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吴的名人有哪些推荐文章1:吴克坚:“不败的红色特工”

  :杨超


  吴克坚是我党隐蔽战线的功勋领导人之一,号称“不败的红色特工”。回望吴克坚的战斗一生,他数次受命于危难之际,不畏艰险,保卫中央安全,深入敌人心脏地区,获得大量关键时刻中央所需要的重要情,充分显示出一个共产主义者高超的思想境界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我党早期情机构担负特别任务


  1900年11月,吴克坚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理发工人家庭,曾用名吴黑撑。1924年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表示对党的忠贞和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从参加党的第一天起,他特别改名为吴克坚。


  1925年吴克坚就在长沙从事秘密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吴克坚先到武汉工作,后因组织遭到破坏,在敌人追捕下前往上海寻找党组织。1929年,吴克坚在上海做工运、宣传工作,在革命低潮时期,他不惧生命危险,顽强地战斗在敌人统治的心脏地区,尽心竭力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1929年底到1930年初,吴克坚被调任党中央政治局开会的地方做掩护工作,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遵照党的嘱咐,吴克坚把自己的父母和女儿从平江老家接出来到上海同住,他自己装扮成一个商人。这样一个家庭,上有两老,下有一小,很像一个中产之家,便于掩护。当时吴克坚担任这项掩护工作,看起来很平凡,但责任重大。每当政治局在楼上开会时,吴克坚和家人便在楼下周围放风,一有什么动静,便上楼信,起到万无一失的掩护作用,使到会的中央政治局成员绝对安全。正是由于吴克坚的细心和机敏,这个集会点始终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1930年9月,党中央决定租法租界巨籁达路(现巨鹿路)四成里12号房屋办无线电集训班,为党培养无线电专业人员。为了隐蔽工作的需要,对外装作私营企业,门口挂着“上海福利电气公司工厂”招牌。学员16人都是各地党组织选派来的。由李强负责机务,吴克坚负责管组织和经费,张沈川管务。开始工作进展很顺利。但在12月17日上午,张沈川正在二楼前楼教务,十多个学员在练习收时,突然有五六个侦探气势汹汹闯上楼来,将张沈川等人抓走。正在四马路振华旅馆的吴克坚闻讯后,即化装去工厂了解情况。走到弄外,望见二楼窗帘(暗号)已揭开,回头就走,发现有人盯梢,便转几道弯,甩掉了盯梢人。集训班被破坏后,被捕的20人中,无一人暴露党的任何机密。


  1930年10月,党组织在慕尔鸣路兴庆里17号(现茂名北路111弄17号)租下房屋,建立电台。住在楼下的“二房东”就是吴克坚,大家都叫他“账房先生”,他负责电台经费和政治工作。这些活动,成为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真实题材。


  1931年4月,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之一的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供出了党中央在上海的许多重要秘密机关和我党特工人员。由于打入南京国民党特务总部的钱壮飞及时信,吴克坚和中央特科全体同志在周恩来、陈赓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迅速转移,果断废止顾所知道的一切秘密工作方法,并把与他有联系的线索全部切断,终于化险为夷。


  两度以纸为阵地“明争”“暗战”


  1936年4月,吴克坚受党的委派去法国巴黎协助吴玉章办《救国时》,担任总经理职务,同时兼顾旅欧华侨的统战工作。


  《救国时》是我党在国外从事抗日救国宣传的机关。自1935年12月9日创刊到1938年2月10日终刊,《救国时》共出版152期,对宣传、动员广大华侨和国内部分读者了解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都起了宣传和组织作用。


  在旅欧华侨的统战工作方面,吴克坚通过《救国时》建立了“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并组织进步华侨参加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斗争。在法国期间,他为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方针政策,扩大党在海外的影响,支援国际反法西斯斗争,做了大量工作。


