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推荐文章1:辛弃疾59岁,写下最“自恋”的一首词,其中两句狂妄至极,今成情侣表白金句!

  自古文人多疏狂!


  如果要你选出古诗词里最“狂”的一句诗,你会选哪一句呢?


  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柳永的“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是刘克庄的“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还是朱敦儒的“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


  ......


  如果让小编选的话,我会选辛弃疾的这两句诗:


  第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第二句,“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这两句诗,都来自辛弃疾59岁时写下的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


  回首叫、云飞风起。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词前有一段小序,叙述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大约是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此时的辛弃疾已经59岁了。


  垂垂老矣一衰翁,可他还想着能为国家抛洒热血。


  可惜的是,朝廷始终对他弃置不用。


  在信州铅山东期思渡瓢泉旁,他筑了新居,建了园亭。


  便是在这里,辛弃疾写下了这首后世颇为有名的词作。


  词的上阕,词人面对着无言的青山,心中思绪翻涌。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唉,我已经很衰老了,那些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都已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呢?


  想我这半生岁月蹉跎,功名一事无成,白发却日日增多,也只好无奈一笑了。


  我也想问问自己:究竟什么才能令我感到欢喜快乐呢?


  诗歌至此,整体的基调都是惆怅苍凉的,词人的心情也是满怀喟叹与孤单的。


  然而到下一句,情绪却似乎急转而上。


  既无人可喜,词人便只好移情于物了。


  “我见青山多妩媚”,他望着眼前那巍峨无言的青山,晴时潇洒,雨时多姿,时时都是那么地妩媚动人。


  这一句,是“我”赞扬青山,还算寻常。


  然而下一句,“青山见我应如是”,却实实在在令人惊叹。


  诗人说,想必那青山见着了我,也是一般的,觉得我潇洒多姿、妩媚动人了吧。


  无情的“山”化作有情的“人”, 本已让人惊喜;


  且这青山,竟还能与我一般的志同道合,心心相印。


  这便是所谓的“惺惺惜惺惺,才子惜才子”吧。


  不愧是词坛大家,看看人家辛弃疾同志,连“自恋”都是这样暗戳戳的高明。


  但,果真如此吗?


  词的下阕,诗人心中的怨愤与张狂都更进一步。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


  闲居无人问的时光里,词人常常把酒一樽,在窗前吟诗。


  他想象着,当年田园隐居的陶渊明写下《停云》时,必也是这般怡然自得吧。


  停云


  陶渊明


  停云,思亲友也。罇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


  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


  停云霭霭,时雨濛濛。八表同昏,平陆成江。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新好,以怡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


  ▲陶渊明《停云》


  唉,江南那些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们,又哪里懂得酒的真味呢?


  言下之意即是,他们不懂,我却懂。我与他们,志不同,道亦不合。


  如果说上阕“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狂,尚且显得内敛;


  那么下阕“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那种豪视古今的气魄则真正少有人匹敌。


  我呀,不怨恨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恨只恨那些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


  看似狂傲,却也唏嘘。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恨只恨,世间人,知我者少,谓我心忧者稀。


  读完全词,此时此刻,我们再回头去看“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两句,才能真正读懂词句背后隐藏的辛酸与无奈。


  世无知音,才会不得不与青山相互观赏。


  写青山能洞悉人的心事,其实恰恰是说明词人心事不为人知的孤单。


  他深埋心间的滚烫梦想,他济世救民的慷慨大志,也只有说与青山听了。


  在表面的“自恋”与“狂妄”之下,是大寂寞。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柳如是,“如是”二字,便是于辛弃疾这两句诗。


  ▲柳如是剧照


  词为美人添了韵致,美人则为词添了风情。


  甚至流传至今,诗句已然有了新的引申义。


  它通常用在一对情侣表白的时刻,彼此心意相通,却仍旧带了点忐忑与期待,才好婉婉转转地念出这一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彼此相视一笑,万语千言都在其中了。


  “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


  终其一生,辛弃疾抗金复国的梦想,都没能实现,却意外地以诗文留名青史。


  百年后,千年后,宋朝不在了,金国也不在了。


  一切王朝盛衰、吉凶福祸,都已遗落成了景观和器物,供人观赏。


  辛弃疾的这首诗,却仍在人们的口中吟哦着,一代代铭记着。


  大道诚然寂寞,但人心其实并不孤单,不是吗?


