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中永生观后感推荐文章1:看川剧《烈火中永生》,对川剧传承的建议

  @成都社区视界@成都发布@成都晚@四川省川剧院@最美川剧#成都身边事#


  上月底在成都城市音乐厅的歌剧厅,观赏到一部成都市党史学习教育主题,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的精品剧目:大型革命历史川剧《烈火中永生》。想写几句观感,不知从何下手,思考了几天今天才提笔。


  成都市川剧研究院,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而重磅推出的大型革命历史川剧《烈火中永生》,一经亮相,观众反响热烈,掌声不断。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作为外行不敢妄言,从观众的反应就知道演出非常成功。


  庞大的演出阵容,艺术家们重塑经典,用现代川剧讲述英雄故事。 通过现场乐队的演奏,及灯光舞美烘托,给观众带来,极大地视觉和听觉冲击。剧中有多元艺术形式的融入,也继承经典,至始至终观众都随着剧情波动。时而笑声时而掌声, 川剧诙谐的魅力已展现无遗。剧终演员多次谢幕,观众掌声不停,久久不愿离去。


  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么好的艺术,已经很少有机会去接触,除了大环境影响,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川剧有着无法取代的魅力与价值,它是历史的积淀,承载了古老的巴山蜀水,特有的文化魅力。


  将川剧浓厚的四川方言,高腔曲拍,委婉动听,浓厚的乡土气息,传承发扬,当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推广。


  川人爱喝茶,在河边背巷,青砖灰瓦,竹椅火墙,都有茶馆的影子。手捧着一杯盖碗茶,乡话俚语,弥漫着茶香。


  借用德云社,刘老根大剧场演出形式,把四川的谐剧,金钱板等与川剧同台,文旅结合,打造出一张张特色旅游名片。让更多人知晓川剧,热爱川剧,推动川剧艺术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烈火中永生观后感推荐文章2:《烈火中永生》重温革命史,信仰力量触动人心弦

  在电影艺术的浩瀚长河中,《烈火中永生》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以其震撼人心的故事和精湛绝伦的演技,成为永恒的经典。影片聚焦于重庆解放前夕的烽火岁月,以江姐、许云峰等革命英烈为核心,深情刻画了他们在生死存亡之际,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壮丽篇章。


  江姐,这位坚韧不拔的女性革命者,面对丈夫的英勇牺牲,她没有沉沦于悲痛,而是毅然决然地投身革命的洪流。在狱中,她饱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却始终咬紧牙关,坚守党的秘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和崇高气节。她的形象,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在观众心中,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许云峰,则是影片中的另一位杰出代表。作为地下党的领导者,他智慧超群,英勇无畏。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他巧妙地与敌人周旋,为革命事业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他的事迹,如同一束璀璨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的年代,成为革命者心中的灯塔和指引。


  《烈火中永生》以其质朴而真挚的叙事风格,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硝烟与火光的革命年代。影片中的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对革命先烈的深情缅怀和崇高敬意。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英烈在烈火中永生的英勇事迹,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那不朽的信仰和精神的力量,这种力量穿越时空,激励着新时代的我们不断前行。


  这部影片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深情回顾,更是对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与颂扬。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精神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和精神支柱。让我们铭记历史,传承精神,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烈火中永生观后感推荐文章3: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


  新华社重庆7月11日电(记者周闻韬)在重庆市铜梁区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前的悼念广场上,一尊手持钢枪、神情坚毅的年轻战士塑像引人注目,他就是家喻户晓的邱少云烈士。


  1926年,邱少云出生在铜梁县关溅乡玉屏村邱家沟(今少云镇少云村)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部队中,邱少云作战勇敢。一次剿匪战斗中,他带病参战,一举毙伤匪徒10余名。


  邱少云像新华社发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5个月后,在“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战歌激励下,邱少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部队开赴前线途中,邱少云曾冒着美军飞机的扫射轰炸,从燃烧的居民房屋里救出1名朝鲜儿童。


  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作战任务。为缩短进攻距离,便于突然发起攻击,11日夜,部队组织500余人在敌阵地前沿的草丛中潜伏,邱少云正是其中一员。


  12日12时左右,美军盲目发射燃烧弹,一发落在了邱少云的潜伏点附近,草丛立即燃烧起来,火势迅速蔓延到他身上。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他后退几步,就势一翻,就可在泥水里将火苗扑灭。但为了不暴露目标,确保全体潜伏人员的安全和攻击任务的完成,他放弃自救,咬紧牙关,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坚持30多分钟,直至壮烈牺牲,年仅26岁。


  邱少云牺牲后,反击部队在其伟大献身精神鼓舞下,当晚胜利攻占了391高地,全歼美军1个加强连。邱少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申请书中“为了世界革命,为了战斗的胜利,我愿意献出自己的一切”的钢铁誓言。


  为表彰邱少云烈士,上级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并追授“模范青年团员”称号。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给邱少云追记特等功,追授他“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在邱少云牺牲的朝鲜391高地,筑立起一座高高的石壁,上面镌刻着一行鲜艳夺目的红漆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为纪念邱少云烈士,有关方面还在他的家乡铜梁区凤山之巅建设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全馆共陈列国家二、三级文物37件,烈士遗物20余件。近年来,纪念馆年均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光明日》( 2019年07月12日04版)


