳条青涩的汁液染在手上、身上,他总是高兴地笑了。


  六岁时,父亲早逝,葬完父亲,柳下惠把柳笛和柳冠也埋进土里,同时埋进土里的还有他的童年,他知道,从父亲离去的那一刻,他已成年。


  长大后,柳下惠娶妻姜氏,捧着姜氏娇羞的脸,他暗暗在心里发誓,一定要不弃不离,对得起这个将和他共度一生的女子。


  不久,柳下惠经历了一次人性的考验。


  冬天,夜宿城门的柳下惠偶遇一女子,怕她冻死,他解开外衣将其揽在怀里,同坐一夜,相安无事,这就是坐怀不乱的故事,柳下惠因之被称为正人君子。这个典故最早见于《荀子·大略》:“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


  这故事还有另一版本:夏日,柳下惠到古庙避雨,遇一正拧衣服的裸女,急忙退出,立于古槐之下,任暴雨浇淋,是为“柳下惠坐怀(槐)不乱”。


  两种版本时间不同,地点迥异,人物有出入,故事也大相径庭,但有一点共通,那就是柳下惠高洁的君子品性。


  二


  从28岁到49岁之间,柳下惠曾先后4次担任鲁国士师一职(掌管刑罚狱讼),却4次被黜免,每次任职时间不超过两年。黜免原因不详,但很可能和柳下惠耿直而锋芒毕露有关。


  有人劝柳下惠离开鲁国到他国发展,其他诸侯国也屡次礼请,他都拒绝了:自己在鲁国屡次被黜免,是因为坚持原则,坚持这样做,到哪里都难免被黜免,若放弃原则,在鲁国就能青云直上,还用得着离开吗?


  闲居在家,柳下惠过得很诗意,柳林中,他载歌载舞抒心声:“春风鼓,百草敷蔚,吾不知其茂;秋霜降,百草零落,吾不知其枯。枯茂非四时之悲欣,荣辱岂吾心之忧喜?”


  除了自娱自乐,柳下惠也教书育人,他开馆讲学,广收门徒。据说,柳下惠90岁时,“从游者逾众,担簦负笈而来者不下百余人”。田野间偶遇农夫,他也会闲谈两句,去留随意、恬淡超然的样子,像一位隐逸的高士。


  柳下惠越是淡泊,越有人为其抱不平。100多年后,孔子称柳下惠为降志辱身的“逸民”——俯下身段,言行举止却合乎道德和理智。


  孟子也对柳下惠非常推崇,称其为“百世之师”,是“和圣”——柳下惠的主要思想就是“和”:和谐,和平,和善,和合……


  三


  柳下惠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成为鲁国的金字招牌。


  鲁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齐国攻打鲁国,强要其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又怕得罪齐国,要以假鼎敷衍齐国。齐国人装糊涂:俺齐国人只相信柳下惠,如果柳下惠说这鼎是真的,俺们就相信是真的。


  鲁庄公要柳下惠说句话,柳下惠却不答应:“信誉是我的珍宝,说假话是自毁珍宝,要我自毁珍宝来保住你的珍宝,我做不到。”


  鲁庄公无奈,只得将真鼎送往齐国。85岁时,柳下惠被分封到柳下。柳树柔美易活,柳枝倒垂,如低调内敛的君子,他从小就喜欢,更哪堪封地又叫柳下邑?于是,他在柳下广植柳树,春如烟,夏如眉,烟视媚行,恍若仙境。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夏,柳下邑。


  柳荫下,87岁的柳下惠正闭目养神。远远地,他听到沉重的脚步声。是柳下惠的弟弟、鲁国大夫展喜来了。刚继位的盟国国主齐孝公要攻打鲁国,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兵以便迎战。看着展喜一筹莫展的样子,柳下惠摇摇头,拉过他的手,在其手掌上划拉几个字,展喜愣了下,继而恍然笑了。


  几天后,齐营。展喜和齐孝公的外交辞令如斗机锋。


  齐孝公施压:齐国大兵压境,鲁国人害怕了吧?展喜笑笑:小人害怕,君子就不怕。齐孝公不屑:你们国库空虚,庄稼歉收,凭什么不怕?展喜正色道:凭先王的诏命。当初鲁国始封国君周公和齐国始封国君太公共同辅佐周成王,周成王下诏让两国世代修好,新君即位前都要宣誓遵从诏命,盟书尚在,你才继位几天,就忘了?


  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说得齐孝公无语,只好退兵。


  四


  柳下惠兵不血刃退齐师,为鲁国立了汗马功劳,但却很淡然。


  周襄王三十一年、鲁文公六年(公元前621年)冬天,百岁的柳下惠安然离世。一个人一个世纪,柳下惠成为那个时代的名片。他下葬时,成千弟子为其送行,他们鼓瑟而歌,谥其为象征诚信、高洁的“惠”。于是,封地在柳下的展获便成了传说中的柳下惠。


  柳下惠葬在哪里,说法不一。《大清一统志·卷二十二》载:“柳下惠墓在开州东南大寨村。”清光绪《开州志·古迹》云:“柳下堆,在州南八公桥四里许,相传为和圣墓焉。”


  开州即今天的河南濮阳,柳下惠的墓地在濮阳城东南刘堌堆村的村外,原来只是土丘,2013年修葺成“和圣陵园”,大门口的对联是追思也是盖棺:“恩泽民智安帮千古和圣耀中华,德薄日信齐天百世之师垂青史。”


  只是,柳下惠虽贵为和圣,事迹却少之又少,只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且多为他人评价,因此,他的面目越来越漫漶不清。


  或许,典故坐怀不乱正是为了弥补这个缺憾:与其在正史中将圣贤神话,不如将其请下神龛,让其在野史中活色生香,口口相传。


  柳下惠是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柳下惠是什么意思?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

  

  2.柳下惠坐怀不乱是啥意思

  

  3.说男人柳下惠是什么意思

  

本文标题:柳下惠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