  :微信公众号“诗词世界”


  :叶寒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推荐文章2:每日一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在今安徽池州。


  缘:因为。


  个:如此。


  秋霜:形容头白如秋霜。


  插图:陆禹帆


  这是《秋浦歌》组诗中的第十五首诗,诗歌显然是李白晚年时游秋浦所作的,非常具有李白式的夸张艺术手法。想象力在李白身上是最不缺乏的,他总能以他独特的思维方式给读者带来全新的情感体验。


  写愁绪本是一个老套的话题,自古有太多诗人写了,但如何能写得不落窠臼,能让人耳目一新,在李白那儿似乎并不是什么难题。愁白了头当然也是一种写烂了的手法,但白头发三千丈则是李白之前从没有人这么写过的。这是一种完全违背现实的极度夸张的写法,夸张本身是要建立在想象力之上的,没有这样的想象力根本夸张不到这种让人一惊的地步。三千丈的白发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诗人起句就是惊人之语,紧接着说为什么会这么长呢?是因为忧愁才生出了这么长的白发。诗人一下子把自己内心深深的忧愁形象而又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还有什么愁能胜过诗人这般愁啊!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诗人对着镜子看着自己的白头发,不禁感慨起来,他问自己这是从哪里得来这么长的白发呢?前面已经说了头白是因为愁,诗人这里言下之意就是说,那我这愁又是源自哪里呢?这一层层发问,因为大胆的夸张,使得整首诗并不压抑,反而有奇崛的效果。


  (鸣谢:上海江东书院)


  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推荐文章3: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诗,李白《秋浦歌》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音频:00:0004:22


  ▲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杏儿朗读诗词


  译文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


  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注释


  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西。


  白发:白头发。亦指老年。


  缘:因为。


  个:如此,这般。


  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抒情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通过白发,写尽了自己的壮怀激烈,一生功名未立,而壮心不已的执着精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两句是说,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这是写“壮志之未酬”。


  李白的一生洒脱不羁,天纵奇才,唯独在功名这件事上耿耿于怀。他最仰慕的人是鲁仲连,“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然而,事未了,这就成了李白一生最大的意难平,一生道不尽的忧愁。


  写这首诗时,可以说是李白政治生命的结束,宣告了他政治理想的破灭。这是安史之乱的前一年,他从长安回到了安徽池州,基本远离了政治中心。他早年学的那些纵横术,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学鲁仲连“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也就失去了最后的机会。这是李白愁的根源,与酒无关、与金钱无关,只与理想有关。但他却并没有被现实打败,仍然在寻找机会,等待机会,这才是李白的可爱、可贵之处。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两句是说,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这是写“年华之老去”。


  与功名未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年华老去。此时的李白已经五十四岁,头发早已斑白。但是他认为,令他白发这么多的,并不是年华老去,而是功名未立。若是能给他机会,他一定会把握每一个机会。事实证明,李白后来担任永王李麟幕府,就是他壮志未灭的一种表现。所以,只要实现了壮志理想,李白就永远是年轻的,是激情的,是昂扬的。


  有人说,李白永远不会老,杜甫没有年轻过。可见在李白的血液之中,永远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有一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


  “哀莫大于心死”,正是李白心仍在,梦仍在,所以看到秋浦,才能一口气写出悲愤之极的《秋浦歌十七首》。爱青春,就去爱李白吧。就连愁中,也澎湃着一种青春的气息,浪漫而执着。


  赏析公众号:古诗词日历,:严勇。


  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推荐文章4:趣谈?新词新语 |“白发三千丈”是夸大其词吗?

  大家都知道,“白发三千丈”出自李白的五言绝句《秋浦歌》。这首诗对于日本人来说也耳熟能详,其开头的“白发三千丈”更是不知从何时起,因为夸张的表达而在日本变得格外有名。


  似乎仍有不少日本人因为“白发三千丈”这一句诗就武断地认为“中国人说话喜欢夸大其词”。为了解开这一误会,请再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摘录)吧。


  白发三千丈


  白髪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愁に縁って箇の似く長し


  不知明镜里


  知らず明鏡の裏


  何处得秋霜


  何れの処にか秋霜を得たる


  “白发三千丈”是李白远离故乡,暂居于安徽省池州的秋浦时,叹息自己老去所作的诗。我试着将它译成了口语。


  我的头发是因为忧愁才长到三千丈这么长。从明镜中看到自己的头发,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上面?