  烈火中永生观后感推荐文章4:

  烈火中永生观后感推荐文章5:在烈火中永生——读《红岩》有感

  再启《红岩》这趟旅程,心中对革命共产党人的敬意更深一分。


  虽是小说,但是里面呈现出来的一个个人物、环境和情节确常让我有想要流泪的窒息之感。入书,就是入境,人物自已活在我的心里,这源于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或许故事不是完全真实,但是我想,真实的共产党人带给我的震撼,只会更甚。


  江姐一别丈夫彭松涛多年,终于因工作调配怀着将要见面的喜悦来到他工作的同一个乡下时,见到的却是悬挂在城楼上的丈夫的头梁,可是她告诉自己要忍住泪水,不能以这样伤心的姿态进行革命斗争;由于党的任务的绝密性,成瑶误会过哥哥成岗的所作所为,甚至埋怨他、单方面跟成岗吵架,可是当听到哥哥作为共产党人被国民党逮捕,她忍住泪水,她说想要继承哥哥现在正在做的工作,她说,她不害怕,她亦不怕牺牲;余新江的父亲死于革命,他的老师受迫害于革命,可是他毫无畏色地加入了共产党,加入到革命中来;华为的母亲——“老太婆”,身为江姐丈夫的同事,她同事的头骨就被悬挂在山口,她身在山里没有丝毫胆怯,依旧迎接江姐和儿子的加入。


  而这一路上,不就是千千万万人,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共同的理想,不怕革命敢于斗争,前仆后继。


  我想要永远记得。我想要记得甫志高、郑克昌、黎纪纲,记得他们的背叛和贪婪,记得他们的不坚定和肮脏地作为。我想要永远记得余新江、许云峰、江雪琴、刘思扬、成岗、成瑶、华为,记得李敬原、彭松涛、丁长发、孙明霞、龙光华、胡浩、齐晓轩,记得他们的英勇,存留他们的光辉,可是像华为的母亲“老太婆”,像余新江的老师“老大哥”,他们这样的人,舍去了名字,只剩下代号,我们何从记起。可是历史的大浪不一定只淘沙,它可能又淘走了我们的弥足珍贵,我们又何从记起?也许名字一直也只是个代号,生命不曾单凭名字而伟大或轻微。可是我打心底里敬佩他们,敬佩他们这样变换着自己的一个个姓名,只是为了守住他们共同的身份——共产党人。


  在监狱里,许云峰是从渣滓洞被“请”出去过的,在毛人凤的指使下,把他押到一个富丽堂皇的饭店,准备好了记者和陪吃人员,只为求许云峰动筷,可是他没有,他深知这是一场鸿门宴,他一旦动筷明日头条就是共产党求和;刘思扬是从渣滓洞被“放”出去过的,他二哥极力花钱保他,国民党顺水推舟,软禁他在家里的同时派来老朱伪装成共产党,想要窃取机密,所幸他取牛奶时得到提示,又想起狱中老大哥的叮嘱,机智地逃跑,只是没能避免地仍被国民党抓到了白公馆附近的监狱;成岗是在被打成重伤之后出去“治疗”过的,一个美籍医生匆匆掩盖了他的伤口,就注射药物试图让他在意识不清醒的情况下给出共党的绝密资料,可是他哪怕被注射了药物,也未曾有半点松口,因为他知道,他的意志力足够顽强,只要还活着,就不会屈服。


  我不禁想起了在渣滓洞的狱中时,龙光华把叶挺军长在楼二室写的《囚歌》背了下来,写到了楼七室: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我有幸去过重庆,傍晚曾乘公交到通往渣滓洞的小路,偏辟又荒凉,路上除了我和友人,只有疾驰而过的车辆。出于对安全的考虑,望而却步。回想那时的心情,再对比江姐接受严刑拷打时的硬气,对比她的视死如归和面对死亡毫无畏色。虽然场景和情况不同,我仍是感到了羞愧和不自如。我想,生命里有很多让我们害怕的东西,火苗是可以带来温暖,但是火势如果过于迅猛,或许会构成伤害。可是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如果心中有足够强的信念和理想,火、燃烧、死亡,何惧焉?


  总说时势造英雄,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从来没有资格和理由在老一辈人为我们打下来的江山面前有丝毫懈怠和懒惰。我们应该始终有节操和情怀,在山河静好之时尚能时刻铭记国难史,才对得起那么多同胞的牺牲和付出,才配得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几个大字。


  至此,我终于懂得,为了信仰去奋斗的人,是会发光的。不问姓名,不问前程,哪怕前方熊熊烈火,哪怕身躯已经被困在狱中,只有我们记得他们,只有我们继承他们,他们才终是可以——在烈火中永生。


  烈火中永生观后感推荐搜索词:

  

  1.烈火中永生观后感300字

  

  2.电影在烈火中永生观后感

  

  3.烈火中永生观后感600字初一

  

本文标题:烈火中永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