  全面抗战爆发后,党决定派吴克坚前往美国纽约主办《先锋》,他却一再请缨回国杀敌,强烈地发出“宁为战死鬼,不作老华侨”的豪言壮语,组织最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他在给党组织的回信中这样写到:


  “关于调我去美国纽约办事,经过再三考虑,我想当祖国各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反对日本法西斯的伟大斗争如火如荼的时候,尤其是延安圣地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出抗日救国的伟大号召,我想我应该回国,贡献出自己一点微力。”


  1938年初,应周恩来电召“立即回国,共赴国难”,吴克坚即于2月4日经香港回到武汉。党任命吴克坚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副秘书长;5月,任《新华日》总编辑。同年10月,武汉失守后,《新华日》迁到重庆继续出版发行。


  从1939年初至1943年6月,吴克坚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社会部成员(后负责)、新闻组组长、《新华日》总编辑。吴克坚与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等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冲破国民党当局的重重阻力,在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困难的条件下,把《新华日》办成了在国内外很有影响力的纸。


  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重重压迫和严密封锁,吴克坚带领《新华日》的编辑和记者发扬党的战斗精神,以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斗志,敢于和善于宣传真理,使《新华日》成为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喉舌和号角。


  193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延安和中央社、《扫荡》《新民》三记者谈话,揭露顽固派加紧反共投降活动造成的时局危机,严正表明共产党对顽固派发动反共摩擦的态度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按照国民党当局的新闻检查制度,毛泽东这篇声讨顽固派的檄文是绝不会被检查机关通过的。为了向人民群众指出时局危机,揭露顽固派制造摩擦的狰狞面目,吴克坚遵照周恩来的指示,用拒不送检的办法,于10月19日在《新华日》显著位置刊登了这一重要谈话。当日纸提早出版,在晨光中,纸纷纷送到读者手里。顽固派被激怒了,竟出动大批警察、特务、宪兵没收这一天的纸,并给《新华日》以停刊一日的处罚。《新华日》不理睬这一“处分”,10月20日照常出版,以刊登《本启事》的方式揭露国民党这一反动行为。


  也正是在吴克坚任总编辑时期,《新华日》刊发了周恩来为皖南事变写的两幅著名题词。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1月17日夜,周恩来满含悲愤,挥笔写下了著名的“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两幅题词,把对殉难的新四军壮士的哀痛、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慨全部凝于这二十五个字当中,并指示将其刊登在次日出版的《新华日》上。当晚,《新华日》版面作了特殊安排,用两套印版巧妙地骗过了国民党当局。1月18日,当国民党当局发觉市面上出现印有周恩来亲笔题词的《新华日》时,大批《新华日》已冲破国民党军、警、宪、特的封锁,传遍了山城的大街小巷。


  在敌人心脏地区白手起家书写传奇


  全面内战爆发后,为了在情战线上掌握主动权,党中央决定派吴克坚到敌人心脏地区的上海,负责宁、沪、杭地区党的对敌隐蔽斗争。启程前,周恩来和王若飞亲自找吴克坚谈话,李克农向吴克坚具体布置任务:一、基本上没有现成的情关系,要靠白手起家;二、配给电台人员;三、到上海局负责人刘晓、刘长胜处领取活动经费。


  1946年夏,再一次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吴克坚,携全家到达上海。吴克坚先按约定的办法,领取活动经费,在外滩租了一个写字间,在沪西常德路恒德里148号租了一幢一底一楼的石库门房屋,建立了落脚点。


  此后,吴克坚在上海地区先后建立了代号为崎台、岭台、昆台、岚台的4部秘密电台,在福州、长沙、南京等地建立了9部电台。从1947年1月到1949年6月,仅上海4部密台就发出电977份之多。


  吴克坚第二次赴沪创办的情系统,是中央情部重要的系统之一,直接为中央服务,在中央领导下进行工作,特别是在许多具体工作上,周恩来的指示很多。吴克坚情系统覆盖了当时整个南京、上海、杭州地区,发展情关系最多时达1500余人。