  我们讨论的“白发三千丈”,一丈约等于3米,那三千丈就是9000米,要说夸大的话,的确是夸大到离奇。


  但是,读过这首诗就应该明白,这里只不过是文学中夸张的修辞手法,这里的“三千丈”和“孔门弟子三千”“食客三千”“宫女三千”一样,是一种用于表示数量之多的习惯性表达。


  这样一说,可能有人会反驳“再怎么夸张也要有个度吧”,不过,这里的三千丈不仅仅表示物理层面的夸张。


  请注意承句“缘愁似个长”。这里的“长”指的可不仅仅是白发的长度,还有“忧愁之长”的含义。不知不觉间变得越来越长的头发,象征着李白本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深深的愁闷。可以说,“白发三千丈”承载着李白内心真实的感受。


  若只因这一句话就说中国人喜欢夸大其词,那么使用“汗流如瀑”“眼睛瞪得像盘子(一样圆)”这类比喻的日本人不也是一样吗。汗流得再多,也不会变成瀑布。顺便一提,在中国,前者对应的表达是“汗流浃背”,后者对应的则是“眼睛瞪得像牛眼大”。和盘子相比,牛的眼睛真不算夸张。的确,中文中常常喜欢用夸张的表达,例如气势高昂称作“气吞山河”,将色彩缤纷称作“万紫千红”,但这是一种传统,或许是受到了文学的影响。


  走在飞舞的柳絮之中的北京市民(图片由刘德有提供)


  讲到文学上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我想起了一个中国的故事。


  因为在日本也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魏国变得广为人知。取代魏国的是晋国。在晋国,有一名叫谢安的宰相。一日,突降大雪,他将家人聚到一起,问道:“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大家都说说看。”他的侄子谢朗答道:“可以说是‘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则说:“不如说‘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伯父谢安听了大喜,连连称赞。自此之后,谢道韫便因才女的美誉而名声鹊起,“柳絮之才”一词被用于夸赞有文采的女性。


  1996年4月,青森县八户的一个俳句爱好者组织TAKANNA策划了一次日中汉徘交流之旅。冈山县出身的俳人难波政子参加了此次活动,人生中第一次来到北京,被机场和故宫上空飞舞的柳絮之美深深吸引。此后,为了观赏这一美景,她曾多次在春天到访北京。为了抒发这种感慨,她还将自己出版的俳句集命名为《柳絮》。其中有一首是“前門の空より柳絮湧くごとし(前门碧空中 柳絮翩翩随风涌 春意暖融融)”。这本俳句集中收录了300首俳句,其中,吟诵中国之旅的有36首,占了十分之一还多,从这当中,也能感受到难波女士对中国深深的感情。我曾拜读过《柳絮》,我认为,难波女士非常敏锐,富于表现力,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女性俳人。


  看到题目《柳絮》,我眼前立刻就浮现出了深爱着中国的难波女士的脸。我还想起,俳句集出版前我曾受邀“简单写几句”时,因想到了上面讲的“柳絮之才”的中国故事,便写下了一篇小文。


  曾被无数诗歌赞颂的富士山美景(图片由刘德有提供)


  我在日本人所作的汉诗中看到了十分新奇的比喻。请先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富士山


  仙客来游云外巅


  仙客 来たり遊ぶ雲外の巓


  神龙棲老洞中渊


  神龍 棲み老ゆ洞中の淵


  雪如纨素烟如柄


  雪は紈素の如く煙は柄の如し


  白扇倒悬东海天


  白扇倒に懸る東海の天


  大概的意思是,仰望富士山,曾有仙人来游的那座山顶上,因积雪而白茫茫一片。很久之前,富士山的喷火口曾被人们认为是神龙栖息之处,绸缎一般的白烟从那里袅袅升起,看起来就像是扇柄。富士山宛如东海上空倒悬的折扇。真是美极了。


  这首诗的是石川丈山(1583~1672年),山河国(静冈县)人。他是德川初期武士出身的文人,非常善于作诗。他曾在广岛寄食于浅野侯门下,后又在洛北修建诗仙堂并隐居于此,以诗文自娱,度过晚年。代表著作有《诗仙堂志》《丈山壁书》等。


  在日本,自古以来歌咏富士山的诗歌数不胜数,但这首可谓是代表作品之一。上智大学的山田胜美教授曾对此诗高度评价,称这首诗虽然在个别表达上存在缺点,但从整体来看,将富士山的秀丽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结尾的“白扇倒悬东海天”,成为后人无法效仿的名句。中国的著名作家刘白羽也曾对“倒悬白扇”这一比喻赞不绝口。


  刘德有


  1931年出生于大连,日本文化专家,记者、翻译家。


  1952年任《人民中国》翻译,编辑。


  1955年到1964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人做翻译。


  1964年到1978年作为《光明日》和新华社记者在日本工作15年。


  1986年到1996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著作:《时光之旅》(時は流れて)《战后日语新探》(戦後日本語新探)


  译著:《祈祷》(祈祷,有吉佐和子)、《山芋粥》(芋粥,芥川龙之介)、《突然变成的哑巴》(不意の唖,大江健三郎)、《残象》(残像,野间宏)等。


  (翻译:李家祺)


  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推荐文章5:

  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推荐搜索词:

  

  1.白发三千丈下一句诗词

  

  2.白发三千丈下一句是啥

  

  3.白发三千丈下一句缘愁似个长

  

本文标题:白发三千丈下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