  当时最主要的是军事情。吴克坚以惊人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组织领导一批久经考验、无私奉献、胆识兼备的无名战士,深入敌人许多要害部门,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作战、国共和谈以及解放上海等关键时期,侦获了敌方大量军政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早跟吴克坚接上关系的是沈安娜。沈安娜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速记员,以国民党特别党员身份作掩护,在蒋介石身边潜伏长达11年之久,被誉为“按住蒋介石脉搏的人”。抗战胜利后,沈安娜随国民党机关由重庆回到南京。根据吴克坚的安排,沈安娜在吴克坚系统南京何以端的直接领导下,继续开展情工作。


  鉴于内部失密的教训,蒋介石在国民党中央常委会上讲到党、政、军、特关键问题时,常常会对速记员挥一下手,示意下面这段话不要记,速记员就得立刻搁笔。但沈安娜知道,蒋介石不让记录的内容,正是我党最需掌握的情。于是,她就把主要内容记在心中,待到休息时跑到厕所里,用速记符号记在小纸片上,回家后再整理成文字交给党组织。


  特别是两次国民党军方少数高官会议的核心机密,从吴克坚系统上周恩来。周恩来看后立即下令:急电发往延安。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的全套文件,包括参谋总长陈诚在很小范围内所作的军事告,从吴克坚系统转陕北,引起党中央、毛泽东高度关注。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中央印发了吴克坚拍回的三封电。这些电揭露了蒋介石的军事、政治阴谋,使我党了解了敌人的意图,为党中央决策起了重要情作用。


  周恩来称赞说,吴克坚情系统在关键时刻拿到关键情起了关键作用,是很不容易的。


  解放战争时期,吴克坚情系统在隐蔽战斗中屡立奇功。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上海三年的地下斗争中,无一人被捕,无一部电台被侦破,书写了我党情史上的一段传奇。


  吴克坚要求在秘密工作中要坚持“做什么像什么”的原则。确保电台的安全,必须做好社会环境的掩护工作,比如找适当职业,或开店做生意等来掩护,并要学些当地土话、适应当地风俗习惯。吴克坚要求叶人龙发挥自己修理汽车的技术专长,开设汽车修理行作为掩护,从事电台工作。叶人龙物色的塘沽路62号二层楼房作电台密点,底楼作为店铺,二楼是住家。而距塘沽路不远处的吴淞路口,就是国民党的巡捕房。但因为有汽车修理行作掩护,叶人龙、陈秀娟与邻居关系又处理得好,敌特人员做梦也想不到,中共的秘密电台就设置在他们的眼皮底下。也正是在这里,一份份绝密电文向延安、向西柏坡发去。


  策动林则徐的侄孙和“两航”起义


  吴克坚系统不但擅长收集机密情,而且还有更加出彩的工作经历。湖南程潜、陈明仁起义,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起义,上海提篮桥监狱以及“两航”起义等,都是吴克坚系统组织参与的成功之作。


  1948年冬,国民党海军司令部将海防第二舰队调入长江,担任从江阴到安庆间的江防任务,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海防第二舰队司令林遵,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曾被派往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林遵是旧中国海军中比较进步的军官,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早年就是为了建设海军、不受外来侵略而投身海军的。同年12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吴克坚派林亨元通过有关渠道同林遵方面秘密接头,代表中共跟他正式对话,最终坚定了林遵临阵起义、回到人民怀抱的决心。当然,林遵起义是中央决策统筹的结果,是多条战线协同作战的结果。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全部渡过长江,并占领了南京。深明大义的林遵,于同一天午夜率大小舰艇25艘、官兵1271名,在南京笆斗山江面宣布起义,并与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取得联系,从而加速了国民党军长江防线的土崩瓦解,亦为人民解放军创建一支强大的海军奠定了坚实基础。毛泽东与朱德致电林遵及其率领的起义官兵:“庆祝你们在南京江面上的壮举……”林遵率领第二舰队起义,是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海军最大规模的舰艇集群起义。


  同一时期,还有震惊中外的“两航”起义。起义前的“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中航”)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央航”)均属蒋家王朝的官僚资本,共有飞机100架左右。1949年春、秋两季,风雨飘摇的国民政府先后把“两航”从上海、广州迁到香港,以保持其跟西南、台湾的空中交通。


  为了彻底断绝国民党军事物资的空运,党中央要求有关各方密切配合,包括香港情系统和上海情系统,务必加紧策动“两航”起义。决定以蒋天然为解放军争取“两航”起义工作首席代表,吴克坚为第二代表,派人去香港进行“两航”策反工作,促使“两航”在港飞机、工厂迁返祖国大陆。


  1949年6月,香港潘汉年系统的张唯一派情干部朱汉明与“中航”内的三位中共地下党员取得了联系。吴克坚则把他的工作对象锁定为“央航”副总经理查夷平,并在“两航”起义的关键时刻,向周恩来推荐了秘密党员吕明,以加强对起义工作的领导。


  1949年11月9日,“两航”员工在香港宣布起义。“两航”参与北飞起义的12架飞机、100多名爱国员工,从香港返回祖国大陆。


  吴克坚晚年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首先我通过友人介绍,认识了中央航空公司副总经理查夷平,帮他认清形势。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句话,即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也就是点一把火,照亮他们的眼睛。向他们大叫一声,告诉他们出路,并加以组织。于是,吕明和我就充当了这样一个小卒……”


  成功营救张澜、罗隆基等民主人士


  1949年5月上旬,解放前夕的上海风雨飘摇,准备逃往台湾的蒋介石给特务头子毛人凤下了一道密令:像张澜、罗隆基这样的民主人士,要随国民党一同前往台湾。凡是拒绝去台湾的,一律就地处决。国民党保密局在逃跑前夕发起了针对民盟领导人张澜、罗隆基的暗杀行动。


  毛泽东指示一定要保证他们的安全。周恩来密电吴克坚,全力保护和营救正在上海的宋庆龄、张澜、罗隆基、史良等人,以防蒋介石痛下杀手。


  怎样才能从特务围困中展开营救行动呢?吴克坚运用了自己独特的情方式:争取敌人营垒的重要人物,使其整个系统为我服务。这次营救,吴克坚瞄准了杨虎。


  杨虎时任国民政府监察委员,表面看不过是一个闲职,可作为上海青帮老大,又有个担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的女婿周力行,因此在上海很有势力。吴克坚多次登门拜访,晓以大义,终于使杨虎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帮忙”,下令其旧部阎锦文(时任上海警备司令部稽查处第三大队队副)设法营救张澜、罗隆基等人。


  其时,张澜、罗隆基被国民党当局软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5月14日,阎锦文接到保密局上海站站长王新衡的暗杀命令:将张澜、罗隆基绑架,用船运到吴淞口外沉江,毁尸灭迹,掩人耳目。阎锦文及时将这一消息向杨虎等人作了汇,并商量制定了营救张、罗的计划。


  5月24日上午,接到警备司令部移解张澜、罗隆基的命令,阎锦文立即赶到虹桥疗养院,向张、罗言明营救实情。此时,阎锦文也接到了田淑君电话转达的吴克坚的指示,要求阎锦文务必于当天午夜12时前完成营救工作。当晚10时许,阎锦文全副武装,亲自驾驶大型轿车,以奉命移解的名义,将张澜、罗隆基安全转移至上海环龙路(现南昌路)59号的杨虎官邸。我上海地下党组织和解放军的便衣队已经在此迎候。


  5月27日,上海解放。脱险后的民盟领导人北上,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和开国大典。


  中央情部在给吴克坚系统的嘉奖电中说:“克坚并转全体工作同志:几年来你们在克坚同志领导下,不避艰险,任劳任怨,坚守工作岗位,获得敌人各种重要情,建设和保证了同中央的联络,直接配合了党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的胜利,你们的工作是有成绩的,特电嘉奖。并望在胜利中勿骄勿躁,为全国解放及解放后同各种敌人作长期的隐蔽战争而继续努力。”(杨超)


  姓吴的名人有哪些推荐文章2:历史上姓吴的牛人有哪些,欢迎补充

  吴 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今山东省曹县)人,著作《吴子兵法》。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促进了楚国的发展,后被楚国贵族伏杀。


  吴 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所害。


  吴 芮: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一代王,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他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山王;汉朝建立,改封为长沙王。卒于公元前201年,谥“文王”。


  吴 汉: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人。出身寒微,起家亭长,进入渔阳郡贩马为业。更始元年(23年),起家安乐县令。率众归顺萧王刘秀,拜偏将军、建策侯。此后,斩杀苗曾、尚书令谢躬,平定铜马、青犊等流民军,忠心支持刘秀,因助汉光武帝平叛有功,被封为广平侯,使其家族成为东汉初吴姓中最为显赫的家族。


  吴 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为文清拔,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诗亦清新,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之作,为时人仿效,号称“吴均体”。《与朱元思书》以简洁而传神的文笔,描写富春江两岸清朗秀丽景色,读后如亲临其境;《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将青山、石门山景物描绘得如诗如画、惟妙惟肖,为六朝骈文名著。现存的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是继南朝宋东阳无疑《齐谐记》而作,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鲁迅誉为“卓然可观”。其中《清溪神庙》、《阳羡鹅笼》尤为出色。吴均诗文著作较多,惜多散佚。


  吴 兢: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武周时入史馆,修国史,迁右拾遗内供奉。唐中宗时,改右补阙,累迁起居郎,水部郎中。唐玄宗时,为谏议大夫,修文馆学士,卫尉少卿兼修国史,太子左庶子,也曾任台、洪、饶、蕲等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迁相州,封长垣县子,后改邺郡太守,回京又任恒王傅。与同时代其他官员相比,吴兢的仕途还是较为顺畅的,没有大起大落。居史馆任职三十余年,以叙事简练、奋笔直书见称。曾认为梁、陈、齐、周、隋五代史繁杂;乃别撰《梁史》、《齐史》、《陈史》各10卷、《隋史》20卷。卒后。由其子呈上其未定稿之《唐史》80余卷,世称“良史”。曾从事官府藏书的整理、国家书目的编制工作。开元中,诏马怀素领校图书,马怀素奏用元行冲、齐翰、吴兢、韦述等26人同在秘阁详录四部书,开元九年(721)共同编成国家图书总目《群书四部录》200卷,由元行冲奏上。家收藏图书甚富,编撰有《吴氏西斋书目》1卷,著录图书13 468卷,该书目影响颇大。所藏之书在他去世前后,赠送给外孙蒋乂。编著有《乐府古体要解》、《唐春秋》、《唐书备阙记》、《太宗勋史》、《睿宗实录》、《中宗实录》、《贞观政要》、《则天实录》、《唐高宗实录》(与刘知己合撰)等,仅《贞观政要》传于今。


  吴炳绘画作品


  吴 炳:毗陵武阳(今江苏常州)人,南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任画院待诏,是南宋院体花鸟画的代表性画家。代表作有《竹雀图》、《写生荷花图(出水芙蓉图)》、《罂粟图》、《宝珠玉蝶图》、《春池睡鸭图》、《山茶鹁鸽图》等。


  吴镇绘画作品


  吴 镇:浙江嘉兴人,元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擅画山水、梅花、竹石,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早年村塾教书,从柳天骥研习“天人性命之学”,隐居,卖卜为生。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取马远、夏圭,干湿笔互用,尤擅带湿点苔。水墨苍莽,淋漓雄厚。喜作渔父图,有清旷野逸之趣。墨竹宗文同,格调简率遒劲。精书法,工诗文。


  作品有《渔父图》《双桧平远图》《洞庭渔隐图》《芦花寒雁图》等。


  吴道子绘画作品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阳翟(今河南省禹县)人,他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于世,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吴承恩:明代文学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迁居南京,卖文为生。 嘉靖三十九年(1560)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辞归。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书。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吴承恩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


  吴三桂:明朝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今辽宁绥中)人,祖籍南直隶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军事人物。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安徽全椒人。以小说《儒林外史》而著称于世的杰出讽刺作家,其书从多方面揭露当时社会丑恶,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晚年研究经学,穷困以终。精熟《文选》,工诗词散文,诗赋援笔立成。著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


  吴沃尧: 广东南海(佛山)人,号沃尧,出生于北京 ,因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自称我佛山人。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小说、寓言和杂文,名声大噪,成为近代“谴责小说”的巨子。 清末小说家。活跃在清代文学时期,代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痛史》、《九命奇冤》等。


  姓吴的名人有哪些推荐文章3:百家姓“吴”姓历史名人,快来看看你喜欢哪一位

   小编整理吴姓历史名人,快看看你最喜欢哪一位,小编最喜欢的那肯定是吴承恩了


  1.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鲁国、魏国和楚国都曾担任要职,在楚国时担任令尹(相当于丞相),主持变法,使楚国迅速崛起,与孙武并称为“孙吴”,著有《吴子兵法》。


  2.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


  3. 吴芮:西汉初诸侯王,秦时任番阳(今江西省波阳东)县令,秦末率兵起义,因助汉高祖称帝有功,被封长沙王。


  4. 吴汉: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人,东汉大司马,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为东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


  5.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明皇受篆图》《十指钟馗图》等。


  吴道子石像


  6. 吴玠:南宋抗金名将,甘肃静宁人,三代守四川,使金兵不敢窥视四川,与同时期的抗金名将岳飞齐名,官至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死后追谥涪王。


  7. 吴璘:南宋抗金名将,吴玠的弟弟,为保卫南宋做出了重要贡献。


  8. 吴潜: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担任过参知政事(副丞相)、枢密使等职务,同时也是才华横溢的词人。


  9.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以《儒林外史》而著称的杰出讽刺作家。


  吴敬梓蜡像


  10. 吴昌硕: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被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工诗,善书法,尤精篆刻。


  吴昌硕凤图


  11. 吴其濬:清代著名政治家、科学家,著有被誉为19世纪中国重要的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12. 吴权:五代时期,吴权击败南汉,建立了越南吴朝,自此越南脱离了中国的控制。


  13. 吴勉:元末明初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14. 吴承恩:明代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5. 吴三桂:明末清初的将领,在清朝担任过辽东总兵官、平西王等职务,是著名的历史争议人物。


  16. 吴趼人:清代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7. 吴与弼:江西崇仁人,明朝初期著名学者,好宋儒之学,胡居仁、陈献章、娄谅等均为其弟子。


  18. 吴棠:江苏盱眙人,道光十五年举人,大挑知县。咸丰间帮办江北团练,后官至四川总督。


  19. 吴廷栋:安徽霍山人,道光五年拔贡,好宋儒之学,入仕后历任刑部郎中、河间知府、直隶按察使、山东布政使等职。


  20. 吴大澂:晚清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在金石学、考古学等领域有重要贡献。


  21. 吴可读:晚清甘肃皋兰人,光绪年间吏部主事,以直言敢谏闻名。


  22. 吴禄贞:清末著名的军事将领,曾参加过多次反清起义,对革命事业有重要贡献。


  23. 吴兆骞:清初诗人,因被卷入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其诗作风格独特。


  24. 吴伟业: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其诗多以反映明清之际的历史变迁为主。


  25. 吴嘉纪:明末清初的诗人,其诗多描写民生疾苦,风格质朴。


  26. 吴钟骏:清朝道光年间的状元,学识渊博。


  27. 吴可读:晚清时期的官员,以刚正不阿、直言敢谏著称。


  28. 吴熙载:清代篆刻家、书画家,师从邓石如,在篆刻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


  29. 吴友如:清末画家,以绘制时事新闻画和人物画著称。


  30. 吴趼人:清末谴责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


   感谢观看,点赞关注不迷路


  姓吴的名人有哪些推荐文章4:

  姓吴的名人有哪些推荐文章5:吴姓历史上的十大名将吴起

  吴起,春秋末期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集兵、法、儒三家之大成者,战国初期杰出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公元前412年,鲁国为将,以弱胜强击败齐国。后因猜忌来到魏国入仕,以亲创5万魏武卒大破50万秦军,将秦军赶出河西区域。在楚国为相,大兴变法,提升楚国国力,后被楚国贵族害死。


  成就:“兵家亚圣”,与孙武并称“孙吴”,入选“武庙十哲”,战国最全能的名将,留有著作《吴子兵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搞出特战兵种的名将。


吴广

  吴广,字叔,陈郡阳夏县(今河南省太康县)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


  公元前209年,作为屯长押解犯人戍守渔阳郡。行至大泽乡,突然天下大雨,按照律法不能按期到达,其罪当诛。于是,与陈胜一同带领所有人起义,提出“伐无道,诛暴秦”口号,拥立陈胜为将军,自己为都尉,借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抗秦朝。


  公元前208年,带兵围攻荥阳,屡攻不下,为叛徒田臧所害。


  成就:发动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反抗暴政。


吴芮

  ?


  吴芮(约公元前241~公元前201年),秦汉之际馀汗县(今江西省余干县)人,为春秋时吴王夫差后裔。吴芮是秦汉交替时期的百越领袖,是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杰出人物,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吴芮是秦朝番县第一任县令。吴芮是第一个响应秦末农民起义的秦吏,前期随项羽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项羽分封诸侯,吴芮被封为衡山王。后结交张良,归于刘邦,汉朝建立,刘邦改封吴芮为长沙王。


  吴芮卒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1年)冬,谥号文王。


  成就:为西汉王朝建立立下大功,滕王阁第四楼江西历史文化名人壁画,在这些杰出人物中,吴芮居第一。


吴汉

  吴汉,字子颜,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人,东汉开国名将。


  平民出身的吴汉,早年靠贩卖马匹为生,起先在新朝入仕做了个县令,后天下大乱投奔了起义军大将刘秀。吴汉骁勇好战,每当打仗的时候都意气风发,就算敌军人数多余己方数倍也依然如此,随刘秀征战天下,期间收复河北、横扫关东、大破陇右,于成都灭蜀杀光称帝的公孙述一家,官拜大司马,为汉朝复辟立下大功,随后北伐匈奴。


  成就:收河北、踏关东、扫陇右、破西蜀,入“云台二十八将”第二位,入“武庙六十四将”。


吴懿

  吴懿,字子远。东汉末期兖州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吴懿最初随益州牧刘焉入蜀,刘璋时任中郎将。后刘备大败刘璋,吴懿归降刘备,历任讨逆将军、护军、关中都督。后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并与魏延在阳溪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升任左将军,进封高阳乡侯。诸葛亮逝世后,任汉中都督,升任车骑将军、雍州刺史、假节,又进封济阳侯。


  成就:阳溪大败曹魏,为蜀汉政权屡立战功。


吴班

  吴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详,东汉末期兖州陈留郡(治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


  早年跟随家族入蜀,后随刘备参加伐吴之战,后又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参加北伐曹魏的战争,并于公元231年(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马懿。官至骠骑将军,封绵竹侯。吴班以豪爽侠义著称于当时,又因族妹吴氏是蜀汉穆皇后,在蜀汉将领中有较高的地位。


  成就:北伐大破司马懿。


吴玠

  吴玠,字晋卿,北宋末期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时期名将。


  吴玠为人沉稳,深诣兵法之道,宋徽宗时期从军,抵御西夏,因骁勇善战升任进义副尉,后随军平定方腊起义。西夏侵犯边境,吴玠亲率百余骑兵出击,斩敌一百四十六,凭借自身能力一时名扬军中。金军出大庆关,进犯陕西,吴玠率军出击,于青溪岭大破金军,追击三十里,后率领大军向东推进,一举收复华州。富平之战失利后,吴玠扼守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使金军入蜀的希望破灭。最终吴玠积劳成疾,于仙人关病逝,被追封为“涪王”。


  成就:屡败西夏及金军,入《广名将传》。


吴璘

  吴璘,字唐卿。北宋末期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静宁)人。南宋初年名将。


  吴璘早年跟随兄长吴玠抵御西夏,公元1128年,起领兵抗金,有智勇双全之称。公元1131年至公元1134年间,与吴玠经营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等地,屡败金军,为保卫秦陇、屏障巴蜀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1139年,兄长吴玠死后,以行营右护军都统制加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成为右护军最高长官。公元1140年,再度抵御南侵金军,以功建节,拜镇西节度使。绍兴和议”签订后,置司于兴州,成为南宋川陕防线三帅府之一。累官至太尉、奉国节度使、御前诸军都统制等。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分兵四路,大举侵宋。吴璘被授为四川宣抚使,带病抗敌,与金国西路元帅徒单克宁长期对峙,彼此互有胜负,至“隆兴和议”签订后,退守四川。公元1165年,入朝进拜太傅、新安郡王,兼判兴元府。


  成就:屡败西夏及金军,入《广名将传》。


吴拱

  吴拱,北宋德顺军陇干县(今甘肃省静宁)人。南宋名将。


  四川宣抚使吴玠长子。早年随父从军,茨湖之战吴拱令史俊涉水登上金军船只杀敌,金军船队惊慌失措,其余宋军乘势进攻,金军战败退走。茨湖之战后被列入“中兴十三处战功”之一。吴拱所部在忠义军的配合下又攻占邓州,继又派兵攻克汝州。金军继续大举围攻蔡州时,吴拱又派部将王宣率步骑一万三千人往援,于确山(今属河南省)击败南下的金军。


  成就:屡败金军。


吴明彻

  吴明彻,字通昭,南兖州秦郡(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吴明彻幼年丧父,本性至孝。侯景之乱时,秦郡大饥,吴明彻将粮食分给邻居。公元554年,陈霸先在京口与吴明彻结交,拜他为戎昭将军、安州刺史。公元555年,随周文育征讨杜龛、张彪。公元557年,陈霸先称帝,任命吴明彻为安南将军,与侯安都率兵征讨反抗的王琳。吴明彻曾夜袭湓城,被任忠击败。公元560年,吴明彻趁王琳新到、寿阳城内人心不稳,发动奇袭,以水灌城,攻陷寿阳。公元577年,吴明彻北伐,于吕梁大破北齐。公元578年,再度出兵吕梁,包围彭城,以清水灌城。宇文邕派上大将军王轨率军驰援梁士彦,据淮口。吴明彻苦于背疾,难以作战,为王轨所俘,北周对他以礼相待,封吴明彻为怀德郡公,拜大将军。不久后,吴明彻因忧愤成疾,死于长安。公元583年,追封邵陵县开国侯。


  成就:南陈开国名将,入《武庙六十四将》,《十七史百将传》。


  姓吴的名人有哪些推荐搜索词:

  

  1.世界上姓吴的名人有哪些

  

  2.当代姓吴的名人有哪些

  

  3.姓武的名人有哪些

  

本文标题:姓吴的名人有哪些